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威廉·巴勒斯是美国“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代表作《裸体午餐》中,成功地使用了剪裁法和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不为人知的毒品世界。本文从内容简介、创作手法、作品评价三个方面加以探讨,有助于加深读者对《裸体午餐》一书的理解。
关键词:威廉·巴勒斯;《裸体午餐》;剪裁法;赏析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4)02-0188-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4.01.048
威廉·巴勒斯(William Burroughs,1914~1997),美国作家,与艾伦·金斯堡(Allen Ginsberg)及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同为“垮掉的一代”文学运动的创始者。他的主要作品有:《裸体午餐》《瘾君子》《酷儿》《野孩子》《红夜之城》《软机器》《爆炸的票》《新星快车》等。其中,《裸体午餐》是其代表作。威廉·巴勒斯在自传体小说《裸体午餐》中,大胆地进行了“剪裁法”的文学尝试,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垮掉派”的文学创作形式。
1 . 内容简介
《裸体午餐》中,故事发生在一个叫做区际城(Interzone)的地方,它充满了敌对和压制,各种势力展开激烈的竞争,争相操纵人的心理。作品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地狱般的世界,这里泛滥着性交、海洛因与各种可怕的病毒。在这个魔窟里,漂移着活在恶臭污秽中的一群变形的人类。《裸体午餐》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人间地狱。
威廉·巴勒斯在一篇题为《证词:关于一种疾病》的序中这样写道:“我四十五岁时从那种疾病中醒来,这种疾病就是毒瘾,我做了十五年的瘾君子。大多数幸存者记不清当时的迷乱状态,而我似乎对这种疾病和迷乱状态做了详细的笔记,这些笔记现在以《裸体午餐》为名出版。这个书名是杰克·凯鲁亚克提议的。我最近才明白这个书名的含义,也就是它字面表达的意思:裸露的午餐——一个凝固的时刻,每个人都看见每把餐叉上戳着什么……毒品病毒是当今世界公共健康的第一大问题,《裸体午餐》描述的就是这一健康问题。”从他的告白中,可以知道《裸体午餐》是巴勒斯的一部关于毒品的自传体小说。
他在另一篇《多说几句……行吗?》的序中又补充说:“毒品世界一无所有,这死亡之路的唯一出路是‘戒毒’。全世界服用止痛剂的孩子们联合起来,我们失去的只是贩毒者,而他们是多余的。看清楚吸毒的路,不要贸然踏上去,结交乌合之众……致聪明人。”从这些话语中,可以看出一个曾经的瘾君子的谆谆教导,从而也为小说奠定了一个积极的主调。因为在作者看来,一个真正的聪明人是不会贸然踏上吸毒的道路的,更不会去结交那些乌合之众了。
2 . 创作手法
在《裸体午餐》中,威廉·巴勒斯使用了“剪裁法”(cut-up)进行文学创作。这种创作手法的使用是受到他的好友画家布罗·吉辛(Brion Gysin)影响的结果。他们把这种手法广泛地运用到通俗文化和现代文学的意象中来,使其成为一种有力的艺术工具。“剪裁法”实际上就是蒙太奇的手法,它始于绘画,后来被应用在文学创作上。1959年9月的一天,吉辛在房间里试图作画,他用剪刀剪画板时,将下面用来保护桌面的几张《纽约先驱论坛报》的最上面一页剪去了狭长的一条,他发现被剪掉的那部分与下页的同一行在意义上产生了有趣的组合,于是他又将这不完整的一页与下面的每一页拼接,结果令人兴奋。当巴勒斯一周后从外面回来时,吉辛兴奋地向他展示了自己的发现。于是,两人便一发而不可收拾,将这种手法广泛地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来。