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家“围桌而食”的传统不能丢,这个时间是你给孩子输出家庭价值观的重要时刻。
很多家庭都缺乏沟通,而这会导致夫妻之间、亲子之间出现诸多问题。许多夫妻表示,工作太忙,哪有时间和精力跟伴侣、孩子好好坐下来聊天?其实,全家聚餐的时间,不就是家庭成员沟通信息与情感的良机吗?当然,要合理地运用“餐桌”效应,需要一些技巧。
人人分担家务
一项有关家庭主妇的调查发现,77%的家庭由母亲独自准备晚餐。这种妇女负担过重和两代人共处时间太少的难题,可以通过动员子女参加饭前饭后的家务劳动解决。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合理分工,明确每位家庭成员在准备晚餐和洗涮清洁工作中的具体职责。全家必须一起动手,这不仅可消除忙闲不均的问题,培养孩子的勤劳品质,还增加了亲人相处的机会,有利于强化家庭关系。
创造友好的气氛
作家J.罗森堡在《升华家庭情》一书中谈到,孩提时自己老为餐桌上的交谈笼罩在批评与质问的火药味中而感到怏怏不乐。父母不是训斥“坐端正”,就是质问“你学了拼音吗”,令子女无所适从。
罗森堡决心不按父辈的那一套对待自己的孩子,而坚持一条古老而精彩的箴言:“待宾客如家人,待家人如宾客。把牛奶泼在桌上的客人不能被骂为莽撞的傻瓜。”所以,切忌将餐桌变成训话室。必须纠正孩子的某种言行时,不妨用幽默的言语来表达。
排除干扰
“我们家立了两条进餐规矩。”己当了3个孩子的母亲的幽默作家E.邦贝克说,“一条是谁不回家就餐必须带个信请上帝宽恕,另一条是进餐期间禁止使用电话。”
《时代周刊》等所做的一项民意测验表明,42%的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都有边看电视边进餐的恶习,那些靠微波炉自己烧饭菜的孩子更天天与电视机为伴。要使其感到全家待在一起比独自看电视更加重要,因此,关掉电视机也成为餐间促进家人交流的手段。
建立某种仪式
《仪式、策略与力量》一书的作者D.I.克泽尔强调,形成传统的仪式会赋予时空以特殊的意义。一些信教的家庭,餐前总要做感恩祷告,它提醒全家对生活心存感激,并定下了一种轻松愉快的餐桌气氛的基调。
在马州格洛斯特市,霍华德·理查森一家三口先要围着餐桌拉起手,然后才进餐。
同样,结束餐食的仪式可以防止孩子们一个个溜下桌。律师D.巴布森家的规矩是餐后由孩子念一首诗;心理学家D.阿博特和他的妻子玛丽则经常读一段圣经故事来结束用餐。阿博特指出:“这是我们家神圣的时刻。”
学会讲故事
用自己的故事去勉励子女,是家长传授正确人生观的最佳途径。听惯了父母讲其亲身经历的孩子,也更有能力在餐桌上表述自己满足与失望、高兴与沮丧等感受。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应用语言学教授E.奥克斯对餐间习俗和交谈素有研究,他认为最成功的家庭用餐时离不开讲故事。问题是,家长往往只叫子女讲,很少自己带头讲。“典型的方式是妈妈怂恿孩子讲一个故事。”奥克斯指出,“然后由爸爸来评判讲得如何。这种做法应该避免。”讲故事的最大价值在于,它以一种人人(尤其是孩子)喜闻乐见、浅显易懂的形式进入任何错综复杂的领域,这是任何精当的阐释也无法取代的捷径。
还有一点是,要将讨论扩大到每一个人。一个孩子讲了当天的见闻后,请将谈话引向更广阔的话题上去。
玩游戏
伊利诺斯州帕拉廷的广告推销商部·亚法尔达诺,曾为6岁的佩奇和5岁的布莱尔在餐桌上拒不谈学校的情况而发愁。后来他们在餐桌上玩一个被称为“真话或谎言”的游戏,这姐妹俩变得喜欢交流了。她们不仅轮流讲当天的所见所闻与所感,而且还偶尔插进一个荒诞不经的谣传,考考对方能否听出真假来。
全国广播电视公司《今日》节目客串演员K,库里克的父亲,在他们兄妹4个还小的时候,要求每人每天在晚餐桌上说一个新词,然后由其他人来猜测出这个词的含义。
邀请客人共进晚餐
家宴上的新面孔意味着新主意、新观点。
纽约市剧作家·霍罗威茨清楚地记得,父母总在星期天为全家和朋友們准备一顿充满生气的晚餐。“我家里的‘妈妈帮’爱说笑话,使大家笑得前仰后合。”霍罗威茨说,“‘爸爸派’则安静地坐着,讲一些有关成功的动人故事。”
如今,霍罗威茨与妻子吉利恩以及他们7岁的双胞胎,仍然继承着邀请朋友或同事赴家宴的传统。在这洋溢着笑声与成功的故事的家庭餐桌上,他们使双胞胎的视觉和触觉突破了家庭的围墙,伸向更为广袤的时空……
时代在变,家庭也在变。但是生活中永远不变的一点是全家聚餐的重要性。正如E.邦贝克所说的那样:“我们争论,我们生气,我们大笑。我们为心爱者大声疾呼,我们喊叫,我们洗耳恭听……全家共餐一直是我们全家最美好的时光。”
