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改后物理新教材与思维能力培养

来源 :中外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wor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探索自然奥秘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过,而这些探索的动力源泉是我们的思想,是我们的思维、思考方法。如果方法正确,就会揭开事物的真相。否则就会走弯路,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由此可见,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思考方法对自己的发展是多么重要。而高中的物理学习,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甚至决定着他们的将来,决定着他们未来能否成为一个合格的物理人才。
  首先,这里我们有一个有趣的案例,也是困扰我们多年的例子:1963年,坦桑尼亚的马干巴中学三年级的学生姆潘巴在与同学一起做冰淇淋时,他们先把生牛奶煮沸,加入糖,等冷却后倒入冰格中,再放进冰箱冷冻。为了抢占剩下的冰箱空位,姆潘巴只得急急忙忙把牛奶煮沸,放入糖,等不及冷却,就把滚烫的牛奶倒入冰格中,并送入冰箱。一个半小时后,姆潘巴发现了一个让他十分困惑的现象:他放入的热牛奶已经结成冰,而其他同学放的冷牛奶还是很稠的液体。照理说,水温越低,结冰的速度越快,而牛奶中含有大量的水,应该是冷牛奶比热牛奶结冰速度快才对,但事实怎么会颠倒过来了?他先后请教了几个物理老师,都没有得到答案。一位老师感觉他提出的问题怪异得近乎荒唐,就用嘲讽的口吻说:“你说的这些就叫做姆潘巴现象吧!”但执着的姆潘巴并没有认为自己的问题很荒唐,他抓住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物理系系主任奥斯波恩博士到他们学校访问的机会,又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这位博士并没有对他的问题嗤之以鼻。回到实验室后,博士按照姆潘巴的陈述做了冷热牛奶实验和冷热水物理实验,结果都观察到了姆潘巴所描述的颠覆常识的怪现象。于是,他邀请姆潘巴和他一起对这个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1969年,他和丹尼斯•奥斯伯恩博士共同撰写了关于此现象的一篇论文。
  这种现象很多书中都作为对事物质疑,探索的例子来引用,但下面我们把这个问题作为思维分析和推理的例子来应用。我们高中生完全可以根据所学的物理知识结合自己的思维推理能力做出推断,那么这个推断又是怎样的呢?
  在推断前我們看一下新教材给我们的启示:
  新版(人教版)高中物理就非常注重有关思维推理方面的内容的编写,可以说有很大的突破,新课程标准教材必修1中的第一章第六节内容为“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就很能说明问题,这里引入了他在1638年写的《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指出: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论断,一块大石头的下落速度要比一块小石头的下落速度大。假定大石头的下落速度为8,小石头的下落速度为4,当我们把两块石头拴在一起时,下落快的会被下落慢的拖着而减慢,下落慢的会被下落快的拖着而加快,结果整个系统的下落速度应该小于8。但是两块石头拴在一起,加起来比大石头还要重,这样,整个系统下落的速度应大于8。这使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伽利略由此推断出重的物体不会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这就是力学之父的杰作。这段内容我是多年前在课外参考书上看到的,当时就深感伽利略的伟大。现在我们的教科书引入了这一段内容,把它叫做思维逻辑的力量。真是太恰当不过了。
  1665年秋季,牛顿坐在自家院中的苹果树下苦思着行星绕日运动的原因。这时,一只苹果恰巧落下来,它落在牛顿的脚边。这是一个发现的瞬间,这次苹果下落与以往无数次苹果下落不同,因为它引起了牛顿的注意。牛顿从苹果落地这一理所当然的现象中找到了苹果下落的原因——引力的作用。那么我们在中学教学中就可以这样的引入: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在牛顿定律发现之后,这时我们引导学生可以做这样的思维和推理,那个在树上的苹果如果不受力的话将静止,也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明显和苹果的真正运动状态不符,苹果的落地是越来越快,它的运动状态不断的改变,这就说明它受到了力的作用,而这个力的来源没有别的物体可提供,它只能是地球。它不但对苹果有引力,那么其它物体的落地是不是这种性质的力起作用呢?当然是这种力。所有行星、卫星的圆周、椭圆运动都是由这种力来提供向心力。后来剑桥大学为了纪念牛顿,把这颗苹果树移植到剑桥,它成了剑桥人的骄傲。
  我们的探索并不是我们眼睛看到了什么,而是我们想到了什么。例如新课程标准教材中关于卢瑟福对微观世界的思考、推理。它为我们敲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使我们了解到了原子的结构,也使我们发现了质子、中子和其它一些粒子。新课程标准教材中关于α粒子散射实验:它的结果是大多数α粒子几乎原方向穿过金箔,有极少数粒子反弹,并且几乎是原方向反弹。这时的卢瑟福进行了这样的思考:电子能不能使α粒子大角度偏转呢,我们知道电子的质量是α粒子七千三百分之一,它对α粒子的速度大小和方向的影响就像灰尘对枪弹的影响。完全可以忽略。因此,只能是具有大部分质量带正电的部分。按照原有的汤姆生枣糕模型,正电荷是弥漫地分布在原子内的,α粒子各方向的斥力基本上相互平衡。要穿过就都穿过,要不就都穿不过。从而建立了核式结构模型,使我们真正的了解到了原子核与电子的空间关系。这就是原子物理之父的杰作。
  下面我们再说姆潘巴:首先我们要用的两个水杯要完全相同,水的质量必须相同,水的成分也要相同(纯水和含有其它物质的水当然不一样),另外两杯水所处的冷却环境也要完全相同,否则没有任何可比性。另外两杯水要密闭,以便消除蒸发的影响。我们不妨设两杯水的低温为T1和高温为T2,而我们要比较的是它们结冰的时间。试问符合上述条件两杯温度相同(低温的T1)的水结冰的时间是否相同呢?这个问题的回答应是肯定的,因为它们的冷却要经历相同的物理过程。那么再问温度为T2的热水冷却到温度为T1的冷水是否也需要时间呢?当然也需要时间。而高温的水T2结冰要经历先冷却到T1,然后再从温度T1到结冰两个过程的总时间肯定要长些。这样的思维推理不是很能说明问题吗?
