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儿,一辈子的呼唤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skyhon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窗外,夜来了,深邃的夜幕,凝重而朦胧,月亮悄悄隐去,云儿也不喧闹,韩红《九儿》的歌声撩人心怀,催人泪下,《红高粱》里一声声“九儿”的呼唤,如梦呓般将我的思绪牵引回从前,那略带忧伤的青春,带着有些快乐和疯狂的回忆,带着纯真和青涩款款走来,在蓦然回首的刹那,心里开始翻江倒海,点点滴滴轻轻地碰疼了岁月。
  一九九五年,我去县里读高中,刚进校门,高年级的哥哥姐姐就接过行李,引领我们到了宿舍,之后,陆陆续续住进九个女孩子,从生疏到熟悉,从羞涩到自如,彼此间渐渐有了话题和默契,九个陌生的女孩子,年龄相仿,在花一般的年龄里相遇,组成了一个大家庭,既新奇又激动,既欢喜又雀跃,按照年龄,我们依次从大姐,二姐,三姐……排起了次序,我最小,姐姐们习惯叫我“九儿”,第一次被这么称呼,虽说有些别扭,感觉怪怪的,但也有丝丝的惊喜,日子久了,竟感觉说不出的甜蜜和温馨,这里面有姐姐们的包容和宠爱,从小没有姐妹的我从此不再孤独,幸福来得竟有些措手不及,让人眩晕。
  开学不久后的中秋节,月华如水,月亮又大又圆地挂在天空,月光柔美地洒进宿舍,床头便都沐着空灵的清辉,姐妹们一边赏月一边谈论着白天的趣事,平时一向活泼好动、爱说爱笑的五姐此刻却异常沉默,问她原因,她静静发呆,欲言又止。熄灯后,伴随着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我们隐约听到她轻轻地啜泣,大家没了睡意,起身看见她拿着一张照片,眼睛哭得又红又肿,在姐妹们的一再追问下才知道她父亲刚刚去世不久,那个夜晚,大家抱在一起,互相安慰。明亮的月光照见每个人眼里清凉的泪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明月啊,缘何这生离死别是如此的磨人?我们的哭声惊动了舍办老师,他扬言要给我们记过扣分,六姐出去和他解释了原因,他回来对我们说,心里难过就哭吧,声音小点儿,别影响别人,他回身的一瞬间,我们看见一滴泪流过他沧桑的脸庞,那一晚,我们永生难忘,它让我们学会珍惜,懂得了生命的无常和美丽,那一晚就像一根无形的丝线把我们的心紧紧的系在一起。
  在那些简单纯真的日子里,我们一路相伴,像天空中的九颗星星,相互光照,相互辉映,相互鼓励,相互此相望,在最美的年华里,一起哭,一起笑,一起疯,一起数天边的星星,一起看花落付流水,听她们“九儿,九儿”的呼唤心里无限的暖意在升腾。当年我和三姐同桌,关系最为要好,我们曾经一起执着的去追求那仿佛梦幻的拥有;曾经为了一个身影,一个眼神,一张字条,用泪眼细数曾经有过的幸福和伤痕;曾经在熄灯后,躲在被窝里一起看《简爱》《梅花三弄》,一起念食指的《相信未来》《热爱生命》,看劉墉的《超越自我》;我们曾经用一个耳机一人一面听邰正宵的《一千零一夜》,刘德华的《忘情水》,张信哲的《过火》;我们谈文学,谈理想,谈我们曾经的小故事,谈不能和别人说的小秘密;我们在冬夜里偎依着取暖,将情窦初开的少女心事折进千纸鹤,折进幸运星,如玻璃一般敏感易碎,我们小心翼翼的互相保护。那些一起走过的日子,每一个段落、每一个情节、每一份默契而会心的微笑、每一声“九儿”的呼唤,我都记得。