(摘自《家人》2017年3期)
很多家庭都缺乏沟通,而这会导致夫妻之间、亲子之间出现诸多问题。许多夫妻表示,工作太忙,哪有时间和精力跟伴侣、孩子好好坐下来聊天?其实,全家聚餐的时间,不就是家庭成员沟通信息与情感的良机吗?当然,要合理地运用“餐桌”效应,需要一些技巧。
人人分担家务
一项有关家庭主妇的调查发现,77%的家庭由母亲独自准备晚餐。这种妇女负担过重和两代人共处时间太少的难题,可以通过动员子女参加饭前饭后的家务劳动解决。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合理分工,明确每位家庭成员在准备晚餐和洗涮清洁工作中的具体职责。全家必须一起动手,这不仅可消除忙闲不均的问题,培养孩子的勤劳品质,还增加了亲人相处的机会,有利于强化家庭关系。
创造友好的气氛
作家J.罗森堡在《升华家庭情》一书中谈到,孩提时自己老为餐桌上的交谈笼罩在批评与质问的火药味中而感到怏怏不乐。父母不是训斥“坐端正”,就是质问“你学了拼音吗”,令子女无所适从。
罗森堡决心不按父辈的那一套对待自己的孩子,而坚持一条古老而精彩的箴言:“待宾客如家人,待家人如宾客。把牛奶泼在桌上的客人不能被骂为莽撞的傻瓜。”所以,切忌将餐桌变成训话室。必须纠正孩子的某种言行时,不妨用幽默的言语来表达。
排除干扰
“我们家立了两条进餐规矩。”己当了3个孩子的母亲的幽默作家E.邦贝克说,“一条是谁不回家就餐必须带个信请上帝宽恕,另一条是进餐期间禁止使用电话。”
《时代周刊》等所做的一项民意测验表明,42%的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都有边看电视边进餐的恶习,那些靠微波炉自己烧饭菜的孩子更天天与电视机为伴。要使其感到全家待在一起比独自看电视更加重要,因此,关掉电视机也成为餐间促进家人交流的手段。
建立某种仪式
《仪式、策略与力量》一书的作者D.I.克泽尔强调,形成传统的仪式会赋予时空以特殊的意义。一些信教的家庭,餐前总要做感恩祷告,它提醒全家对生活心存感激,并定下了一种轻松愉快的餐桌气氛的基调。
在马州格洛斯特市,霍华德·理查森一家三口先要围着餐桌拉起手,然后才进餐。
同样,结束餐食的仪式可以防止孩子们一个个溜下桌。律师D.巴布森家的规矩是餐后由孩子念一首诗;心理学家D.阿博特和他的妻子玛丽则经常读一段圣经故事来结束用餐。阿博特指出:“这是我们家神圣的时刻。”
学会讲故事
用自己的故事去勉励子女,是家长传授正确人生观的最佳途径。听惯了父母讲其亲身经历的孩子,也更有能力在餐桌上表述自己满足与失望、高兴与沮丧等感受。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应用语言学教授E.奥克斯对餐间习俗和交谈素有研究,他认为最成功的家庭用餐时离不开讲故事。问题是,家长往往只叫子女讲,很少自己带头讲。“典型的方式是妈妈怂恿孩子讲一个故事。”奥克斯指出,“然后由爸爸来评判讲得如何。这种做法应该避免。”讲故事的最大价值在于,它以一种人人(尤其是孩子)喜闻乐见、浅显易懂的形式进入任何错综复杂的领域,这是任何精当的阐释也无法取代的捷径。
还有一点是,要将讨论扩大到每一个人。一个孩子讲了当天的见闻后,请将谈话引向更广阔的话题上去。
玩游戏
伊利诺斯州帕拉廷的广告推销商部·亚法尔达诺,曾为6岁的佩奇和5岁的布莱尔在餐桌上拒不谈学校的情况而发愁。后来他们在餐桌上玩一个被称为“真话或谎言”的游戏,这姐妹俩变得喜欢交流了。她们不仅轮流讲当天的所见所闻与所感,而且还偶尔插进一个荒诞不经的谣传,考考对方能否听出真假来。
全国广播电视公司《今日》节目客串演员K,库里克的父亲,在他们兄妹4个还小的时候,要求每人每天在晚餐桌上说一个新词,然后由其他人来猜测出这个词的含义。
邀请客人共进晚餐
家宴上的新面孔意味着新主意、新观点。
纽约市剧作家·霍罗威茨清楚地记得,父母总在星期天为全家和朋友們准备一顿充满生气的晚餐。“我家里的‘妈妈帮’爱说笑话,使大家笑得前仰后合。”霍罗威茨说,“‘爸爸派’则安静地坐着,讲一些有关成功的动人故事。”
如今,霍罗威茨与妻子吉利恩以及他们7岁的双胞胎,仍然继承着邀请朋友或同事赴家宴的传统。在这洋溢着笑声与成功的故事的家庭餐桌上,他们使双胞胎的视觉和触觉突破了家庭的围墙,伸向更为广袤的时空……
时代在变,家庭也在变。但是生活中永远不变的一点是全家聚餐的重要性。正如E.邦贝克所说的那样:“我们争论,我们生气,我们大笑。我们为心爱者大声疾呼,我们喊叫,我们洗耳恭听……全家共餐一直是我们全家最美好的时光。”
(摘自《家人》2017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