巴勒斯认为这种手法符合人们意识的真实情况。他举例说:“如果你在街道上行走,之后记录下所看到的事物,你肯定会大吃一惊。一些表面上看起来连贯和流畅的事物实际上却是支离破碎的意象并置:一束电焊的火花,一阵音乐,一个标志牌,一股飘来的香味……这一切被我们训练有素的大脑赋予了某种秩序,加工成了具有连续性的线性叙述文字,如影片画面一般讲述着一个完整的故事。在完成这一过程中,文字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巴勒斯认为文字是实现控制的主要帮凶,“建议是文字,劝说是文字,命令是文字。没有文字,控制的机器就无法运转。”我们的思维被语言控制着,不是我们在使用语言,而是语言在使用我们。“词语原本是个健康的神经细胞,现在却变成了寄生的有机体,不断地侵入与破坏神经中枢。”人类沦为语言的奴隶,而对控制者惟一的抵制途径就是消灭其实现控制的工具——语言。“剪裁法”通过对支离破碎的意象的不断并置展现了一个没有逻辑没有理性的无序世界,而这恰恰是我们意识的真实图景,这便是作者想向读者传达的信息。这样,作家和读者最终从传统的语法和句法中被解放了出来。在这个混沌的世界里,巴勒斯向人们展示语言是多么地苍白无力。“任何人,只要有一把剪刀就能成为诗人。”小说《裸体午餐》中打上了“剪裁法”的深刻烙印。
在《裸体午餐》一书中,小说中没有故事,只有一些事件的堆积。这种小说的反传统,正是威廉·巴勒斯的又一个创作特点。1961年,金斯堡与格里戈里·柯索(Gregory Corso)为某杂志对巴勒斯进行了一次专访,当金斯堡问及该采取什么步骤才能使意识摆脱控制获得解放时,他回答说,首先是沉默,我们要使自己远离文字,为了做到这一点,可以用其他表达方式来取代词语与概念,比如颜色。可以将词语转换成颜色,用颜色来表达意义。换句话说,人类必须远离语言形式来获得意识。接着,柯索问道,具体该如何采取这一步骤呢?巴勒斯回答说这正是目前他在做的。第一步要脱掉旧的盔甲,因为文字已经深入到你的内心……因此,当读者在阅读《裸体午餐》时,判断力的标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思维惯式失去意义,用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话语来描述:“元叙述”被彻底地颠覆,总体性随之丧失。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该如何正确认识这种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创作呢?换句话说,后现代主义创作的合法性何在呢?有趣的是,巴勒斯的创作实践与著名的后现代批评家让·弗·利奥塔的理论不谋而合。关于语言,利奥塔特别欣赏维特根斯坦对“语言游戏”概念的描述,不同的话语类型就像是不同的“语言游戏”,各自遵循着不同的游戏规则。随着总体性的丧失,利奥塔指出:“大多数人都不再怀念失去的叙事。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堕入了蛮荒状态。拯救他们的是这么一种意识:合法性只能来自于他们自己的语言实践和交流互动中。”在这种情况下,判断的标准从何而来?利奥塔认为,判断的能力不是依靠遵循某种标准,在无标准的状态下,思想呈现出开放的姿态,它可以躲避由标准带来的思想共识(consensus),由此躲避思想共识带来的总体性观念,并最终躲避总体性包含的压迫性——这正是巴勒斯孜孜以求的。利奥塔强调说,艺术不是以还原的方式模拟愿望满足过程,而是通过形象的作用达到一种解构作用,这种解构导致一种难以表述的窘境,一种辞不达意、闪烁不定的状态,在正常意识状态下不能容忍的冲动、意愿堂而皇之地进入到意识领域,艺术抛掉了和谐的、令人感到欣慰的、熟悉的东西,以暴露那些丑的、令人不安的、陌生的、无形式的、代表着无意识混乱的那些东西。《裸体午餐》便曾被一位名叫约翰·温的评论家贬为一堆垃圾,根本不值再看第二眼。在利奥塔看来,这样的艺术作品已经超越了美丑的范畴。对既定形式的否定,在暴露中的追求,由于无意识混乱的本质,这种否定与暴露注定将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由此,艺术进入到表现与追求极限的层次,从而站在哲学的位置上。作为后现代的艺术家,威廉·巴勒斯在小说创作中,正是将自己置身于一个哲学家的位置上的。
