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图里的医学史

来源 :青春期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ml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本信息


  书名:《为自然书籍制图》
  副标题:16世纪人体解剖和医用植物书籍中的图像、文本和论证
  作者:【日】楠川幸子
  译者:王彦之
  丛书:科学与社会译丛
  ISBN:978-7-3082-0694-5
  装帧:平装
  语种:简体中文
  定价:118元
  页数:378页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2月
  艺术家和医生都需要精确的解剖知识。艺术家们注重于准确表现动植物,科学地运用透视学,最重要的是他们认为人体是美的,值得研究。为了使他们的艺术接近于真实的生命和死亡,艺术家们参加公开的解剖和处决,通过研究完整的和分解的人体来了解肌肉、骨头的结构。随著古腾堡印刷术的发明,书籍出版和信息交流产生了变革。咨询文献尤其是关于健康和饮食方面的书籍大量出现。16世纪是“画家的世纪”,全欧洲各地都有爱好绘画的民众。而读者仰赖插图,以增进阅读时的想象空间,是以带有绘图的医学书籍受到人们的欢迎。
  这部《为自然书籍制图》,讲述的就是16世纪人体解剖和医用植物书籍中的图像、文本和论证。作者楠川幸子是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科学历史和哲学研究员。这是一部视角独特的科学史著作,融合了对文艺复兴时期书籍的制作工艺、流播方式与医学、解剖学、植物学、艺术等多项研究,旨在将图画视为自然书籍的一部分来进行考察。
  全书紧扣富克斯的《植物史论》、维萨里的《人体的构造》两部著作深入分析。作者说,选择这两本书不仅因其为同时期最负盛名的附图书籍,更因为它们的著者是据她所知第一批明确记述了图画对于自然知识传播的重要性,并且实实在在地将图画与知识进行整合的作者。作者认为,富克斯和维萨里推动了公众的认识,在追求学问的过程中发展出了一种“视觉论证”。
  全书的阐述首先从书籍的生产技术和经济层面入手。由于印刷工艺的限制,早期的医学绘图从画家起笔作画到与读者见面经历了复杂而周折的过程,大多数的作品都涉及作者(有时就是医学解剖所得)、画家、雕版工、印刷工、填色工等的分工协作。不同的工艺、工具、技艺水平和材料对绘图有着重要影响,纸张、毛笔、颜料、刻印方式(蚀刻、雕刻、凹版、凸版)、印版材料(木、铜、石、钢),填色人员的熟练程度、艺术修养以及参照模板等因素,每个环节都可能影响最后的成品效果。
  富克斯的著作在医用植物绘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书中的插图制作模式一直延续到现代彩色印刷技术普遍使用之前。富克斯的手下有两位艺术家和一位雕版工,一位艺术家参照自然生长的植物(或少量参考前人的作品)绘制最初的底稿,最后交给出版商印刷。
  维萨里是文艺复兴时期解剖学界的新星,参与了欧洲长期奉为圭臬的盖伦相关书籍拉丁文版的编辑和出版。在实践中发现盖伦关于解剖的描述与实体解剖之间存在很多差异之后,维萨里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坚持“人体是真正的书本”。《人体的构造》是实事求是地描述人体的一次革命性尝试,为配合该书的文字阐述,维萨里准备了约250幅插图,亲自监督书籍出版流程中插图安排的具体细节,从而证明了解剖发现的真相可以通过文字和图解得到很好的说明。
  本书还提及格斯纳为尚未出版的《植物史》所绘的图画,进一步讨论图画在书籍出版前、植物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是如何被使用的,以此与富克斯的《植物史论》形成照应。本书采用了欧斯塔基描绘个别器官的雕版画,与维萨里图画中的理想身体形成有趣的反差。此外,本书还参照了马蒂奥利、普拉特等人的论述,以证明人们看待图画对于自然知识的价值的不同态度,以及为此目的对图画所采取的巧妙用法,揭示了与自然相关的科学研究在当时那样一个实验性且多元化的时期是多么的繁荣。这些个别穿插的讲述,拓展、丰富了全书的内容,让我们能够领略更多文艺复兴时期科学与人文的璀璨成果。
  本书有许多精美插图,与文字相得益彰,可以说,它与它所论述的对象一致,都为研究科学史上图像与文本的关系、图像的角色以及视觉证据的作用提供了参考。
  转载:南方教育时报2021年04月16日第14版
  网址:http://szjy.sznews.com/PC/layout/202104/ 16/node_14.html(2021年6月11日)
  (编辑 吴兰芳 见习编辑 汪愉翔)
其他文献
初二男生晓东(化名)鼓足勇气向心仪的女孩发出“求爱信”后,原本清纯美好的友谊,一不小心就变成了复杂的故事,尴尬也随之而来。表白之后,女孩看见晓东就躲得远远的,这让晓东十分后悔,继而茶饭不思,精神恍惚。心理困扰:少年心事,贸然表白失败后精神恍惚  2020年11月下旬的一天下午,一位中年女士带着儿子来到咨询室。中年女士眉宇间愁容紧锁,身后的儿子白净斯文,腼腆中带着羞怯,看我的目光有些躲闪。这样神情的
