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事情理图解的文字温度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lie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孙海芳《这些字,那些事》是以一个汉字为凝结核,凝聚了学理的认知、人事的今昔、教育的感悟、生活的碎片、人情冷暖的文集,引经据典图解“这些字”,用人事情理焕发出文字的温度。故事、言行、印象、记忆,成了作者对“字”感悟的注解,成了字的温度的表征。敏感、善感、有心是作者能于教育汉字的枯燥中发现机趣、能于人事变迁的脚步中产生情感的波动、能于人们习见的生活中发现哲理的光辉的原因。
  [关键词]孙海芳;《这些字,那些事》;汉字;人事情理
  [中图分类号]I20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6-0020-03
  文字是有温度的,一个人能从中体会到文字中蕴涵的中国思维、中国美感以及中国的智慧,是值得赞扬的;而又能“触及每一个汉字”,让她所散发的温度,“温暖现世中冰霜般的寒意,慰藉孤独寂寞的心灵”(《温(代自序)》)又是值得感怀的。孙海芳的文集《这些字,那些事》(甘肃民族出版社)以一个汉字为凝结核,凝聚了学理的认知、人事的今昔、教育的感悟、生活的碎片、人情的冷暖,读来让人眼睛一亮,感慨系之。
  一、引经据典图解“这些字”
  在本书中,一个思考、解读汉字本身和体味汉字意味深长暗示的人,让有声的语言及无声的思索、想象沉淀下来,让那些杂沓无关的人事、言语和印象联缀起来,那些人事、言语、印象的鲜活让这些文字的温度释放出来,生出动人的情感、渗出生活的感悟、闪现理智的灵光。按理说,在一个文字书写的文本里,根本不值得对文字表示惊诧,然而在这样一个以“字”为凝结核,结构情感、结构人事的文本中,文字本身的意义和文字的相关意义都是值得关注的。
  众所周知,文字中包含着许多信息,下点功夫查点资料即可知悉这些意义;文字中也包含着许多人类的、民族的、时代的甚至个人的感悟,这并非人人能想到的,由文字本身的意义想到过往的生活,并由此波及教育、人生的思考则更加难能可贵。那些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并穿越文字的表面而进入文字背后的经验,感受到文字中蕴涵的能量和温度的人更是难得。孔子弟子三千,其中贤者七十二人,而得到孔子称赞的,“始可与言诗”(见《论语》“学而”、“八佾”)的人只有子贡、子夏两人。天下识字者无数,然而能于字里行间“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悟人间冷暖的人又有几个呢?能从中感悟人生况味,深究生活、教育根底者又有多少呢?本书的作者,由此及彼,“举一隅而反三隅”,由字面之义而进入生活之域,从常人习见的情境中感悟到生活及人生的真谛,这样的人应该刮目相看,“机趣流通之士,始可与言文也”。比如关于“激”字,作者就“一厢情愿地认为,它和眼泪、打击有关” ,并在“主观臆断和猜测”之下,感悟出作者所从事的职业教师、教育的真谛。作者为此写道:“作为一个与人间最纯粹的精灵们打交道的行业,如能对‘激’做到充分的理解,并运用于我们的行业,会在我们琐碎繁杂的教学工作中,让尘事牵绊的内心有些许欣慰与清新。”(《激》第221页)与此相关的还有关于“教”字的感悟,作者从“攴”部的考证开始,言及带“攵”的字“间接的或者直接的,都和打击的残酷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单纯地推理,教化的过程似乎与惩罚密不可分”,由此谈及自己对教育的感悟,认为“在我们当今的教育行为中,我们完全放弃其‘攵部’的概念,是片面的,不可行的”。(《教》)“轻描淡写的‘走’字,实则深深地蕴涵着古人意味深长的教育理念在其中。”“一个‘走’字,折射出古人淳朴的教育思想,在以小故事讲透大道理的寓言中(指《守株待兔》,引者注),也渗透着言传身教的理性教育之本。”(《兔“走”触株,折颈而死》)作者在文字中看见的是文字创造者的良苦用心,由此激发的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感悟,这里的见解要比教育学的专著灵动、活泼,更有文化渊源,更有情感温度,更有人文气息。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感悟,灵光一样频繁地出现在本书中各个篇章之中,让人感到透彻如镜。