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以“认知”等词条为关键词、篇名、摘要和主题对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收录的15种外语类核心期刊2004-2013年间发表的认知语言学相关论文进行了检索和统计。研究发现,近10年来中国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呈现出新特点,主要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多样化与范畴的拓展;跨学科理论的融合与应用研究增多以及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发展。另外,从概念隐喻、认知与翻译、认知语法、认知语义、认知与外语教学等方面透析了中国认知语言学10年来的研究热点。在指出认知语言学各分支理论、学科交叉研究以及研究方法多样性等方面发展不均衡的同时,从跨学科研究、应用性研究以及研究方法等三方面预测了中国认知语言学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外语类核心期刊;研究综述;跨学科;范畴拓展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254(2014)06-0103-06
Review of the Recent Ten Year’s (2004-2013)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Linguistic Study in China
—Based onData from 15 Core Journals of Foreign Languages
LIANG Yanhua,WANG Xiaoping
(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 530004,Guangxi,China)
Abstract:With keywords,titles,abstracts and themes as the search fields,the papers concerning cognitive linguistics published in 15 Chinese Core Journals were searched and counted.Cognitive linguistic researches in China are found to be featured with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the diversification of research subjects and broadening of the research domain,the increase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es on theories and on application as well as the pluralization of research methods.Additionally,the hotspots of recent 10 years’ cognitive linguistic study in China were analyzed in the subdomains of conceptual metaphor,translation based on cognitive linguistics,cognitive grammar,cognitive semantics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based on cognitive linguistics.It also pointed out the imbalanced developments of various sub-theories and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es,proposing possible developmental orientations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interdisciplinary study and research method in the near future.
Keywords:cognitive linguistics;core journals of foreign languages;review;interdisplinary;research hotspot
认知语言学自20世纪80年代末传入中国以来,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研究领域,在研究数量和质量上都实现了“井喷式”发展,各分支领域涌现出一批新锐研究者,大大推进了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进程。本文基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的15种外语类和翻译类核心期刊本外语类核心期刊分别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外语研究、外国语、外语学刊、外语界、外语电化教学、中国外语、当代语言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现代外语、中国翻译、上海翻译,中国科技翻译。,通过对发展动态、研究热点、存在缺陷以及趋势走向等问题的梳理分析,考察近10年(2004-2013)间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研究进展。
一、中国认知语言学10年综观
笔者以“认知”等词条为关键词、篇名、摘要和主题检索了CNKI全文数据库收录的15种外语类核心期刊近10年来发表的文章,经筛选,共检索到认知语言学相关论文1521篇(见表1)。本文所调查的外语类核心期刊是我国语言学及应用研究领域的权威期刊,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内相关研究的较高水平,基本可以反映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研究进展。
表12004-2013年15种中国外语类核心期刊
认知语言学研究分布情况
对表1的说明:凡从语篇或语用层面探讨概念隐喻、概念转喻、构式语法等认知语言学分支理论的,一律分别归入认知语用、认知语篇研究中;凡基于某种认知语言学理论(如认知语法、概念整合等)的教学、翻译、文学等领域应用性研究,一律分别归入认知翻译、认知与外语教学及认知与文学研究中。 (一)研究对象多样化与范畴拓展
