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被长篇小说熬倒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sualhoxyg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拙作《永远的大运河》从构思、写作到出版,大体上经历了10年时间,可谓“十年磨一剑”。说起这部长篇小说的创作,很多苦辣酸甜,一起涌起,一时难以述说。
  我1965年出生在廊坊,大运河在我家乡穿过,廊坊是个很崇尚英雄豪杰讲究义氣的地方。1982年我考上了廊坊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这是一所非常注重创作的师范院校。老师汤吉夫、苗雨时等就是著名的作家和诗歌评论家。学生们都受老师们的影响。所以这所院校的学生出现了不少作家和评论家。1985年毕业以后创作就没有间断。大约是在2000年以后,在尝试过各种文学体裁的创作之后,我决定用长篇小说的形式写出我心中的也是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写长篇小说,最主要的要写人物。《红楼梦》里的贾宝玉、林黛玉,《白鹿原》里的白嘉轩、鹿子霖等人物都活在广大读者的心里。《永远的大运河》出场的人物有一百多个,但塑造的主要人物是刘光汉。自古以来,“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大运河,特别是京东北运河,包括北京的通州,天津的武清、杨柳青、宝坻一带和河北廊坊、霸州等地,属于清末民初的直隶地区,民风彪悍,乡风淳朴。刘光汉这个人物,是此地三个英雄人物的集合体,刘秉彦,廖汉生,魏大光,但其性格原型主要源自魏大光。魏大光,霸州人,1911年生于农家,在天津当过码头工人,因参加抗日活动被捕入狱。他在狱中结识了共产党员,懂得了只有组织起来共同抗日才能获得解放的道理。这个人物性格鲜明,既有祖辈义和团的威猛彪悍血气方刚,又有燕赵人的侠肝义胆,儿女情长。将刘秉彦、廖汉生、魏大光等众多抗战英雄“萃取众人,合成特别的一个”,是现实主义作家的典型人物塑造方法。刘光汉并不是“高大上”,而是“忠义”与“愚孝”集于一身的时代的人物,有优点,也有缺点和弱点。面对日寇,奋起抗争的民间英雄“刘光汉”是千百万英雄儿女中的一个代表、一个典型。在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不屈的运河儿女,“血性”与“担当”使他挺身而出,英勇杀敌,血染运河,保卫大地神州。写作中,我也时时被这个真实的汉子感动着。在大历史、大叙事中,人物性格的真实性最为重要。作者不光是在塑造人物,还是在还原历史,带着读者循着前人的足迹在还原历史中回味历史。通过回味历史,找准当下应该做什么、怎么做。
  如果说,人物形象是长篇小说的灵魂,那么,文化氛围,民俗民间文化就是人物生存的营养沃土、气场和舞台根源。长篇创作必须注重文化思考和文化表达,而且在文化坚守的基础上,要有所创新。
  “文学是人学。”文学里的人,是超越于本能,带有不同层级、具有一定文化意义的人;即使从文学作品本身讲,它同时也应该是文化。在当今中国,缺乏文化底蕴的作品越来越丧失生命力,甚至成为快餐或者垃圾。而保有文化气息的作品越来越被人们所推崇。《红楼梦》《白鹿原》,这一古一今的“一红一白”,给了我极大的启发。
  “文化写,写文化”,成了我的创作旨归。我在《永远的大运河》(第一部)创作的最初谋划阶段就对如何做好“文化表达”进行了深入思考。比如带有中华传统文化意味的“海纳百川,运河为先”、家族家训传承的“平安第一福、携余第二福”、异姓兄弟结义的“十不拜、八不交”等。从“写文化”的角度,这些是小说里表现的内容;从“文化写”的角度,这些也正是叙事、议论中时时处处所秉持的意念,是推进故事发展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写作进入中盘过程中,又受主人公刘光汉对牺牲了的父亲的敬仰、疼爱、感恩、歉疚之情启发,似乎是呼之欲出的自然而然地把大运河称为“中华民族的父亲河”。关于“父亲河”的称谓,在中国历史上好像没有人提及。我为什么这样高声呐喊?是有自己多方面的深入思考的。其中最主要是缘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理解和思考。
