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条路,是通往故乡的唯一

来源 :椰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5313134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鲜维,四川巴中人,教师。巴中市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 《巴中晚报》 《巴中文学》 《河埠头》 等文学刊物。
  一块石头
  站在一队梁上的堰塘埂子往下望,中午的太阳很亮,照在凌乱的片石上,晃得人眼睛生疼。这是从山的身上硬刨出来的一条路,炸碎的石块尖锐地朝着天,混乱地摆放着,这儿几块堆在一起,那儿一个坑。大大小小的石头歪歪斜斜,从山顶铺到山脚。
  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是新开出来的路。那些在山的身体埋了多年的石头们猝然被掏出来,来不及穿上衣服,赤裸裸地被抛在太阳底下,羞怯、恼怒、气急败坏……只要你仔细去看,就能在石头身上找到各种情绪,跟人一样。许多人是看不到石头脸上的表情的,他们不关心这些,在他们眼里这只是一堆炸碎的现成材料,用推土机一耙拉,一条新公路就铺成了,陡坡变斜坡,从山窝里爬上梁能省不少力气,这是造福一方的大好事。
  一块石头心情好不好,全摆在脸上。人不关心石头,石头就会给人脸色看。它尖利的头会刺穿李家老太爷的脚板心,抡起脊梁能把小孩滑倒,从城里回来的姑娘看着这些横眉竖眼的家伙,无奈地脱下尖细的高跟鞋,踮起脚尖,心惊胆战地踩上去,生怕一不小心就被一块石头打翻。那时候,石头是倔强的,它跟全世界都过不去。
  一块石头的坏心情能保持几年、几十年,直到它用足够多人的摔倒、流血、眼泪和骂骂咧咧的沮丧攒够了高兴,才会消停下来。等到那时,它裸露的血肉经过多年雨水的调和已包裹成一件灰旧的外衣,上面印着人的脚印、汗水、动物的粪便……那些坚硬而凸起的部分也圆润了,曾经鲜艳的表情落满了尘埃,恰如一个灰突突的中年人。这时,这块石头就该与世界握手言和了,它会主动地填到一个坑里,不再想去晒外面的太阳,踩在它身上的那只脚是否柔软,对它来说已经失去意义。
  大多数人也不会记得是哪块石头,让自己摔过一个大跟头,磕掉了一颗门牙。谁还会跟一块石头记仇呢?
  李四就是一个跟石头较劲的人。石头沟的小路弯弯曲曲,全由青石板铺成。夏天,光着脚板踩在上面,凉森森的。李四是在一个下雨天跟一块石头结仇的,雨季的雨一下就停不下来,不出几天,青石板上长满了青苔。李四背着书包,脚下一溜,屁股就“噔噔噔”地滑过几块石板,痛得他嗷嗷地叫。夜里,越想越生气。第二天,就从家里背来锤子、錾子,“当当”地在那几块石头上凿了起来,小小年纪的他愣是在石板上凿出许多深深浅浅的坑。从那以后,再也没谁在这几块石头上滑倒过。成年后的李四再路过那些石头,早已没了当年的火气,这些年走南闯北摔过的跟头绊过的跤,让他已经习惯默默忍受,生活扇过来的耳光,除了承受,便只能叹息。那块被他凿过的石头,早已光滑平整了。
  一条水沟
  石头沟的得名,大约是因为两山之间那条长长的水沟吧,后來泛指我们二队整个村庄。
  在我小的时候,村里一切都很茂盛,除了草木。而沟里两边的山上却长满了林木和野花,一条水渠从山顶顺着两山之间蜿蜒而下,在山脚兵分两路,贯穿了村里所有农田,这是我们村唯一的灌溉设施。从我记事起,它已经为村子服务好多年了。现在,它与山沟的小路一起埋在碎石之下。
  春耕的时候,石头沟里就响起哗哗的流水声,水是从一队的堰塘放下来的。一队堰塘占地面积很大,蓄水深,能供应附近几个村庄的农耕,每年这个时候,各个村庄就按秩序排队放水。轮到我们村了,村里的男人们抬上水管,掰开闸门,守在出水口,看水冲闸而出,顺着山沟溅起欢快的水花,往山下奔去。
