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文化与哲学

来源 :阅读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ly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哲学不乏反对者。对于他们的反对之声,人们最好还是听一听,特别是当他们劝告德国人的病态头脑远离形而上学,劝告他们像歌德那样通过自然得以净化、像理查德·瓦格纳那样通过音乐得以康复的时候。民族的医生拒绝哲学。
  所以,谁想为哲学做辩护,谁就必须表明健康的民族为什么需要哲学并且已经运用了哲学。如果他能够表明这一点,也许病人自身会获得这样一种富有成效的见识:为什么恰恰对他们来说哲学是有害的。
  诚然,有很好的例证表明:即使全然没有哲学,或者只是有限地、几乎是游戏般地运用哲学,健康也可以存在,巅峰时期的罗马人就是这样在没有哲学的情况下生活的。但是,一个民族患了病,而哲学使这个民族恢复了失去的健康,这样的例子到哪儿去找呢?
  如果说哲学曾经显露出帮助、拯救和辩解的功能,那么,这种情况也是出现在健康人身上,而对于病人来说,哲学则总是使其病得更重。如果一个民族已经涣散分化,与其成员处于一种松散的紧张关系之中,那么,哲学决不会使这些成员与整体重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果一个人打算画地为牢,为自己筑起自给自足的篱笆,那么,哲学总是会使其愈加孤立,并通过孤立导致他的毁灭。如果不具有完全的合理性,哲学便是危险的:只有一个民族(但也不是每一个民族)的健康,才会赋予哲学这种合理性。
  希腊人的哲学从喜悦中开始
  作为真正健康的人,希腊人以下述方式为哲学本身做了永久的辩护:他们做了哲学运思,而且比任何其他民族做得都多。
  但他们未能适时终止这种运思,因为即使到了垂垂暮年,他们的行为举止仍然像是哲学的狂热追求者,尽管他们所理解的哲学仅仅成了关于基督教教条的虔诚的细节考证和神圣的无谓争辩。由于未能适时终止这种运思,他们便极大地削减了自己对野蛮的后代的贡献,因为作为冥顽不化的青年人,这后代必然会陷于那人工编织的罗网之中。
  相比之下,希腊人懂得适时开始,并且比任何其他民族更清楚地提出了这样一种理论:即人们必须在什么时候开始哲学运思。就是说,不像有些从痛苦中推演出哲学的人所臆想的那样,有愁苦才有哲学运思;相反,这种运思是从幸福中,从一种成熟的成年期,从骁勇善战的成年的喜悦中开始的。希腊人在这样的时刻开始哲学运思,对我们了解希腊人本身,了解哲学是什么,哲学应当是什么有很多启发。
  如果那时的希腊人像当今有学问的庸人所想象的那样,是冷静早熟的实践家和乐天派,或者像没学问的空想家所幻想的那样,生活在感官的享乐之中,人们决不会在他们那里找到哲学的源头。他们充其量是一个顷刻流入沙滩或者蒸发为云雾的小溪,决不会是那翻腾着骄傲浪花的宽广的大河。我们所了解的希腊哲学就是这样一条大河。
  在其他民族止步的地方继续前行
  没有比奢谈希腊人的本土文化更愚蠢的了。确切地说,他们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活生生的文化。唯有他们走得如此之远,原因在于他们懂得在其他民族止步的地方,继续前行。他们那富有成效的学习本领令人敬佩。所以,我们应当和他们一样,向我们的邻邦学习,而且是为了生活,不是为了增长知识;我们应当以学到的一切东西为支撑,从而比邻邦跳得更高。
  追问哲学的开端完全是无关紧要的,因为无论何处,开始阶段都是粗糙的、未成形的、空洞的和丑陋的。任何事物都只有到较高阶段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谁要是因为埃及哲学和波斯哲学可能更为“源始”并且无疑更为古老,就致力于对它们的研究,从而忽略希腊哲学,那么,他的做法就和下面这些人同样轻率:他们不能心安理得地面对那么美好深奥的希腊神话,直到他们把这些神话追溯到其物理细节,追溯到太阳、闪电、雷雨和云雾,仿佛这样才算追溯到了神话的开端;例如,他们错误地认为,与希腊人的多神教相比,他们在虔诚的印欧语系的人对于一个苍穹的顶礼膜拜中重新发现了一种更纯净的宗教。
