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虽然高中语文科目进行了不少改革,但是从师生对课堂新模式的适应以及学习的成效来看,并不是特别理想,语文科目在新课程改革中所受到的阻力依然存在着。本文从高中语文学科新课程改革中所受到的各种阻力因素进行分析,就其中所产生的现象及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与措施,并进行了有力的论证。
关键词:高中语文;阻力;新课程改革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已经初见成效,在实施过程中是否真正适合现在的高中生,仍需要等待时间去论证。诚然,每一个新的改革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协调因素,但是在这过程中,无疑能让学校及师生积极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落实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改革并为此做充分的工作,共同为社会培养个性化人才而努力。
1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现状
从学生层面来说,新课程语文学科的改革是一次挑战,所涉及的科目内容丰富且涵盖面广,而学生进行新事物的涉猎有一定得难度,尤其是学习评价标准的不确定性,这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的盲目并对学习感到困惑,难以把握语文学科知识点的侧重面。
“新生的事物一开始往往都是脆弱的”,部分学生心理上容易产生“自我防御机制”,对语文学科新课程改革表示不理解。因此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学习成绩的下降导致了部分家长对改革产生了怀疑,甚至要求回归到从前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
从教师层面而言,经过调查发现,普遍教师反应教学时间不够充裕,课时与课堂教学内容呈现出不协调的比例。再者,新改革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与新科技时代发展紧密相连,也导致了部分教师由于自身的局限,对知识的理解也停留在表面,因此,部分教师在心理上也容易对新课程改革产生排斥。
除此之外,由于新课程的改革,教师除了需要完成教学任务,组织班级活动、参加教学职业培训等,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适应新课程的教学,如此就增加了教师的教学压力,容易对教学产生了焦虑和倦怠心理。
2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阻力
新课标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但是,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有许多难以克服的障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新课程改革模式下,教师无法做到让步;学生无法做到自律
新课程的改革必然会遭受一定的阻力,但是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学校势在必行。由于应试式的教育模式到新课程改革模式,期间没有一定的过渡期,学校师生对于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很难快速适应,容易造成课堂的混乱。在以学生为主导的课程改革要求下,部分依赖于教师教学的学生自律性欠缺,难以进行知识的自主学习和理解;因此教师很难做到完全让步,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学校对新课程模式的强制性要求,又对学校教师进行绩效考核的情况下,教师不得不还原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一言堂”教学,以此来保证优异的教学成绩。如此,不仅违背了语文学科改革的初衷,也违背了国家对于未来个性化人才培养的目的。
2.2教师难以一定效率将无限的知识倾注到有限的课堂中
在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所需要涵养的知识百纳百川的,其中不仅包括必修知识,还包括选修以及课外拓展等,涵盖面积之广、内容之多,因此科学安排课外阅读,这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更无从谈起。最终,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而提升语文素养这一希望还是寄托在教师的身上,希望教师能够在课堂中进行集中讲解。但是对于教师而言,语文学科的课时是有限的,课堂中的主要内容多半以应试为主,很难再将其中部分名著等课外内容进行有效的拓充,难以将无限的知识灌注到有限的课堂中去。由此降低了学生对于教师的信任,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了隔阂。
2.3语文学科的改革要求在高考中没有得到表现
高中生最终面临的是高考,但是无论是选修、必修还是课外阅读,在高考中仅仅体现在字数上所要求的“高效阅读”。对于学生而言,高效阅读自然重要,但是阅读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呢?读一本书和N本书的区别在于哪里?就目前很多在语文学科方面有所造诣的人而言,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不仅仅在于高效阅读,更多的在于对文章的深层次理解,推动读者个人精神的升华,而这个要求并没有在高考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3改革阻力的应对策略
3.1整合课程学习的方式和方法
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语文课堂为自主、合作、探究的科学教育模式。学生主体地位的强化,教师首先需要摆脱从前传统教学模式的习惯,承认“一言堂”、“填鸭式”已经成为过去,随着历史进程而逐渐淹没。而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仅需要学生的配合,也需要教师的配合,譬如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不仅教师要知晓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需要,并转变自己的位置,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主动从学生的作业中去探索和钻研,这不仅可以让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更多地理解学生的解题思想,也可以从学生作业的答案中获得教学的灵感。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尚不成熟,因此需要更多的推演,才能够让学生逐渐提高课堂积极性,主动配合,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3.2学习方法的引导才是教师所应当教会学生的理念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虽然教师须将无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教师在课堂中最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懂得如何才能够高效的学习语文知识,如何深层理解文本,如何真正做到读懂一篇文章,不仅需要传授的是技巧,还需要传授的是发散思维的方式,是结合教学知识点和自我的理性观点、情感偏向、个人经历的一种思维的发散,这样的一种技巧,不仅仅需要日常对学生进行思维的锻炼,还需要懂得让学生学会自主性的锻炼,将被动转化为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3.3明确学习不仅只是为了高考
众所周知,语文对于其他学科的理解奠定一定的基础,因此,语文学科要求的拓展,一方面可以理解为服务语文学科最后的高考,服务其他学科;另一方面也是为学生在进入未来的社会奠定坚实的文化命脉,让自己的血液中流淌中国的文化,未来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都懂得对中国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这才是语文学科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
语文学科的学习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传承,学好语文是每个中华儿女必备的基础能力,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所应当学习的学科,学好语文,在对知识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不断进行自我升华,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位置,让自己的思想精神能够在学习语文学科的时候得到发扬和光大。
参考文献
[1]王亚文.新课程改革下南通初中语文教师角色转变研究[D].苏州大学,2018.
[2]邱福明,张丽波.论语文新课程改革高中生的角色[J]. 江西教育學院学报(综合),2006(06):139-141.