传统上认知语言学研究热点一直集中于概念隐喻与转喻、概念整合、构式语法、认知语法、原型范畴等问题,且以国外研究范式内结合英语语料对词汇、小句、句子等层面的研究为主,较少涉及汉语、非语言媒介及语篇维度的探讨,也极少对国外理论进行批评性研究。然而近年来,研究对象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其一,对国外相关理论或研究进行批判性思考的研究增多,如王寅<sup>[1]</sup>、黄洁<sup>[2]</sup>、束定芳<sup>[3]</sup>和唐树华<sup>[4]</sup>等对认知语言学的学科性质、理论框架、哲学基础、缺陷不足等问题进行了更为全面的批判性评价;其二,以汉语语料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不仅关注英汉同类语言现象的对比及其深层次文化成因,也聚焦诸如认知体验、动态识解、认知或哲学基础和汉语语言现象的认知动因、推理逻辑和意义建构过程<sup>[5]</sup>;其三,非语言模态的研究开始发酵,多模态隐喻类型、多模态隐喻与转喻的动态关系、多模态相似性的表征方式及其跨模态协同运作机制等问题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sup>[6]</sup>,旨在探究隐喻思维性在其他非语言模态中的体现,为概念隐喻的普遍性提供必要佐证;其四,由词句、语义层面研究为主拓展为词句、语义、语用、语篇共同发展的多维度研究。例如,魏在江<sup>[7]</sup>将认知参照点的应用拓展到语用层面,对语用预设在其认知语境中的特征和理解进行认知语言学解读;张玮<sup>[8]</sup>从隐喻的语篇组织功能、信息推进、映射类型特点及其语义延伸等方面进行了多层次的分析研究。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4卷
第6期梁燕华,王小平:中国认知语言学(2004-2013)研究综述——基于15种外语类核心期刊的统计分析
(二)跨学科理论融合与应用研究增多
国内研究者一方面积极地将认知语言学与其他语言学理论相结合,发展新的研究范式;另一方面积极地将研究成果用于实践性领域,以检验理论的适应性与阐释力。第一,跨学科理论研究在国内呈现增长之势。大量国外相关跨学科研究的成功范例被介绍到国内的同时,新研究模式也不断涌现。例如,王寅<sup>[9]</sup>采用认知参照点与话语分析相结合的视角分析语篇连贯及论题统领性和代词回指问题。此外,神经科学、心理学等学科相关理论或成果开始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隐喻研究领域,如汪桂英等<sup>[10]</sup>在梳理神经科学角度研究概念隐喻的最新研究基础上,指出前人研究中存在问题以及该领域未来可能发展方向。第二,认知语言学应用研究显著增多。认知语言学理论及其研究成果被广泛地应用于二语习得研究(如蔡金亭等<sup>[11]</sup>和王改燕<sup>[12]</sup>)、翻译研究(如师琳<sup>[13]</sup>,吴波<sup>[14]</sup>)等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检验了理论研究适应性与阐释力。
(三)研究方法多元化发展
近年来,认知语言学研究逐渐形成了以内省法为主与语料库、心理实验与脑神经实验相结合的多元化系统,主要表现在:第一,语料库研究方法得到广泛应用。语料库研究方法作为对内省法缺陷的补充,解决了认知语言学在数据分析、研究范式方面存在的亟待解决问题。目前,基于语料库研究方法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利用语料库调查分析某类语言现象的特点、运作机制等或对比其不同语言中的异同等问题(如王寅<sup>[15]</sup>,刘正光等<sup>[16]</sup>);二是研究新的语料库软件在研究中的作用或探索这些语料库处理软件的功能(如刘文宇<sup>[17]</sup>、孙毅<sup>[18]</sup>等)。第二,问卷调查、实验法等研究方法使用增加,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实验法,另一类为问卷调查或抽样调查法。其中,前者在实证研究中占主导地位,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利用实验对隐喻方面的相关研究,关注涉及思维的体验性(如李福印<sup>[19]</sup>)、隐喻解读机制以及隐喻对受试者语言能力方面的影响(如刘丽红<sup>[20]</sup>)等问题。第三,ERP实验等神经科学实验方法得到应用。ERP实验、R400等实验手段辅助下的研究在为认知语言学研究提供新范式的同时,也为语言机制的成因提供可信的“硬数据”解释,大大提升了理论或研究结果的信度及可证伪性。例如,韩大伟等<sup>[21]</sup>主张利用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探究隐喻的加工运作处理机制;蔡辉等<sup>[22]</sup>则利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对构式加工机制进行了电位分析,所得数据为构式的生成机制提供了佐证。
二、研究热点透析
根据表1的统计,当前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主要涵盖三大类认知语言学各分支理论研究、学科交叉理论研究及应用研究。其中,研究热点依次为概念隐喻(259篇)、认知与翻译(182篇)、认知与语法(143篇)、认知语义(114篇)和认知与教学(110篇)。
(一)概念隐喻
概念隐喻研究数量最多,共检索到论文259篇,研究对象也最为丰富多样:理论探索(30篇)着意于对隐喻分类、研究层次以及理论缺陷等问题进行回顾与反思,以及从哲学角度对中西方认知隐喻观历史渊源的深度开掘;此外,隐喻与转喻关系的理论探讨也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词汇层面的隐喻(11篇)研究虽总体呈现下滑趋势,但以汉语为语料的研究却在增加,较多关注特定语料中的隐喻类型和特征等问题,以对《道德经》等中国传统经典所蕴含概念隐喻的探源性研究最具代表性。语法隐喻研究(22篇)则关注语法隐喻特征、理论构建及其意义整合机制以及时态隐喻问题。而时空隐喻(18篇)的研究者从哲学等不同角度深入探索时空隐喻的表征模式及其思维模式与认知机制。多模态隐喻研究(14篇)则结合平面及电视广告、漫画、电影、手势语等语类,聚焦多模态隐喻类别、语类性特征、隐喻意义建构与识解机制以及模态间融合互动和隐转喻互动关系等问题。隐喻能力(5篇)研究,多从研究角度、研究方法等维度出发梳理分析最新研究发现或综合多科理论探究隐喻能力的理论内核。此外,音乐隐喻(2篇)研究独辟蹊径,探讨音乐隐喻与意识流文本主题及人物建构的关系以及意象图式与音乐隐喻的关系。而听觉隐喻(1篇)则突破固有范式,论及听觉隐喻的跨语言性质、听觉域范围及其映现等问题。 (二)认知与翻译研究
认知语言学与翻译的融合性研究早已成为语言学界的热点问题,研究形式与内容日趋多样,目前共统计到论文182篇。其中,隐转喻的翻译研究(42篇)中,科技、商务等专门用途英语中的隐喻翻译研究近年来受到关注,多从概念整合、名物化、语篇特征构建等角度论述科技文体中隐喻的翻译策略。隐喻与翻译认知层面的理论探索也是研究的热点,研究者多从隐喻分类、识解、认知加工机制、投射、文化特性与共性等隐喻研究的不同方面对其翻译问题进行探讨。理论研究(30篇)则尤为重视翻译认知研究范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及模型建构的探索以及翻译的认知心理机制等问题。而图式理论与翻译研究(17篇)则试图验证图式理论对翻译的认知基础、译者的心理机制或过程等不同层面问题的阐释力。另外,文学作品中意象及文化图式翻译以及口译及其教学过程中图式的应用等问题也是研究热点。关联理论翻译研究(14篇)致力于论述关联理论对翻译的阐释力,试图构建新的翻译模式的同时,更多从语境关联的视角出发,研究翻译的认知推理过程、语境认知效果等应用性研究。