除了这种理趣十足的深切见解,作者还有诗意解读,比如关于“寒”字,作者的演绎又是如此富有诗意。“寒”“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意境,一面还是诗意盎然,阳春白雪;一面却沁人骨髓,冷若冰霜。‘寒’字的出现,就是一个忐忑不安的景象,意味着它的引申,也是一样的左右为难。”(《寒》)在这里,理趣和诗意齐飞,感悟与想象并驾。由于专业的局限,我不能判断作者这样的解释是否符合汉字造字的本意,但是这样的解释足以让人想到仓颉造字之后为什么会出现“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本经训》)的情形。文字的产生,真正是惊天地、泣鬼神。因为有文字后,“造化不能藏其密,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汉字揭开了天地间的奥秘,记录了中华民族成长的历程,包蕴着文化的信息,隐含着人类情感的密码。而作者对文字中包蕴的以上信息,往往能作出出人意料的解释和感悟,天机被泄露、真理被洞穿之后的空明透彻,确实让人有些不知所措。真不知作者是何以悟到这样的情境、这样的妙理。基于以上点滴的智慧言说,我们可以判断此人已具备“告诸往而知来者”的智慧,且有生花妙笔传达这种顿悟的能力。
  一个字,其中蕴涵着诗意、理趣、智慧,蕴涵着思维的、文化的、美学的深意,“一个部首,古人留给我们的是一部精神的宝藏,中国汉字的文化魅力令人震撼。它将不断给我们惊讶的启示,且惊讶永存”。(《教》)诚如作者的发现,我们从作者的解读和感悟中确实感受到了汉字的这些魅力、这些文化蕴涵乃至这些启示。
  在文本中,我们发现在向前的追溯中,作者显示了自己对文字的博闻多识,显示了专业的功力。关于字的解释,作者动用了自己广博的知识储备,在文本中涉及的典籍有《说文解字》、《释名》、《尔雅》、《正字通》、《易经》、《物原》、《离骚》、《荀子》、《墨子》、《书经》、《周礼》、《战国策》、《左传》、《庄子》、《礼记》、《淮南子》、《白虎通义》、《春秋繁露》、《汉书》、《独断》、《抱朴子》、《水经注》、《论衡》、《世说新语》、《物类相感志》、《三国志》、《旧唐书》、《太阳阴经》、《弟子规》、《鲁班营造正式》、《鲁班经》、《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名医别录》、《生霸死霸考》、《楞伽经》、《梵网经》、《佛说十善戒经》、《说文解字注》,《甘肃通志》,还有民国老课本等;溢出中国典籍的国外典籍有《旧约》、印度的《优婆塞戒》等。此外,文中还引用了缅甸的谚语、日本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弗雷泽的《金枝》、特拉克尔的《冬夜》、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刘小枫的《拯救与逍遥》,叶舒宪的《圣经比喻》,还有许多与字相关的诗词曲赋,乃至与文学相关的研究专著,比如傅道彬的《晚唐钟声》,可谓旁征博引,纵横开阖。此外,对汉字学理的认知包括了对汉字结构、造字方法的认知,引经据典,剥茧抽丝,细致入微,更兼以诗词的佐证,扎实而灵活;还有在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基础上对幸福的看法,以刘小枫的《拯救与逍遥》为基础论审美与救赎,都可圈可点,见解深刻。   二、以“字”结构人事情理
  因为一个字记住一些人、一些事,因为这些字记忆起那些事,这些具有当下性,而那些具有历时感。一个字与一些人,一些事与一些情感事理产生瓜葛,变成了激活记忆的契机,变成了点燃生命记忆的火花,也成了连缀记忆的线索,将有质感的生活记忆归拢在一起,以一个“字”为扭结点,把有关的故事娓娓道来,温情脉脉。在文本中,“字”及其代表的意义伸到生活的深处,探到命运的底层。一个“字”变成了故事的灵魂。比如《逝》这一篇章,没有多少关于“逝”字的引经据典的解读,而多是关于生活中消逝的记忆。有消逝的空间——四合院、方家湾93号、这个巷子、学校等,有消逝的记忆——逝去的岁月、童年的记忆、铁一小的桃花,还有关于学校的往事。作者以貌似平静的笔触叙述着让人伤感的故事,悉心的描绘和带着时光印痕的插图,来自QQ空间的摘录,都在诉说着“逝”这个“有着悲观情结的汉字”。这是文本中的由生活到“字”的生成,生活的叙述占据大多数的篇幅,那个作为凝结核的“字”只作为点睛的一笔。这种情形在《那些事》部分尤为集中。比如《“州”与“城”》一篇,在叙述如何教“州”这个字的同时,在比较了“川”和“州”整两个字形并有所感悟的之后,话锋一转,“由此延伸开来,‘兰州’,顾名思义,就是河流边上的一块陆地”。顺势作者进入了对雁滩“这一典型的河心滩”记忆的叙述,由此延伸到关于老兰州的那些事。一些有质感的生活和一些令人伤感或者感动的记忆便由此而展开。
