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师在语文阅读导学课堂中的主导地位

来源 :教育管理与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schao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导学模式、微课堂受到了众多学校和广大教师的关注与青睐,然而在实施导学的同时,一线教师的困惑也随之产生:备课被导学案牵着走,课堂被导学模式牵着走,很多老师在教学中找不到了自己的位置,有邯郸学步的尴尬。就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从来没有变过,始终都是拿指挥棒的人,不同的是教学中的位置从台前的演员变为了幕后的编导,从有形变成了隐形。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主导地位之体现
  众所周知,语文阅读教学的尴尬在于教材是一篇一篇的课文,时代不同,则思想不同;人不同,则感情不同;内容不同,则表达不同。而考试检测却是一个一个的知识点,对学生而言学与考似乎不是一回事。教师的主导地位凸显在搭建一个桥梁,能由教材的学通向高考的考,以达到“高一高二为高三,高三为高考”。
  语文阅读教学犹如散文,一篇篇教材便是散文中那一个个场景故事,是“形”;知识点的传授与学生的鉴赏、应考能力的提升便是散文的 “神”。教学的方向与目标不是停留在“形”而是“神”,语文教学的方向与目标不是教课文,而是用课文教知识点;把“课堂交给学生”并不是让学生随意地无目的性地探讨课文本身,而是让学生在你预设的轨道上快乐、奋力地前行。所以,教师的主导地位就凸显在把握方向、明确学习目标上,引导学生透过形形色色的课文掌握知识点,实现由感性的积累到理性的梳理。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主导地位之捍卫
  如何能固守教师的主导地位呢?笔者认为有二。
  首先,作为一个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便是将教材的学与高考的考结合起来,为学生指明知识目标,将学生引向知识点的梳理与探究,不仅是学教材更是用教材学。
  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小宇宙,包罗万象,众多知识点如何取舍,哪一个才是重点,这是学生把握不了的,需要由教师来规划。这也就要求教师对课标、考纲两个指挥棒十分熟悉,对教材编者的意图十分了解,研究每篇课文所对应的知识点,构建精细的知识树。值得一提的是,语文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能明确课堂目标,却很少关注单元目标,其实研究单元教学目标往往能让教师在精研教材之后能跳出教材宏观把握。
  例如人教版必修二的散文单元《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三篇课文属于写景状物类作品,单元知识目标便是学习写景状物类散文,此类作品有三个知识点——:散文的思路,写景状物的手法,作者的感情。具体到各篇课文,侧重点又有不同,再细化成课堂知识目标,如《荷塘月色》是游踪情感双线交叉的思路、比喻手法、对自由与美好生活的渴望之情。《囚绿记》是以物为线索托物言志的思路、拟人象征手法、对光明自由的追求与向往之情。《故都的秋》是总分之下图画并列的思路;绘声绘色绘形绘态、对比衬托手法;作者本身并不是北平人却写家树、家虫、家果、乡音,语淡情浓,是故国之思。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就应该目标明确,精心设计问题、编写导学案,像一只无形的大手引导学生学习散文的思路、写景状物的手法,探究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感触最深的是编写拓展练习一定要与知识点配套;可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先让学生从阅读中归纳知识点,再通过写作让学生运用知识。这样,学生虽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但一直都在你预设的轨道上。
  其次,了解学生学力,预设、掌控课堂节奏,并通过点评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主导地位,这是导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灵魂所在。
  设置问题时,教师要依据能力层级要求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一般可分三个梯度:识记、理解、筛选信息类放在自主学习的预习中,整合、鉴赏、探究类放在合作学习的讨论中,综合练习放在课堂检测中。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检测预习、讨论、展示三个环节中。
  在检测预习环节中,教师必须在课前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学生的学习能力各有不同,预习情况也就各异,检测时哪个小组先讲,哪个学生先讲,主控权在教师。笔者认为暴露问题往往比给出正确答案更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所以,一般会先让存在问题的小组成员先展示答案,引发争议后再让答案正确学生补充,当然存在的问题一定要有普遍性、有价值。
  在讨论环节中,教师要控制节奏。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去讨论,但讨论的“度”学生是把握不了的,需要教师把握。时间“度”:短,讨论变成了作秀;长,拖沓无益。争论“度”:各持己见,能拓宽眼界思维,但终要统一,若是无法苟同,再争论下去就无益了,毕竟有些问题以学生的现状难以解决。所以,教师需要预设讨论程度、掌控讨论的节奏,达到预期便可收。课堂之上生成往往比预设更具有代表性,但课堂毕竟只有40分钟,毕竟是几十个学生共有的,取舍变得尤为重要。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具有普遍性的应该当堂解决,思想偏激、有误的要及时慎重地点评纠正,属于个性的课后解决,语辞不当则可一句带过。
  在展示结论时,教师要起把关作用。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但哪种答案更好、更规范,哪种方法更科学、更合理,好在哪里,学生的点评很难把握精准且缺乏权威性,得由教师来最后作总结。在课堂检测中教师要给出参考答案,且答案要明确、不能含糊,在表达上要规范,符合要求。值得一提的是,语文试题很多省市是自主命题,教师在选用习题时一定要重新处理答案,使其符合地域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三个“有”:有问题必有答案,有回答必有点评,每个环节必有小结。教师要通过点评一步一步实现对学生的表达能力、感情态度、思想认识的引导。
  总之,在导学模式下,把课堂交给学生,把知识的生成过程还给学生,教师的主导地位从课堂中的“一人讲”转变到了课堂编导与把关人,讲的虽少了,想的却更多了。只要紧抓大纲、考纲指挥棒,精心研读教材,掌控好课堂节奏,课堂教学和师生互动就一定会在预设的轨道上、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教师也能实现由“讲”师到“导”师的转型。