  那些年,少轻狂、个性张扬,那些活跃在青春的灿烂生命浸透在岁月深处,沉淀出一份别致的韵味。还记得我生病时独自躺在宿舍里,六姐的嘘寒问暖,还记得和七姐去她家坐火车一起逃票,她妈妈素馅饺子和咸菜疙瘩的香味,还记得大姐在父母离异后性情大变,姐妹们苦口婆心,不离不弃,还记得四姐唱的《萍聚》让我们惺惺相惜,还记得二姐灿烂的笑容温暖了每一个朝夕晨昏,还记得手拉手去看《泰坦尼克号》,然后一起流泪,还记得运动场上我们健步如飞……三年的时光如流水,最后曲终人散,各奔西东。因为我没能考入大学,没脸见姐姐们,因而所有的联系便中断了。十几年弹指一挥间,再追忆往事,音容笑貌一如昨天,好在有了网络,几年前,昔日的同学找到了我,姐妹们才得以重聚,一别数年,她们还记得当年多愁善感、体弱多病的“九儿”,一句句久违的呼唤,让我感慨万千,尘封多年的想念终于有了归属。过往的岁月,如风般飘散在记忆的每个角落,回首望行程,苦乐交织,多少不舍,多少牵挂,多少无奈,本以为习惯了孤独,看淡了人情和冷漠,真到重逢的那一天,那一声声“九儿”的呼唤是那样的熟悉和清晰,让我的心柔软流泪,纵使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可以刻骨铭心,但人生太多的机遇,不能不让我对那段岁月无限缅怀。
  去年生病,选择保守治疗,远在深圳的八姐打来电话向我分析不接受手术的危险和后果,劝我以身体为重不要一意孤行,在她们的关心下,我没做手术依然痊愈,人不需要得意时的锦上添花,却需要失意时的雪中送炭。当年宿舍里,一声“八姐”,一声“九儿”可谓珠联璧合。岁月匆匆,我们已步入中年,但心中的那份牵挂却彼此牢记,不管岁月如何变幻,这份感动,这一声“九儿”的呼唤,总让我泪眼迷离。
  十几年来唯独没有三姐的消息,我打听了好多同学,可是茫茫人海,无异于大海捞针,现在不知她身在何方,还记得她在我毕业册上的留言,一字一句深深地刻在我的心底:“九儿,最爱叫你这个名字,在很远的地方,你就会听到,在过去,在现在,在将来,不管哪一天,不管哪一刻,你永远都会听到我的呼唤,对吗?永远不会忘记我们共同走过的日子,在夜里与你说悄悄话,彼此伤感的流泪,在夕阳里,与你漫步在校园的小路,看天边的晚霞,在大街上,与你放肆的开怀大笑……”“光阴负我难相遇,情绪牵人不自由”,三姐,还记得你呼唤“九儿”的情景吗?还记得我们喜欢的光头李进吗,你在他乡还好吗?如今,你听到“九儿”的呼唤了吗?如果你能感知托白云捎个信好吗?我一定抓住你的手,再也不走散了。
  在这个没有月亮的夜晚,我用往事点亮星光,照亮远走的寂寞,不知道我的思念要走多远,才能追上时光的步履,“读过许多书,走过许多路,仍无法满足自己的眼睛和心灵的渴望,世界太大而我太小,唯一经过的一切才是真正的拥有”,姐姐们,当年我们最喜欢的话,都还记得吗?“九儿”现在很好,还在为梦想打拼,还如当年一样会伤感会流泪,也如当年一样自信坚强,你们的呼唤时时在耳畔响起,是世间最动听的音符,在我的记忆深处跳跃、旋转,开成最美的花,时刻都是一种无瑕的美丽。
  “九儿”的呼唤是一辈子的,一辈子都那么好听。
其他文献
放火的  小脚老婆婆踮颠踮颠跑到办公室报告,说她们院门道房房顶上放出好些风筝,黄黄绿绿的,准是给敌人飞机发信号。紫云听了微微一笑,有这等事,咱看看去。紫云知道她是找碴儿,故作惊人语。小脚老婆婆是居民小组长,过去就曾汇报门道房的邻居可疑,说他平常不与院邻打交道,钻在屋里,鬼鬼祟祟,像特务。紫云暗自失笑,心说,你要能抓特务,那特务得比猪蠢。不过,屋顶放风筝,也有风趣。不妨看看去。她往脖子上系了条纱巾。
期刊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唐·王维《相思》  红豆还在南国,相思关在花蕾里  此时,妩中有空,媚里有曠  一个人妩媚的私语,窃窃中全是空旷  春风,颤抖了一下,失语成一首唐诗  隔空留白了另一个人的内心,与风月  我还未构思一粒红豆的前世今生  那相思便迎风催发了三两枝,撩乱了一枚背影  风急,风大。那思念中的细腰  闪了一闪,像一粒红豆在心尖上跳了一下  更像一位故人,踩着倒影,住进了心房
期刊
