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式推导教学有感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kel_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要进行公式推导?研究了很多的教学案例,概括起来我找到了如下几个原因:①通过推导,促进公式掌握;②通过推导,培养探索素养;③通过推导,积累活动经验;④通过推导,渗透数学思想;⑤通过推导,促进情感体验……
  我认为重视和强化推导过程可以让原本路线单一、内涵狭隘的公式教学变得通道多样、视野宽阔,进而能对学生数学基础的掌握、数学能力的提升、数学经验的累积、数学思想的建构、数学情感的优化产生积极作用。下面我以“圆的面积”一课的实践教学为例来阐述这些认识。
  
  一、激活“经验”
  
  [课例回顾]
  一、提出课题。
  师:我们今天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圆的面积”(板书课题),请看学习目标:
  1.掌握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2.用公式正确计算圆的面积,解简单的应用题。
  生:齐读。
  真正意义上的“推导”是学生主体解构新材料、合成旧材料、运用旧知识、发现新线索的过程。显然这里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都是唤起学生旧知的一个良好媒介,从而回味和有意反思:新知是可以转化成旧知来学习的。而这就为学生带来了一根很有成效的“拐杖。
  [课例回顾]
  1.圆的知识。
  教学方式:课件依次出示圆、圆心、半径、直径,并询问它们的概念。
  (圆是一个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中心的那个点叫圆心,用字母0表示;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用字母r表示;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用字母d表示。)
  2.复习面积概念。
  教学方式:
  ①出示一个长方形,用颜色覆盖长方形内部。
  师:什么叫长方形的面积?
  生:长方形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长方形的面积。
  ②出示一个圆,用颜色闪烁内部的面。
  师:什么叫圆的面积?
  生: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③直边形的面积公式。
  依次出示:
  
  要求学生依次说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S=a2;S=ab;S=ah;S=ah÷2;S=(a b)h÷2。(板书: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然后回忆最后三个面积计算公式中任一个的推导过程,明确对于我们要学习新的图形时可以借助割补转化成以前熟悉的图形,然后利用新旧图形之间的关系来解决所需问题。
  
  二、建构“路径”
  
  推导策略的核心是基于联系的新旧转化。因此,促成“新图”向“旧图”的自然“转化”是达成推导目标的重要步骤。要注意的是,我们应力求让“转化”过程充满自主意味和创新色彩,为学生“空间想象”的逐步完善、“探究能力”的持续发展提供机会。
  “推导”路径应尽量由学生在自主体验中发现生成。
  [课例回顾]
  师:圆的面积公式我们没有学过,它能不能也像以前那样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然后利用两者之间的关系推导圆的面积呢?
  生保持沉默,陷入思考。
  师:这个结论是可以实现的。
  (出示一个等分成16份的圆,告诉学生例如我们可以等分成16等份,然后剪开拼成我们学过的类似图形。)
  师:用等分后的小块组成不同的学过的图形,可以尝试拼成像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等的形状。
  生:分小组操作。
  学生分成4人一组,用事先剪好的学具卡片在本子或书本上拼组图形。
  ②汇报:教师把学生拼组好的图形投影到屏幕,展示学生的智力成果。
  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重点提问:为什么像平行四边形而不说就是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拼出的图形更接近平行四边形?类似三角形或梯形也是这样提问。
  验证:等分的份数越多,其形状越接近平行四边形。
  课件依次出示:
  
  师:三个图从上到下有什么变化?
  生1: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的底边越来接近直边。
  生2:宽边随着等分的份数增加越来越“陡”,也就是越来越垂直于底边。
  生3:如此无限细密的等分下去,拼出的近似平行四边形将越来越接近长方形这个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这里教师提问:“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拼成的图形更接近平行四边形?”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圆等分的份数越多,转化后的图形就越接近平行四边形。这一思想,对于“圆面积公式”的归纳具有重要意义。
  
  三、梳理“联系”
  
