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小说中的看客形象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perpre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看客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十分特殊的群体形象,在中国当代文坛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看客形象主要成熟于鲁迅的笔下,在鲁迅的小说和杂文中时常出现。而在鲁迅之后,许多文学家也着重刻画了看客的形象。其中,莫言对看客群体的关注和描写,在其文学作品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论文以莫言的小说《檀香刑》为例,分析其中看客形象,进而研究其美学价值与批判精神。
  关键词:莫言;看客形象
  中国的“看客文化”由来已久,而被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现象并形成于文学作品之中的,应当是在新文化运动之后。特别是鲁迅通过一系列的小说和杂文,奠定了这一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群体形象之一。而在此之后,也有许多文学家紧跟着鲁迅的步伐,对看客文化进行研究和剖析,并塑造了许多经典的看客群体或个体形象。
  一、“看客”形象的概念及形成
  “看客”一词,顾名思义,指的是围观者。但是在中国近代文学史的概念中,看客这一群体又被赋予了愚昧、麻木、奴性等精神含义。看客是鲁迅挖掘旧中国民族劣根性这一概念的切入点,他刻画了当时中国人的典型心态,既将除“自身以外的任何痛苦和灾难都能成为一种赏心悦目的对象和体验”。在鲁迅的生平中,描写“看客”这一群体的小说超过了10余篇,杂文则有20余篇,而在私人信件中提到的看客则更是数不胜数。而在鲁迅之后,中国近代文学家也塑造了许多经典的看客形象。茅盾、巴金、萧红等人的笔下,都对旧中国人性中的这一丑恶点进行了剖析和批判。
  当代文学家莫言也在其小说中描写了许多看客的形象。他在作品中对看客这一概念做了新的提炼,并予以了升华,给了读者新的感受和思考。
  二、《檀香刑》对看客形象的继承和升华
  相比而言,《檀香刑》是一部长篇小说,在篇幅上比《药》更加宏大。而其对刑罚场面的描写,也更加丰富。在《檀香刑》中,看客的形象也得到了继承和升华。这种继承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中:
  一是对看客形象的关注刻画。在《檀香刑》中,也存有着一群无聊的、麻木的、愚昧的,以观看行刑为乐趣的普通民众。这些看客的形象在《檀香刑》的一开始就出现了。在讲述妓女被凌迟的时候,刑场上围满了观众,仿佛是一场难得的盛会。其中甚至还有被踩死、挤死的看客,热闹程度比《药》中的看客更甚。他们将观看死刑当作一种乐趣,与鲁迅笔下的看客一模一样。而在描述“六君子”被行刑的时候,看客更是成千上万的涌进来,“伸长脖子”、“焦急等待”,有“药”中所描写的“鹅”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在行刑之后,这些看客还在回味刑场上的情景,将其作为谈资。对这种群体的关注,是《檀香刑》对鲁迅笔下看客文化的继承之一。
  二是对突出两者的强烈对比。鲁迅的《药》通过对看客的描述,形成了英雄与庸众双方之间的鲜明对比。而这一方法在《檀香刑》中也得到了真实的展现。六君子为了民族的未来,而慷慨就义,但是围观的看客却只是关注侩子手的技术与六君子临死前的表现,并不知道这六个人所做的牺牲以及所追求的理想,也不去思考這场刑罚背后的腐朽政权。在钱雄飞受刑的时候,无论他在刑场上是如何慷慨激昂地鼓动士兵,台下的士兵们却仍然是高喊着为袁世凯效命等表忠心的口号。遭受檀香刑的孙丙在台上又唱又骂,希望能够唤起百姓的民族意识和抗争意识,但是台下的看客却仅仅是满足于这种新奇刑罚的观感。由此可见,在《檀香刑》中也塑造了英雄人物与看客之间的对比。前者为了国家民族大义而勇敢地走上刑场,后者却对英雄的理想和志向并不感兴趣,只是为了看一场刑罚表演而已。