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数学,即所谓体验性学习。也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意义,使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感悟到数学的精彩,享受到探究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体验,如线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但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还是习惯性地掌握着课堂的支配权,并没有真正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以至学生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基于对“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给予学生尝试、创造和发现的机会”的思考,我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实现“先学后教,以学促教”。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课堂上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然而,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很多活动往往流于形式,这些都引起了大家的思考。课堂教学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和学生获得知识的主阵地,因此对广大教师而言,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关注学生的发展中追求有效课堂  学生的发展是指知识、技能、过程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不能片面理解为知识和技能
入学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数学活动经验,但是他们头脑中的数学经验与“学校数学”的内涵并不完全一致。因此,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现实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原有的经验,更需要对学生的数学经验进行必要的整合和提升,以帮助学生实现“生活数学”向“学校数学”跨越。  一、激活  案例:“认识平均分”教学  师:一天,小猴摘了6只桃子,它想把这些桃子分给它的好朋友,可以怎样分呢?请小朋友们
某所学校的孩子们正在尽情享受着下课后的游戏时间,踢球、投球、打电动、玩滑板……好不热闹。随着上课铃声响起,孩子们蜂拥冲向了教室,却把各自的玩具和物品遗落在操场的角落里。就在这时,一个“影子”快速穿梭操场的各个角落,把孩子们遗落的物品搜集起来,堆进了教室旁边的失物招领箱内。  又是一个课间,孩子们在失物招领箱内找到自己的玩具,继续快乐地玩耍起来。这时,一个黑发男孩也来到操场,他用各种方法欺负其他孩子
概念是形成数学知识体系的基本要素,是数学基础知识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石。正确地理解、掌握数学概念更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和保障,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完整的、清晰的、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  由于数学概念本身的抽象性,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给学生增加一定的困扰,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兴趣缺失。如果教师采用简单灌输、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而不能灵活运用,解题时就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一节内容,教材借助三道类似“鸡兔同笼”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探究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教材的编写程序是:例题重在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并学会借助画图或列表进行推理分析,从而调整数量直至解决问题。例2在呈现一个关于租船的实际问题后,直接以“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启发学生基于例1的学习经验自主想到假设的策略。接着根据“10艘都是大船”的假设,引导学生抓住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可时下有这样一种奇怪现象:不管什么学科,要进行教学的是什么内容,如果参加评比、展示、学习、检查,要是不用多媒体就一票否决,仿佛不用计算机就不是现代教学,不用课件就不够档次,多媒体成了课堂
2013年,我校承接了“关注核心知识,促进高效课堂”的省级科研课题,数学核心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备受教师的重视,掀起了一股溯源求本的热潮。在学习、思考、探究之余,教师在课堂中的一些教学行为也引发了我的思考。  教学案例:教学“找规律”一课  师(依次用课件出示两组木桩、篱笆图):下面一个是什么?为什么?(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师:像这样两种物体一个隔一个排列,我们叫它为一一间隔排列。  师(出示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