读韩少武书法有两点启示:其一,书法作品的优劣与书家是否仕宦无关。少武先生十几载优游宦海,然而书法却是他从政之余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他的喜怒窘穷,怨恨思慕,一一寄托于书法,书法已成为其精神的栖居之地,抑或说其书法乃是其生命的迹化。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少武先生无疑是乐之者,他在书法生活中实现了自我生命的超越。其二,学养使书家笔墨脱俗。少武先生曾经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多年的执教生涯
期刊
我认识画家张霖生是上个世纪80年代,记得当时他是画国画人物的,在自己独特的绘画语境里初步彰显出一个优秀画家的实力和后劲。  近几年,张霖生创作的陕北风情和江南山水国画作品,给我的感觉已经达到了成熟的境地,而且显示出自己的绘画语言、色彩个性和深邃向度。他的作品不但传承了中国画深奥的精神内涵,而且在传承老师们的绘画风格时,又流露出与前人的不似之处。  观察生活应是一个画家把自己的感受以理性的方式投入到
期刊
一  林本大是公认的机灵鬼,他到邻县一家煤矿去找活干时,煤矿的负责人问他:你是哪里的人?  他说:我从小讨饭,不知道自己是哪里的人。  为什么现在不讨饭了?  我长大了,能干活了,要找个正当职业,挣钱讨老婆生孩子。  负责人听他说得有道理,尽管没有大队和公社出的介绍信也收留了他,让他在箱木班当学徒,专门负责给师傅们运送木料,三角钱一天,增长一岁,就加一角钱。林本大很高兴,干活很卖力,一晃就在煤矿上
期刊
錄唐·杜甫诗《望月》(草书)
期刊
唱春风  如果暮色优雅,你在泉水里出现  天下小花都不会搬家  一忽儿梅粉,一忽儿杏黄  借到我脸上的薄云,被今生修饰得那么纯真  玉气已冲出视线  天下地上如雾如岚,亮起的一些珠光  采撷我的眉眼,一动一婆娑  海水涨不涨潮也难隐青山  ——在我身上  泛动的人性是灵魂的回音  拿起涟漪,杀灭黄沙千万里。最暖的芽草  哄着落日——离冬而去的事装进陈酒  我是你面前的另一杯  喝一个花色重来  喝
期刊
你画了一个圈  你这人好吗  你这好人中的坏人  三个月以前  你画了一个圈  一个圈有时候  等于一个陷阱  我却没小心  跳了进来  只是我没出血  你觉得你很成功  可是你万万没想到  我会趴在坑里  思索 谋略 佛禅  一不小心  我扔出一枚春天的炸弹  我發芽 打朵 开花  我永远走在春天路上  你却永远死在信赖的底下  不得翻身  一群血色的芦苇  从此  这十几棵芦苇  就长在我心里
期刊
在十几岁上初中、高中的时候,我曾经无数次对自己说,如果四十多岁我还口吃,我就去死。  今年,我四十五岁了,在去年年初,我将口吃忘掉了,我不是靠顽强斗争克服了它,而是实打实地忘掉了它。就是说它已经不在我的头脑中,渐远于我的思考范围,大大落后于前行的我。由此我看,任何缺陷不是被戒掉的,而是被我们遗弃掉、超越过的,缺点也不是被克服掉的,而是被我们用优点挤掉的。  事实上,对于口吃我早已不再有烦感,更别说
期刊
临涣是皖北的一个小镇,现存有古城墙、文昌宫、城隍庙、蹇叔墓、嵇康旧居、传统老街,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等。据记载,临涣茶馆始建于明代,为过往商贾休闲的重要场所,并盛极一时,延续至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  临涣当地不产茶,但在临涣南面不足两百里的地方,有一个叫作六安的产茶地,临涣就是借着六安当地一种叫做红茶棒的茶叶,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茶“临涣棒棒茶”。而在六安本地却很少有人喝这种茶,这种茶具有生津、消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