  三是对悲剧意识的衬托显现。《檀香刑》故事发生于20世纪初,以义和团运动为时代背景,所刻画的也是那个时代的看客群体,与鲁迅所关注的时代背景十分相似。而因为时代的共性,所以他们通过对看客形象的描写,都是从反面的角度呼唤启蒙的精神。他们的看客都是麻木的、冷漠的、残忍的、愚昧的,而他们从中剖析出的原因,也正是人们在封建统治下变得内心空虚和灵魂丧失。这些人在以观看他人的痛苦为乐之时,自身也活在统治阶级的压迫之中,过着动荡而困苦的生活。但同时,他们却并没有意识到这种苦难的根源,而是过着麻木的生活,并冷眼旁观那些为改变这种社会而努力的英雄人物受刑。这种群体性的悲剧意识,《檀香刑》从鲁迅《药》的思想中是一脉相承的。而在继承鲁迅文学风格的同时,《檀香刑》对看客的形象也做了新的升华,并且在某些方面表现得更加有深度。与《药》相比,《檀香刑》作为长篇小说,能够塑造出更多的人物性格和更加丰富的刑罚场面。而在书中,这种更加全面的形象刻画,也使看客这一形象也打上了不同的标签。在《檀香刑》中,看客的角色可以分为三个类型:
  一是统治者,包括了咸丰帝、袁世凯、德国大使、县官等人。他们既是刑罚的组织者和号令者,同时也是坐在台上的看客。这些人组织刑罚,不但希望有人来观看,甚至还主动命令身边的人观看。他们的目的,是通过刑罚来展现出自己的统治力,用刑罚来震慑民众,巩固自己的统治。因此,他们作为看客,是有比较明确的目的性,而并非是一种取乐的态度。而他们在台上,掌控了刑罚的程序,并以此该控制台下人们的恐惧心理,从而使自己成为高高在上而又令人畏惧的统治者。
  二是执行者,包括了余姥姥、赵甲等侩子手。与一般的看客相比,他们是刑罚的参与者,也是被看的对象之一。但是在实际上,面对着革命的浪潮,他们也何尝不是历史的看客。他们也并不关心革命者的诉求与理想,而为了迎合围观者的趣味,费尽心机地想着用刑的花样。同时,他们也是对自己刑罚的看客,欣赏的是自己在围观者推动下的刑罚手段和方式。赵甲在最后对孙丙使用檀香刑的时候,在心里也是抱着一种欣赏和旁观的态度,来观赏受刑人的死去。这种扭曲的精神,也是另一种的看客心态。
  三是围观者,包括了在各种刑场边围观的百姓和士兵。他们虽然是刑罚威慑的对象,但是却对观赏刑罚有着强烈的欲望。他们并不在乎受刑的是谁、有着什么样的经历、为什么而受刑,他们只关心能否看到精彩的行刑场面。而看到与己无关的人受苦,他们会发出一种置身事外的得意与自满,从而如此热衷于对刑罚的观赏。   从上述三个部分,可以看出《檀香刑》在看客群体的刻画方面,显得比《药》更加全面。
  三、《檀香刑》看客形象的美学价值与批判精神
  《檀香刑》的美学价值是多方面的,而通过对看客这一群体,则产生了更加有力的表现效果。
  一是酷刑的暴力美学。《檀香刑》通过对一系列不同刑罚进行详细的描写,营造出血腥和残忍的气氛。而在这种酷刑暴力美学的展现中,看客也是其中重要的表现元素。他们或者血脉贲张、或者兴奋激动、或者惊吓晕倒,都从另一面表现出了整个刑罚过程中的暴力美学意味。这一处理方式也体现出作者对看客群体形象的匠心独运。
  二是英雄的抗争美学。书中着墨最多的两位英雄,即钱雄飞和孙丙,是深受酷刑的两位英雄。但是他们面对酷刑时的英勇气概,在台下围观看客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光芒四射。比如,钱雄飞被凌迟时,台下的士兵都承受不住而眩晕,他仍然痛骂袁世凯,保持着革命者的斗争气节。比如,孙丙受到刑罚的时候,仍然是一副铁骨硬汉的气概,而无论是台下的看客,还是陪他一起受刑的小山子,都已经被吓得面如死灰。两相对比之下,更凸显出这些英雄的美学价值。
  三是群体的野性美学。《檀香刑》中的看客,是酷刑的推动者。他们所成就的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刑罚”,而这些刑罚诞生的目的,却在于满足他们最残忍、最野性的畸形欲望。正如文中所说的,看客是难伺候的,如果刽子手的刑罚表演没有满足的话,会被看客咬死。这种畸形的群体人性,所暴露出的是人最残忍的野性,也是《檀香刑》中畸形狀态的审美价值之一。
  而在批判精神,《檀香刑》对看客的批判,比《药》更进了一层。它对看客的批判,更加侧重于对看客人性异化,以及他们这一群体对那个封建社会所产生的推动作用。而这种批判也更侧重于看客这一群体,在历史中所起的不自觉的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莫言的《檀香刑》,都生动地刻画了看客这一中国近代文化特征的群体形象。两者之间存在着继承性的关联,特别是在《檀香刑》对看客形象的关注、对看客与英雄的对比、对看客悲剧形象的刻画,都与《药》一脉相承。但是同时,《檀香刑》因为是一部长篇小说,在描述层面有着更加广阔的空间,其对看客形象的刻画也可以更加深入一步。因此,《檀香刑》的看客形象更加全面、矛盾对立更加尖锐、人性异化更加明显。而这种升华所展现出的美学价值,则侧重于酷刑的暴力美学、英雄的抗争美学和群体的野性美学等。在批判精神方面,《檀香刑》则更加侧重于看客对封建统治和封建制度在不自觉中的维护作用,并揭露了看客在实质上,是封建主义的帮凶这一事实。
  参考文献:
  [1]柴建才.试论鲁迅看客观的形成与发展[J].运城学院学报,2010(1):17-21.