其他文献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教学进程紧密结合时,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难能可贵的,也为新型的教学结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育教学环境。  一、理论依据  教学设计理论,“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进行各学科“四结合”教改实验的重要理论基础。所谓四结合应包括四个方面:各学科在先进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改革;教学中充分体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中
期刊
教育家赞可夫指出:“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也有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把思维和兴趣结合起来,将会更加完美,达到更好的效果。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个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教师必须要吃透教材,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积极地进行教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从心
期刊
作为一线的小学数学老师,首先要考虑数学课堂中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观念。教师自己首先要弄懂有哪些数学思想方法,每一种思想方法的含义是什么,这样才能以较高的能力驾驭数学课堂,才能进行有效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数学课程标准》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的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何做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
期刊
以学科为本位的传统语文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要彻底扭转这种“目中无人”的教学局面,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注重学生的精神成长,使语文教学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  一、关注学生个性与人性  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自觉地发展自己人性的成分,发展自己心灵深处真善美的成分,由自在的人变为自为
期刊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就道出了合作学习的真谛,也阐明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国家由于人口众多,学生数额大,班级人数少则40~50人,多则70~80人。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组合作学习成了我们教师热衷的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可是,并不是课堂上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就能到达预期的效果。现行课堂上小组合作出现了形式上的倾向,不考虑教学内容的需求、不在乎学生的思维状态,只是
期刊
小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能力发展的基本趋势总是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自我中心”到“逐步社会化”,从低级水平的“协调发展”到高级水平的“协调发展”。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独立操作的能力、获得和运用新知识时呈现的智慧能动性以及独立感受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欲望,这些正是学生创造性能力发展的基础。而数学本身就是思维的体现,是一项创造性劳动,在小学数学教
期刊
电脑绘画是在传统绘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绘画艺术。一方面,它继承了传统绘画艺术的基本特点,如构图、造型、着色等;另一方面,它具有传统绘画艺术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如它的方便易用、新颖独特以及效果的丰富多样等。因而,电脑绘画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电脑绘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培养独特的创意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主动探究
期刊
朱绍禹先生曾说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问题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是‘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基本保证,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中,由教师引领和学生发现而提出的富有一定思维含量、切合学生“最近发展区”、需要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对知识进行加工重组的“问题”,应该是语文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在教学中教师经常精心创设问题的情境,以此激发学生问的兴趣,课堂才有新的生命
期刊
在我从教的十余年来,感觉到了一场真正的教育革命将席卷而来,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传授者,是课堂的主宰着,教师的教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只是紧跟教师的教学,复制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师采取的是灌输式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而学生则采取记忆、背诵等机械的学习方式。采取的这种教学和学习方式的结果是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多方面发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必须要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