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设计生成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hui4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实现高中数学课程目标,通过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和终身发展,是以获得积极的教学效益、良好的数学教学效果和较高的教学效率的综合体现为特点的师生活动。本文主要谈课前备课方面对中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预设——构建有效数学课堂的基石古人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过程也需要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追求过程的有效性。没有预设的教学,只能成为一种信马由缰的活动,是不会产生多大效果的。有效数学课堂强调教学是“以学定教”——“教学生学什么和教学生怎样学”。把“学生学什么”作为教的内容,就是引导学生去质疑,去发现,去探究,去归纳,去判断,去概括,去把本来你要教的东西变为学生自己去探索他所应该学的东西。于是,原来你要他学的东西成了他自己要学的东西,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就自然出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就充分发挥了。既然教学中要教学生学什么,当然就要教他怎么学。有了这两点,那么我们预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就有了目标。
  1.组织
  有效组织素材数学学习素材是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价值、形成正确数学观的重要资源。素材的选择不仅关乎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动机以及对数学的理解,而且直接影响他们学习潜能的发挥,决定学习活动能否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在教学预设中,组织学习素材要达到的效果是:
  (1)能引发探究的动机。要让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诱惑性和吸引力,学习材料的“现实性、趣味性和挑战性”应是首当其冲的,无数成功的数学教学实践事实上都已充分地论证了这一切。因此,在选择素材的过程中,教师应更多地将视角投向现实生活,努力发掘那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同时又暗含着某种数学现象或数学规律的实际问题来建构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体系。
  (2)能支持探究活动的展开。教材在没有进入教学过程之前,只是处于知识储备的状态,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可能。由“教材”进入到可供学生探究的“学材”,将数学知识本身所承载的数学意识、数学方法、数学情感功能释放出来,就需要将“形式化”的数学改造成“教育形态”的数学,即把“现成”的数学变成“活动的”。在选材时,针对不同的学生还要考虑其理解能力的高低来选择适当难度的内容来保证学生有能力去探究,保证探究活动能顺利开展。
  2.设计
  有效设计活动活动是学生利用素材实现知识技能、数学思维和一般能力得到同步发展的行为方式。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现代认知建构观,结合数学学习的一般过程,数学教学活动主要包括知识发生的活动、知识发展的活动、知识应用的活动。知识发生的活动。知识的发生,表现出新学习的内容与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中间蕴含着新问题的产生。新问题的生成离不开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不应只是绚丽多彩的动态画面,其要害是必须暗含着数学问题。问题情境只要能产生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引起他们的思维冲突,就能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就会出现发展,就会使教学过程始终在动态平衡中前进,就能有效学习。活动要让学生有数学思考和发展变化的体验。首先,活动要散发出“数学味”。“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不能发展起数学思维的活动不能称为数学活动。教师不仅要使每个学生在数学课上积极地参与外显的活动,更要关注他们通过观察、分类、抽象、概括、推理与交流等思维环节实现“外显”与“内隐”的结合。让学生从数学层面上来理解问题的本质,形成新的认识,获得数学思想与方法,这在数学活动设计中显得尤为重要。选择恰当的活动形式。课堂的时间是一个常数,教学策略的选择应当简洁而具有针对性。一些数学课堂的数学活动并不十分有效,主要的原因是:对怎样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活动考虑不周,对相应内容学生一般是怎样认识的研究不深,只讲究形式,非常浅显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不必分组的安排小组学习,显而易见的结论要求学生实践、验证,把新的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简单地理解、对应成几种学习形式。教师应该严格按科学规律办事,不随意否定过去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且也适应当前教学状况的观念、模式,在扬弃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从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认识的一般规律出发,选择恰当的形式来组织和展开教学。
  3.生成
  构建有效数学课堂的关键有效设计为有效实施提供了基础,尽管教师在教学预设之前认真研究了教材、了解了学生,但这种预设毕竟是带有教师主观性的设计蓝图。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教师都能预测的。有效教学观认为,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又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地是由课的具体行进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状态的方式决定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拘泥于预设的程序,要把执行教案看作是课程实施的起点,因学而教,用心收集、捕捉和筛选学习活动中学生反馈出来的有利于促进学习者进一步学习建构的生动情境和鲜活的课程资源,灵活调整教学行为,从而使教学过程具有生成新因素的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因素很多,最重要的我以为有以下几点:
  (1)调整预设程序由于教师的主观意识和对学习者原有经验的预料不足,容易造成教学方案的预设情况与课堂教学真实情境的脱节。教师对学生反馈的信息是不理不睬,通过“巧妙”的“引导”把学生拽回到预设的教案上来,还是根据学生的数学现实,及时调整预设的方案,这反映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观。
  (2)调整教学任务衡量一堂课是否有效,不是看环节安排多么严密、时间分配多么恰当、教师教得多么华丽,而是看学生学得是否主动,学了之后是否有发展。课堂上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讲的正顺畅,学生突然提出一个看似无关却有关联的问题,这时就要对课堂节奏做适当调节,及时解决学生的疑惑,以保护学生的主动性不受伤害!而这种问题往往带有一些普遍性,不是个别学生的疑惑!
