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节日是什么?
小时候,觉得只有放假才算节日。过年时节,走亲访友、吃吃喝喝玩玩;六一儿童节,学校通常会组织联欢会或集体游园活动。而学生特享的寒暑假,更是比节日还要节日,可以做很多平时想做而没有时间做的事情,有着与学习日截然不同的体验,新鲜而充实。至于中秋节、端午节、抑或西方的母亲节、感恩节,因为学校不放假,无法自由地去实践节日的主题,至少于我而言,没有特别的感情。只有一个例外:圣诞节。尤其在我初中期间,大家有了点儿零用钱,当时特别流行互赠贺卡,圣诞前十来天开始,大家就利用中午休息或放学后的时间,去学校周边弄堂里的小摊上淘各种好看的圣诞卡,盘算好要送班里哪些同学,到了平安夜那天,课间的主题就是大家互赠贺卡,自发营造出节日的氛围。
工作了,没有了寒暑假,賀卡文化早已不再流行,最能代表过节的,是工资卡里打进的过节费,或是消费卡、时令食品等福利。为了弥补传统文化的缺失,在政协委员的建议下,我国把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几个中国传统节日列为法定假日,多出来的一天假日和双休日拼成一个小长假,多被上班族用来弥补年假的缺失,组织近郊游、亲子游。而当大家饱受小长假出游拥堵、换班打乱正常节奏的不适应之后,又出现了取消小长假的呼声。可见,普通民众所关注的,不在于哪些节日应该放假、这个节日的意义在哪里,而在于我从节日中能获得什么样的体验。
这几年,有一个新的“节日”,让我真正感受到了浓厚的节日氛围:天猫的“双十一”购物节。大约从十月底开始,微信里“妈妈群”、“闺蜜群”里一个个“该剁手的女人”就开始交流“双十一”买些什么最划算。也许是交流多了,一些人已经按捺不住自己的购买热情,双十一还未到,办公室里的快递件已经明显增多;节日氛围在“双十一”当天达到高潮,有朋友说,因为工作繁忙,之前没时间好好逛天猫,“双十一”前一天下班后她特地打车回家,吃好晚饭就趴在电脑前做功课,守到凌晨付款,钱花得越多,自我感觉赚得越多。第二天一早,大家自然还要交流一番:昨晚抢到什么了?哦,这个蛮划算的,白天上班时候还要再去看看有没有,如果有,再跟风抢一单。甚至我在公交车上还听到一位老阿姨打电话跟人说,她抢了整整一箱垃圾袋!或许,这些抢来的东西到手后并不令人满意,马上被退货;或许,有些抢来的衣服沉寂一年,直到第二年的双十一仍在冷宫。但这些又有什么关系呢?大家从“双十一”中享受到的,是淘的乐趣,是抢的刺激,是大家一起讨论一件事情、一起比着花钱的酣畅淋漓。交流、花钱、收获快乐,这几个元素营造出浓浓的节日氛围,让人们自发地狂欢了一场。我想,这才是节日的本来面目。
同样是新近创造的节日,每年10月的上海旅游节,有多少人会认为这个所谓的“节日”和自己的旅游安排有关?又有多少人会走上街头欣赏花车巡展?无非这几年增加了一个景点半价的噱头,让一些有闲的人群去凑凑热闹,但毕竟没有达到全民狂欢的程度。还有个上海购物节,最热闹的活动是几家商场通宵营业,的确也曾引发疯狂抢购,但几家百货业巨头加在一块儿,销量也敌不过阿里“双十一”那一晚上。
传统节日要过得热火,其实也需要交流、花钱、快乐这几个元素。就像从前过年,主妇们腊月里就开始忙着采购年货,互相交流年夜饭烧些什么菜,正月里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吃饭聊天放鞭炮。这些元素慢慢减少,年味也就慢慢淡了。好比现在的端午节,虽然单位放假了,可是端午赛龙舟的活动毕竟不是人人有机会参与,包粽子的手艺也难以在普通主妇间流传,再来个“八项规定”,单位里发粽子的福利也取消了,还有什么是维系端午节这个节日的纽带呢?