(三)认知语法
目前统计到的143篇文献,其中汉语语法的相关研究几年来实现了大幅度增长。据统计,以汉语材料或语法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相关研究有27篇,以英文为参照的汉英对比研究有12篇,共占认知语法研究总数的27.27%。相关研究热点主要有:语法化研究(22篇)重点阐释系动词、情态动词、疑问词等词汇层面语法化现象的同时,也将研究触觉拓展至构式、句子乃至语用层面,探索语法化在这三个层面的形成机制及演变过程。认知参照点(14篇)主要关注汉语构式的认知原则以及英汉语同类构式的认知参照对比等问题;而关于语用预设特征及理解以及语篇建构机制及指称等问题的探讨则将其研究拓展至语用及语篇层面。修辞格或倒装句的生成及认知机制则是图形背景(10篇)研究的热点问题,近来语篇连贯机制也开始进入研究者视野。而自主依存模型研究(9篇)除理论框架、运作机制的探讨之外,对修辞格以及古诗词等汉语语言现象生成、建构与识解机制研究也受到关注。名物化/名词化(9篇),则多以汉语语料为研究对象,论析概念物化在名词化机制中的作用以及名词化发生范围及不同层面名词化的异同等问题。
(四)认知语义
统计到的研究论文114篇中,词汇层面的研究67篇,占总数的58.77%,其他研究有47篇,占总数的41.23%。具体来看,词义创生机制研究(24篇)中,以词汇多义性的心理动因、意义创生机制、典型义项与非典型义项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和多义性的识解机制等问题的探索最具代表性。另外,形容词是否存在多义性之争以及网络热词语义生成机制研究也值得关注。而词汇语义特征研究(12篇)则主要关注英汉相同词类的语义类型及语义特征等方面的异同及其成因的对比研究。汉语谚语及熟语研究(10篇)中则重点探索语义处理的(ERP)神经机制以及对成语的组构性特征及语义识解模式解读等问题。而词义演变研究(7篇)中对词义演变创新深层原因及其认知机制的深入挖掘以及复合词的语义变化类型、特征及语义变化的思维性和情感性诱因的探索性研究令人耳目一新。句法、语法层面的认知语义学阐释也逐渐开始发酵,句法非真值意义、标记被动句语义特征等问题受到关注。
(五)认知与外语教学或二语习得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及教学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尤其体现在隐喻与外语教学(26篇)方面,针对隐喻能力测试存在的效度不足、标准混乱等诸多问题,学者们提出了解决方案,而隐喻能力与语言水平相关性的实证研究及其在词汇、阅读以及多模态环境课堂中的应用也是这一领域的热点。另外,在词汇或阅读教学中引入认知隐喻或转喻的观点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探索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新的启示。图式与教学研究(18篇)主要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研究图式理论在听力教学中的应用、对听力过程的影响及基于此提出的听力策略及其局限性等问题。此外,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英语写作及外国文学课程中的应用也正日益受到学者关注。而理论研究(15篇)除基于相关实证研究成果验证或证伪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或假说之外,更多研究则关注认知语言学在教学原则、语言输入、语块教学、教师因素、母语迁移等诸多层面对二语习得或教学研究的补益性与启发性作用;二语习得的认知基础或过程、教学模式等也是学者们关心的议题。
三、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评价与发展趋势
近10年来,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整体上主要表现出以下三个特点:第一,研究对象日趋多样化,研究领域得到极大拓展,尤其是针对中国传统典籍、多模态语篇等相关研究大量增多,概念隐喻、认知语法等传统理论热点在保持原有研究特色基础上开始在语用及语篇等层面寻求新的增长点;第二,跨学科理论及应用研究方兴未艾,其中语篇分析、翻译以及外语教学等领域与认知语言学的融合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理论包括概念隐喻与转喻、认知图式、关联理论等;第三,研究方法方面也一直寻求新突破。除传统内省法之外,语料库、ERP等神经科学实验应用日趋广泛,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内省法相关研究存在的主观性等问题,提高了研究信度和效度,对于解决认知语言学在数据分析、研究范式等方面的问题具有补益性价值。总体来说,中国的认知语言学研究近10年来得到快速而全面的发展,然而在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理论交叉研究和研究方法等三个方面问题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探索与研究。
(一)存在问题
1.研究领域虽然得到拓展,但各分支理论的发展并不均衡,研究热点过于集中,个别理论的研究过度泛化,如概念隐喻在理论研究模块、交叉融合研究模块和认知语言学应用研究模块中都占了相当的比重。而相比之下,转喻作为比隐喻更为基础的认知工具,相关研究却并不多见,特别是关于转喻与其他理论的融合性及应用性研究更为少见。而认知语言学的应用性研究中,与外语教学和翻译研究相比,文学领域的认知研究较为薄弱,需进一步加强。另外,其他认知语言学分支理论(如概念整合、认知语法等)的跨学科交叉融合和应用研究也亟待进一步发展。 2.认知语言学理论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仍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目前,国内的认知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性研究集中于语用、语义、语篇三方面,总体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目前上述三个分支领域的研究多结合隐喻、关联理论、图式理论等,而涉及其他理论的研究则较少,相关理论视角需进一步实现多样化发展;二是学术研究视野需要进一步拓宽,国外的跨学科理论研究早已突破了语义、语用等传统范围,认知音位学、认知社会语言学、认知符号学等创新研究范式方兴未艾。相比之下,国内学界虽然已经觉察到这些新进展,但目前仍处于零星介绍阶段,而缺乏系统的引进、推广与应用研究。
