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析薪,贵能破理

来源 :作文周刊·高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yan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刘勰说:“论如析薪,贵能破理。”析薪,就是劈柴;破理,就是破解纹理。要探求木材的内在纹理,根本办法就是顺着木材固有的纹路,破解下去,深入进去。如果不知纹理,不循纹理,仗着刀利力大,由着性子,胡劈乱砍,充其量只能得到一点零零碎碎的木头残片,那是认识不到纹理的。析薪如此,论说一个道理也是如此。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妙文品评】
  大国展胸怀 尽款天下人
  ◎湖北一考生
  曾经风沙漠漠,驼铃声声,如今“新丝路”迤逦绵延,高铁飞翔;曾经城市破敝,出行不便,如今各色单车手机一刷,轻松共享。中国,正在世界东方展开大国胸怀,想要“秒懂中国”,只需点击关键词:开放和共享。【开头运用对比手法展示古今丝路的景象以及古今出行之状况,以开阔的视野展现了现今开放与共享带来的繁荣、便利,并紧扣材料中的“一带一路”“共享单车”和“手机支付”三个关键词,营造了一种开放包容的氛围,展现了大国胸怀,从而引出观点。思路开阔,奠定了全文议论的基石。】
  开者,不闭也;共者,不私也。曾经的中国,在古老的沧桑华丽褪尽之后,背负着过于沉重的历史,深陷蒙昧的泥沼,固守着闭塞与悭吝。而今天,除却束缚,敞开怀抱,这个与时代一同新生的国家,在前进的特色道路上,挥动开放和共享的旗帜,步伐稳健。【对“开放”“共享”进行注释,指出过去闭关锁国的弊端,分析今天的中國在建设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向世界开放、与世界共享的大国胸怀。】
  一个国家的关键词,绝不是“面上贴金”的装饰,而是从国家顶层设计到国民心理结构的融会与贯通。在个人生活层面,共享单车便是最生动的写照。日前,北京语言大学对在华留学生调查,选出了他们心目中的“新四大发明”,共享单车名列其中。小小单车究竟何以收获如此高的人气?细究原因,正在于它所诠释的共享理念,迎合了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轻轻一扫,双脚一蹬,资源优化看得见,环保意识在身边,如此共享怎能不令人点“赞”?拓展开来,政社PPT模式、“新丝路”亚投行,无不深化着共享理念,让原本资源紧张的中国,有了自信大方的微笑。【从个人层面到国家层面围绕关键词论述“从国家顶层设计到国民心理结构的融会与贯通”的实质,扣紧关键词“共享”分析,展现中国“无不深化着共享理念”的大国胸怀。】
  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一带一路”更是彰显胸怀的大手笔。正所谓“相知者不以万里为远”,新丝路跨越万水千山,将开放的信号传遍全世界。在“一带一路”合作峰会上,习主席向世界各国朋友解读了“新丝路精神”,中国正热情地敞开胸怀,款待各方来客,拥抱崭新的明天,亚吉铁路在东非高原上奔驰,新大陆桥在亚欧洲心脏处合龙,中国的开放步伐不断迈进,国人的开放心态也愈发深入,中国的形象,逐渐展开胸怀热情拥抱美好世界。【这段更进一层,从“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层面入手分析,分析习主席大手笔绘出的国际共同体蓝图,前卫的“新丝路精神”,展示中国改革开放和热情拥抱美好世界的大国胸怀。】
  王鼎钧先生在《碎琉璃》中写道:“时代像筛子,筛得每一个人流离失所,筛得少数人出类拔萃。”若将人换作国家,道理亦然。【引用王鼎钧的话,引出下文。】
  每个国家都面临着发展的时代课题,而中国,经历了摸索与动荡之后,经过时代潮流淘洗,淬炼出的蚌珠,正闪耀着开放与共享的光芒。【结合中国国情,点出中国经过千淘万漉而“出类拔萃”。】
  “厉害了,我的中国!”开而不闭,共而不私,中国捧出智慧与发展的美酒,“尽倾江海里,赠饮天下人”。以共享展中国气派,以开放塑中国形象,读懂中国,只在共享开放的豪情与胸怀间!【结尾的分析放眼世界,呼应标题和开头,结构严谨,展现出一个大国公民的自信、自豪与骄傲,体现“以共享展中国气派,以开放塑中国形象”的共享开放的大国胸怀。】
   学生点评
  点评一:
  审题立意时,该作者能够全面解读材料,辨明主次,抓住核心,使自己的作文立意呈现了命题的最大价值。
  点评二:
  作者开篇能够扣紧材料,入题迅捷,观点鲜明,视野开阔,素材丰富,紧扣时代脉搏,语言精练而富有文采。
  点评三:
  作者能够抓住结尾结合材料的机会,全面分析,呼应文章的标题和开头,结构严谨,使文章提档升分。
  点评四:
  ——————————————————————————                                                                                                                                           ————————————————————————   教师点评