  水,在山脚下转过弯,彼此打过招呼就向各自的田里奔去,有的才跳进一个田就被堵死,只能乖乖躺下,任牛喝饱了,在犁铧下与干渴的泥土搅和、交融,很快,一汪混混沌沌的水田就被翻耕完毕,再屯上半天,待水与泥都沉淀下来就能插秧了。有的水从这个田奔向那个田,一路上经过好几个田才停下来,这时,水的身上总会带些别的田的痕迹。到了秋收的时候你会看到,原本长在张家田里的草长到李家田里来了,原本撒在李家田的牛粪肥了王家田的稻谷。也有一些水太挑剔,一直跑到水渠的尽头也没找到一个满意的去处,便又折回身来,这次它得慢慢跑,看路过的哪个田还需要水,便不情不愿地挨过去。如果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也就随便往一个田里一躺,算是完成了任务。
  我喜欢看水在水渠里奔跑的样子。浑浊,翻着白色泡沫,夹杂着山上的树枝,草根和泥土的腥味,偶尔还有几条小鱼。看它们匆匆忙忙的样子,跟田里吆喝的人一样。如果一渠水愿意停下来,这座山该是什么样呢?是不是会让村里的人,有另一种活法。
  牛,是家家户户都养的,小山里有几十户人家就有几十头牛。冬天,牛把河边的干草都吃光了,人把山上的枯草都割净了,牛还在圈里嗷嗷地叫。这时就会有人提议:去石头沟割草吧。石头沟的山林是集体的,平时大家都割自己坡上的草,没人会想要来揩集体的油,所以这里的草即使在冬天也干枯得茂盛,金黄的茅草舒展着身子在崖上飞,秋风喜欢它的舞姿,常常一吹便是一天。山上各种藤蔓交织,这些枝条落光了叶子,抱成团,共同扛过一个寒冬,在来年又都长出新叶来。树木是有灵性的,在眼看着独自熬不过去时,就会另辟蹊径,它们会想办法让自己活下来。曾在山上看到一棵干枯的树,身上光秃秃的,没有一个枝丫。我以为它已经死了,想砍倒拿回家当柴烧。爷爷拦住我说:
  “别动它,它还活着。”
  第二年春天,我去山上割草,果然看见那棵树长出了新芽。爷爷告诉我,那树是把养分都藏到根里去了,所以树干看起来像死了的样子。一棵树,只要根还活着,就一定能等到下一个春天。
  但石头沟的水渠,等不来明年的春天了,它已经被深深地埋在乱石丛里,再也流不出哗哗的水声来。那些被炸药连根拔起的树木,又会把根落进哪里呢?也许过不了多少年,在山沟的乱石堆里又歪歪斜斜地长出一些小树来。
  人世那么忙,谁还会为一条沟、一棵树操心呢?过去不会,将来不会。
  村  庄   土地,其实不太喜欢人。
  站在山梁上,顺着我的手指往下看,你只会看到墨绿一片,看不见房屋、人烟,连一只狗的影子也找不到,那里完全是树的天地,绿的世界。
  三十年前,这里可不是这样。那时候,人占据着这片土地。
  村子从南到北排开,大大小小住着七八十户人家,几百口人,老的小的都挤在山坳里。没有谁想过把脚挪到山外去,即使偶尔挪出去一点点,立马又缩回来了。山外到底有些什么动静,没有人关心。
  当人只能在土地上刨食时,就会对它格外用心。小心地敲碎每一块泥土,精细地锄净每一块草皮,连挖下的每一个窝子都大小一致,形状相同。那时候,人只关心土地和粮食。守牢几亩地,不被谁投机取巧掠去分毫,仓里溢满粮食的香,人就躺在那香气里睡得安稳。
  也有人不只在自己的地盘上劳作,有时还会顺手砍一棵树,拔几根草,在别人无力反抗的家园里种自己的菜,还会带着几分窃喜,好似多种几株菜就价值连城了。慢慢地,树和草,还有一些植物退出人的地界,它们跟山上的树挤到一起,看人在山沟里忙活,看他们春种秋收,看他们生儿育女,看他们死去或离开。