3.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实证性研究方法以及语料库方法等发展应用的空间依然很大。目前,国内认知语言学相关研究仍然以内省法为主,语料库研究法、ERP神经实验、问卷调查法等实证性研究虽然已经占有一定的比例,但仍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实证研究方法在各研究领域的发展情况并不均衡,如外语教学或二语习得的相关研究中,实验、问卷调查等实证性研究方法的应用较多,相比而言,其他领域的实证性研究则很少,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实证性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发展需要提高,除内省法之外,语料库研究法是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使用较多的研究方法,但是基于神经科学最新进展的ERP、R400、眼动追踪等新技术应用则相对较少,且介绍性研究居多而实际应用偏少。
(二)发展趋势
认知语言学研究主要呈现以下发展趋势:其一,认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将会更加拓展,特别是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加深,形成更加多样性的跨学科研究范式。以往研究相对薄弱的转喻、概念整合等理论融合性探索将会逐步增多。其二,应用性研究将会更加发展,认知语言学对其他实践性学科的指导性作用将日趋凸显。除在翻译、外语教学及二语习得等领域的继续发展外,认知语言学在文学研究领域的应用性研究可能成为这一领域新的增长点。其三,国内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也将更加多元化。近年来,语料库研究方法作为传统内省法的有力补充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增长势头依然强劲。另外,使用ERP神经实验、心理实验、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的相关研究也开始增多,随着研究的日趋深入,研究方法与思路将更趋向多元化发展。
四、结论
基于对近10年来发表在15种中国外语类核心期刊的认知语言学研究论文的统计分类和调查分析,基本上可勾勒出近10年来中国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发展轨迹。目前来看,这一领域的研究基本上形成了以各分支理论研究为主,应用性研究及跨学科交叉研究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其中,跨学科融合研究与应用性研究的发展势头较为迅猛,可能成为未来一段时间这一领域研究的热点以及主要发展方向;而实证性研究方法应用的增长则显示了这一学科在研究信度与效度上的新进展。然而,这一学科的研究虽然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但各分支理论的研究发展冷热不均,某些理论呈现过热的趋势而个别理论的研究则乏善可陈,且研究的国际视野仍需进一步拓宽,探索理论融合研究的新范式势在必行。研究方法虽然实现了多样化发展,但语料库研究法及神经科学实验法的应用与探索做得还不够。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学科交叉融合趋势将更加发展,衍生出更为多元的跨学科研究范式;应用性研究的继续增长也将更加凸显认知语言学对其他学科的指导性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寅.认知语言学研究动态[J]. 中国外语, 2006(3):10.
[2]黄洁.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最新动态[J].现代外语, 2012(1):87-94.
[3]束定芳.近10年来国外认知语言学最新进展与发展趋势[J].外语研究, 2012(1):36-44.
[4]唐树华, 田臻.认知语言学的两个承诺及其发展趋势[J].外语学刊, 2012(3):62-66.
[5]汪少华, 王鹏.歇后语的概念整合分析[J].外语研究, 2011(4):40-44.
[6]赵秀凤.概念隐喻研究的新发展——多模态隐喻研究——兼评Forceville & Urios-Aparisi《多模态隐喻》[J].外语研究, 2011(1):1-10.
[7]魏在江.认知参照点与语用预设[J].外语学刊, 2008(3):93-97.
[8]张玮.认知隐喻谋篇机制的再思考——兼谈汉英隐喻篇内映射方式的差异[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2(4):52-60.
[9]王寅.认知参照点原则与语篇连贯——认知语言学与语篇分析[J].中国外语, 2005(5):17-22.
[10]江桂英, 李恒.概念隐喻研究在神经科学中的新进展——以心理现实性问题为例[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1(6):934-941.
[11]蔡金亭, 朱立霞.认知语言学角度的二语习得研究:观点、现状与展望[J].外语研究, 2010(1):1-7.
[12]王改燕.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词汇理据解析与二语词汇教学[J].外语教学, 2012(6):54-57.
[13]师琳.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强势文化对翻译的影响[J].外语教学, 2011(6):109-112.
[14]吴波.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及其对翻译能力培养的启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8(1):56-60.
[15]王寅.汉语“动名构造”与英语“VN构造”的对比——一项基于语料库“吃/eat构造”的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 2007(2):1-6.
[16]刘正光, 孙一弦.“下来”、“下去”作补语时的句法语义限制及其认知解释——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J].外语学刊, 2013(1):60-64.
[17]刘文宇, 张勖茹.语境对隐喻理解影响研究文献的可视化分析[J].外语研究, 2013(4):17-26.
[18]孙毅.基于语义域的隐喻甄别技术初探——以Wmatrix语料库工具为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4):10-16.
[19]李福印.思想的“形状”:关于体验性的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1):44-49.
[20]刘丽虹, 张积家.时间的空间隐喻对汉语母语者时间认知的影响[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9(4):266-271.
