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弥补画面素材缺失

来源 :党的生活·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经常说,专题片要用画面讲故事。的确,作为声画艺术,专题片必须以画面语言为主,也必须保证画面的连贯性。然而在制片中,总会有画面素材缺失的现象发生,应有的画面素材无法正常捕捉到,结果就造成了我们常会遇到的叙事断点。
  画面缺失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形:一是过去发生的事。由于叙述的事件、人物是过去时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无法“重复”和“复制”,直接导致画面素材缺失,这种情况在文献片中表现最为明显。二是突发事件。由于事件的突发性,未能及时取得画面素材。突发事件发生时,创作人员一般都不在第一现场,现场画面无法记录下来,导致画面素材的缺失。这在各种无法预料的突发性新闻事件中,特别是工作片中经常出现。三是隐秘发生的事实。事件当事人出于种种考虑,或者隐瞒情况,或者不愿意提供相关资料,导致画面素材缺失,这多见于人物片中。以上种种缺失都是美中不足,导致了专题片画面的叙事出现中断。
  为了让画面能流畅地叙事,有时往往用解说、音乐等来替代“缺失的画面”,然而这又造成了一个矛盾,就是违反了“尽量用画面说话”这一艺术要求。所以,编导还是应该尽可能地用画面来弥补画面,即考虑用其他画面表现形式,将缺失的画面弥补上,从而不脱离“用画面讲故事”这一艺术原则。具体来说,在弥补画面素材时,除了必须切合主题这个基本原则外,还有不少问题需要注意。
  风格的统一性
  一般而言,一部片子所有画面的艺术风格应该是相对统一的。因此,出于对全片画面风格的考虑,编导在弥补缺失画面时,会选择与已有画面色彩、光照等指标相仿的拍摄环境进行拍摄,这样缺失画面素材就会与其他画面素材在观感上大体一致。常用的手段是运用空镜头和同期采访画面。这种方法相对方便快捷,更重要的是与其他画面同时拍摄,画面风格自然比较统一,在人物片、文献片、工作片中被广泛应用。
  用空镜头来填补专题片的画面素材,是既简练又实用的办法。空镜头处理得当会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在营造典型环境、强化感情色彩、展示事物特征、揭示主题思想等方面极具潜力,而且某些特定的空镜头还有深刻的象征性和故事性。如专题片《大爱》,讲述的是河北省青县金牛镇康复敬老院院长周汝珍25年如一日,把先后入院的180多位生活不能自理的孤寡病残老人照顾得无微不至,还为140多位在这里去世的老人料理后事,被四方乡邻亲切地称为“大孝闺女”的故事。由于时间跨度长达25年,那么多年前发生的感人场景实际上已无法正常获取。因此,编导在片中多次运用诸如片中屋檐下滴落的雨滴等富于生活气息并暗藏广泛寓意的空镜头来讲述那些过去的事情。
  运用中景或近景的同期采访画面来弥补画面素材,虽然稍显得不够生动,但却简单实用。当当事人面对镜头侃侃而谈亲身感受时,画面所能体现的真实性和说服力是远胜于其他人来讲述的效果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因此,很多时候编导更倾向于采用这一弥补手段。如专题片《向生命打借条的人》,讲述了河北省盐山县东帽圈村68岁的农村党支部书记、一位担任了37年党支部书记的共产党员、一位被爱戴他的人称之为“在工作中积劳成疾,不幸猝死”的老人——张书华,肩负着组织的嘱托和村民的期望,鞠躬尽瘁、殚精竭虑,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段历程的感人故事。由于现实因素限制,很多素材无法实时拍摄,编导便通过对张书华的多位领导、同事、亲人的采访,用他们的所见所闻、亲身感受,来弥补缺失画面,生动地刻画出张书华在几十年岁月中牢记使命、克己奉公的光辉形象。
  叙事的清晰性
  运用空镜头或同期采访画面,固然方便快捷,但在叙事的清晰性上却显得不够。毕竟,空镜头显得内容“空”,同期采访则为主观叙述,都很难胜任画面本身的清晰叙事。所以,就需要进行其他形式的画面弥补手法,情景再现、影视资料这两种形式就成为很好的选择。一些强调叙事性的专题片经常采用这些形式。