  在沿着文字的本意、文字的感悟向生活的当下的生成过程中,作者展示了生活的积累,展示了讲故事的能力,其间有与小学生的对话,有学生作品的展示,有游历的见证,有日记的摘录,还有关于兰州这个城市的典故、方言、民俗、记忆等的回忆,更有家人、朋友、师长的事迹、言语等记录,还有图像的佐证。他们的故事、言行、印象、记忆,成了作者对“字”感悟的注解,成了字的温度的表征,为此所有记事、记人、记言都与“字”联系在一起,“这些字”与“那些事”间的关联由此而建立,把字解得明白透彻,把事写得风生水起。由于对字的深入解读,更兼字又成为作者所写人与事的灵魂,使得这些看似平常的事有了哲理的深沉。文章中种种关于自己职业生活、平常生活的记忆、情感、感觉、心怀,都被一个个“字”的意义所联接,变成了对一个字的温度的注解。字成了人、事、情、理的扭结点,字也成了情理的结晶,而人与事构成了字的温度的来源。在“字”的联缀之下,知识被激活,记忆的闸门被开启,生活的片段被呈现,人事的记忆被投射到当下,哲理的灵光开始闪现。字的意义启迪了生活的灵光,生活感悟的灵光又昭示了字的意义,字与人、事、情、理之间进入互生、互启的境界。
  众所周知,文字抽象化的结果是使文字与生活现象剥离,而本书的作者反其道而行之,试图将文字与生活现象混融,尽管这种混融并未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但这种尝试是有益的。从符号论的角度讲,文字是一种共同记忆,记录的是具有共同性的信息,而一旦与个人性的事件或者感悟联系起来,便能生成个人性的特色,个人性和与个人性相关的事消解了由文字的共同性所带来的距离,消解了文字的共同记忆的意义,而变成个人记忆的演绎。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这本书不同于所有生硬的字书,而是一部演绎由“字”激发和引起的人情世态与生活的杂录。因此,本书的中心恐怕应该是“那些事”,而“那些字”只是龙的眼睛而已。作者要么画龙点睛,要么点睛画龙,在“这些字”与“那些事”之间游走,将一个语文现象变化成人事现象,将对文字解读融入活生生的人事描绘与叙述之中,“字”于是焕发出人情的、人性的温度。
  几千年前,人类用创造文字的方式记录自己的认知、情感,在文字中隐藏了许多文化的、审美的秘密;今天,孙海芳以文字为起点,发掘其中的秘密,触发自己的记忆,在对文字的感悟中加入生活、人生故事等注解,从文字的意义和对文字的感悟中找到了文字的温度、文字的光辉,这是一个对文字有着特殊敏感的人才能做的事,从多元的故事和偶尔记录下来的感悟片段,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机、心智和心意。作者何以做到这些呢?我们可以从文本中找到一些根据。作者说:“作为教者,首要敏感。敏感于事,敏感于细节,才能将理所当然的忽略变成触手可得的知识。”(《“立马悬蹄”与悬蹄立马》)“让我们用一颗善感的心去体验这个纷繁的世界。”(《肉》)作者发现“身边会有一些有心人在记录自己转瞬即逝的梦境,用真实的汉字,一点一滴地写着前世的征兆和启示”。(《梦》)作者正是这样的敏感有心之人,她用一颗善感的心去体验丰富的汉字,也体验纷繁的生活,只不过她是在通过真实的汉字一点一滴的记录着现实的征兆和启示,把点滴的积累汇聚成涓涓细流。袁宏道曰:“世上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叙陈正甫会心集》)孙海芳应为文字情趣、理趣、机趣的“会心者”。作为一个有心之人,作者往往能于教育汉字的枯燥中发现机趣,往往能于人事变迁的脚步中产生情感的波动,往往能与人们习见的生活中发现哲理的光辉。正如作者所言:“作为教者,作为一名‘塑造者’,我们所做的不仅是教给他们有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点滴中带着孩子去体验生活最本真的内容,在细节处提升学生对幸福的体验感。”(《福》)言传兼及身教,这本集子也许正是作者自己体验生活本真、体会文字温度、体悟生命真谛的结果。