[21]韩大伟, 王娜.基于认知神经理论和实验手段的隐喻研究进路[J].外语电化教学, 2011(3):33-37.
[22]蔡辉, 孙莹, 张辉.浮现中的熟语性:“程度副词+名词”构式的ERP研究——熟语表征和理解的认知研究之十[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1):1-7.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外语类核心期刊;研究综述;跨学科;范畴拓展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254(2014)06-0103-06
Review of the Recent Ten Year’s (2004-2013)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Linguistic Study in China
—Based onData from 15 Core Journals of Foreign Languages
LIANG Yanhua,WANG Xiaoping
(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 530004,Guangxi,China)
Abstract:With keywords,titles,abstracts and themes as the search fields,the papers concerning cognitive linguistics published in 15 Chinese Core Journals were searched and counted.Cognitive linguistic researches in China are found to be featured with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the diversification of research subjects and broadening of the research domain,the increase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es on theories and on application as well as the pluralization of research methods.Additionally,the hotspots of recent 10 years’ cognitive linguistic study in China were analyzed in the subdomains of conceptual metaphor,translation based on cognitive linguistics,cognitive grammar,cognitive semantics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based on cognitive linguistics.It also pointed out the imbalanced developments of various sub-theories and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es,proposing possible developmental orientations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interdisciplinary study and research method in the near future.
Keywords:cognitive linguistics;core journals of foreign languages;review;interdisplinary;research hotspot
认知语言学自20世纪80年代末传入中国以来,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研究领域,在研究数量和质量上都实现了“井喷式”发展,各分支领域涌现出一批新锐研究者,大大推进了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进程。本文基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的15种外语类和翻译类核心期刊本外语类核心期刊分别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外语研究、外国语、外语学刊、外语界、外语电化教学、中国外语、当代语言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现代外语、中国翻译、上海翻译,中国科技翻译。,通过对发展动态、研究热点、存在缺陷以及趋势走向等问题的梳理分析,考察近10年(2004-2013)间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研究进展。
一、中国认知语言学10年综观
笔者以“认知”等词条为关键词、篇名、摘要和主题检索了CNKI全文数据库收录的15种外语类核心期刊近10年来发表的文章,经筛选,共检索到认知语言学相关论文1521篇(见表1)。本文所调查的外语类核心期刊是我国语言学及应用研究领域的权威期刊,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内相关研究的较高水平,基本可以反映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研究进展。
表12004-2013年15种中国外语类核心期刊
认知语言学研究分布情况
对表1的说明:凡从语篇或语用层面探讨概念隐喻、概念转喻、构式语法等认知语言学分支理论的,一律分别归入认知语用、认知语篇研究中;凡基于某种认知语言学理论(如认知语法、概念整合等)的教学、翻译、文学等领域应用性研究,一律分别归入认知翻译、认知与外语教学及认知与文学研究中。 (一)研究对象多样化与范畴拓展
传统上认知语言学研究热点一直集中于概念隐喻与转喻、概念整合、构式语法、认知语法、原型范畴等问题,且以国外研究范式内结合英语语料对词汇、小句、句子等层面的研究为主,较少涉及汉语、非语言媒介及语篇维度的探讨,也极少对国外理论进行批评性研究。然而近年来,研究对象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其一,对国外相关理论或研究进行批判性思考的研究增多,如王寅<sup>[1]</sup>、黄洁<sup>[2]</sup>、束定芳<sup>[3]</sup>和唐树华<sup>[4]</sup>等对认知语言学的学科性质、理论框架、哲学基础、缺陷不足等问题进行了更为全面的批判性评价;其二,以汉语语料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不仅关注英汉同类语言现象的对比及其深层次文化成因,也聚焦诸如认知体验、动态识解、认知或哲学基础和汉语语言现象的认知动因、推理逻辑和意义建构过程<sup>[5]</sup>;其三,非语言模态的研究开始发酵,多模态隐喻类型、多模态隐喻与转喻的动态关系、多模态相似性的表征方式及其跨模态协同运作机制等问题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sup>[6]</sup>,旨在探究隐喻思维性在其他非语言模态中的体现,为概念隐喻的普遍性提供必要佐证;其四,由词句、语义层面研究为主拓展为词句、语义、语用、语篇共同发展的多维度研究。例如,魏在江<sup>[7]</sup>将认知参照点的应用拓展到语用层面,对语用预设在其认知语境中的特征和理解进行认知语言学解读;张玮<sup>[8]</sup>从隐喻的语篇组织功能、信息推进、映射类型特点及其语义延伸等方面进行了多层次的分析研究。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4卷
