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锦涛总书记曾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们满意教育。”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充分认识自己已经不是简单的教书匠,而是青少年灵魂的塑造者,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而作为历史教师更应该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把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态度放在突出地位,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一、历史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由于历史属于人文学科的一个分支,是专门研究人类社会的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它包含了许多鲜活的富有个性的人物,包含了许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也包含了许多音乐、服饰、绘画、建筑等精彩内容。可以看出,历史自身的发展就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历史是人创造的,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是社会兴衰的动力、社会前进的必要因素。因此,人文精神应当贯穿整个历史教学内容的始终。
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起一种正确的社会观念,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从中吸取智慧,提高人文素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和具体的历史教学过程都充分体现了人文精神。
因此历史学科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的营养,开发这一宝藏,意义深远。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方面也有过不断的探索。但不容忽视是,为应对考试而教历史的现象仍为普遍。随着学者们发出的“提高人文素质是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的呼吁,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有必要在历史教学中对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以下的思考。
二、如何在历史学科中培养人文精神
(一)教师自身角色的转变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今天科学技术强烈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对于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和人文精神,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生活在其中的学生也强烈地受到“狂轰滥炸”潮流和时尚掩没着个性,自我的真切感受淡漠了,生活的情感体验褪色了。
新课标中提倡的课堂应当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仅仅是引导者。教师的根本任务要培养健全的人。其内涵就是学生理想的人格的培养。没有人格培养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就是没有灵魂的教育。笔者所在学校提倡的“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不正是此道理吗?
知识腾飞的时代,教师首先要正视自己的三个世界,即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尤其是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心灵世界。生活世界的教育需要家长配合完成;知识世界首先要学校完成,再通过自己的终身教育完成;而心灵最复杂,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从喷泉里流出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的都是血。”教师要力争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用自己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精神,使学生从心灵深处流淌出人文精神。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乡土历史教学。综合运用观察法、探究法、实验法等学习方法,使学生通过感知、体验、讨论、对话、实践、反省,来唤醒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识。重视体验、重视感受、重视创造。唯有如此,人文精神才能得以体现。
(二)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
人文精神的弱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后果。从而迫使我们在更高的意义上去关注人的生命性。关注学生生命的意义,关注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倡导发扬人的自由解放,倡导人的价值与尊严,是今天人文精神的主旋律。
许多学者在研究中觉得历史意识是历史课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一个主要方面。因为历史意识给人智慧,学生可终生享用。
一个学生的成长面对着三个世界,一个是生活世界,通过家庭、社会的教育、实践逐渐理解怎样面对现实世界;第二个是知识世界,通过小学、中学、大学教育进行知识的积累;第三个是心灵世界,心灵世界最广博,最复杂,需要终身教育。其认识及完善,是一步步深化的,可以通过人文学科的学习与熏陶,通过启发把它唤醒,而不是靠技术的训练所能完成。
人文精神是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它提供一个人发展的精神动力,推动人们努力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幸福服务。
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加强历史意识和高尚情操的教育,是时代赋予历史教学的责任,是培养一代新人的需要,是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
学生生活在一个变化在加速,矛盾、冲突和未知日益增加的现实世界中。因此历史教学要“使学生掌握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去观察人类历史的演变过程和各种社会现象发生、发展的原因,进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备历史意识的人,能鉴古而察今,察今而预见未来,从而能在变化无穷的社会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才称得上是高素质的人。而高素质的人必须有高尚的情操,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要把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与深入进行民族优良传统与革命传统教育放在首位,因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之林。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与未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加强对他们民族精神的教育,培养民族的尊严和自信心,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激发爱国热情,是我们当前教育尤为重要的一项任务。中学历史课程中承载着丰富的中华传统美德养料,在教学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具有中学其他课程所无法替代的优势。
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美好的心灵,是一项“润物细无声“是潜移默化的工作。我们希望学生关注长远,远离功利;希望学生崇尚科学创新,远离宗教迷信;希望学生呵护心灵,重视德行,远离浮躁,摒弃卑劣。因此做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担负着祖国的未来,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事,更应该教会他们如何做人。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把德育教育一点一滴地渗透到孩子们的心灵中。用人文精神去塑造一个个健康的灵魂。
(上接第2页) 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新时期精神是现代社会公正、文明、健康、和谐的动力。德育教育要在博大的人文精神和情怀的滋养下构筑青年学生健康完满的人格。
总之,德育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一个深刻的主题。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四有”新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通过历史课教学,使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全面振兴而奋斗。
参考文献
[1]《培养人文精神 实施“以德育人”》教育参考,2001年7-8期,合刊P23-25.