  民俗民风的展示,也是文化表达的重要方面。小说里的一些故事,特别是对主人公性格形成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故事,往往是以民俗民风为引线的,并通过浑然一体的叙事,实现预设的艺术效果。比如,对乡邻中的恶痞常小辫,主人公在“怜”与“恨”的交替中徘徊了“救”与“谅”的脚步,最终酿成祸端,而“老鹰风筝”制作上令人纠结的两家恩怨历史以及利用它给人们换来口粮的严峻现实,却是这场争执的引线。再如,秉持“家仇不可外扬”的观念,让主人公不得不救起对家族弟妹险些性侵得手而被打昏的恶棍连长顾会雄,反过来这个顾会雄却恩将仇报,几次置刘光汉于死地。
  正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的命题一样,“优良的民族文化基因是民族文学得以生生不息的血脉”。民族精神便是从这里挺起脊梁的。我觉得,长篇小说由于体量巨大、人物众多、故事复杂,故此在长篇小说创作小说创作上有个特殊重要的条件,那就是动笔前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上、身体上、物质上、意志上等多方面的准备,尤其我这部《永远的大运河》长达150万字的长篇。如果各种准备不充分、不到位的话,很可能半途而废。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文学写作更是一样,特别是长篇小说。学习、观察、思考,这些对于写作来说就如同盖房子打地基,不把地基夯实,房子就会坍塌。所以我在动笔写作《永远的大运河》(第一部)之前,用了大约六七年的时间进行架构、材料的准备(和构思、设计)。学习、观察、分析、研究,随时拿笔记录自己的一些心得,有些可能是瞬间的想法,从而搭建起基本故事框架。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之后,再回头做否定、肯定式的取舍。
  其实,从真正动笔开写到交给出版社,这部作品前后也就是用了将近4年的时间。从构思准备到写作完成,基本上用了10年时间。两下相比,倒是准备的时间更长,准备的时间甚至相当于写作的数倍。
  对困难和挑战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这一点并不亚于对架构、材料的准备,甚至要给予优先考量。没有强悍的心理素质,长篇创作是不可能成功的。写到半截当逃兵的作者比比皆是。“人贵有自知之明”,在长篇创作方面,更主要地体现在对自我心理素质的判断、认知上。也就是要有一定的阅历、资历、经历之后才可以进行长篇创作的尝试。所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当然,对自己的自信,包括写作能力、观察力、想象力等方面能力的自信,这些都是形成优良心理素质的基础。如果,作者还比较年轻的话,千万不要急于写长篇。还是先从短篇、中篇练起,逐步接触长篇。按照先短后中再长,循序渐进的规律写作,这是明智者的选择。因为长篇小说太熬人,一熬意志,二熬阅历,三熬能力,四熬筋骨,也就是说对人的身体伤害特别大,五熬生活方式(不良的生活方式对身体摧残更甚)。“五熬”代表五行,哪个方面都不可缺少,否则,十年八年绞尽脑汁的写作,你可能坚持不下来。《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遥43岁就撒手而去,是中国当代文学最大的损失,就是第四、五两个方面没能禁得住“熬”。陈忠实老师1986年开始构思写作《白鹿原》,1997年,《白鹿原》经过修改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这部用他的话说,是一部可以“垫棺做枕”的长篇小说,对他的身体伤害极大。这部书,他投入了全部生活库存和艺术积累,倾注了全部心血。后来,他因癌症而撒手人寰,不能说不是这部长篇小说对他的煎熬所致。