  文本选取一个文字,向前追溯其造型、造字方法,追溯其本意、引申义等,同时以十分学理的方式延及字书、文章、诗词曲赋的言说,引经据典,穷究其始;文本选取一个汉字,向当下生成,联系相关的人和事、物和情,触及到一些可以感悟、感慨的生活,人事杂沓,因“字”而聚。一些“字”成了向历史的纵深和向现世人生生成的枢纽,把字的历史以及与字相关的人事记忆联缀在一起,敷衍成章,集而成册,文字的精灵意义得到彰显。在此,每一个“字”被蒙上了历史和文化的尘埃,每一个“字”被附着了情感和故事的灵气。谈古则引经据典,颇得学究之气,有板有眼;论今则据事说理,生意盎然,机趣焕然。能将这两者融为一体,足见作者的驾驭能力。文中思致的收放、事理的联接、情感的俯仰,都在温婉的叙写中得到相得益彰的处理。而且,关于每一个字,无论作者绕多远,引用多么丰富的材料,进行多么深奥的解释,最后都会来到教育的门前,将对教育的感悟和反思进行到底,将教育的细节场景化,将生活的情节人情化,并在此基础上将教育的原理散文化,这样使坚硬的学理、哲理以及教育原理生动、灵动,有了情感的脉动。
  在文中,一些日记的片段或者篇章被串联在一起,归置于一个与字相关的话题中,被编织在一起,刻意的整体追求难以掩盖文章拼贴的事实,其中大段的引用,尤其是置于篇首的一些文字,至少没有起到或者完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文意的相通有刻意编织的嫌疑,刻意的编织带来文气的断续,这种刻意感也许是这种带有理趣的散文难以避免的,但让人在作者性情之外看到的是为文的刻意而不是适性,随笔之“随”带来的兴之所至的率性似乎在作者过分内敛的学理追求中变得谨慎,刻意的以文字为结构、凝结核使篇章缺乏变化,刻意的以“字”为题使整个文本缺乏必要的变化,篇章之间缺乏必要的对比、变化,有模式化的倾向。整个文本像一个主题公园,刻意中少了随意,感悟的灵动因文章的结构因素而内敛,这也许已成为作者的风格或称为惯性。此外,“这些字”和“那些事”之间的联系也不甚必然,比较松散,处理的痕迹比较明显,局部的精致、精彩要大于整体的精致、精彩,这也许是文集难以避免的弊病。笔者无意在小苗地里驰马以寻求批评者的快意,为未来计,提出以上意见,以为就作者现在的年龄而言,形成这样的风格似乎为时尚早,作者或可警觉。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脑脉泰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ACI)的临床疗效及对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64例AC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
针对某型涡轴发动机燃油调节器的工作特点,对其中的重要部件——转速伺服系统进行了建模仿真研究。通过对其结构及工作原理的深入分析,得出其动、静态条件下具体的数学模型。为
由于GPS信号传输信道上存在大量非线性且具有时变性的乘性噪声,对GPS信号造成干扰。传统的GPS信号消除乘性噪声的方法去噪效果无法达到要求,使得建立的坐标系精确度降低,降低了公路平整度的测量精度。为此,提出一种基于乘性噪声干扰下的GPS公路平整度的优化测量方法。将获得的GPS信号利用离散小波变换方法消除乘性噪声,得到准确数据。利用三维空间坐标系建立GPS公路平整度测量模型。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消除G
永昌,是古丝绸之路的河西走廊上一座并不著名的小县城。但随着骊靬文化的被发现,其知名度迅速提高,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永昌县被确认为骊靬古城遗址之后,伴随着骊靬文化研究逐渐的兴起,永昌逐步确立了研究骊靬古文化独一无二的地位。现如今,它俨然已经成为骊靬文化的代名词。  我们从永昌县城顺着由于骊靬热而新修的公路,来到了位于县城西南约10公里的者来寨。据一名当地人说,者来寨俗名者撒寨子,现已改了名,叫骊靬
正统意识是中国古代社会很重要的政治观点,这种观点不仅反映在汉民族政权中,在魏晋时期汉民族与少数民族政权对立之际,这种观念也通过民族融合深深地影响着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
从北京发往中朝边境图们市只有一趟K215列车。午后13点10分准时从北京站出发,向着东北方向,穿过“万里长城第一关”山海关,穿过东北平原上无尽的田野,穿过覆盖长白山脚下挺直的白桦林,拖沓行进26小时后,最终在图们江岸边的小车站里懒地停下。  搭乘这趟列车的旅客大多在山海关内换乘。偶尔会有一些扛着硕大包裹的短途旅客,吵吵嚷嚷上车又在几站之后吵吵嚷嚷离开。鲜少有观光客会将时间耗费在这趟遇站就停的“慢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