[2]朱长超《提高人文素质是当前教育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教育参考,2001年9期
一、历史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由于历史属于人文学科的一个分支,是专门研究人类社会的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它包含了许多鲜活的富有个性的人物,包含了许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也包含了许多音乐、服饰、绘画、建筑等精彩内容。可以看出,历史自身的发展就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历史是人创造的,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是社会兴衰的动力、社会前进的必要因素。因此,人文精神应当贯穿整个历史教学内容的始终。
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起一种正确的社会观念,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从中吸取智慧,提高人文素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和具体的历史教学过程都充分体现了人文精神。
因此历史学科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的营养,开发这一宝藏,意义深远。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方面也有过不断的探索。但不容忽视是,为应对考试而教历史的现象仍为普遍。随着学者们发出的“提高人文素质是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的呼吁,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有必要在历史教学中对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以下的思考。
二、如何在历史学科中培养人文精神
(一)教师自身角色的转变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今天科学技术强烈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对于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和人文精神,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生活在其中的学生也强烈地受到“狂轰滥炸”潮流和时尚掩没着个性,自我的真切感受淡漠了,生活的情感体验褪色了。
新课标中提倡的课堂应当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仅仅是引导者。教师的根本任务要培养健全的人。其内涵就是学生理想的人格的培养。没有人格培养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就是没有灵魂的教育。笔者所在学校提倡的“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不正是此道理吗?
知识腾飞的时代,教师首先要正视自己的三个世界,即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尤其是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心灵世界。生活世界的教育需要家长配合完成;知识世界首先要学校完成,再通过自己的终身教育完成;而心灵最复杂,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从喷泉里流出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的都是血。”教师要力争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用自己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精神,使学生从心灵深处流淌出人文精神。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乡土历史教学。综合运用观察法、探究法、实验法等学习方法,使学生通过感知、体验、讨论、对话、实践、反省,来唤醒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识。重视体验、重视感受、重视创造。唯有如此,人文精神才能得以体现。
(二)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
人文精神的弱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后果。从而迫使我们在更高的意义上去关注人的生命性。关注学生生命的意义,关注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倡导发扬人的自由解放,倡导人的价值与尊严,是今天人文精神的主旋律。
许多学者在研究中觉得历史意识是历史课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一个主要方面。因为历史意识给人智慧,学生可终生享用。
一个学生的成长面对着三个世界,一个是生活世界,通过家庭、社会的教育、实践逐渐理解怎样面对现实世界;第二个是知识世界,通过小学、中学、大学教育进行知识的积累;第三个是心灵世界,心灵世界最广博,最复杂,需要终身教育。其认识及完善,是一步步深化的,可以通过人文学科的学习与熏陶,通过启发把它唤醒,而不是靠技术的训练所能完成。
人文精神是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它提供一个人发展的精神动力,推动人们努力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幸福服务。
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加强历史意识和高尚情操的教育,是时代赋予历史教学的责任,是培养一代新人的需要,是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
学生生活在一个变化在加速,矛盾、冲突和未知日益增加的现实世界中。因此历史教学要“使学生掌握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去观察人类历史的演变过程和各种社会现象发生、发展的原因,进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备历史意识的人,能鉴古而察今,察今而预见未来,从而能在变化无穷的社会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才称得上是高素质的人。而高素质的人必须有高尚的情操,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要把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与深入进行民族优良传统与革命传统教育放在首位,因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之林。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与未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加强对他们民族精神的教育,培养民族的尊严和自信心,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激发爱国热情,是我们当前教育尤为重要的一项任务。中学历史课程中承载着丰富的中华传统美德养料,在教学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具有中学其他课程所无法替代的优势。
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美好的心灵,是一项“润物细无声“是潜移默化的工作。我们希望学生关注长远,远离功利;希望学生崇尚科学创新,远离宗教迷信;希望学生呵护心灵,重视德行,远离浮躁,摒弃卑劣。因此做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担负着祖国的未来,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事,更应该教会他们如何做人。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把德育教育一点一滴地渗透到孩子们的心灵中。用人文精神去塑造一个个健康的灵魂。
(上接第2页) 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新时期精神是现代社会公正、文明、健康、和谐的动力。德育教育要在博大的人文精神和情怀的滋养下构筑青年学生健康完满的人格。
总之,德育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一个深刻的主题。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四有”新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通过历史课教学,使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全面振兴而奋斗。
参考文献
[1]《培养人文精神 实施“以德育人”》教育参考,2001年7-8期,合刊P23-25.
[2]朱长超《提高人文素质是当前教育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教育参考,2001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