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以“德”为根的高校校园文化特质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dan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解析以“德”为根的中国文化特质
  文化即人化,是生物进化成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对外在物质世界和自身精神世界的认知和改造,是人类在社会发展历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支撑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灵魂脊梁、传承民族和历史进步的精气血脉。较之注重理性、重视科学思维、强调个体能力发展的西方文化特质,中国的文化特质则更偏重人文关怀、推崇天地人和、倡导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格修炼,正如宋儒张横渠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周礼为中国步入文明社会提供了道德政治秩序和伦理生活方式。周人制作礼乐、隆礼重仪,视敬天、保民、明德、慎罚为基本的精神信仰,确立了以“德”为先的价值原则,强调“德”字的本义是“道德”或“品行”,人们要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体现为人文精神的传播。《易·乾卦》曰:“君子进德修业”,“德”意指恪守道德规范者的“操守”、“品行”。《周易·系辞》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将德涵盖诚信、仁爱之意。儒家对“德”的解说偏重于人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于人伦,则指人的本性、品德,推崇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孔子将“德”的价值原则发展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王道原则,孟子进一步衍生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原则;《礼记·大学》则凝聚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道德纲领,使“德”成为中国伦理的核心概念,中华民族的文化基石。
  当前,经济全球化愈演愈烈、政治多极化风云变幻,世界各国的经济、军事、科技竞争风起云涌,国力的较量归根到底是文化的竞争、人才的PK。文化是大国雄起的命脉和根基,人才是竞争制胜的法宝和王牌。当前,高校作为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阵地,肩负着神圣的历史责任和庄严的人民重托,必须赋予“德”育新的时代内涵,重塑以“德”为根的高校校园文化特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优质人才。优秀人才具有系统的知识储备、深厚的人文底蕴、完善的人格素养以及由此产生的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无私献身的高尚情操,能正确处理国内外思想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担当起传承德育的神圣使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自身行为对社会文化建设的示范、辐射和提升功能,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当代高校校园文化特质———以“德”为根的危机遭遇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亦策善能的校园文化建设,以校园为主要空间,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在内,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中国的高校校园文化势必体现中国文化特质,当代以“德”为根的文化教育规范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德育思想,反映时代发展要求,浓缩为涵盖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24字基本道德规范。在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革的当下,校园文化建设遭遇困难、面临危机。
  1“立德树人”———中国教育之本遭遇市场经济负面影响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中“明德”意指加强道德的自我完善,发掘、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而摒弃邪恶。由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滞后于市场经济的神速发展,导致市场经济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严重的人性分离危机,生性善良、本质淳朴的人在利益驱动机制下的致富行为,最初是实事求是的,但是随着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内心不断膨胀至贪婪时,就开始表面上道貌岸然、义正言辞,实际上不择手段、违背良心,更甚者顶风作案、违法犯罪,彻底扯断社会道德规范对人性约束的绳索。正如社会生活中暴露的用“钱”衡量人生价值之怪现象,知书达理的才女誓嫁有钱人以体现个人身价,犀利批判“炫富”之人内心反而羡慕嫉妒,标榜清廉的政府“裸官”贪污腐败,新晋公务员的寒门学子用职权为“贫穷”买单,食品商贩自制商品自己不食,问题饮品老板深知问题所在等诸多事件直接冲击民众良心的道德拷问,严重损害政府的公信力,导致某些思想认识不成熟的大学生内心产生了对金钱的极度渴望,对物欲的肆意崇拜,校园内已出现傍“大款”、交“土豪”等攀荣附贵现象。
  2“立德为公”———社会主义本质要求遭遇西方个人主义思潮
  邓小平深刻阐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9月第一版P373)此处的“共同”正对应“立德为公”中的“公”,只有每个公民“立德为公”,坚持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为国之复兴努力奋斗,逐步实现国家整体的繁荣富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网络信息时代的日新月异,中国与世界各国共生于地球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血肉相连。当代大学生身处中国集体主义思想与西方个人主义思潮大碰撞、大融合时期,西方文化以影视、歌曲、明星等娱乐形式进入中国市场,迎合90后大学生追新求变的心理特征,好莱坞大片以全球最先进高科技为技术支持,用宏大震撼的场景和极度渲染个人英雄主义的视觉冲击吸引着大学生的眼球,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影视明星以最豪华璀璨的阵容全球宣传,所到之处无不掀起耀眼的追星风暴,价值巨额的出场费冲击着大学生内心个人出名的欲望;某些反映青春期题材的影视作品成为大学生效仿的文化元素,崇尚自我、追求个性成为90后大学生身上的特有标签,甚至出现西方社会中青春期黑色特征:迷惘、沉沦、堕落、叛逆、罪恶。
  3“立德修身”———自我素质培养准则遭遇“外强中干”的窘境
  中国自古以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个人抱负的基本理念,立德是修身的核心要素,“德”区分君子与小人,“君子立德”对应“小人无德”。进入21世纪的今天,虽然思想品德教育从小学开始,延续至大学,据很多大学生反映仅有的道德常识停留于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阶段,从小学到高中以应试教育为主,素质教育流于形式。目前,虽然“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社会为个人事业的成功提供了诸多便利的条件和优越的环境,但读书深造仍是个人成才的捷径,升重点高中上名牌大学实现“光宗耀祖”之家族梦想和校级之间生源竞争之战使学生、家长和学校、教师均感“压力山大”。因此,家长和校方关注文化课程的分数胜于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形成,造成“小学教育共产主义、中学普及社会主义,大学培养道德品行”之怪现象,此现象造成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对个人思想已趋于成熟,性格特征基本定型的18岁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步履维艰、缺乏实效,面临“外强中干”的窘境。   三塑造以“德”为根的高校校园文化特质的基本路径
