快乐埋在生活里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dong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快乐是一种能力,是一种与学习、科研、创业创新一样重要的能力。为什么这样说?一个人如果对学习不感兴趣,对科研不感兴趣,对创业创新没有热情,他怎么可能安心学习、静心做事?他怎么可能坚持下去?怎么可能充满信心?他又怎么可能获得成功?
  西方一位哲学家说过:“人有避苦趋乐的本性”。而实现快乐的能力,既不可能与生俱来,也不可能自天而降,只能在社会生活中靠学习、靠思考、靠实践、靠提高心境而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提高。有人说,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依靠别人给予快乐,往往是不快乐的开始。获得快乐,不能靠别人,不能靠金钱,不能靠地位,只能靠自己,只能“自己救自己”。
  “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记得有一则故事说:古代有一个卖油郎挑担赶路,走着走着,一只油瓶掉到地上打碎了。这主儿头也不回,继续赶路。路人不解,问之。他答道:既已碎,何必去管它。恰巧有一位官员路过,看到这一幕,觉得卖油郎是个人才,便举荐他做官,果然政绩斐然。生活中,谁都有可能遇到“油瓶掉地”的不顺心事,要学会放下,懂得放下,重新收拾心情,好有更多时间,更充沛精力,去干更重要的工作。
  平时要多了解自己。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细品品,这话颇有道理。就像我们每个人有两只眼睛一样,看别人清楚,却看不到自己,所以一定要有一面镜子反照,才能看见自己。别人的评价固然重要,但只依赖别人的评价来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一定会带给自己很多的不快樂;只有多了解自己,对自己做出客观评价,知道自己哪儿好、哪儿不好,不被别人左右,不让自己憋屈,才会有自我支撑的力量,才会找到自己的快乐源。
  学会与人分享快乐。有人说:遇到快乐的事,不要自己“独享”,要学会与人分享。与人分享快乐,才能使快乐的心情更持久,并从别人的快乐中,找到自己的新快乐。有一项研究表明,给予能给人带来更深刻、更持久的幸福感。获得物质满足、物质享受,只能填补一时的空虚,只能得到一时的快乐,而通过给予,学会与人分享,学会与他人建立更深入联系,在获得他人真诚感谢后,能带给自己更持久的激励、感动与幸福。
  勇敢面对所有“不幸”。杨绛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也是一位快乐老人。先生一生经历的不幸,可以用“百不称心”形容。她在《我们仨》中写道:“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先生失去女儿丈夫后,重新拿起笔,用记忆替代对亲人的爱,让“我们仨”快乐地复活在纸上。
  至少培养一种兴趣。有人说:快乐需要理由;这种理由就是給自己找一份爱好,找一种兴趣,使自己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进去。让人从消极走向积极,往往有一个过程。一位专家说:不愉快有三个阶段:消极、威胁、挑战。有人在消极阶段就迟迟站不起来,就此颓废压抑。到“威胁”阶段,因为缺少信心战胜而停留在此,最后抑郁。能到达“挑战”阶段的人,往往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这需要走出郁闷,“自己解放自己”,把信心建立在爱好、兴趣上。
  快乐与痛苦,同时埋藏在生活里。一个天天快乐的人,并不是没有痛苦,而是能够把痛苦放下,而是能够不把痛苦提起,只从生活中、从工作中、从与人交往中,像杨绛先生那样,把快乐发掘出来。快乐是一种心情,也是一个自我了解、自我发现与自我超越的过程。一个能够持续让自己快乐的人,一定是热爱生活的人,知足常乐的人,爱好、兴趣广泛的人。
其他文献
史学大师陈寅恪当年在西南联大讲授隋唐史,在开学第一课时向学生郑重申明:“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难怪傅斯年赞誉:“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吴宓则认为陈是“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胡适当年在大学演讲,他先引用孔子、孟子、孙中山的话,在黑板上寫“孔说、孟说、孙说”。最后,总要加上一个“胡说”。这不仅是