第6期梁燕华,王小平:中国认知语言学(2004-2013)研究综述——基于15种外语类核心期刊的统计分析
(二)跨学科理论融合与应用研究增多
国内研究者一方面积极地将认知语言学与其他语言学理论相结合,发展新的研究范式;另一方面积极地将研究成果用于实践性领域,以检验理论的适应性与阐释力。第一,跨学科理论研究在国内呈现增长之势。大量国外相关跨学科研究的成功范例被介绍到国内的同时,新研究模式也不断涌现。例如,王寅<sup>[9]</sup>采用认知参照点与话语分析相结合的视角分析语篇连贯及论题统领性和代词回指问题。此外,神经科学、心理学等学科相关理论或成果开始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隐喻研究领域,如汪桂英等<sup>[10]</sup>在梳理神经科学角度研究概念隐喻的最新研究基础上,指出前人研究中存在问题以及该领域未来可能发展方向。第二,认知语言学应用研究显著增多。认知语言学理论及其研究成果被广泛地应用于二语习得研究(如蔡金亭等<sup>[11]</sup>和王改燕<sup>[12]</sup>)、翻译研究(如师琳<sup>[13]</sup>,吴波<sup>[14]</sup>)等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检验了理论研究适应性与阐释力。
(三)研究方法多元化发展
近年来,认知语言学研究逐渐形成了以内省法为主与语料库、心理实验与脑神经实验相结合的多元化系统,主要表现在:第一,语料库研究方法得到广泛应用。语料库研究方法作为对内省法缺陷的补充,解决了认知语言学在数据分析、研究范式方面存在的亟待解决问题。目前,基于语料库研究方法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利用语料库调查分析某类语言现象的特点、运作机制等或对比其不同语言中的异同等问题(如王寅<sup>[15]</sup>,刘正光等<sup>[16]</sup>);二是研究新的语料库软件在研究中的作用或探索这些语料库处理软件的功能(如刘文宇<sup>[17]</sup>、孙毅<sup>[18]</sup>等)。第二,问卷调查、实验法等研究方法使用增加,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实验法,另一类为问卷调查或抽样调查法。其中,前者在实证研究中占主导地位,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利用实验对隐喻方面的相关研究,关注涉及思维的体验性(如李福印<sup>[19]</sup>)、隐喻解读机制以及隐喻对受试者语言能力方面的影响(如刘丽红<sup>[20]</sup>)等问题。第三,ERP实验等神经科学实验方法得到应用。ERP实验、R400等实验手段辅助下的研究在为认知语言学研究提供新范式的同时,也为语言机制的成因提供可信的“硬数据”解释,大大提升了理论或研究结果的信度及可证伪性。例如,韩大伟等<sup>[21]</sup>主张利用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探究隐喻的加工运作处理机制;蔡辉等<sup>[22]</sup>则利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对构式加工机制进行了电位分析,所得数据为构式的生成机制提供了佐证。
二、研究热点透析
根据表1的统计,当前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主要涵盖三大类认知语言学各分支理论研究、学科交叉理论研究及应用研究。其中,研究热点依次为概念隐喻(259篇)、认知与翻译(182篇)、认知与语法(143篇)、认知语义(114篇)和认知与教学(110篇)。
(一)概念隐喻
概念隐喻研究数量最多,共检索到论文259篇,研究对象也最为丰富多样:理论探索(30篇)着意于对隐喻分类、研究层次以及理论缺陷等问题进行回顾与反思,以及从哲学角度对中西方认知隐喻观历史渊源的深度开掘;此外,隐喻与转喻关系的理论探讨也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词汇层面的隐喻(11篇)研究虽总体呈现下滑趋势,但以汉语为语料的研究却在增加,较多关注特定语料中的隐喻类型和特征等问题,以对《道德经》等中国传统经典所蕴含概念隐喻的探源性研究最具代表性。语法隐喻研究(22篇)则关注语法隐喻特征、理论构建及其意义整合机制以及时态隐喻问题。而时空隐喻(18篇)的研究者从哲学等不同角度深入探索时空隐喻的表征模式及其思维模式与认知机制。多模态隐喻研究(14篇)则结合平面及电视广告、漫画、电影、手势语等语类,聚焦多模态隐喻类别、语类性特征、隐喻意义建构与识解机制以及模态间融合互动和隐转喻互动关系等问题。隐喻能力(5篇)研究,多从研究角度、研究方法等维度出发梳理分析最新研究发现或综合多科理论探究隐喻能力的理论内核。此外,音乐隐喻(2篇)研究独辟蹊径,探讨音乐隐喻与意识流文本主题及人物建构的关系以及意象图式与音乐隐喻的关系。而听觉隐喻(1篇)则突破固有范式,论及听觉隐喻的跨语言性质、听觉域范围及其映现等问题。 (二)认知与翻译研究
认知语言学与翻译的融合性研究早已成为语言学界的热点问题,研究形式与内容日趋多样,目前共统计到论文182篇。其中,隐转喻的翻译研究(42篇)中,科技、商务等专门用途英语中的隐喻翻译研究近年来受到关注,多从概念整合、名物化、语篇特征构建等角度论述科技文体中隐喻的翻译策略。隐喻与翻译认知层面的理论探索也是研究的热点,研究者多从隐喻分类、识解、认知加工机制、投射、文化特性与共性等隐喻研究的不同方面对其翻译问题进行探讨。理论研究(30篇)则尤为重视翻译认知研究范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及模型建构的探索以及翻译的认知心理机制等问题。而图式理论与翻译研究(17篇)则试图验证图式理论对翻译的认知基础、译者的心理机制或过程等不同层面问题的阐释力。另外,文学作品中意象及文化图式翻译以及口译及其教学过程中图式的应用等问题也是研究热点。关联理论翻译研究(14篇)致力于论述关联理论对翻译的阐释力,试图构建新的翻译模式的同时,更多从语境关联的视角出发,研究翻译的认知推理过程、语境认知效果等应用性研究。
(三)认知语法
