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16-342
百科给人格的定义是:人格也称个性,这个概念源于古希腊语persona,persona原来主要是指最初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与我们京剧中的脸谱类似,后来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用来说明: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也会根据社会角色的不同来换面具,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
现代汉语词典给人格的定义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的总和。
不言而喻,人格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环境中,接受各种后天教育形成的独特品质。语文教学在塑造中学生人格方面又有独特的优势,它不仅培养学生知识教育、品德,还注重学生的个人修养、陶冶情操和人际交往。从而使青少年在获得知识,培养学习能力的同时,进一步陶冶情操,塑造健康的人格。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青少年健康的人格呢?
一、在课堂上陶冶情操、净化感情
法国雕塑家罗曼·罗兰说过,“美无处不在,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艺术品常以“形式美”来打动人,而语文教学则是以情动人、以景感人、以文教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所以语文教学中有很多作品就是很好的素材。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拓展迁移、情感共鸣等,让孩子能辨别生活中真、善、美,感知生活的不易,培养感恩之心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课文文本形象性、典型性和创造性,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领悟文本表达的深层含义。例如,我在上莫怀戚的《散步》时,首先用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FAMILY”一组图片来导入,通过图片上的描述你能想到什么?有很多同学都能想到自己的父母,为了让自己生活的更优越,父母为家奔波和操劳,爸爸的腰弯了,为了庇护自己的成长妈妈的头发花白了,引导学生发自内心的去感恩父母,让学生沉浸在浓浓的爱当中,去体味爱背后的艰辛,在讲解这结课时就很轻松,和学生沟通起来很畅达,情感上达到了共鸣。在本课结束时,放了一首《父亲》很多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低头沉思了,也有很多同学表达了对父母的爱。我想那一刻他们应该是理解父母的不易的,说真心的看到这一幕我很欣喜。过多的语言都不用在说了,尊老爱幼、孝敬长辈的观念已在他们心中扎下了深根。
我们说艺术品以“形式”美打动人,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追求对人性美、自然美的发掘。比如,朱自清的《春》,春天本无形、无声,是“空灵”之物,描写出春天形象很不容易,作者却把春天写活了,写得有形、有色、有情,充满诗情画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里运用白描手法,生动地描绘出一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寓情于景,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学生在获得知识、美感的同时心灵也得到了净化,从文本中汲取了健康的人格因素。
二、在课堂中传承正气、修养身心
语文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语文教材中丰富的内容,都是从各形各色的生活中汲取出来的。语文教材不仅是一部囊括了生活的百科全书,更是一部集政治、思想、教育于一体的学科。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教材的拓展迁移性,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人格思想教育的培养。
部编版的教材在对学生爱国思想教育方面较为重视,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虽没亲眼目睹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和悲伤,但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这种厚重的文化氛围。
中国诗歌源远流长,不管是哪种形式,也不管是哪个朝代,都有特别多礼赞爱国革命的感人素材,目的是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爱国情怀。李苦禅说过:“中国的文人,历来重气节。一个画家,如果不爱民族,不爱国家,就是丧失了民族气节。画的价值,重在人格。人格——爱国第一。”例如,岳飞和秋瑾的《满江红》,时代不同,风格不同,但都表达了自己匡国济世的爱国情怀。让学生走进文本,切身感到在党和国家利益面前,个人利益是茫茫大海中的一粒沙。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留取丹心照汗青”,高尚民族气节溢彩流芳。让学生在读中感受,他的视死如归,大义凛然和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
种种的行为,种种的事迹无不彰显着民族的高尚品质和可贵的气节。让历史长河中的那群勇士,成为当代青少年树立人格的榜样。
三、在课堂外感知美好、倾听交流
新《课程标准》明确地将开展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课外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作为教师的我们,更要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感知美好、倾听交流的平台。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学得轻松、有趣味,使学生生动活泼开朗的性格得到进一步提高与发展,真正体会到“寓教于乐”的多彩语文课堂。比如,可以在秋叶飘落时节,给学生布置周末作业,让他们去河堤边,或者在郊外去撿自己喜欢的落叶。然后在利用课上的时间,写上自己喜欢的诗句分享给自己的好朋友,可当书签、也可当纪念品。让他们放松身心的同时也感知自然的美丽,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利于塑造青少年的性格。
很喜欢乌申斯基说过的一句话:“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灵才有健康的行为。”把培养学生知识教育、品德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在创造性实践中开出最灿烂的花朵。
百科给人格的定义是:人格也称个性,这个概念源于古希腊语persona,persona原来主要是指最初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与我们京剧中的脸谱类似,后来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用来说明: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也会根据社会角色的不同来换面具,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
现代汉语词典给人格的定义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的总和。
不言而喻,人格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环境中,接受各种后天教育形成的独特品质。语文教学在塑造中学生人格方面又有独特的优势,它不仅培养学生知识教育、品德,还注重学生的个人修养、陶冶情操和人际交往。从而使青少年在获得知识,培养学习能力的同时,进一步陶冶情操,塑造健康的人格。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青少年健康的人格呢?