  通往开端的路毫无例外会通向野蛮。谁要致力于对希腊人的研究,谁就应当始终坚持这样一点:在任何时代,过度的求知欲本身和对知识的敌视一样,都会导致野蛮;希腊人通过对生命的关切,通过一种理想的生命需求,遏制了他们原本贪婪的求知欲,因为他们要马上体验他们所学到的东西。
  希腊人还是作为文化人并且带着文化目标从事哲学的,所以,他们没有出于任何一种土著人的自负重新创造哲学和科学的各种元素,而是马上着手对这些接收的元素加以充实、加强、提高和提炼,从而在一种更高的意义上、在一个更纯的领域内成为了创造者。就是说,他们创造了“典型的哲学家头脑”,整个后世再也没有创造出任何本质性的东西。
  从泰利斯到苏格拉底那时还没有哲学家
  谈到由泰利斯、阿那克西曼德、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阿那克萨哥拉、恩培多克勒、德谟克利特和苏格拉底这样的古希腊大师组成的惊人理想化的哲学家群体,任何一个民族都会感到惭愧。这些人是一个整体,是用一块石头雕成的。在他们的思想和他们的性格之间,存在着严格的必然性。他们没有任何惯例,因为那时还没有哲学家和学者身份。
  作为当时唯一以知识为生的个人,他们都生活在巨大的孤独之中。他们都具有先人的道德力,并且据此超过了所有后来者。他们用这种道德力去发现他们自己的形式,并通过变形使其日臻完善,达到至纯至大。因为没有任何模式可以帮助他们,从而减轻了他们的困难。所以,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叔本华所说的与学者共和国相对的天才共和国:一个巨人穿越空寂的时间间隔,向另一个巨人呼唤,任凭在他们脚下爬行的侏儒发出恶作剧般的鼓噪,从容地继续着崇高的精神对话。
  依我看,从泰利斯到苏格拉底这些古代贤哲,在这种对话中谈到了在我们看来构成典型的希腊精神的一切,尽管是以最普通的方式加以谈论的。和他们的性格一样,他们的对话也显示了希腊天才的大致轮廓,而全部希腊历史就是这个轮廓的模糊的翻版。
  如果我们对希腊民族的全部生活做出正确的解释,我们所看到的将始终是反复出现的同一幅肖像,这就是从其最高的天才身上发出的绚丽色彩。同样,希腊大地上最初的哲学体验,即对七贤的认可,是希腊人肖像上一个清晰可见、令人难忘的线条。一个民族的性格,与其说表现在这个民族的伟人身上,不如说表现在这个民族认定和尊崇这些伟人的方式上。
  只有在希腊人那里哲学家才不是偶然
  在其他的时代,哲学家是最敌对环境中的一个偶然的、孤独的漫游者,不是悄无声息地潜行,就是握紧拳头去挣扎。只有在希腊人那里,哲学家才不是偶然的。当他面对世俗化的巨大危险和诱惑,于公元前第六、第五世纪出现的时候,当他仿佛从特洛佛尼乌洞走向希腊殖民地的享乐、贪婪、奢华和肉欲的时候,我们可以猜想,他是作为一个高贵的警示者出现的,其目的与在那些世纪悲剧为之诞生的目的是一样的,奥尔弗斯教的神秘仪式在其所用的奇形怪状的象形文字中加以表现的,也是同样的目的。
  所以,关于哲学家在一个现实的、具有统一风格的文化中所要完成的任务,我们没有资格从我们的状况和体验中妄加猜测,因为我们没有这样的文化。相反,只有一种像希腊文化那样的文化,才能回答哲学家的任务是什么的问题。如我所说,只有这样的文化才能从总体上为哲学进行辩护,因为只有这样的文化才能知道并且证明:哲学家为什么以及如何不是一个偶然随意的、居无定所的漫游者。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文化,情形会如何呢?此时的哲学家就成了一颗难以捉摸、从而令人惊恐的彗星。如果运气好的话,他也会作为文化太阳系中的一颗主星而发光。所以,希腊人为哲学家做了辩护,因为只有在他们那里他才不是一颗彗星。
  (本文节选自《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
  責编:马京京
其他文献
性格决定命运,你有什么样的脾气,就有什么样的命运。人生来不是来生气的,世事无常,何不把心放宽一些。只要脾气好,凡事都会好。  脾气别太软,学会拒绝  老话说“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善良是人需具备的必要品质,但善良也要有度,不能过分善良。  斗米恩,升米仇,有时你的过分善良只会成为别人“绑架”你的借口。当你的好心变成别人眼中的理所当然,你一次不让人满意,都会成为别人口中唾骂的“恶人”。  人先要
期刊