目前统计到的143篇文献,其中汉语语法的相关研究几年来实现了大幅度增长。据统计,以汉语材料或语法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相关研究有27篇,以英文为参照的汉英对比研究有12篇,共占认知语法研究总数的27.27%。相关研究热点主要有:语法化研究(22篇)重点阐释系动词、情态动词、疑问词等词汇层面语法化现象的同时,也将研究触觉拓展至构式、句子乃至语用层面,探索语法化在这三个层面的形成机制及演变过程。认知参照点(14篇)主要关注汉语构式的认知原则以及英汉语同类构式的认知参照对比等问题;而关于语用预设特征及理解以及语篇建构机制及指称等问题的探讨则将其研究拓展至语用及语篇层面。修辞格或倒装句的生成及认知机制则是图形背景(10篇)研究的热点问题,近来语篇连贯机制也开始进入研究者视野。而自主依存模型研究(9篇)除理论框架、运作机制的探讨之外,对修辞格以及古诗词等汉语语言现象生成、建构与识解机制研究也受到关注。名物化/名词化(9篇),则多以汉语语料为研究对象,论析概念物化在名词化机制中的作用以及名词化发生范围及不同层面名词化的异同等问题。
(四)认知语义
统计到的研究论文114篇中,词汇层面的研究67篇,占总数的58.77%,其他研究有47篇,占总数的41.23%。具体来看,词义创生机制研究(24篇)中,以词汇多义性的心理动因、意义创生机制、典型义项与非典型义项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和多义性的识解机制等问题的探索最具代表性。另外,形容词是否存在多义性之争以及网络热词语义生成机制研究也值得关注。而词汇语义特征研究(12篇)则主要关注英汉相同词类的语义类型及语义特征等方面的异同及其成因的对比研究。汉语谚语及熟语研究(10篇)中则重点探索语义处理的(ERP)神经机制以及对成语的组构性特征及语义识解模式解读等问题。而词义演变研究(7篇)中对词义演变创新深层原因及其认知机制的深入挖掘以及复合词的语义变化类型、特征及语义变化的思维性和情感性诱因的探索性研究令人耳目一新。句法、语法层面的认知语义学阐释也逐渐开始发酵,句法非真值意义、标记被动句语义特征等问题受到关注。
(五)认知与外语教学或二语习得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及教学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尤其体现在隐喻与外语教学(26篇)方面,针对隐喻能力测试存在的效度不足、标准混乱等诸多问题,学者们提出了解决方案,而隐喻能力与语言水平相关性的实证研究及其在词汇、阅读以及多模态环境课堂中的应用也是这一领域的热点。另外,在词汇或阅读教学中引入认知隐喻或转喻的观点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探索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新的启示。图式与教学研究(18篇)主要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研究图式理论在听力教学中的应用、对听力过程的影响及基于此提出的听力策略及其局限性等问题。此外,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英语写作及外国文学课程中的应用也正日益受到学者关注。而理论研究(15篇)除基于相关实证研究成果验证或证伪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或假说之外,更多研究则关注认知语言学在教学原则、语言输入、语块教学、教师因素、母语迁移等诸多层面对二语习得或教学研究的补益性与启发性作用;二语习得的认知基础或过程、教学模式等也是学者们关心的议题。
三、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评价与发展趋势
近10年来,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整体上主要表现出以下三个特点:第一,研究对象日趋多样化,研究领域得到极大拓展,尤其是针对中国传统典籍、多模态语篇等相关研究大量增多,概念隐喻、认知语法等传统理论热点在保持原有研究特色基础上开始在语用及语篇等层面寻求新的增长点;第二,跨学科理论及应用研究方兴未艾,其中语篇分析、翻译以及外语教学等领域与认知语言学的融合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理论包括概念隐喻与转喻、认知图式、关联理论等;第三,研究方法方面也一直寻求新突破。除传统内省法之外,语料库、ERP等神经科学实验应用日趋广泛,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内省法相关研究存在的主观性等问题,提高了研究信度和效度,对于解决认知语言学在数据分析、研究范式等方面的问题具有补益性价值。总体来说,中国的认知语言学研究近10年来得到快速而全面的发展,然而在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理论交叉研究和研究方法等三个方面问题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探索与研究。
(一)存在问题
1.研究领域虽然得到拓展,但各分支理论的发展并不均衡,研究热点过于集中,个别理论的研究过度泛化,如概念隐喻在理论研究模块、交叉融合研究模块和认知语言学应用研究模块中都占了相当的比重。而相比之下,转喻作为比隐喻更为基础的认知工具,相关研究却并不多见,特别是关于转喻与其他理论的融合性及应用性研究更为少见。而认知语言学的应用性研究中,与外语教学和翻译研究相比,文学领域的认知研究较为薄弱,需进一步加强。另外,其他认知语言学分支理论(如概念整合、认知语法等)的跨学科交叉融合和应用研究也亟待进一步发展。 2.认知语言学理论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仍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目前,国内的认知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性研究集中于语用、语义、语篇三方面,总体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目前上述三个分支领域的研究多结合隐喻、关联理论、图式理论等,而涉及其他理论的研究则较少,相关理论视角需进一步实现多样化发展;二是学术研究视野需要进一步拓宽,国外的跨学科理论研究早已突破了语义、语用等传统范围,认知音位学、认知社会语言学、认知符号学等创新研究范式方兴未艾。相比之下,国内学界虽然已经觉察到这些新进展,但目前仍处于零星介绍阶段,而缺乏系统的引进、推广与应用研究。