  有效教学是目前国际社会比较认同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它顺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而有效的备课才能使有效教学得以保证,最终我们还是需要有效地策略来组织设计有效的备课材料,使其得以生成。
其他文献
知识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新的知识都是在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结构等基础上进行的,原有的知识结构对新的学习有一定的影响,这就是知识迁移。区域地理是承载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平台,涉及范围广,内容庞杂,是地理学习的难点之一,也是地理高考复习的瓶颈,如果按照传统的学习策略,学生要用大量的时间去识记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相关知识,由于知识繁杂、容量大往往导致学习
一直以来,我有同感于吕淑湘先生的一句话:"问语文学得好的人,都说是课外看书多。"是在农村小学里,语文老师们应该早就发现了这样的事实:农村学生的知识面狭隘,思维不开阔,语言匮乏,阅读理解、习作、口语交际等板块的教学更是不尽人意,语文能力很难有进展。长期以来,形成了教师抱怨,家长无视,学生无辜的恶性循环局面。可是,农村孩子大多为留守儿童,他们基本处于课外阅读领域的"三无"区间。即一无充足的书源,二无良
一、 提高小学生创新阅读能力的必要性  首先,提高小学生创新阅读能力是时代进步的需要。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实施兴国安邦战略的一项关键性决策。而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要靠教育,小学教育是这种人才培养的奠基阶段,我们必须从小抓起,通过学校创新性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性地学习,切实培养年轻一代的创新精神和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其次,提高小学生的创新阅读能力是适应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的需
综合思维是指在历史与社会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下产生的一种教学思维方式,其目的是探索研究性学习、开拓学生视野和培养创新型人才,以适应在知识经济时代下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历史与社会课程强调把以时间逻辑为主的历史和以空间逻辑为主的地理综合统一,在分析思维的基础上进行新的综合思维的重建[1]。综合课程要求教师转变为具有综合性知识的新教师,成为与学生一同进行综合研究的创新型教师。综合课程在综合探究的基础上把历
【摘要】口语交际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笔者认为:口语交际教学要与课本教学紧密结合,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并结合教学实例深入浅出地进行阐述。  【关键词】口语交际课本教学生活实际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说话又是人们进行交际的重要手段之一。《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中明确规定:“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
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添点“油”,加点“醋”,让其“五味俱全”。这样,语文课堂才会独具魅力,充满生命活力。  一、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铸魂”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一位科学家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
美国著名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
【摘要】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我倡导课堂上的随和性与亲和力,主张让亲和的气氛渲染整个课堂,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兴趣性、主动性与积极性。  【关键词】美德亲和力和谐主动性积极性  孝敬父母、遵守诺言、尊重他人、助人为乐等这些事例到处可见。对此,我崇尚!我赞美!我学习!因为这都是众人所极力推崇的美德,我也不例外。那么亲和力是否也称得上是美德中的一种呢?资料上、电脑上没有具体显示,我也不敢妄下结论。但它在
开始于世纪之初的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数年,它犹如一股强大的洪流在社会的呼唤中以迅猛之势不断推进。无论是城区还是乡村教育都在接受者改革浪潮的洗礼。顺应时代需求,感悟课改理念,发扬创新精神这是我们乡村语文教师的共同愿望。但在高举课程改革这面旗帜之时,我们确受诸多因素的制约,阻碍了而改革的步伐,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深感疲惫和困惑。“参与课改,行之不易”这是我们乡村语文教师内心深处的感叹。  一、转变陈腐观
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告诉我们,如果不小心在郊外迷了路,不要慌,大树会告诉我们正确的方向:叶子稀的一面是北方,叶子稠的那一面是南方――因为南面正对着阳光。其实何止是大树,我们每个人,尤其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更需要阳光。没有阳光万物将停止生长,没有阳光心灵将充满沮丧。阳光是爱,爱就是阳光。那么,如何让我们语文课堂洒满“阳光”呢?  一、让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激发潜在的爱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