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界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6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年一度的“荷赛”,几百幅获奖作品乱花迷眼。但就像一本摄影史中所讲,照片的计量单位并不仅仅是“张”,把“荷赛”的获奖照片集合起来观看,发现它竟可以被看作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仿佛从约10万张照片中筛选出几百件凭证,并把这些看似孤立的线索放在一起,描述、定义着这个世界的模样,供我们采信。
  如果只用一个词来表达浏览过今年“荷赛”获奖照片的心情,我选择“欣慰”。这个世界并非没有灾难、战乱、悲剧、不幸、绝望,但重要的是,通过这些照片,我们可以相信,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的力量在一直生长。
  年度照片的基调
  “荷赛”年度照片所涵盖的意义就如同论文的论点、文章的主题,与其说它是最优秀的,倒不如说是“荷赛”最想传达的。
  在题为《信号》的照片中,移民们在吉布提海岸的月光下举起手机,尝试连接邻国索马里的廉价信号,好与国外的亲人联系。本届“荷赛”评委爱德尔斯坦评论说:“这张照片带出很多故事。它展开了关于科技/全球化/移民/贫困/绝望/疏离和人性的讨论,那么有力、深奥,精致与细腻。照片拍摄得很巧妙,充满诗意,意味深长,展现了当今世界这些引人关注的议题。”
  本届“荷赛”的作品,整体上超越了对事件、技巧、艺术和观念等表象的迷恋,更深地聚焦于日常生活和个体命运。再复杂的物体,使用摄影再现都易如反掌;再简单的关系,想用摄影说清都是挑战。但在今年获奖作品中,审视世界状态,描述人与社会关系的照片俯拾皆是,并在年度照片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照片本身和照片所代表的倾向,奠定了“荷赛”的基调。
  突发的灾难与日常的“苦难”
  今年的突发类获奖照片,组照都有着真实、冷静而残酷的特质。一等奖作品《叙利亚自由军袭击检查站》对拯救同伴过程不厌其烦地描述,占据了组照过半的篇幅,编排相当不“合理”,但所有照片,尤其是弹片横飞的场景,让观者身临其境,动容于战争的残酷。这是个悬赏式的一等奖,关于勇气,作为同行,我仿佛能听到摄影师说:“不服?你来试试?”反正我是非常服气。
  人们已经习惯通过新闻来了解身外的世界,这么做有着天生的缺陷。新闻不仅喜新厌旧,还偏爱坏消息。远处的灾难和离奇更适于消费,收获名利。
  由此产生一个问题,如果只停留于观看突发事件带来的感官刺激,这个丰富的世界会不会被突发事件的雾霾所蒙蔽?
  两张单幅获奖照片,诗化了对灾难的表现。《台风海燕》获得一等奖,以其美与意义。《最后的拥抱》获得三等奖,以其血泪与拥抱。
  面对灾难,人显得渺小又伟大。即使失去一切,我们仍怀抱爱活着;即使失去生命,我们也怀抱爱离开。因为这样的照片,远方的苦难才不仅成为我们庸常生活的消费品,仅仅带来刺激和绝望,我们得以飞越突发事件的雾霾,看到残酷世界天边的亮色。
  仅仅完善与修正突发事件的表达也是不够的,未知生,焉知死。生活很少直面死亡,更多要面对生存与发展的问题。眼前的苟且,诗与远方。
  卡蒂埃·布列松曾提到过一个概念—“日常生活的苦难”。他说,他更愿意表达日常生活中那些更为真切的“苦难”和对苦难的超越。
  日常生活类组照二等奖《被占领的生活》,尤其是那张通过地道前往埃及赴约的加沙女子的照片是个再典型不过的范例。超过400万人居住在加沙地区和东耶路撒冷,政治往往是日常生活的主调,人们的行动受限,受暴力的阴云笼罩。这组照片试图发现人们欢愉的片刻,他们对生活的渴望,而不是仅仅为了求生。