  张家老六用三千块钱承包后山整片土地的时候,庄稼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村里的男人大多出去打工,留下女人和孩子,一些偏远土地开始荒芜。老六在那片背阴地上种了几万株药用木瓜,第一批木瓜成熟时,传来的不是药木瓜的清香,这些木瓜在風里随着叶子哗哗地响。它们后来大多落入泥里肥沃了根下的土地。这片地先后又种过桃树、板栗……它是村里最先被林化的庄稼地,接着是河边的一些沙地被退耕还林。
  那些被逼回山上的树和草开始慢慢回来了。
  先是一棵草不经意间长进了谁家的院坝,女人忙地里的活,并不在意,留在家里的孩子跟猫狗玩腻了,看见新住进来的草,倒是新奇,摸一摸,碰一碰,很快他们成了好朋友。接着是一棵树长在了屋檐旁,它慢慢地把根伸进墙角下,伸进地基里,把叶子盖在瓦上,阳光开始照不到那间房子,它变得常年潮湿,埋在地下的树根更加用力了,弄掉墙上几块泥坯,挤裂墙面,最后一使劲儿,一面墙就这样坍塌进了泥里。屋里的人,早在几年前搬走了,一棵树现在正式占据了人的地盘。
  弄倒墙的树越来越多,草从院子里长到卧室又长进另一个院落。原来整整齐齐排在山沟里的房屋七七八八地倒下去,那些还在与草和树之间挣扎的院子显得格外零落。
  田里的秧茬长得绿莹莹的,那个收割它的人早在几年前去了建筑工地。没有了人的禁锢,秧苗开始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从水田长到旱地,从李家长到王家,一湾土地再也分不出彼此,田埂消失了,分水岭填平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粮食和野草握手言欢,谈起了一场分离多年的恋爱。
  我从没见过村里像今天这样茂盛,当人把家园还给自然时,草木终于放飞自我,不再对人察言观色,把自己委屈于一隅。
  草木找回了自己的故乡,人却把自己抛进城市,开始流浪。等我们累了,曾经的故乡是否还愿意收留一颗疲惫的心。
其他文献
火车扯着喉咙嘶吼了一声,大半夜从西安出发,黎明时将途径六年前居住的洛阳,然后拐弯儿一路向北。  早上才达成离婚协议的父母,此刻正挤在车厢里,送我到长春一所大学报到。昨天晚上,这对饮食男女尚且勾肩搭背,在秦岭深山的一个县城里,钻过晦暗的店铺后门,七拐八弯进了一间火柴盒大的旅馆,白色的门帘儿、呛鼻子的白墙与夯石灰的地面,浮出一张十九世纪的的白床。这对穷得像人民币的名义夫妻,分离十八年之后,以赤诚的肉体
期刊
作者简介:秋石,本名,洪建科,安徽无为人。作品发于 《诗刊》 《人民日报》 《中国文艺家》 《椰城》 《青海湖》 《奔流》 《散文诗世界》 《青年文学家》 等报刊,作品入选多种选本。  在昌江,饮马草木民间  在海南,昌江水暖。鸭子凫于水色  三月喊我,追我  早有黎寨苗乡弯弯的烟火  染我一路风尘  那椰风、蕉雨、芒果味  缠绕于诗意的旅行,丝丝入扣  早有森森霸王岭,峰谷披翠,草木皆兵  谁能
期刊
作者简介:王夔,男,本名王魁,1970年生,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在 《钟山》 《飞天》 《雨花》 《朔方》 《青年作家》 《山东文学》 等杂志发表中短篇小说60余万字,获第二届飞天十年文学奖,有中短篇小说被 《小说选刊》 《长江文艺·好小说》 《短篇小说选刊版》选载,著有中短篇小说集 《蝴蝶按钮》 《今夜无人入睡》。现供职于泰州日报社。  1  有的时候我会看见花朵,还有的时候我会看见飞鸟,我希
期刊
作者简介:何静,湖南人,现定居海口。海口市作家协会会员。2017年开始写作,有散文及诗歌作品散见于国内纸刊。  日喀则的阳光,纯净而慈悲  古朴的扎什伦布寺,并非迷宫  我却,两次迷路  寻不见入口,也觅不到出口  匍匐着地的人群,我是唯一格格不入的存在  身披袈裟的人,看出我的尴尬  试图化解。无奈  他不懂我的语言,我不懂他的世界  彼此欠身,双手合十  经过佛像时,学藏民虔诚奉上香资  我坦
