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狂犬病的认识及免疫预防

来源 :延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na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10例狂犬病患者的流行病学分析,总结狂犬病病原学特征、流行病学特征及狂犬病流行趋势,提高对狂犬病的认识。针对狂犬病的特征,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免疫预防措施,为降低狂犬病发病率,控制狂犬病流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 狂犬病;流行病学;免疫预防
  狂犬病[1,2]又称之为恐水症,是由狂犬病病毒侵入人体中枢神经系统而导致的急性、高致死性的人畜共患传染性疾病。相关报道表明,狂犬病是致死率最高的急性传染病,患者一旦发病,病死率几乎为100%,因此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3]。为了更好的掌握狂犬病的流行特征,狂犬病的感染趋势,为预防与控制狂犬病提供参考,本文分析了10例狂犬病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并提出针对性免疫预防措施,现将报道如下。
  1 病原学特征
  狂犬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其核酸为单股负链RNA,包括糖蛋白、聚合酶、核蛋白、膜蛋白及磷蛋白共5种蛋白。现代生物分子学分析表明[4,5],狂犬病毒的糖蛋白可以乙酰胆碱受体特异性结合,从而决定了狂犬病对神经系统造成损伤。糖蛋白的抗原可引导患者机体产生抗狂犬病毒的特异性抗体,标征狂犬病毒的毒性和致病性。核蛋白是临床诊断狂犬病毒的靶抗原,是检测狂犬病毒的常用目标抗原。狂犬病毒可被酒精、甲醛、碘酒、紫外线、高锰酸钾等消毒用品灭活,加热至100℃后病毒会在2分钟内灭活。狂犬病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是咬伤、抓伤,通过动物舔舐伤口、粘膜、溃疡等部位也会引发感染。此外,处理感染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尸体也可能导致感染。
  2 狂犬病流行状况
  狂犬病是全世界内均有流行的急性传染性疾病,主要的感染地区以亚洲、拉丁美洲、非洲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每年因狂犬病致死的患者约有3~6万。我国的狂犬病流行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为最严重,到90年代狂犬病的流行受到控制,感染人数明显降低。然而,随着近年来随着宠物犬、猫的大量养殖,我国的狂犬病感染人数逐渐呈上升趋势,狂犬病疫情十分严峻。相关报道表明[6],2004年至2006年我国上报的狂犬病致死人数占同期各种传染病病死人数的30.1%,居我国急性感染疾病死亡率第一位。截止到2014年底,我国狂犬病上报人数比去年同期上升了2.33%,狂犬病疫情异常严峻。相关报道表明[7],狂犬病的易感动物包括狐、狼、袋鼠、田鼠、仓鼠、家猫、蝙蝠、牛、犬、山羊、马、等动物,而我国狂犬病的主要感染源是患有狂犬病的家犬。狂犬病感染地区范围较广,基本以长江为界,整体呈南高北低的发病趋势,其中广西、江苏、湖北、贵州、湖南、湖北、广东等省份是我国狂犬病感染的重灾区,约占全国发病率的90%。狂犬病的发病以夏季和秋季较为常见,在我国感染狂犬病的人群主要分布在农村,其中儿童、学生、农民是狂犬病的易感人群。
  3 临床表现
  感染狂犬病毒后的潜伏期与患者被咬伤的程度、位置、感染病毒量等因素有关,潜伏期一般为1至3个月,也有长达几年或短至几周的潜伏期。我县自2006年至2014年发生的10例狂犬病患者中最短潜伏期2周,最长潜伏期1年。10例患者发病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低热、恶心等症状,并对光、声、风等刺激异常敏感,伤口处有痛感、痒或麻,饮水时喉部痉挛,典型的恐水、恐风。发病3~5d后7例患者出现迟缓性瘫痪,10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昏迷,经治疗无缓解,均因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死亡率高达100%。
  4 免疫预防措施
  为有效抑制我国狂犬病感染人数的不断上升,降低狂犬病导致的病死率,制定合理有效的免疫预防措施是十分重要的。笔者在分析10例患者的发病特征并基于狂犬病流行病学基础上提出以下免疫预防措施[8-10]:
  (1)加强狂犬病防控知识的宣传力度,普及群众的预防狂犬病意识。目前,群众对狂犬病的认识普遍较低,多数人被咬伤或抓伤后不会及时处理伤口,更无及时注射狂犬病疫苗意识,导致感染狂犬病病毒。因此,要加强狂犬病防病知识的宣传,提高群众对狂犬病的预防意识。
  (2)被动物咬伤后,严格按照卫生部《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09年版)》要求,采取相应措施预防狂犬病。包括伤口的处理、狂犬疫苗接种及被动免疫制剂的使用。
  (3)开展狂犬病高危人群疫苗接种,主要预防狂犬病。通过分析狂犬病的易感人群可知儿童、学生、农民、动物工作者等是感染狂犬病的高危人群,开展狂犬病高危人群的疫苗接种工作,主动预防狂犬病感染。
  (4)加强犬类管理,构建动物防疫机制。各级政府应重视狂犬病的预防工作,加强对犬类的管理,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养犬习惯,对流浪犬采取收养或人性化扑杀等方式减少传染源。做好犬类防疫工作,实施“管、早、免、灭”的综合预防措施,控制动物疾病感染。
  (5)完善法律法规设立,规范动物疫情控制。由于狂犬病易感动物较多,分布范围广大,病毒致死率高等特点,因此必须加强有关动物疫情预防与控制的相关法律法规,实现狂犬病预防的制度化、法律化、规范化。例如,可以借鉴国外成功控制狂犬病疫情国家的相关法律管理方法,设定控制恶犬、加强动物防疫的法律法规等。
  狂犬病是危险人类健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必须提高对狂犬病的认识,重视对狂犬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有效预防与控制狂犬病发展,抑制狂犬病感染率升高,对提高人类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慧,宋淼,申辛欣,等.1996-2009年中国狂犬病流行病学分析[J].疾病监测,2011,26(6):427-430,434.