  在“荷赛”评选实践中,突发新闻题材总要挤占一般新闻和日常新闻的获奖空间。比如“台风海燕”题材在获得突发新闻类单幅一等奖后,又获得了一般新闻类组照一等奖。叙利亚冲突题材《士兵的葬礼》获得日常生活类二等奖。
  即使如此,把日常还给日常,把一般区别于特殊。认真挖掘日常生活的苦难与表现极端境遇的苦难有着同样大的意义,某种程度上讲,更有挑战。
  颠覆的力量
  对于这个世界和观看者,美丽的照片是安全的,但我更喜欢触动我的照片;然而相比触动我的照片,我更喜欢颠覆我的照片。
  几幅安静的照片,就有这种颠覆的力量。
  一幅是一般新闻类单幅三等奖《绞刑前的瞬间》,倚在行刑者怀中绝望的头,行刑者安慰的手臂,展现了生与死、善与恶、罪与罚、悔恨、无助……太多重的意味。
  另一幅是肖像类组照二等奖《母与子》。在我的预设中,中东的照片只和冲突相关,不料突然闯进如此温情精彩的照片,诉说着生命、成长、依赖与母爱,超越了种族的成见和局限,向所有人敞开—真让人惊讶。在母亲怀里,曾经是婴儿的强壮男人,原来永远是个婴儿。
  一般新闻类单幅二等奖《叙利亚阿勒颇的炸弹制作者》把铁血战士还原为人。他安静地蹲在阳光里工作,一丝不苟,让人不禁想上去和他攀谈,聊聊个体和阵营,战争与人性。
  今年“荷赛”比较观念性的作品首推日常生活类组照一等奖《失踪人口的最后服装》。人赤条条来了又去,衣服不仅是种指代,更是线索,试着了解主人的性情与遭遇,怀念与控诉。观念作品经常给人距离感,但这组照片虽然冷静,却恰当而真诚,没有隔阂。
  中国摄影师陈坤荣拍摄的体育特写类组照二等奖《日常运动》也带来关于两个视角的启示,航拍带来拍摄视角的极大变化,但这种视觉新鲜感不是万能的。最终起作用的仍然是表现视角。具体说,就是不能为航拍而航拍。拍什么,永远是核心问题。怎么拍是技术的实现。
  近年中国摄影师频频在体育和自然类别中获奖,值得关注和总结。初步的结论好像近在眼前:它们是无关意识形态的组别,更多展现艺术创作能力,中国摄影师应该对自己艺术创造能力充满信心。
  其他类别的比赛,包含着对社会的观察,要求足够的思维深度,不同的价值观和立场诉求也影响着中国摄影师的拍摄。中国摄影师需要具体分析的是,这些局限哪些是主观的,哪些是客观的,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臆测的。
  要我说,解决办法之一,就是用心表达“日常生活的苦难”。人性在这个维度,有着最深的共鸣和最少的冲突。
  摄影是一种方法,不是技术,是一种确认,而非否认。按照这个句式,我们可以无限地接龙,摄影不是创作,而是发现。不是再现,而是改变。
  视界什么样子,世界就是什么样子。很高兴,今年的“荷赛”带来了不一样视界。
其他文献
华赛十岁了。十年之间,变化很大。  华赛评选的举办地几度转场。从第一、二届在深圳,到第三届起前往上海,其后第七届又至江苏南通,八、九届前往浙江杭州,今年是首次来到北京。  华赛的参赛方式完成数字化网络化转型。最初,作者寄送实体照片,那时组委接受少量光盘参赛已经是很“时尚、现代”的事情。而今,华赛参赛流程已经全部数字化,今年通过华赛官网投送作品的摄影师成为绝对主流。2005年和2006年在深圳评选时
期刊
弗朗西斯科·博索(Francesco Bosso),1959年生于意大利,是通过黑白照片解析事物和自然景观的知名摄影师,曾在美国与爱德华·韦斯顿(Edward Weston)和他的儿子布雷特·韦斯顿(Brett Weston),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和他的助手约翰·塞克斯顿(John Sexton),以及艾伦·罗斯(Alan Ross)等摄影师进行过广泛合作,并传承了这些美国大师
期刊
世人皆知,战地摄影本身就不易,拍自空中的战场照片更是不易中的不易。  有一个说法是:在所有现代交通工具中,乘坐飞机的安全系数是最高的。话虽这么说,但一旦摊上了事,一次性罹难的乘客也要远多于其他交通工具,前不久的马航MH370航班事件就很能说明这一点。总之,还是那句话—“要奋斗就要有牺牲”,人类要想获得更快的速度就得付出代价。在马车时代,交通事故自然少得多,即便如此,居里夫人的老公和骁勇善战的巴顿将