期刊
生活就是这样  断裂带,群山的摇篮,梅林遍地生长,像旧相片里的家园,远离尘嚣,岁月与遗忘并驾齐驱,滋养与束缚同在。这里,人的命运、喜怒哀乐,紧贴着饥饿的大地,紧贴着一页页翻开又转瞬即逝的日子。  祖辈扎根于斯,人们深信,脚下这片土地不但居住着仍在生长的岁月和被日子一层层打开的风景,而且长眠着祖先们的喜怒哀乐、梦、病痛、骨殖和魂灵。  大地上悠悠生长的树、匍匐的草、盛开的花、沉甸甸的果实,仿佛是祖先
期刊
作者简介:郭文艺,84年出生,河南项城市人,文字发表于 《海外文摘》, 《散文选刊》 《散文百家》 《椰城》 等刊物。著有长篇散文自传《在黑夜与黎明前穿行》,散文集《弯弯的小路曲曲的河》。  作家史铁生是一个伟大又另类的人物,他那不停地对人间哲理的探索和独特的人间感悟,以及始终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的态度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其实人活一世,顺心顺意的日子是很少有的。各自在不同的人生路上行走,往往
期刊
四面体的四个面朝向不同,即每个人的叙事指向性不同。四面体有着一个六个中垂面共点,这个点是四面体外接球的中心,也是整个故事矛盾旋涡的中心。每个四面体都有唯一的外接球,指代唯一的真相。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个人站的角度不同,所看见的光景自然也就不一样。  《安徒生四面体》采用了四个人不同的回忆谈叙述同一件事,他们的叙述既相互补充,又相互矛盾,构建了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单独来看,他们的话都可
期刊
作者简介:吴帆,70后,海南海口人,公务员。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会员、海南省作协会员、海口市作协副秘书长。中学开始发表作品,曾获全国大中专院校诗歌大赛二等奖,有作品被选入多种儿童文学选本,己出版儿童诗集《长翅膀的房子》等。  小学三年级时,老师开始要求写作文。我爸爸在村里小学当老师,在那个年代的农村,能读到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已经算是有文化的人了。他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抠出一点钱,给我订了一份《小学生》
期刊
1  我说的狐狸精不是你们想象中的狐狸精。你们想象中的狐狸精一眼就能看出来。我说的狐狸精,你看很多眼都看不出来。你怎么看她都像大家闺秀,像一朵纯洁无比的白莲花。  但我能看透她们,她们无非就是一只环保袋,无非就是能装。只要我手持照妖镜,晃一下就能让她们现出原形。  2  好吧,现在,我们开车出去兜一圈,最好的去处就是夜店,不是去喝酒,而是顺着店门前那条路滑过去,看看有没有狐狸精。  哎,慢点,有个
期刊
一  阿令家门口有个废品厂,大门朝内敞开着,像呕吐的人闭不上的嘴。  废品厂收纸箱,主要是收玻璃。大卡车每次运玻璃进来,喝醉酒一般,磕磕碰碰从门口漏了一路。阿令每次骑车路过时都要很小心,怕碾上某块锋利的碎片——虽然一次也没有轧到。那些碎玻璃似乎已经融入了水泥地,变成了表面平滑的凹凸。  今天放学回家的时候,阿令没有担心这个问题了。她在想怎么和爸爸开口说那件事,大中午的阳光很强,玻璃渣子在地面上闪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