3 . 作品评价
《裸体午餐》一书曾被冠以淫秽的恶名。1965年,随着《裸体午餐》的出版,美国马萨诸塞州最高法庭曾以淫秽的罪名起诉巴勒斯,许多美国著名作家和诗人对巴勒斯表示声援并出庭作证,最终巴勒斯被宣判无罪。
威廉·巴勒斯在美国享有崇高的声誉,很多著名作家都对他有着很高的赞誉。诺曼·梅勒评价巴勒斯是“唯一一个拥有令人信服的天赋的美国作家”。詹姆斯·巴拉德认为巴勒斯是“一个拥有无尽财富的作家……二战之后最重要的作家”。
《裸体午餐》一书在美国文学界也享有很高的评价。艾伦·金斯堡认为,这是“一本永无穷尽,能使所有人都发疯的小说”。关于本书,杰克·凯鲁亚克这样说道:“让文明人看清自己到底在吃什么、喝什么吧,让他们看清在那长长的叉子的尖上到底是什么。全世界服用止痛剂的孩子们联合起来,我们失去的只是贩毒者,而他们是多余的。看清楚吸毒的路,不要贸然踏上去,结交乌合之众。”
总之,威廉·巴勒斯在《裸体午餐》一书中进行了一次大胆的文学试验。在好友画家布罗·吉辛的影响下,威廉·巴勒斯在《裸体午餐》中使用了“剪裁法”进行文学创作。巴勒斯在创作实践上深受著名的后现代批评家让·弗·利奥塔的创作理论的影响,采用了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由此可见,巴勒斯本人不愧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他在《裸体午餐》一书创作手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也奠定了自己在美国文学界的大师级地位。
参考文献
百度百科.威廉·巴勒斯[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61909.htm.
迈克尔·J·迪特曼.“垮掉的一代”文学名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92.
威廉·巴勒斯著.马爱农译.裸体午餐[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3:1.
关键词:威廉·巴勒斯;《裸体午餐》;剪裁法;赏析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4)02-0188-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4.01.048
威廉·巴勒斯(William Burroughs,1914~1997),美国作家,与艾伦·金斯堡(Allen Ginsberg)及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同为“垮掉的一代”文学运动的创始者。他的主要作品有:《裸体午餐》《瘾君子》《酷儿》《野孩子》《红夜之城》《软机器》《爆炸的票》《新星快车》等。其中,《裸体午餐》是其代表作。威廉·巴勒斯在自传体小说《裸体午餐》中,大胆地进行了“剪裁法”的文学尝试,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垮掉派”的文学创作形式。
1 . 内容简介
《裸体午餐》中,故事发生在一个叫做区际城(Interzone)的地方,它充满了敌对和压制,各种势力展开激烈的竞争,争相操纵人的心理。作品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地狱般的世界,这里泛滥着性交、海洛因与各种可怕的病毒。在这个魔窟里,漂移着活在恶臭污秽中的一群变形的人类。《裸体午餐》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人间地狱。