  [2]史映红,刘昌弟,龙波,等.狂犬病29例临床分析[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1,27(2):165-166.
  [3]孙建伟,许汴利.狂犬病潜伏期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1,27(2):154-157.
  [4]施云涛,丁跃宁,王光俊,等.2011-2013年永宁县狂犬病暴露人群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控对策[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4,36(12):1375-1377.
  [5]孙建伟,陈豪敏,许汴利,等.狂犬病潜伏期及病例暴露后生存与风险变化的Cox回归分析[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1,27(8):734-737.
  [6]吴小玲,欧飞昌,吴智铎,等.高州市2004-2012年狂犬病疫情特征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12):2266-2268.
  [7]沈朝建,贾智宁,孙向东,等.我国犬狂犬病流行与相关风险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兽医杂志,2011,47(10):94-96.
  [8]左志刚,叶俊锋.东莞市茶山镇7516例狂犬病暴露情况及防治效果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2,19(4):539-540.
  [9]余峰,张莉萍,金宝芳,等.上海市闵行区1993-2013年狂犬病防治成果[J].中華疾病控制杂志,2014,18(10):926-930.
  [10]刘洁,曲波.全国各省狂犬病发病率的聚类分析[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2,28(10):1051-1054.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 :比较前列腺癌患者血清Tracp、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及碱性磷酸酶(ALP)在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及评价双膦酸盐治疗效果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及电化学发光法检测18名健康志愿者、26例无骨转移前列腺癌患者及32例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的血清Tracp、PSA及ALP水平;检测其中19例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口服唑来磷酸钠治疗3个月后血清Tracp、PSA和AL
期刊
摘要:将PBL教学模式引入到医学本科生《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过程中,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培养学生分析、解决临床问题和其他相关问题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医学免疫学;PBL教学;实验教学;教学方法  医学免疫学在现代医学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不仅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学科,同时其研究理论及相应技术的快速发展也驱动着生命科学的进步,尤其是免疫学新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最佳干预策略。方法: 回顾2013年4月前未开展集束干预策略的肿瘤患者254例,选择2013年4月后开展集束干预策略的肿瘤置管患者267例,比较集束干预前后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结果:集束干预前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率为14.6%,集束干预后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率降为3.7%。结论: 实施集束干预策略能有效减少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期刊
摘要:抑瘤素M(OSM)是屬于IL-6家族的一类分泌型蛋白因子,在维持慢性炎症条件下机体内环境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它也是gp130膜蛋白家族的一员,在细胞增殖、分化、造血系统功能和炎症免疫等病理生理过程具有多功能调控作用。过去很多研究报道了OSM在肿瘤、肝细胞再生、心血管疾病等疾病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肤及肺部感染等炎症疾病也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将研究重点聚焦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鹿瓜多肽注射液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老年腰腿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择取80例来我院就诊医的老年腰腿痛患者,经临床及影像学诊断,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依据择取和排除标准对其分组,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鹿瓜多肽注射液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对照组临床单纯应用针灸治疗。第一个疗程为10天,休息3天后继续第二个疗程,仍以10天为一疗程,并对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脑心通对缺血再灌注导致神经细胞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采用反复夹闭双侧颈总动脉结合鼠尾放血引起循环血量减少的方法制备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观察大鼠脑组织中Glu含量及大鼠海马组织NMDA-R1表达数量的变化。结果:脑心通组脑组织Glu含量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并且大鼠脑海马组织内NMDA-R1表达明显减弱(P﹤0.01,与模型组相比)。结论:脑心通能够减少脑缺
期刊
摘要:目的: 分析饮食结构护理在预防冠心病中的运用疗效。方法: 在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随机选择某市100例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运用饮食结构护理,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冠心病突发6例,发病率为12.0%,对照组冠心病突发15例,发病率为30%。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0%明显高于对照组40%。结论: 健康饮食和良好的饮食结
期刊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预防和治疗的疾病。由于呼吸衰竭,可并发肺源性心脏病,肺性脑病,还可伴发心肌梗死,骨质疏松等,因此COPD不仅是一种呼吸系统疾病,还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全球40岁以上的发病率已高达9%~10%[1],预计到2020年,将居全球死亡原因第3位。急性加重期由于多种因素导致血管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鼻息肉发生的部位以及和窦口鼻道复合体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自2011年1月~2014年1月间收治的112例鼻息肉患者,对其采用资料回顾性分析,观察经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之后,患者鼻甲、鼻窦以及鼻道部位的息肉发生情况,并研究鼻息肉与窦口鼻道复合体之间的关系。结果:经过本院的治疗,其中息肉分布位置主要为下鼻道、下鼻甲、中鼻甲和中鼻道等位置,共计428点,发生部位主要为窦口鼻道复合体处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对治疗妇产科疾病的影响。方法: 抽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100例妇产科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中有紧急避孕、子宫异常出血等各种类型,对所有患者使用米非司酮进行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需要终止妊娠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为88.9%,紧急避孕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2.1%,子宫疾病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0%,而异位妊娠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0%,其他妇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