  本文围绕“共享单车”“一带一路”等关键词,介绍了一个展开大国胸怀的“开放和共享”的中国,体现了时代特色。行文思路清晰,开篇通过对比引出观点,接着从个人层面到国家层面围绕关键词展开论述。结尾放眼世界,呼应标题和开头。结构严谨,语言精炼流畅,有意蕴。引用切合主题,分析紧扣中心,颇有文采。
  教师提纯
  同样一个论题,为什么有的人思路飛扬,左右逢源,丝丝入扣,透彻淋漓;有的人却走走停停,寥寥数语,肤浅粗疏。其中的一个重要差异就是分析能力的强弱。分析是一种思维方法,也是一种论述方法。
  所谓分析,就是从不同角度对一个事物、一件事情、一个问题的表里、质量、组合、条件、发展、因果及与其他事物的联系等方面进行分解剖析,逐一加以考察,从而认识事物的各种属性,透视事物的本质属性,把握事物间的相互关系。简单地说,分析就是将一个较为复杂、庞大的事物或问题分割为几大部分来认识,肢解为几大部件来考察的方法。
  分析的好处是变大为小,变隐为显,变暗为明,使人便于认识,便于考察。目的就是将事物掰开来让人看,将道理揉碎了告诉人,帮助人们加深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使人们易于理解与接受。
  分析之于议论文写作十分重要。
  首先,分析才能洞悉思维对象。议论文写作通常面对的是具体的思维对象,要从中概括出一定的道理。道理是抽象的,抽象的论点不是天然生成的,也不是通过感官直接感知的,而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深入分析综合,找到一类事物的共同点之后概括出来的。这需要分析与概括的能力。分析越深入,越能捕捉事物的特征;概括越广泛,越能上升到理论高度上。没有分析,就难以认识具体事物;缺乏对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就难以概括,当然也就无法产生论点。
  其次,分析才能展开思想纹理。道理不是孤立的,而是系统的,一篇议论文是一个思想体系,中心论点、分论点、小论点犹如主流、支流、细流,构成一个完整的脉络。纵向上的各级论点、横向上的并列论点,都是借助分析的方法而展开的。思想纹理蕴藏于事物之中,感官无法直接感知,要想将它展示出来,只有借助分析的方法。分析可以将事物蕴含的各种道理像阶梯一样多层次推进,从纵向上拉出一条线;可以像扇子一样多侧面展开,在横向上铺展一个面。通过分析,思想上认识了事物的道理,写作上才能使文章的思想观点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思想系统。
  最后,分析才能有效深入地论述。议论文的论据是具体的,具体的论据并非机械摆放在那里就能说明论点,并非观点加论据就能说服人,而需要通过深刻解剖一个个具体事物的内外矛盾、比较各种事物的异同,获得全面的本质的认识,从而对论点作出有效阐发与论述,使论点与论据有机联系在一起。这依仗分析概括的能力。分析的层次越深,越能认识论据的价值与用途;分析的角度越多,越能认识事物的各种属性。离开分析,论据的使用就难以入手。
  总之,在议论文写作中,无论是论点的提炼、事理的阐述、论证的进行,还是篇章结构的展开,都离不开分析与概括。
其他文献
话题之“胸襟”导言袁宗道有言:“有一派学问,则酿出一种意见;有一种意见,则创出一般言语。”“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古之能文者,必先养气,养气之功,在于集
四、语文必修内容校本化过程中的共同课题与忧虑1.必修内容校本化实践与评价的目标是什么?这其中包含了多个层面的问题,诸如:选修课程可以通过区分基础性学分课程和提高性学
作文教学难,作文现状差.每年高考作文批下来,阅卷者无不摇头叹息.根源何在,路在何方?读李泽厚先生的两篇中学习作《书〈项籍论〉后》和《反东坡(晁错论〉》,我被文章高远的立
偶然机缘,读到了李泽厚先生中学时期的两首诗歌习作:《夏池听蛙》与《五四校庆献词作三百体》.《夏池听蛙》着力摹写初夏日落后楚地南国风景,并以多角度、多层次的联想和想象
胸襟体现出一个人的人生志趣和抱负,反映了一个人的人格和品位,是一个人对待世界万物的气量和风度的定位.阅读当代人文大家李泽厚先生中学时代的几篇习作,我从中读到的是一位
糖尿病足是指因糖尿病血管病变和(或)神经病变等因素导致糖尿病患者足和下肢组织破坏的一种病变[1]。糖尿病足发展迅速,处理不当会导致患者病情恶化,严重致残甚至死亡。在我
(该课例荣获2011年全国中语会第八届商务印书馆.语文报杯中青年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课堂实录一、引入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谈谈建筑,先请大家看一幅建筑图片(扬州鉴真纪念堂),
有趣,有思,有“我”.这是我读李泽厚少年时期习作的第一感受.无趣,无情,无理,无“我”.这是目前许多学生习作普遍性的无奈现状.比如,要求一名高一学生写一篇怀念初中生活的作
rn多年来,高考作文大都允许自选文体。如2011年的17套高考作文题,仅江西卷和湖南卷要求写记叙文或议论文,其余都是自选文体,充其量有个诗歌除外的附加限制。笔者以为,自选文
课改之下,什么是必修内容的生存之道?新课程提出了“校本化”的概念.必修内容“校本化”,这几乎是一个革命的语词,这个语词的革命性质,注定会给语文教师带来课堂存在的严峻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