威廉·巴勒斯在一篇题为《证词:关于一种疾病》的序中这样写道:“我四十五岁时从那种疾病中醒来,这种疾病就是毒瘾,我做了十五年的瘾君子。大多数幸存者记不清当时的迷乱状态,而我似乎对这种疾病和迷乱状态做了详细的笔记,这些笔记现在以《裸体午餐》为名出版。这个书名是杰克·凯鲁亚克提议的。我最近才明白这个书名的含义,也就是它字面表达的意思:裸露的午餐——一个凝固的时刻,每个人都看见每把餐叉上戳着什么……毒品病毒是当今世界公共健康的第一大问题,《裸体午餐》描述的就是这一健康问题。”从他的告白中,可以知道《裸体午餐》是巴勒斯的一部关于毒品的自传体小说。
他在另一篇《多说几句……行吗?》的序中又补充说:“毒品世界一无所有,这死亡之路的唯一出路是‘戒毒’。全世界服用止痛剂的孩子们联合起来,我们失去的只是贩毒者,而他们是多余的。看清楚吸毒的路,不要贸然踏上去,结交乌合之众……致聪明人。”从这些话语中,可以看出一个曾经的瘾君子的谆谆教导,从而也为小说奠定了一个积极的主调。因为在作者看来,一个真正的聪明人是不会贸然踏上吸毒的道路的,更不会去结交那些乌合之众了。
2 . 创作手法
在《裸体午餐》中,威廉·巴勒斯使用了“剪裁法”(cut-up)进行文学创作。这种创作手法的使用是受到他的好友画家布罗·吉辛(Brion Gysin)影响的结果。他们把这种手法广泛地运用到通俗文化和现代文学的意象中来,使其成为一种有力的艺术工具。“剪裁法”实际上就是蒙太奇的手法,它始于绘画,后来被应用在文学创作上。1959年9月的一天,吉辛在房间里试图作画,他用剪刀剪画板时,将下面用来保护桌面的几张《纽约先驱论坛报》的最上面一页剪去了狭长的一条,他发现被剪掉的那部分与下页的同一行在意义上产生了有趣的组合,于是他又将这不完整的一页与下面的每一页拼接,结果令人兴奋。当巴勒斯一周后从外面回来时,吉辛兴奋地向他展示了自己的发现。于是,两人便一发而不可收拾,将这种手法广泛地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来。巴勒斯认为这种手法符合人们意识的真实情况。他举例说:“如果你在街道上行走,之后记录下所看到的事物,你肯定会大吃一惊。一些表面上看起来连贯和流畅的事物实际上却是支离破碎的意象并置:一束电焊的火花,一阵音乐,一个标志牌,一股飘来的香味……这一切被我们训练有素的大脑赋予了某种秩序,加工成了具有连续性的线性叙述文字,如影片画面一般讲述着一个完整的故事。在完成这一过程中,文字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巴勒斯认为文字是实现控制的主要帮凶,“建议是文字,劝说是文字,命令是文字。没有文字,控制的机器就无法运转。”我们的思维被语言控制着,不是我们在使用语言,而是语言在使用我们。“词语原本是个健康的神经细胞,现在却变成了寄生的有机体,不断地侵入与破坏神经中枢。”人类沦为语言的奴隶,而对控制者惟一的抵制途径就是消灭其实现控制的工具——语言。“剪裁法”通过对支离破碎的意象的不断并置展现了一个没有逻辑没有理性的无序世界,而这恰恰是我们意识的真实图景,这便是作者想向读者传达的信息。这样,作家和读者最终从传统的语法和句法中被解放了出来。在这个混沌的世界里,巴勒斯向人们展示语言是多么地苍白无力。“任何人,只要有一把剪刀就能成为诗人。”小说《裸体午餐》中打上了“剪裁法”的深刻烙印。
在《裸体午餐》一书中,小说中没有故事,只有一些事件的堆积。这种小说的反传统,正是威廉·巴勒斯的又一个创作特点。1961年,金斯堡与格里戈里·柯索(Gregory Corso)为某杂志对巴勒斯进行了一次专访,当金斯堡问及该采取什么步骤才能使意识摆脱控制获得解放时,他回答说,首先是沉默,我们要使自己远离文字,为了做到这一点,可以用其他表达方式来取代词语与概念,比如颜色。可以将词语转换成颜色,用颜色来表达意义。换句话说,人类必须远离语言形式来获得意识。接着,柯索问道,具体该如何采取这一步骤呢?巴勒斯回答说这正是目前他在做的。第一步要脱掉旧的盔甲,因为文字已经深入到你的内心……因此,当读者在阅读《裸体午餐》时,判断力的标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思维惯式失去意义,用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话语来描述:“元叙述”被彻底地颠覆,总体性随之丧失。