  许多专题片都会用到情景再现,即由演员代替真实人物来演绎已发生的事件。这种“演一遍”的办法,可以直接用画面还原过去的事实,充分发挥了画面优势,使叙事显得极为生动。如浙江省所拍摄的《山村医生廖其贵》,要表现主人公廖其贵上山采草药不慎被毒蛇咬伤这一场景,可又无法实时拍摄。编导便运用了情景再现手法,找了一名演员模拟主人公被毒蛇咬伤并紧急抢救的场面,勾勒出了廖其贵为了发明治病救人的蛇药不辞艰辛的人生轨迹。
  还有些相对更加强调真实性的专题片,会在没有版权纷争的情况下,合理使用一些既有的影视资料,来还原出过去的场景。江西省拍摄的《红色故事汇》系列片中,就大量运用了一些电影胶片资料,不但达到了完美的视觉效果,更有效解决了画面缺失的问题。如在《石破天惊第一枪》中,为了勾勒出南昌起义的壮美画卷,编导便采用了电影《南昌起义》中的一些画面,作为影像资料运用在片中。客观而论,其他手法都很难展现这种规模宏大的叙事场景,因此引用影视资料就成为《红色故事汇》弥补画面缺失的最佳选择。
  画面的表现性
  在补足缺失的画面素材时,也需要考虑画面的丰富性。这时编导会考虑求变,去寻求更为新颖的表现形式,以追求强烈的画面表现张力。动画特技或转换叙事视角,是追求表现张力时常会用到的手段。前者常应用在技术片中;后者应用很广,各类专题片中都可得见。
  这里说的电视特技是广义的,包括特技手段、电脑特技以及音效特技等多种手法,其中应用最多的则是动画特技。动画特技既生动又有趣,对丰富画面有很强的作用。新疆拍摄的专题片《能人吾斯曼·牙森》,就是运用了大量动画,将那些难以用现实手段拍摄的画面通过动画的形式充分表现出来,并与现实实拍画面有机地组合到了一起,从而详尽地叙述出了主人公吾斯曼为了让远程教育造福各族群众,一门心思学远教,开动脑筋用远教,让远程教育成为群众发家致富的法宝的故事。片子那种诙谐亲切的风格,也让观众喜闻乐见。
  转换叙事视角,即摄像机的视角从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或由第一人称转为第三人称,从而改变叙事的主线。这既能很好地讲清故事,又使画面的视角不断在变换,从而取得新颖的视觉效果。如大连市的专题片《爱在这片海》,讲述的是党员于成家、张云夫妇为了事业,甘于在海疆奉献十几年的动人故事。由于本身画面素材过于单一,场景比较同质化,因此编导便尝试将叙事视角在于成家、张云及女儿于静三个人之间转换,通过视角变化,来取得不同的场景效果,从而很好地丰富了画面。
  由此可见,对于那些出于各种原因而缺失的画面素材,还是应不遗余力地去弥补,在保证不影响全片主题的前提下,运用各种合理而巧妙的手段,以求画面如行云流水般流畅,从而讲好故事。
  (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市委组织部电教中心)
其他文献
在我的制片生涯中,总会经历一些感动,也许并不惊天动地,而是如空气般静静地存在于身边;但如果耐心地去发现、细心地去体会,就会感到,这些感动就如同涓涓的细流,滋润着我的心灵,又仿佛陈年的美酒,永远让我回味。《筑梦百果山》的拍摄经历就是如此,在那难忘的几个月里,我不断经历着感动……  “毕姥爷”巡山  想拍到毕孜刚,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一打电话联系,他总是说正在某处巡山,而当我们追到那儿的时候,他却又转战
期刊
所谓“平民视角”,就是以普通人的立场去关注普通人生活中的情感和故事。在党员教育专题片中,采用平民化拍摄手法往往可以将典型人物塑造得更加可亲可爱,也更容易获得观众的认可。  在2013年全国党员教育电视片优秀作品中,由广州市委组织部、广州市天河区委组织部联合拍摄的典型人物片《环卫班长陈淑萍》,即是运用平民视角的表现手法将一名普通劳动者的事迹表达得入情入理,让人观后既觉亲切、真实,又收获了满满的感动。
期刊
波涛万里的黄海上闪耀着一颗璀璨的明珠,她风景瑰丽、史脉绵长,郭沫若曾题诗赞曰:汪洋万顷青于靛,小屿珊瑚列画屏。她,就是闻名天下的长山群岛,辽宁省长海县就坐落于此。自进入改革新时期以来,生活在这里的海岛民兵们不仅手持钢枪为祖国巡海戍边,还积极学用远教,用勤劳与智慧书写出美丽的时代画卷。  小岛导游沐海风  “来,大家往这儿看,这座宏伟的庙宇,就是渔民们供奉马祖的庙宇。马祖是北方渔民最敬重的‘守护神’
