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快乐是一种能力,是一种与学习、科研、创业创新一样重要的能力。为什么这样说?一个人如果对学习不感兴趣,对科研不感兴趣,对创业创新没有热情,他怎么可能安心学习、静心做事?他怎么可能坚持下去?怎么可能充满信心?他又怎么可能获得成功?
西方一位哲学家说过:“人有避苦趋乐的本性”。而实现快乐的能力,既不可能与生俱来,也不可能自天而降,只能在社会生活中靠学习、靠思考、靠实践、靠提高心境而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提高。有人说,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依靠别人给予快乐,往往是不快乐的开始。获得快乐,不能靠别人,不能靠金钱,不能靠地位,只能靠自己,只能“自己救自己”。
“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记得有一则故事说:古代有一个卖油郎挑担赶路,走着走着,一只油瓶掉到地上打碎了。这主儿头也不回,继续赶路。路人不解,问之。他答道:既已碎,何必去管它。恰巧有一位官员路过,看到这一幕,觉得卖油郎是个人才,便举荐他做官,果然政绩斐然。生活中,谁都有可能遇到“油瓶掉地”的不顺心事,要学会放下,懂得放下,重新收拾心情,好有更多时间,更充沛精力,去干更重要的工作。
平时要多了解自己。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细品品,这话颇有道理。就像我们每个人有两只眼睛一样,看别人清楚,却看不到自己,所以一定要有一面镜子反照,才能看见自己。别人的评价固然重要,但只依赖别人的评价来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一定会带给自己很多的不快樂;只有多了解自己,对自己做出客观评价,知道自己哪儿好、哪儿不好,不被别人左右,不让自己憋屈,才会有自我支撑的力量,才会找到自己的快乐源。
学会与人分享快乐。有人说:遇到快乐的事,不要自己“独享”,要学会与人分享。与人分享快乐,才能使快乐的心情更持久,并从别人的快乐中,找到自己的新快乐。有一项研究表明,给予能给人带来更深刻、更持久的幸福感。获得物质满足、物质享受,只能填补一时的空虚,只能得到一时的快乐,而通过给予,学会与人分享,学会与他人建立更深入联系,在获得他人真诚感谢后,能带给自己更持久的激励、感动与幸福。
勇敢面对所有“不幸”。杨绛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也是一位快乐老人。先生一生经历的不幸,可以用“百不称心”形容。她在《我们仨》中写道:“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先生失去女儿丈夫后,重新拿起笔,用记忆替代对亲人的爱,让“我们仨”快乐地复活在纸上。
至少培养一种兴趣。有人说:快乐需要理由;这种理由就是給自己找一份爱好,找一种兴趣,使自己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进去。让人从消极走向积极,往往有一个过程。一位专家说:不愉快有三个阶段:消极、威胁、挑战。有人在消极阶段就迟迟站不起来,就此颓废压抑。到“威胁”阶段,因为缺少信心战胜而停留在此,最后抑郁。能到达“挑战”阶段的人,往往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这需要走出郁闷,“自己解放自己”,把信心建立在爱好、兴趣上。
快乐与痛苦,同时埋藏在生活里。一个天天快乐的人,并不是没有痛苦,而是能够把痛苦放下,而是能够不把痛苦提起,只从生活中、从工作中、从与人交往中,像杨绛先生那样,把快乐发掘出来。快乐是一种心情,也是一个自我了解、自我发现与自我超越的过程。一个能够持续让自己快乐的人,一定是热爱生活的人,知足常乐的人,爱好、兴趣广泛的人。
西方一位哲学家说过:“人有避苦趋乐的本性”。而实现快乐的能力,既不可能与生俱来,也不可能自天而降,只能在社会生活中靠学习、靠思考、靠实践、靠提高心境而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提高。有人说,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依靠别人给予快乐,往往是不快乐的开始。获得快乐,不能靠别人,不能靠金钱,不能靠地位,只能靠自己,只能“自己救自己”。
“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记得有一则故事说:古代有一个卖油郎挑担赶路,走着走着,一只油瓶掉到地上打碎了。这主儿头也不回,继续赶路。路人不解,问之。他答道:既已碎,何必去管它。恰巧有一位官员路过,看到这一幕,觉得卖油郎是个人才,便举荐他做官,果然政绩斐然。生活中,谁都有可能遇到“油瓶掉地”的不顺心事,要学会放下,懂得放下,重新收拾心情,好有更多时间,更充沛精力,去干更重要的工作。
平时要多了解自己。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细品品,这话颇有道理。就像我们每个人有两只眼睛一样,看别人清楚,却看不到自己,所以一定要有一面镜子反照,才能看见自己。别人的评价固然重要,但只依赖别人的评价来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一定会带给自己很多的不快樂;只有多了解自己,对自己做出客观评价,知道自己哪儿好、哪儿不好,不被别人左右,不让自己憋屈,才会有自我支撑的力量,才会找到自己的快乐源。
学会与人分享快乐。有人说:遇到快乐的事,不要自己“独享”,要学会与人分享。与人分享快乐,才能使快乐的心情更持久,并从别人的快乐中,找到自己的新快乐。有一项研究表明,给予能给人带来更深刻、更持久的幸福感。获得物质满足、物质享受,只能填补一时的空虚,只能得到一时的快乐,而通过给予,学会与人分享,学会与他人建立更深入联系,在获得他人真诚感谢后,能带给自己更持久的激励、感动与幸福。
勇敢面对所有“不幸”。杨绛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也是一位快乐老人。先生一生经历的不幸,可以用“百不称心”形容。她在《我们仨》中写道:“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先生失去女儿丈夫后,重新拿起笔,用记忆替代对亲人的爱,让“我们仨”快乐地复活在纸上。
至少培养一种兴趣。有人说:快乐需要理由;这种理由就是給自己找一份爱好,找一种兴趣,使自己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进去。让人从消极走向积极,往往有一个过程。一位专家说:不愉快有三个阶段:消极、威胁、挑战。有人在消极阶段就迟迟站不起来,就此颓废压抑。到“威胁”阶段,因为缺少信心战胜而停留在此,最后抑郁。能到达“挑战”阶段的人,往往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这需要走出郁闷,“自己解放自己”,把信心建立在爱好、兴趣上。
快乐与痛苦,同时埋藏在生活里。一个天天快乐的人,并不是没有痛苦,而是能够把痛苦放下,而是能够不把痛苦提起,只从生活中、从工作中、从与人交往中,像杨绛先生那样,把快乐发掘出来。快乐是一种心情,也是一个自我了解、自我发现与自我超越的过程。一个能够持续让自己快乐的人,一定是热爱生活的人,知足常乐的人,爱好、兴趣广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