  [2]刘同涛.小说檀香刑中的看客心理分析[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7(7):50-52.
  [3]王英洁.由莫言的檀香刑看中国看客文化[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09(5):72-75.
其他文献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发展,是全社会的理想和行为规范,有着丰富的内涵。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为了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社会层面的内容,使人们准确的理解它的涵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围绕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思想的主心骨。  一、自由  (一)马克
期刊
摘要: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每个孩子都是花蕾,总有一天会开放,可能他真的不在你培养他的时候开放。”对于问题学生,就更是不可能苛求他们“朵朵花蕾都开放”了!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只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当好一个引路人,或站在路边为他们呐喊助威的拉拉队。  关键词:成长;犯错;疏导;心理暗示;生活化  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每个孩子都是花蕾,总有一天会开放,可能他真的不在你培养他的时候开放。”对
期刊
书院作为地方教育资源的载体,其修建与发展体现着国家政策的规范与控制,同时也反映了地域社会各势力之间力量强弱的对比。在九姓长官司地区,书院修建主导权的变动也体现了当地土客势力的交锋及此间国家政府所扮演的角色。  乾隆十九年,长官司任启烈复捐俸重修讲堂,增建两廊。四十六年,邑生王星照义助中田十亩…其掌教修金皆长官分俸支应。嘉庆十七年,蒙芸浦赵学使、有堂方方伯俯念蜀士教养未周,札示频颁,募资举义。长官任
期刊
摘要:“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共产党宣言》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两学一做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于1848年发表的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政治纲领。1847年7月,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马克思、恩格斯受同盟委托起草了《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并参与制定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关于党的性质,《宣言》指出,“共
期刊
摘要:苏童在小说《黄雀记》中围绕着一起强奸案展开了三个少年成长命运中的羁绊与拉扯。作家对于白蓁的塑造,一定程度上是以女性的角度观照人物,以思考男权中心话语下的女性生存困境。笔者主要从颠覆传统的女性形象、男权社会的强势逼仄两方面来阐述白蓁命运的悲剧色彩,以探寻作家对于当下女性生存困境的诘问与思考。  关键词:苏童;《黄雀记》;性别意识  小说《黄雀记》围绕着一起强奸案展开了三个少年成长命运中的羁绊与
期刊
摘要:自由问题是西方哲学最关注的问题之一。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通过分析何为自由?逃避自由的根源及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最终得出结论—解决现代人矛盾:自由与孤独的办法是由消极的逃避自由走向积极的追求自由,通过生产性的爱和创造性的劳动着眼于现实世界,积极地肯定他人,保留自己的个性,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获得积极的自由状态,从而减轻因逃避自由造成的无能为力感,最终解决现代人的矛盾—孤独与自由。  
期刊
以赛亚·伯林是20世纪著名的自由主义者,他继承发展了西方自由主义思想,他的作品关涉着自由主义进入现代社会之后的话题转向。伯林著《俄国思想家》也是旨在说明多元主义和现代性社会的必然关系。  自由主义强调意志自由,否认必然性的支配作用。自由主义者认为人的行为是为所欲为,有绝对意志自由的。资产阶级曾经高举个人主义的旗帜,一度成为反抗教会权利赢得宗教解放的有力武器。但另一方面,自由主义强调人的自由因而助长
期刊
摘要: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既借鉴了克罗齐美学思想的长处,又克服了其中的缺陷,从而对艺术传达、文艺与道德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朱光潜对克罗齐否认艺术传达为艺术创作过程的观点的偏颇之处进行了分析,并且全面细致地梳理了文艺与道德的关系,从而克服了克罗齐美学思想的一些缺陷,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关键词: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传达;文艺;道德  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一书既借鉴了克罗齐美学的
期刊
(一)  迪士尼童话故事《美女与野兽》翻拍多次,此次电影的拍摄由动漫和真人实景的组合,可谓别具一格。故事虽是第一次了解,但影片乍看之下,却惊喜满满、收获多多。  首先,善良带给人意外收获:  美女与野兽,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无论如何也碰撞不出爱的火花。随着影片情节的展开,我心中的好奇也一直挥之不去,想要了解两个差异如此之大的人究竟如何能够在一起。如果贝儿不是救父心切,她不会孤身闯入阴森恐怖的古堡;不
期刊
摘要: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历来被称为戏剧中的经典,作为一部悲剧,本文试图从发生在李尔王和葛罗斯特伯爵身上的矛盾冲突分析这部悲剧的审美蕴含,最终把悲剧矛头指向了两人对语言的错误利用上,通过分析他们的悲剧揭示出这部戏剧描述的世界是一个没有救赎的世界,“好人”与“坏人”都无法逃避命运的车轮,神和命运的不作为让所有人走向了毁灭。  关键词:语言现象;悲剧性矛盾冲突;救赎  莎士比亚的戏剧向来被称作经典,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