科举其实就是古代的高考,是真正的“一考定终生”,所以古代考生与家长都相当重视,马虎不得,特别是在临考前。古代考生在考试前几天都会做些什么?一般必做三件事。  烧高香:盼望“祖坟冒青烟”  所谓“祖坟冒青烟”,是祖坟风水显验的通俗说法。风水本是古代中国人十分朴素的建筑选址理论和基本的环境观。但到后来,与国运、家运、寿命、仕途等掺和到了一起,风水便变异成了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江湖秘術,至今都大有人相信
期刊
01  凉白开最解渴,大实话才动人。  02  人生六个字:慢慢熬,糊涂过。  03  说高处不胜寒,都在爬;说烟酒伤身体,都不戒;说天堂最美好,都不去!  04  当我交话费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我说的话这么值钱。  05  能睡着,说明心安,此前问心无愧;想醒来,说明心美,当下正是所要。人生,也不过是这六字的快活。  06  你的话,我连标点符号都不信。  07  朋友用心交,父母用命孝。  08
期刊
那是在15年前,我到这个城市出差。谈完生意,我去商场给同事买些礼物。  平时,我逛商场喜欢随身带一些硬币,因为商场附近有时会有乞讨的人,给上一两枚硬币我心里会踏实些。  这天也是一样,口袋里依旧有些硬币,于是我就将十几枚硬币散给一帮乞讨的小乞丐。  就在这时,我看见一个男孩高举着一块牌子看着我,无疑,他想引起我的注意。  我朝他走过去,看他约摸十三四岁,衣着破旧却很干净,头发也梳得整齐。  他不像
期刊
期刊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  以上语句来自于一篇名为《生活在树上》的浙江省2020年高考满分作文首段,余下部分风格几乎一样。但是阅卷过程中第一位阅卷老师只给了39分,后两位老师给出55分,经作文阅卷大组商议后最终被判为满分。作文及专家
期刊
《人类透视》是一部基于心理学,又超越心理学的著作。  说它“基于”心理学,是因为该书从人类三大原始需要(生理、安全和感动)出发,演绎出人类行为的派生动力和新生动力,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书的全部内容。“需要”是心理学研究的主题,也是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的主题。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名著《动机与人格》,是论述人类需要的一部重要著作,书中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现已广泛流传,具有世界性的影响。相比之下,《人类
期刊
作家李洱,喜欢种菜。在他河北的农家小院里,种着南瓜、苹果、桃子、油桃、山楂……谈起种的菜,他来了精神,跟我们拿手比划着:“你们知道么,黄瓜三天就能长这么大。”  在李洱看来,很多人每天待在家里,让写作成为最重要的生活,其实“有点不真实”。  这些年,他从专职作家,到调入中国现代文学馆成为“半职作家”,虽然行政事务繁多,写作时间往往只能被壓缩到晚上10点到凌晨1点半,但他还是觉得,对写作者来说,没有
期刊
北窗高卧,开轩纳凉,静听垂柳戏荷风。想来,这样长寂闲适的夜晚实在难得,需得寻本书来消遣。这书大概应是本闲书,才配得上此刻的怡然惬意吧。碰巧,这样的书我枕边便有一摞,随手将其摊在床上,细享“半床明月半床书”的乐趣。  长夜溽热,以书消暑,确可使人吸纳清凉。轻轻地翻开一本诗集,“密树月笼影,疏篱水隔声”,这样的诗句既意境清幽又能给人以凉爽,使人虽居于室内,却有“纳凉高树下”的独特体验。再读到“阴阴夏木
期刊
生命发轫于南国  1924年2月3日,一粒生命的种子,像一颗小行星,砸在了无锡县前洲镇冯港。这个地方属于苏南,别名江东、江左,亦泛称江南。  冯其庸生于梁溪之畔,太湖之滨,从骨子里带来了慧。有道是“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冯其庸出身贫寒,少时屡因缴不起学费而辍学,难为他小小年纪懂得自修,失学而不失志。如是,断断续续念到初中毕业,考进无锡工专,学习纺织印染,所学非所爱,课内课外,独钟情于绘画和诗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