期刊
北京798映艺术中心/映画廊  2015年4月11日至5月11日  “社会主义大家庭”这个词不仅仅存在于历史课本中,也存在于我们相当一部分读者的记忆里,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他们相当长一段人生经历中的主旋律。苏联剧变后,历史改变了走向,许多社会主义国家不复存在,这个命途多舛的大家庭经历了蜕变。然而日子还将继续,我们有时也会停下脚步扭头问一下,当年的社会主义兄弟现在过得怎么样?摄影师刘远历时6年,走访了
期刊
在访谈的几个小时中,陈界仁手里的烟几乎没有断过,一根抽完,他很自然地接着点下一根。  陈界仁的工作室在紧邻台湾大学的温州街上,这是一条了解台北的“必经之路”,它兼具着历史和现代,不仅遍布老房子,散发着台北朴素、漫不经心和闲适的城市风格,也因聚集了众多咖啡馆和小书店,而充满了尖锐、先锋和文艺气氛。  我们坐在二楼的窗户边,陈界仁打开窗户,好让烟散去。  台湾当代艺术界的一把尖刀  《新周刊》杂志曾在
期刊
版画是摄影术发明前最重要的视觉传播手段,在20世纪初照相印刷术完善之前,摄影术拍摄下的影像主要借助成熟的版画印刷术来传播。近年来,随着摄影史研究和摄影收藏的兴起,以照片作为母本制作的“摄影版画”的价值逐渐受到了史学家和藏家的关注及认可,并出现于收藏和拍卖市场  早期版画艺术家  史料显示,最早出现在西方图书上的中国图像出自荷兰人约翰尼斯·纽荷夫(Johannes Nieuhof),1665年,他将
期刊
人眼的观看方式和照相机不一样。我们并不只是通过视觉来感知完整的影像,而是在大脑中将视觉信息、记忆和逻辑结合在一起构建出图像。照相机刚刚发明出来时,它所制造的影像让人们感觉既陌生又充满诱惑。不仅因为照片是如此“逼近于真实”,它也让我们尝试用全新的“摄影视角”来观察世界。  当然,摄影和人类视觉最显著的一个区别在于摄影是静止不动的,且聚焦清晰。对于照相机记录下的瞬间,我们可以花很多时间研读其中的每一个
期刊
童年是纯真的,成年人常常这样讲。  或许,这么说是出于对青春、对纯洁、对一些不可重来之事的缅怀和纪念。而童年又不仅仅是纯真的。在梦呓一般的回望中,童年像是被施了魔法的散文诗,充满了形形色色荒诞惊奇的元素。  摄影师阿纳斯塔西娅·卡扎彭(Anastasia Cazabon)拍摄的这组《故事》(Stories),既有鲜明的戏剧感,又充满朦胧的欲说还休。她通过对儿时想象世界的追溯,重新构建了一系列充满隐
期刊
树木吐绿的时候,顾德华的生命却结束了  上周,我的同事蔡毅来电话说:“顾德华去世了。”我一下愣住。几天来,天色晦暗,内心无光。有的夜晚,我会猛地惊醒,想起手上未完成的工作—从2007年开始我的工作大部分与新华社老图片、老摄影记者有关。  这些年,为了做“口述新华”栏目和“新华典藏”项目,我数次往返新华社总社和菊儿胡同(新华社北京分社旧址)之间。2009年2月,我为顾德华做口述整理;2011年4月1
期刊
佳能2014年影像新品悉数亮相CHINA P&E  2014年4月25日,第17届中国国际照相机械影像器材与技术博览会(CHINA P&E)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开幕,佳能携最新消费影像输入与输出设备亮相展台。  在展会开幕当天,佳能(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小泽秀树先生宣布,佳能EF镜头累计产量超过一亿只。今年4月22日生产的EF 200-400mm F4L IS USM Extend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