3.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实证性研究方法以及语料库方法等发展应用的空间依然很大。目前,国内认知语言学相关研究仍然以内省法为主,语料库研究法、ERP神经实验、问卷调查法等实证性研究虽然已经占有一定的比例,但仍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实证研究方法在各研究领域的发展情况并不均衡,如外语教学或二语习得的相关研究中,实验、问卷调查等实证性研究方法的应用较多,相比而言,其他领域的实证性研究则很少,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实证性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发展需要提高,除内省法之外,语料库研究法是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使用较多的研究方法,但是基于神经科学最新进展的ERP、R400、眼动追踪等新技术应用则相对较少,且介绍性研究居多而实际应用偏少。
(二)发展趋势
认知语言学研究主要呈现以下发展趋势:其一,认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将会更加拓展,特别是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加深,形成更加多样性的跨学科研究范式。以往研究相对薄弱的转喻、概念整合等理论融合性探索将会逐步增多。其二,应用性研究将会更加发展,认知语言学对其他实践性学科的指导性作用将日趋凸显。除在翻译、外语教学及二语习得等领域的继续发展外,认知语言学在文学研究领域的应用性研究可能成为这一领域新的增长点。其三,国内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也将更加多元化。近年来,语料库研究方法作为传统内省法的有力补充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增长势头依然强劲。另外,使用ERP神经实验、心理实验、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的相关研究也开始增多,随着研究的日趋深入,研究方法与思路将更趋向多元化发展。
四、结论
基于对近10年来发表在15种中国外语类核心期刊的认知语言学研究论文的统计分类和调查分析,基本上可勾勒出近10年来中国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发展轨迹。目前来看,这一领域的研究基本上形成了以各分支理论研究为主,应用性研究及跨学科交叉研究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其中,跨学科融合研究与应用性研究的发展势头较为迅猛,可能成为未来一段时间这一领域研究的热点以及主要发展方向;而实证性研究方法应用的增长则显示了这一学科在研究信度与效度上的新进展。然而,这一学科的研究虽然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但各分支理论的研究发展冷热不均,某些理论呈现过热的趋势而个别理论的研究则乏善可陈,且研究的国际视野仍需进一步拓宽,探索理论融合研究的新范式势在必行。研究方法虽然实现了多样化发展,但语料库研究法及神经科学实验法的应用与探索做得还不够。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学科交叉融合趋势将更加发展,衍生出更为多元的跨学科研究范式;应用性研究的继续增长也将更加凸显认知语言学对其他学科的指导性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寅.认知语言学研究动态[J]. 中国外语, 2006(3):10.
[2]黄洁.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最新动态[J].现代外语, 2012(1):87-94.
[3]束定芳.近10年来国外认知语言学最新进展与发展趋势[J].外语研究, 2012(1):36-44.
[4]唐树华, 田臻.认知语言学的两个承诺及其发展趋势[J].外语学刊, 2012(3):62-66.
[5]汪少华, 王鹏.歇后语的概念整合分析[J].外语研究, 2011(4):40-44.
[6]赵秀凤.概念隐喻研究的新发展——多模态隐喻研究——兼评Forceville & Urios-Aparisi《多模态隐喻》[J].外语研究, 2011(1):1-10.
[7]魏在江.认知参照点与语用预设[J].外语学刊, 2008(3):93-97.
[8]张玮.认知隐喻谋篇机制的再思考——兼谈汉英隐喻篇内映射方式的差异[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2(4):52-60.
[9]王寅.认知参照点原则与语篇连贯——认知语言学与语篇分析[J].中国外语, 2005(5):17-22.
[10]江桂英, 李恒.概念隐喻研究在神经科学中的新进展——以心理现实性问题为例[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1(6):934-941.
[11]蔡金亭, 朱立霞.认知语言学角度的二语习得研究:观点、现状与展望[J].外语研究, 2010(1):1-7.
[12]王改燕.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词汇理据解析与二语词汇教学[J].外语教学, 2012(6):54-57.
[13]师琳.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强势文化对翻译的影响[J].外语教学, 2011(6):109-112.
[14]吴波.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及其对翻译能力培养的启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8(1):56-60.
[15]王寅.汉语“动名构造”与英语“VN构造”的对比——一项基于语料库“吃/eat构造”的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 2007(2):1-6.
[16]刘正光, 孙一弦.“下来”、“下去”作补语时的句法语义限制及其认知解释——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J].外语学刊, 2013(1):60-64.
[17]刘文宇, 张勖茹.语境对隐喻理解影响研究文献的可视化分析[J].外语研究, 2013(4):17-26.
[18]孙毅.基于语义域的隐喻甄别技术初探——以Wmatrix语料库工具为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4):10-16.
[19]李福印.思想的“形状”:关于体验性的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1):44-49.
[20]刘丽虹, 张积家.时间的空间隐喻对汉语母语者时间认知的影响[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9(4):266-271.
[21]韩大伟, 王娜.基于认知神经理论和实验手段的隐喻研究进路[J].外语电化教学, 2011(3):33-37.
[22]蔡辉, 孙莹, 张辉.浮现中的熟语性:“程度副词+名词”构式的ERP研究——熟语表征和理解的认知研究之十[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