  “明德”乃大学之道、“立德”是做人之本,高校只有稳固以“德”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弘扬以“德”为本源的精神文明风尚,才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宗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才能真正背负起历史的重任和民众的嘱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贡献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的栋梁精英。面对当前校园文化特质所遭遇的诸多危机,高校必须剔除浮躁、静心思考;寻找规律、潜心研究,重塑以“德”为根的校园文化特质,基本路径是从大学生生活、学习、工作三个方面入手,对其思想、行为、心理三个层面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大学生对“德”育的认知、树立以“德”为本的信念、践行以“德”为根的价值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当代高校以“德”为根的校园文化特质
  “立德”才能“树人”,“成人”才能“成才”,大学教育不同于小初高的教育,它基本脱离应试教育模式,可依据自身优势实施技能型、专业型、研究型等各类人才的素质培养,灵活性与自主性超越后者的单一性和强制性,但大学教育存在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所需之才,社会对人才要求的第一位要素是优良的道德品质,较之“废品”、“次品”的不尽人意,“危险品”对社会的发展则是致命伤,一个良心泯灭却拥有世上最多才智的人是人类“公敌”,一个忽视道德建设、国民素质,盲目追求经济指标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一个颠倒黑白、混淆视听,以强取豪夺为荣耀的民族是充满危险的。拥有五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国人理应具有“厚德载物”的素养,当代大学生更应做中华民族道德规范的表率。因此,高校应全方位加强以“德”为根的当代校园文化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郑重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的24字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育思想,传承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血脉,顺应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要求,凝聚全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具有鲜明的国家属性和民族标识,是引领社会主义中国不断前进的兴国之魂,是中华民族的立世之本和未来的发展之源,是高校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武装师生、凝聚力量、鼓舞斗志、引领风尚的重要依托。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表现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取决于国民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得益于每一个公民自身道德素质的完美塑造。正如邓小平所言:“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2](p190)分解报告中的三个“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方面对公民道德规范提出的具体要求,作为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更应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己任,通过自身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逐步完善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最终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2塑造以“德”为根的高校校园文化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身受隔代人的专宠,思想开放、思维多变,喜跟潮流、勇敢求新的同时不免个性叛逆、桀骜不驯,追求个性、崇尚自我的同时也易入圈套、被人诱骗。大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心理成熟等诸多方面亟待优化,表现在价值观上呈现不稳定性和多元化趋势。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从大学生日常生活场所、校内学习园地、实习培训基地等成长环境入手,重塑以“德”为根的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具体而言:
  构建赋予校园物质文化“德”的精神特质高校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不能仅停留在追求技术先进、光鲜靓丽的外表,更应注重德育内涵的积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育思想渗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中,要升华校史馆、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文体馆等场馆建设的精神追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养当代大学生既要拥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赤子情怀又要具有不畏艰辛勇攀知识高峰的雄心壮志;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落实到校园环境设施建设的每个角落,从校园环境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中考量校园人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彼此监管增强师生们对大学校园物质文化以“德”为根建设的认同感和关注度。
  强化校园制度文化“德”的时代要求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高校必须把健全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指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为核心工作。学工处制定时代感强、针对性准、内容务实、便于操作的制度文本,权责清晰、奖惩分明;注重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及学生工作的实际表现,鼓励嘉奖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制约规避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校团委、宣传部根据时代变化的需求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监管论坛、网站、部落、QQ群、博客等大学生网络平台的规范性,及时更新工作亮点、曝光错误不足;健全决策、执行、监管、反馈、整改的工作运行机制,完备人员、设施所需的经费保障机制,充分调动师生共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创新校园精神文化“德”的教育方法当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运用基础思想理论、现代心理学、人文伦理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知识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不断创新校园精神文化“德”的教育方法。精神的战地要靠精神去占领、思想的困惑要靠思想去化解、心理的疾病要靠心理去根治,“德”育的形式是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实效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针对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崇尚自我的性格特点,传统“填鸭式”的灌输教育遭受“冷遇”,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从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入手,用他们喜欢的平等、自由、互动、开放的交流方法进行“走心”式教育,将昔日“德”的科学内涵赋予时代精神,将“治国平天下”衍生为构建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将“仁义礼智信”体现于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将“修身齐家”融化于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高校思政教师要将当代德育理念借助文艺汇演、学生社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服务等“接地气”的形式直抵大学生的心理情感地带,把主流价值观渗入他们的心灵深处,把社会的道德诉求融入他们的观念中,只有当大学生对此产生思想同感、情感共鸣时,才能从内心真正认同,逐步形成思想意识,真正践行道德规范。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0.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0.