期刊
现在的她,每天在枣园里忙上忙下,一双沾满泥巴的手伤痕累累。可谁曾想到,这双手曾经做出过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专业的优秀毕业设计作品;正是这双学艺术的手,只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开创了株洲县第一个大学生村官枣园种植示范基地,带领当地村民圆了一个香甜的“枣”梦。拥有这双“巧”手的女孩,就是湖南省株洲县洲坪乡乌石垅村党支部副书记兼村远教站点操作员蒋脁辉。  “困难像弹簧”,你弱它才强  蒋脁辉对她的“村官
期刊
拍片子,有时也难免重复以往的题材。即使在电视剧领域,一部《神雕侠侣》也是拍了又拍,一遍遍重复。当然,这是为了弥补以往作品的遗憾,加入新的时代气息。题材重复不要紧,创意却不能重复,拍一个旧题材,必须要有新的视角;表现一个老典型,必须要有新的内涵。我们在创作《无悔的抉择》时,面对的正是如何走出窠臼,把一个旧题材拍出新意的难题。  新瓶不能装老酒  一说要拍王圣农,有同事说这个容易拍啊,以前拍了很多,资
期刊
龙泉山逶迤如带,大竹海一望无边,四川省青神县河坝子镇安家坝村就掩映在这丘陵竹林之间。这里业兴,千亩鱼塘排成明镜,万只山鸡唱醒朝阳;这里人和,广场文娱五彩纷呈,邻里笑谈桑麻鸡黍;这里景美,小山重叠围抱你我,山泉如练奏响日夜。一个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小山村,为什么能成为一处美丽富足、安乐祥和的桃花源?那是因为,安家坝村有一个“党员干部小讲坛”。小讲坛以远程教育平台为依托,畅谈风流人物,细数时代浪潮,传
期刊
目前,大部分地区远程教育工作的站点建设环节已经完成,日常管理也逐步达到规范化水平。那么是不是说远教工作已经在农村发挥出明显作用了呢?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其实不然。远教工作的“建、管、学、用”四个环节是一个有机整体,建和管是基础,学和用是目的,虽然我们已经把基础打牢了,但是目的却尚未达到。  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学用脱节,群众不欢迎。一些村(居)没有把远教作为强村富民的载体,培训学习内容脱离农村实
期刊
我是来自高寒地区的一名基层远教干部,我们这里的冬季持续时间长、气温较低。在寒冷的日子里,耕地上的农业活动基本停止,农民开始进入农闲期,也就是所谓的“猫冬”。这个比较长的农闲期本应是组织开展远教播放活动的好时机,但常见的情况却是农民闲下来了,站点也跟着闲起来了。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我分析有三点原因:一是绝大部分的农村没有冬季取暖经费,远教站点若没有供暖,想在天寒地冻的环境下开展播放活动根本不现实;
期刊
3. 出现时间。为了更好地吸引观众,创作专题片时往往要设计一个精彩的片头,片头之后再交代片名。片名什么时间出现一般取决于片头的长短。片头类型多样,时间长短不一。如,我们创作的《爱心妈妈》,从黑场开始,淡入淡出了这样几句话:“她是一位母亲,她把重度伤残的儿子培养成才,她救助了无数受伤的心灵,人们亲切地称她……”后面,醒目地推出题目“爱心妈妈”。没有配音,没有配乐,只有含义深刻、时长15秒的几句话,一
期刊
人物专题片中,人物无疑是被摄主体。因此,如何用镜头展现人物特点及人物最美的一面,是拍摄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而要达到这种要求,拍摄者就不能忽视环境布光的作用。人物在片中通常是以动态和静态两种状态存在的,那么我们在布光时,除了要了解布光的基本原理外,也需要根据这两种态势的不同要求对灯光进行合理布置。  布光的基本原理  不同的人物造型需要不同的布光方式,不同的画面也需要用不同的光效。光的修饰作用是很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