[3]赵多.新课程背景下的诗歌教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4]卢燕玲.新课改背景下的高考语文自主命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
[5]卢金明.承德市乡镇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调查与反思[D].南京师范大学,2007.
关键词:高中语文;阻力;新课程改革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已经初见成效,在实施过程中是否真正适合现在的高中生,仍需要等待时间去论证。诚然,每一个新的改革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协调因素,但是在这过程中,无疑能让学校及师生积极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落实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改革并为此做充分的工作,共同为社会培养个性化人才而努力。
1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现状
从学生层面来说,新课程语文学科的改革是一次挑战,所涉及的科目内容丰富且涵盖面广,而学生进行新事物的涉猎有一定得难度,尤其是学习评价标准的不确定性,这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的盲目并对学习感到困惑,难以把握语文学科知识点的侧重面。
“新生的事物一开始往往都是脆弱的”,部分学生心理上容易产生“自我防御机制”,对语文学科新课程改革表示不理解。因此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学习成绩的下降导致了部分家长对改革产生了怀疑,甚至要求回归到从前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
从教师层面而言,经过调查发现,普遍教师反应教学时间不够充裕,课时与课堂教学内容呈现出不协调的比例。再者,新改革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与新科技时代发展紧密相连,也导致了部分教师由于自身的局限,对知识的理解也停留在表面,因此,部分教师在心理上也容易对新课程改革产生排斥。
除此之外,由于新课程的改革,教师除了需要完成教学任务,组织班级活动、参加教学职业培训等,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适应新课程的教学,如此就增加了教师的教学压力,容易对教学产生了焦虑和倦怠心理。
2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阻力
新课标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但是,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有许多难以克服的障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新课程改革模式下,教师无法做到让步;学生无法做到自律
新课程的改革必然会遭受一定的阻力,但是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学校势在必行。由于应试式的教育模式到新课程改革模式,期间没有一定的过渡期,学校师生对于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很难快速适应,容易造成课堂的混乱。在以学生为主导的课程改革要求下,部分依赖于教师教学的学生自律性欠缺,难以进行知识的自主学习和理解;因此教师很难做到完全让步,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学校对新课程模式的强制性要求,又对学校教师进行绩效考核的情况下,教师不得不还原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一言堂”教学,以此来保证优异的教学成绩。如此,不仅违背了语文学科改革的初衷,也违背了国家对于未来个性化人才培养的目的。
2.2教师难以一定效率将无限的知识倾注到有限的课堂中
在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所需要涵养的知识百纳百川的,其中不仅包括必修知识,还包括选修以及课外拓展等,涵盖面积之广、内容之多,因此科学安排课外阅读,这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更无从谈起。最终,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而提升语文素养这一希望还是寄托在教师的身上,希望教师能够在课堂中进行集中讲解。但是对于教师而言,语文学科的课时是有限的,课堂中的主要内容多半以应试为主,很难再将其中部分名著等课外内容进行有效的拓充,难以将无限的知识灌注到有限的课堂中去。由此降低了学生对于教师的信任,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了隔阂。
2.3语文学科的改革要求在高考中没有得到表现
高中生最终面临的是高考,但是无论是选修、必修还是课外阅读,在高考中仅仅体现在字数上所要求的“高效阅读”。对于学生而言,高效阅读自然重要,但是阅读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呢?读一本书和N本书的区别在于哪里?就目前很多在语文学科方面有所造诣的人而言,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不仅仅在于高效阅读,更多的在于对文章的深层次理解,推动读者个人精神的升华,而这个要求并没有在高考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3改革阻力的应对策略
3.1整合课程学习的方式和方法
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语文课堂为自主、合作、探究的科学教育模式。学生主体地位的强化,教师首先需要摆脱从前传统教学模式的习惯,承认“一言堂”、“填鸭式”已经成为过去,随着历史进程而逐渐淹没。而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仅需要学生的配合,也需要教师的配合,譬如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不仅教师要知晓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需要,并转变自己的位置,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主动从学生的作业中去探索和钻研,这不仅可以让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更多地理解学生的解题思想,也可以从学生作业的答案中获得教学的灵感。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尚不成熟,因此需要更多的推演,才能够让学生逐渐提高课堂积极性,主动配合,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3.2学习方法的引导才是教师所应当教会学生的理念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虽然教师须将无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教师在课堂中最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懂得如何才能够高效的学习语文知识,如何深层理解文本,如何真正做到读懂一篇文章,不仅需要传授的是技巧,还需要传授的是发散思维的方式,是结合教学知识点和自我的理性观点、情感偏向、个人经历的一种思维的发散,这样的一种技巧,不仅仅需要日常对学生进行思维的锻炼,还需要懂得让学生学会自主性的锻炼,将被动转化为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3.3明确学习不仅只是为了高考
众所周知,语文对于其他学科的理解奠定一定的基础,因此,语文学科要求的拓展,一方面可以理解为服务语文学科最后的高考,服务其他学科;另一方面也是为学生在进入未来的社会奠定坚实的文化命脉,让自己的血液中流淌中国的文化,未来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都懂得对中国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这才是语文学科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
语文学科的学习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传承,学好语文是每个中华儿女必备的基础能力,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所应当学习的学科,学好语文,在对知识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不断进行自我升华,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位置,让自己的思想精神能够在学习语文学科的时候得到发扬和光大。
参考文献
[1]王亚文.新课程改革下南通初中语文教师角色转变研究[D].苏州大学,2018.
[2]邱福明,张丽波.论语文新课程改革高中生的角色[J]. 江西教育學院学报(综合),2006(06):139-141.
[3]赵多.新课程背景下的诗歌教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4]卢燕玲.新课改背景下的高考语文自主命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
[5]卢金明.承德市乡镇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调查与反思[D].南京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