期刊
慣用语“唱对台戏”指从前两个戏班子为抢生意,在同一时间演相关的戏,以此反对或搞垮对方。写杂文不妨说是站在假丑恶之对立面,唱以良知和正义领衔主演的“对台戏”。对面演污泥浊水、同流合污的丑剧,这里就唱激浊扬清、泾渭分明的正剧;对面弹因循守旧、抱残守缺的老调,这里就喊革故鼎新、进取创新的新声;对面忽悠民众,这里就发聋振聩;对面假公济私、贪赃枉法,这里就猛追穷究;对面居心叵测,这里就作诛心之论;对面把水搞
期刊
欲求事业有成,就得花功夫。然功夫有明暗之别。明功夫指和所做之事直接相关的专业训练或必要准备。如梨园艺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或应试学子“平时不用功,考试就发懵”。暗功夫指看似游离于自身主(专)业,却间接对主(专)业多有裨益的旁通功夫。文艺家成就的高低,最后比拼的往往是暗功夫之深浅精粗。写杂文亦如是。  鲁迅有藏书14000多册,“但我们读鲁迅的书,不太易发现这些书籍的影子。这些东西都是藏在文
期刊
哈米先生用《雨果:革命之上有人道》(本刊2016年8月上)来驳斥“革命就一步步演变为恐怖统治”(《书屋》载推荐《论革命》的文章)。前者是“翻書”时看到的“人道”,后者是讲述“革命”后曾经发生过的“恐怖”。“书”怎么能否定“事实”呢?  哈米先生将一名侵越美军中的士兵一时的善心与“革命”的“人道”相联系,恐怕有些欠妥。
期刊
三毛曾在一篇文章《沙漠中的饭店》里写过,丈夫荷西说老板要到他们家里做客,点名要吃竹笋炒冬菇,竹笋还要鲜嫩的。在这茫茫沙漠中,哪儿找鲜竹笋去?我们的三毛却胸有成竹,用小黄瓜削皮切片,与香菇急火快炒,一道“竹笋炒冬菇”就出锅了,脆嫩爽口,令老板赞不绝口,说这是他吃过的最好的“竹笋炒冬菇”了。这道俏菜正好迎合那个老板的刁嘴,也许只有三毛才能想得出来。  同样是刁嘴的,还有电视剧《闯关东》里的潘五爷,他指
期刊
老牛堂集,土地祠札,东莱新语。扛鼎笔,腾蛟鸣凤,犀利诙谐神韵著。书卷气,若悬泉流馥,飞溅琼珠似雨。争道是,三家村后,血脉相承应许。  博览强记梳今古,合千家,山不辞土。聘颖悟,知人论世,评说雌黄皆有据。谈笑里,正人心风尚,臧否恒生妙趣。似灿簇,寒光点点,直指城狐社鼠。  行看纸贵东都,恰鲁迅遗风重睹。寄人间忧患,黎庶心声共铸。忘毁誉,恁肝肠吐,只为神州裕。风采富,摇曳多姿,品藻瑶台独步。  附注:
期刊
胡适先生写了一篇《差不多先生传》,嘲讽做事不到位的某些国人。这位“差不多先生”的名言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最后“差不多先生”病了,家人误将畜医当成先生请来了,“差不多先生”很想得开,临死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活着跟死了,也差不多。”  这种“差不多”,与刻板精神的人大异其趣。因此形成的对比是,认真地生产的柴油机,可以安放在办公室的红毯上,噪音不会影响到隔壁办公的人。而“差不
期刊
《慈禧的专权误国与维多利亚的虚君辉煌》(《杂文月刊》2016年9上)是一篇好文章。好在尊重事实,评介客观,不溢美。不把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繁荣昌盛归功到女王个人名下。人们赞誉她,不是她做了什么轰轰烈烈的事业,而是她什么都不做,完全恪守立宪君主的本分。她也是一个平常的人。她有时温柔善良,有时却强硬冷酷;有时顺应时代潮流,有时却顽固地与之对抗。她也并非生性不喜欢权力或者其道德水准高到了超乎常人的程度,只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努力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  用心品味这番话,联系文艺创作的现状,我感悟,在不断提升创作水平的基础上,文艺高峰与创作态度密切相关。道理明摆着,“态度决定一
期刊
网络阅读早已普及,而且无时无刻、无所不在,其阅读量、阅读的便捷、阅读内容的五花八门,不能不说远远超过了传统阅读。  然而,这样的阅读也带来了深层的弊端,负面效应正日益显现。  传播信息不实,是当今很多网络文章的特点。前些日子,一篇文字以撩人的标题经不断推送,被广泛传播。初看内容,还挺能引发共鸣,道理也似很充分,但这篇文字通篇的依据却是某报20年前的一篇评论。尽管引用者也称如今网络文章不靠谱,都是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