  [3]冯刚.关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5):9.
  [4]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5]宫向阳,吴益民.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状况解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5).
  [6]吴小莲.大学文化建设中的育人功能及其保障体系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
其他文献
[摘 要] 劳动经济学教学改革应转变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经济学思维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运用思考-配对-分享的小组合作学习方法,辅之以注重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运用于劳动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关键词] 劳动经济学;合作学习;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
期刊
[摘 要] 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尤显突出。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辅相成、不断提升的相互促进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系统动态的过程,实质就是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凸显和强化、人的主体性不断提升、劳动能力不断提高、社会关系不断丰富、综合素质不断完善的过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就是在大學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努力培育大学生
期刊
[摘 要] 做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下简称“大创项目”)对本科生来讲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大创项目”申报及研究还存在不少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学生的,也有指导老师的,既有经费的,也有学校管理的,但归根结底,还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足,学生平时缺乏应有的训练。因此,构建高效合理的“大创项目”质量监控机制就非常有必要,需要多管齐下,保证“大创项目”有学生报,能高质量按时完成,
期刊
[摘 要] 地方高校应把握留学生学历教育发展的国际化趋势,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地域产业优势,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融人才培养培训、产学研合作为一体,科学构建协同创新平台。与时俱进地完善留学生汉语言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机制等。这是扩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规模、培养知华友华的国际化人才的重要工作之一,也能为地方高校更深入地参与汉语国际传播和中华文化传播提供思路。  [关键词] 新常态;留
期刊
[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着重要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一是重视榜样的作用;二是重视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关键词]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榜样;自我效能感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8-0040-02  一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期刊
[摘 要] 本论文的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分为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行为、专业适切性四个维度,分别从性别、年级、专业类型等几个方面。以问卷调查为支撑,分析大学生专业认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提升大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对策。  [关键词] 独立学院;专业认同;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08-0014-03  大学生对于本专业是否认同,
期刊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近年来虽有长足进步,然而其指导思想与实施方法尚有不足。本文从教育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出发,结合高校思政教育与美术教育融合的视角就此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对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 思政教育;美术教育;以美育人;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41
期刊
[摘 要] 惠州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系实施了主题为“实践·卓越·创新”的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启蒙教育”活动,突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和创新育人,努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工程型人才人文素養的养成和全面发展,更加强调校企合作和校外实践,打造出了人才培养品牌,开辟出了地方高校特色化办学的道路,提升了专业人才培养的生存竞争力。  [关键词] 惠州学院;建筑学;人才培养模式;启蒙教育诚恳  [
期刊
[摘 要] 毕业论文撰写是大学学业的最后一步,现代化、网络化的指导与动态监控显得极为重要。深刻理解PDCA循环的内涵及特点,通过总结PDCA循环法在S大学外语学院毕业论文过程管理中的实践教学,探讨高校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管理模式。  [关键词] 毕业论文;PDCA;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8-0056-02  毕业论文是
期刊
随着大学生就业转入市场机制,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应运而生,就业市场成为检验高校人才培养是否合格的“试金石”。中共中央印发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深刻理解“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人才发展指导方针。如何通过创新,迎接新挑战,就成为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高校人才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