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教育追求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激发和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启发学生创新性地学知识,创造性地用知识.下面结合我教学的实际,阐述在物理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个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
二、重视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创新教育
1.巧妙引导学生善“问”,让学生在大胆的疑问中探索、创新
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是创新的前提.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而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鼓励学生质疑的同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理解的自由,容许学生对知识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正确对待学生在探索中出现的错误,避免扼杀他们的创新欲望.教师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要求学生预习教学内容,发现疑难,提出问题;二是要设计出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疑难问题,启发学生思索探讨,在探索中有所发现和创新;三是鼓励学生大胆向老师发问,敢于对课本、参考书提出疑问;四是鼓励学生间积极争辩.
2.注意从不同的角度阐述物理概念,以期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物理概念是可以从不同角度定义的,如果教师在讲概念时能够从正面、反面、侧面等方面多角度地去剖析和阐述,定可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例如,在讲解“加速度”这一概念时,除按教科书上叙述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快慢的物理量;是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是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其大小等于合外力与物体质量的比值;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标志.
3.善于对比进行概念辨析
有些物理概念,既有表面上相似的一面,又有本质不同的一面.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对比分析,就可以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起到防止混淆的作用.例如,对“二力平衡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辨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比,一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作用在两个物体上的,而二力平衡是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二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产生也是同时消失,而二力平衡则不然.三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必须是同种性质的力,而二力平衡则不同.通过以上对比,可让学生正确区分二力平衡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三、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措施
实施创新教育,教师首先必须优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到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发展的具体能力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等因素,更应该考虑到学生所要发展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和创新个性,要把具体的教学任务细化到各个层次(各章、节)的教学目标之中.教师在具体的教学环节要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合理组织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在分析教材、学生状况的基础上,注意落实好教学目标,有意识地渗透创新教育的思想,将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更不能用粗暴的方式来中断学生的思维进程.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
2.习题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如果教师经常在授课过程中有创新的思维方式及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创新示范作用将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也会有跃跃欲试的创新想法,这就是其创新欲望的体现.习题教学要跳出“题海战术”的误区,要能使学生尽量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解决同一问题,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形式使学生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这样学生再见到新类型的问题时,就能以发散思维或集中思维等自己的创新方式来解答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
3.物理实验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方法,为培养他们的物理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可以把某些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探索性实验教学较课堂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教师应选取合适的、需要探索的问题作为实验内容,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作为铺垫,设计问题时应充分渗透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利用学生的原有知识,引导学生在运用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有所“创新”地解决问题.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个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
二、重视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创新教育
1.巧妙引导学生善“问”,让学生在大胆的疑问中探索、创新
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是创新的前提.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而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鼓励学生质疑的同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理解的自由,容许学生对知识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正确对待学生在探索中出现的错误,避免扼杀他们的创新欲望.教师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要求学生预习教学内容,发现疑难,提出问题;二是要设计出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疑难问题,启发学生思索探讨,在探索中有所发现和创新;三是鼓励学生大胆向老师发问,敢于对课本、参考书提出疑问;四是鼓励学生间积极争辩.
2.注意从不同的角度阐述物理概念,以期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物理概念是可以从不同角度定义的,如果教师在讲概念时能够从正面、反面、侧面等方面多角度地去剖析和阐述,定可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例如,在讲解“加速度”这一概念时,除按教科书上叙述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快慢的物理量;是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是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其大小等于合外力与物体质量的比值;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标志.
3.善于对比进行概念辨析
有些物理概念,既有表面上相似的一面,又有本质不同的一面.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对比分析,就可以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起到防止混淆的作用.例如,对“二力平衡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辨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比,一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作用在两个物体上的,而二力平衡是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二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产生也是同时消失,而二力平衡则不然.三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必须是同种性质的力,而二力平衡则不同.通过以上对比,可让学生正确区分二力平衡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三、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措施
实施创新教育,教师首先必须优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到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发展的具体能力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等因素,更应该考虑到学生所要发展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和创新个性,要把具体的教学任务细化到各个层次(各章、节)的教学目标之中.教师在具体的教学环节要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合理组织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在分析教材、学生状况的基础上,注意落实好教学目标,有意识地渗透创新教育的思想,将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更不能用粗暴的方式来中断学生的思维进程.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
2.习题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如果教师经常在授课过程中有创新的思维方式及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创新示范作用将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也会有跃跃欲试的创新想法,这就是其创新欲望的体现.习题教学要跳出“题海战术”的误区,要能使学生尽量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解决同一问题,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形式使学生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这样学生再见到新类型的问题时,就能以发散思维或集中思维等自己的创新方式来解答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
3.物理实验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方法,为培养他们的物理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可以把某些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探索性实验教学较课堂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教师应选取合适的、需要探索的问题作为实验内容,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作为铺垫,设计问题时应充分渗透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利用学生的原有知识,引导学生在运用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有所“创新”地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