  所以,作为中学物理教师,我们应充分利用教科书上的内容,在介绍这些事例给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的是激发学生兴趣,增强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究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其他文献
【摘 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阐述课程建设对于独立院校的重要性,重点剖析了课程建设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和需要处理好的几类关系。同时,针对校级重点课程如何向精品课程跨越等相关问题进行探索和讨论。  【关键词】重点课程 精品课程 课程建设的可持续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期刊
【摘 要】通过数理综合班的建设,对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探索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方式,使之成为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新型人才的教学改革试验区,以此促进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整体推进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理科基础 拔尖人才 教学概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期刊
【摘 要】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高涨期,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主要是:进入了自我分化阶段;成人感和独立意向显著;自尊心发展突出;自我评价水平逐渐提高,趋于成熟。根据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的教育对策是:家长应尊重他们的人格,对子女坚持正面教育为主;教师应与学生建立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了解中学生,引导他们正确成长;家长和教师帮助青少年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帮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来自职高语文教学第一线的鲜活材料,理性地分析了当前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职高作文教学所遇到的困境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走出困境的几条实用策略:①丰富写作素材,让学生走向“沸腾的生活”。②培养写作兴趣,让学生体验“写作的快乐”。③改变批改方式,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④变换教学思路,让学生能够“自由的写作”。⑤教给写作方法,让学生作文“有章法可循”。  【关键词】新
期刊
许多农村学校的语文教师反映上课没有趣味,经常一个人在讲台上唱独角戏,抱怨学生胆子小,上课没人发言,对语文没有积极性;也常听到有学生说,语文课只有老师作报告,越听越没劲,师生对课堂的气氛都感到不满,使教与学无法和谐。但笔者认为农村语文课堂同样可以有气氛、有魅力,除了教师自觉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善于吸取他人成功经验和充分挖掘课文内在魅力外,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重导入,创出新意。  课堂导入是
期刊
鲁迅曾说:“所谓写文章就是写别人没写过的东西”。可见文章是一种独特的艺术作品。写作是一段艺术再创造的过程,中学写作课是点燃学生潜在智慧火花的极佳途径。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过程中必须渗透创新理念,探索高效的教学捷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和创新能力,以致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素质。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笔者在作文课教学中经过一番求索,初步形成了以下教学思路:  一、斟酌寻立意  立意是写作的出发点,文章
期刊
【摘 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抓好朗读教学,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将是一个极大的推动。本文阐述了朗读教学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就朗读教学的策略进行了粗浅的探讨,以期通过朗读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向素养要成绩。  【关键词】语文素养 朗读教学 地位和作用 朗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
期刊
教学是一门艺术。若细细品味优秀教师的课,就不难发现,虽然他们授课的内容、方式、方法不同,但却都具有鲜明的个性,这种个性往往是与他们的个人特点、知识结构等有关因素紧密融合统一的。但实际中,教师多年来的角色定位,使得不少已经画地为牢,把自已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现在已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为此,教师必须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师之间进行有针对
期刊
图示历史,就是用符号、文字、数字组成图形,表示历史过程内在联系和本质的一种教学方法。中学历史教材知识的叙述有选择、有结构,所以我们就有可能把它图示化,用图示的形式来表达某一事件或某一章节的内容。  中学历史知识结构图示法是一种把历史学科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一种最优组合的教学方法。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原则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要教授学生懂一门学问
期刊
什么是“导学式”教学法?“导”而不是“讲”,学生任务是“学”而不是“听”。其实质是在教师启发下学生通过自己获得知识、技能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要怎样导的巧妙有序学生才能学得灵活呢?   一、学前“导”兴趣,激发动机。  实践证明:只有学生对某项运动感兴趣时,他们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去探求,如:上篮球课时我故意少拿出一个球,学生拿到球后发现还有一位同学没有球,这时我问“少一个球怎么办?”同学们就提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