一、在课堂上陶冶情操、净化感情
法国雕塑家罗曼·罗兰说过,“美无处不在,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艺术品常以“形式美”来打动人,而语文教学则是以情动人、以景感人、以文教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所以语文教学中有很多作品就是很好的素材。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拓展迁移、情感共鸣等,让孩子能辨别生活中真、善、美,感知生活的不易,培养感恩之心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课文文本形象性、典型性和创造性,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领悟文本表达的深层含义。例如,我在上莫怀戚的《散步》时,首先用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FAMILY”一组图片来导入,通过图片上的描述你能想到什么?有很多同学都能想到自己的父母,为了让自己生活的更优越,父母为家奔波和操劳,爸爸的腰弯了,为了庇护自己的成长妈妈的头发花白了,引导学生发自内心的去感恩父母,让学生沉浸在浓浓的爱当中,去体味爱背后的艰辛,在讲解这结课时就很轻松,和学生沟通起来很畅达,情感上达到了共鸣。在本课结束时,放了一首《父亲》很多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低头沉思了,也有很多同学表达了对父母的爱。我想那一刻他们应该是理解父母的不易的,说真心的看到这一幕我很欣喜。过多的语言都不用在说了,尊老爱幼、孝敬长辈的观念已在他们心中扎下了深根。
我们说艺术品以“形式”美打动人,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追求对人性美、自然美的发掘。比如,朱自清的《春》,春天本无形、无声,是“空灵”之物,描写出春天形象很不容易,作者却把春天写活了,写得有形、有色、有情,充满诗情画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里运用白描手法,生动地描绘出一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寓情于景,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学生在获得知识、美感的同时心灵也得到了净化,从文本中汲取了健康的人格因素。
二、在课堂中传承正气、修养身心
语文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语文教材中丰富的内容,都是从各形各色的生活中汲取出来的。语文教材不仅是一部囊括了生活的百科全书,更是一部集政治、思想、教育于一体的学科。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教材的拓展迁移性,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人格思想教育的培养。
部编版的教材在对学生爱国思想教育方面较为重视,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虽没亲眼目睹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和悲伤,但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这种厚重的文化氛围。
中国诗歌源远流长,不管是哪种形式,也不管是哪个朝代,都有特别多礼赞爱国革命的感人素材,目的是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爱国情怀。李苦禅说过:“中国的文人,历来重气节。一个画家,如果不爱民族,不爱国家,就是丧失了民族气节。画的价值,重在人格。人格——爱国第一。”例如,岳飞和秋瑾的《满江红》,时代不同,风格不同,但都表达了自己匡国济世的爱国情怀。让学生走进文本,切身感到在党和国家利益面前,个人利益是茫茫大海中的一粒沙。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留取丹心照汗青”,高尚民族气节溢彩流芳。让学生在读中感受,他的视死如归,大义凛然和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
种种的行为,种种的事迹无不彰显着民族的高尚品质和可贵的气节。让历史长河中的那群勇士,成为当代青少年树立人格的榜样。
三、在课堂外感知美好、倾听交流
新《课程标准》明确地将开展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课外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作为教师的我们,更要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感知美好、倾听交流的平台。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学得轻松、有趣味,使学生生动活泼开朗的性格得到进一步提高与发展,真正体会到“寓教于乐”的多彩语文课堂。比如,可以在秋叶飘落时节,给学生布置周末作业,让他们去河堤边,或者在郊外去撿自己喜欢的落叶。然后在利用课上的时间,写上自己喜欢的诗句分享给自己的好朋友,可当书签、也可当纪念品。让他们放松身心的同时也感知自然的美丽,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利于塑造青少年的性格。
很喜欢乌申斯基说过的一句话:“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灵才有健康的行为。”把培养学生知识教育、品德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在创造性实践中开出最灿烂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