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该如何正确认识这种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创作呢?换句话说,后现代主义创作的合法性何在呢?有趣的是,巴勒斯的创作实践与著名的后现代批评家让·弗·利奥塔的理论不谋而合。关于语言,利奥塔特别欣赏维特根斯坦对“语言游戏”概念的描述,不同的话语类型就像是不同的“语言游戏”,各自遵循着不同的游戏规则。随着总体性的丧失,利奥塔指出:“大多数人都不再怀念失去的叙事。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堕入了蛮荒状态。拯救他们的是这么一种意识:合法性只能来自于他们自己的语言实践和交流互动中。”在这种情况下,判断的标准从何而来?利奥塔认为,判断的能力不是依靠遵循某种标准,在无标准的状态下,思想呈现出开放的姿态,它可以躲避由标准带来的思想共识(consensus),由此躲避思想共识带来的总体性观念,并最终躲避总体性包含的压迫性——这正是巴勒斯孜孜以求的。利奥塔强调说,艺术不是以还原的方式模拟愿望满足过程,而是通过形象的作用达到一种解构作用,这种解构导致一种难以表述的窘境,一种辞不达意、闪烁不定的状态,在正常意识状态下不能容忍的冲动、意愿堂而皇之地进入到意识领域,艺术抛掉了和谐的、令人感到欣慰的、熟悉的东西,以暴露那些丑的、令人不安的、陌生的、无形式的、代表着无意识混乱的那些东西。《裸体午餐》便曾被一位名叫约翰·温的评论家贬为一堆垃圾,根本不值再看第二眼。在利奥塔看来,这样的艺术作品已经超越了美丑的范畴。对既定形式的否定,在暴露中的追求,由于无意识混乱的本质,这种否定与暴露注定将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由此,艺术进入到表现与追求极限的层次,从而站在哲学的位置上。作为后现代的艺术家,威廉·巴勒斯在小说创作中,正是将自己置身于一个哲学家的位置上的。
3 . 作品评价
《裸体午餐》一书曾被冠以淫秽的恶名。1965年,随着《裸体午餐》的出版,美国马萨诸塞州最高法庭曾以淫秽的罪名起诉巴勒斯,许多美国著名作家和诗人对巴勒斯表示声援并出庭作证,最终巴勒斯被宣判无罪。
威廉·巴勒斯在美国享有崇高的声誉,很多著名作家都对他有着很高的赞誉。诺曼·梅勒评价巴勒斯是“唯一一个拥有令人信服的天赋的美国作家”。詹姆斯·巴拉德认为巴勒斯是“一个拥有无尽财富的作家……二战之后最重要的作家”。
《裸体午餐》一书在美国文学界也享有很高的评价。艾伦·金斯堡认为,这是“一本永无穷尽,能使所有人都发疯的小说”。关于本书,杰克·凯鲁亚克这样说道:“让文明人看清自己到底在吃什么、喝什么吧,让他们看清在那长长的叉子的尖上到底是什么。全世界服用止痛剂的孩子们联合起来,我们失去的只是贩毒者,而他们是多余的。看清楚吸毒的路,不要贸然踏上去,结交乌合之众。”
总之,威廉·巴勒斯在《裸体午餐》一书中进行了一次大胆的文学试验。在好友画家布罗·吉辛的影响下,威廉·巴勒斯在《裸体午餐》中使用了“剪裁法”进行文学创作。巴勒斯在创作实践上深受著名的后现代批评家让·弗·利奥塔的创作理论的影响,采用了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由此可见,巴勒斯本人不愧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他在《裸体午餐》一书创作手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也奠定了自己在美国文学界的大师级地位。
参考文献
百度百科.威廉·巴勒斯[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61909.htm.
迈克尔·J·迪特曼.“垮掉的一代”文学名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92.
威廉·巴勒斯著.马爱农译.裸体午餐[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