  同任何一种知识点的学习一样,探究也绝不能仅仅停留于“直观化”层面,而应以“直观化”为依托支点,追求更为深入的“数学化”。只有这样,数学公式的抽象建构才能实现。为此,教师既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计算转化后的“旧”图形的面积,同时,更要花大力气引领学生深入寻找“新”“旧”图形之间的内在关联,逐步根据“旧”图形的面积计算策略,提炼出“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课例回顾]
  以近似平行四边形为例推导圆的面积。
  屏幕出示圆等分成16等份后,拼成的近似平行四边形。
  讨论:①近似平行四边形的底与圆的周长有什么关系?
  ②近似平行四边形的高与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
  生1:近似平行四边形的底与圆的周长一半大致相等。
  生2:近似平行四边形的高与圆的半径大致相等。
  师:如果无限细分时:a=πr h=r(完成板书:πr和r)
  圆面积 等于 平行四边形面积(完成板书:圆面积)
  圆面积 等于 πr×r
  黑板上演示计算:πr×r=πr2
   S=πr2
  屏幕出示:当圆分割无限细密时:圆面积 等于 πr×r=πr2
  由此得圆面积计算公式为:S=πr2
  师:拼成的近似三角形和近似梯形来推导圆面积请参照用近似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的方法课后完成,作为本周的一个弹性作业。
  “公式教学”怎样进行?我认为可以借鉴的路径是:激活“经验”、建构“路径”、梳理“联系”。通过这样的一条有思想、有目标、有见解的教学之路,学生的主体数学素养一定会得到快速提升。
其他文献
某所学校的孩子们正在尽情享受着下课后的游戏时间,踢球、投球、打电动、玩滑板……好不热闹。随着上课铃声响起,孩子们蜂拥冲向了教室,却把各自的玩具和物品遗落在操场的角落里。就在这时,一个“影子”快速穿梭操场的各个角落,把孩子们遗落的物品搜集起来,堆进了教室旁边的失物招领箱内。  又是一个课间,孩子们在失物招领箱内找到自己的玩具,继续快乐地玩耍起来。这时,一个黑发男孩也来到操场,他用各种方法欺负其他孩子
概念是形成数学知识体系的基本要素,是数学基础知识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石。正确地理解、掌握数学概念更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和保障,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完整的、清晰的、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  由于数学概念本身的抽象性,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给学生增加一定的困扰,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兴趣缺失。如果教师采用简单灌输、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而不能灵活运用,解题时就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一节内容,教材借助三道类似“鸡兔同笼”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探究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教材的编写程序是:例题重在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并学会借助画图或列表进行推理分析,从而调整数量直至解决问题。例2在呈现一个关于租船的实际问题后,直接以“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启发学生基于例1的学习经验自主想到假设的策略。接着根据“10艘都是大船”的假设,引导学生抓住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可时下有这样一种奇怪现象:不管什么学科,要进行教学的是什么内容,如果参加评比、展示、学习、检查,要是不用多媒体就一票否决,仿佛不用计算机就不是现代教学,不用课件就不够档次,多媒体成了课堂
2013年,我校承接了“关注核心知识,促进高效课堂”的省级科研课题,数学核心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备受教师的重视,掀起了一股溯源求本的热潮。在学习、思考、探究之余,教师在课堂中的一些教学行为也引发了我的思考。  教学案例:教学“找规律”一课  师(依次用课件出示两组木桩、篱笆图):下面一个是什么?为什么?(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师:像这样两种物体一个隔一个排列,我们叫它为一一间隔排列。  师(出示完整
基本信息  书名:《为自然书籍制图》  副标题:16世纪人体解剖和医用植物书籍中的图像、文本和论证  作者:【日】楠川幸子  译者:王彦之  丛书:科学与社会译丛  ISBN:978-7-3082-0694-5  装帧:平装  语种:简体中文  定价:118元  页数:378页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2月  艺术家和医生都需要精确的解剖知识。艺术家们注重于准确表现动植物,
“数学表演”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课本剧的形式表演概念,从而加深对数学概念的表达、理解和运用,在有趣的活动中自主地解决问题。儿童天生具有表演的天赋,我尝试把“数学表演”引入数学课堂教学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参与热情,而且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数学表演,激发学生浓厚数学兴趣的重要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充分地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变“要我学”为“
“数感”是近来出现频率较多的一个词语,那么什么是数感呢?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语,在“新课标”中这样说——“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这些对数感的具体描述,构成了我们培养学生数感的主要内容。  于是,就引发了我在“我们认识的数”(活动课)一课中的尝试。    
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必须以“真实”为基石。所谓真实,就是能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实实在在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有不少教师在不切实际、不同程度地上着作秀课、表演课、形式课和肤浅课。这其中原因,可以从一位教师的一次听课经历和感悟中窥见一斑,读来发人深省,值得思考。现摘录如下:  在小学数学“圆的周长”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教师要每一个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用硬
最近上了一节思维训练公开课,内容为“盈亏问题”。例题是这样的:“老猴子给小猴子分梨。每只小猴子分6个梨,就多出12个梨;每只小猴子分7个梨,就少11个梨。有几只小猴子和多少个梨?”例题中的角色是“猴子”,学生一定很感兴趣,而且是“分梨”,多么有意思的活动啊!我心想:“这样的例题只要一出示,学生们肯定会跃跃欲试。”为增强效果,我在教学设计时,首先想到为这样的内容设置生动的情境。  课件展示这样一幅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