小时候,觉得只有放假才算节日。过年时节,走亲访友、吃吃喝喝玩玩;六一儿童节,学校通常会组织联欢会或集体游园活动。而学生特享的寒暑假,更是比节日还要节日,可以做很多平时想做而没有时间做的事情,有着与学习日截然不同的体验,新鲜而充实。至于中秋节、端午节、抑或西方的母亲节、感恩节,因为学校不放假,无法自由地去实践节日的主题,至少于我而言,没有特别的感情。只有一个例外:圣诞节。尤其在我初中期间,大家有了点儿零用钱,当时特别流行互赠贺卡,圣诞前十来天开始,大家就利用中午休息或放学后的时间,去学校周边弄堂里的小摊上淘各种好看的圣诞卡,盘算好要送班里哪些同学,到了平安夜那天,课间的主题就是大家互赠贺卡,自发营造出节日的氛围。
工作了,没有了寒暑假,賀卡文化早已不再流行,最能代表过节的,是工资卡里打进的过节费,或是消费卡、时令食品等福利。为了弥补传统文化的缺失,在政协委员的建议下,我国把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几个中国传统节日列为法定假日,多出来的一天假日和双休日拼成一个小长假,多被上班族用来弥补年假的缺失,组织近郊游、亲子游。而当大家饱受小长假出游拥堵、换班打乱正常节奏的不适应之后,又出现了取消小长假的呼声。可见,普通民众所关注的,不在于哪些节日应该放假、这个节日的意义在哪里,而在于我从节日中能获得什么样的体验。
这几年,有一个新的“节日”,让我真正感受到了浓厚的节日氛围:天猫的“双十一”购物节。大约从十月底开始,微信里“妈妈群”、“闺蜜群”里一个个“该剁手的女人”就开始交流“双十一”买些什么最划算。也许是交流多了,一些人已经按捺不住自己的购买热情,双十一还未到,办公室里的快递件已经明显增多;节日氛围在“双十一”当天达到高潮,有朋友说,因为工作繁忙,之前没时间好好逛天猫,“双十一”前一天下班后她特地打车回家,吃好晚饭就趴在电脑前做功课,守到凌晨付款,钱花得越多,自我感觉赚得越多。第二天一早,大家自然还要交流一番:昨晚抢到什么了?哦,这个蛮划算的,白天上班时候还要再去看看有没有,如果有,再跟风抢一单。甚至我在公交车上还听到一位老阿姨打电话跟人说,她抢了整整一箱垃圾袋!或许,这些抢来的东西到手后并不令人满意,马上被退货;或许,有些抢来的衣服沉寂一年,直到第二年的双十一仍在冷宫。但这些又有什么关系呢?大家从“双十一”中享受到的,是淘的乐趣,是抢的刺激,是大家一起讨论一件事情、一起比着花钱的酣畅淋漓。交流、花钱、收获快乐,这几个元素营造出浓浓的节日氛围,让人们自发地狂欢了一场。我想,这才是节日的本来面目。
同样是新近创造的节日,每年10月的上海旅游节,有多少人会认为这个所谓的“节日”和自己的旅游安排有关?又有多少人会走上街头欣赏花车巡展?无非这几年增加了一个景点半价的噱头,让一些有闲的人群去凑凑热闹,但毕竟没有达到全民狂欢的程度。还有个上海购物节,最热闹的活动是几家商场通宵营业,的确也曾引发疯狂抢购,但几家百货业巨头加在一块儿,销量也敌不过阿里“双十一”那一晚上。
传统节日要过得热火,其实也需要交流、花钱、快乐这几个元素。就像从前过年,主妇们腊月里就开始忙着采购年货,互相交流年夜饭烧些什么菜,正月里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吃饭聊天放鞭炮。这些元素慢慢减少,年味也就慢慢淡了。好比现在的端午节,虽然单位放假了,可是端午赛龙舟的活动毕竟不是人人有机会参与,包粽子的手艺也难以在普通主妇间流传,再来个“八项规定”,单位里发粽子的福利也取消了,还有什么是维系端午节这个节日的纽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