  如果说,人物是长篇小说的灵魂,民间文化和民俗是人物赖以生存的环境,那么历史题材必须尊重历史。关于抗战题材的作品,我专门到图书馆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和书籍。对中华民族历经14年的抗战历史进行了深入的钻研学习。炎黄子孙不屈服外来侵略者的斗争史是一曲英雄壮歌,是一幅可歌可泣的民族画卷。大运河和黄河、长江一起,在面对外敌的时候,自然发出愤怒的吼声,这是惊人的意志,厚重的历史。面对中华民族越来越接近伟大复兴的历史时刻,我还要始终守住一个作家的良心和纯真,守住伟大而神圣的文学初心。不忘文学前辈的楷模召唤,不忘老师的教导,不忘自己的使命,继续把《永远的大运河》第二部写完写好,献给伟大的祖国和时代。
  (作者简介:刘凤起,作家,小说《永远的大运河》的作者。)
其他文献
我问陈来老师:“孟子虽然讲了先义后利的价值观,……但是他没有排除在我们人生、社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领域,是有二者可以得兼的,可以共赢的情形,应该努力开创,争取这种共赢得兼的局面。”这种局面,用今天的话来说,是否可以理解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呢?  陈来老师回答:“在一定的定义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可以作为义利双行关系的一种。但就概念来讲,我们所说的,是义利的共赢,不是人我的共赢,意义更为普遍,
每年年关将近,电视里都会有很多关于春运的报道,镜头下尽是农民工兄弟的脸庞特写,面色黝黑,瘦骨迎风,如同古画中逡染过的竹。那常让我想起读大学本科时,自己也坐在归乡车上,要打发无聊难熬的20小时。彼时动车高铁没有普及,车厢人满为患,人们用各色北方口音畅聊着大城市的观感和自己家乡的故事。  车窗外是陕北的黄土高原,是山西东部的太行山,是华北的大平原……直到下车那一刻,天地更空旷,寒冷更甚,楼矮了,人稀疏
陈独秀(1897.10.9—1942.5.27)首先是文化领袖,其次才是政治领袖,作为政治领袖他虽是个悲剧人物却不乏“开天辟地”之功,作为文化领袖他呼唤科学、民主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则具有永恒的魅力。陈独秀手迹无疑是中国现代化史上重要的历史文献与艺术珍品,更是他生命的风景、心灵的诗章。陈独秀手迹之毁与存,亦是其风骨与命运之见证。珍迹惊现书画展  “迟到的纪念:纪念陈独秀诞辰130周年书画展”有陈独秀
2015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这本感人又骇人的书,正是我们反思战争的最好参考和反对战争的锐利武器。  该书的作者阿列克谢耶维奇,一位白俄罗斯女性,出生于战后的1948年,大学新闻系学生,后来成为记者和散文作家。或许是记者和作家双重身份产生的化学作用,让这位女性作家具备了与众不同的特质:擅长通过访谈来记录真实,更擅长通过访谈来挖掘人性。她曾经说:“所有的虚构文
桥川时雄致朱启钤信札壹  整理中国营造学社阚霍初先生手稿时,发现日本学者桥川时雄写给中国营造学社社长朱启钤的一封墨笔书信。信封正面正中墨笔竖题“桂辛社长阁下台启”,左侧竖题“弟桥川时雄敬椷”,信封背面朱印“北平王府大街东厂胡同人文科学研究所电话东局八二二号”。信笺二页,信的内容如下(原文竖排):桂辛社长阁下辱承  教言籍谉  文祺清适为颂为慰关于霍初遗著印行诸荷  赐示拜读之下感激莫名敬伸  谢忱
李商隐一生多辗转于诸幕府间,而他在桂幕期间代理昭州古郡的那段日子,倒是颇为舒心的。壹  昭州的治所,就是今天的平乐县。秦始皇统一六国,设置桂林郡,两汉时属苍梧郡富川县。《宋书·州郡志三》:“吴孙晧甘露元年,分零陵南部都尉立始安郡。”“平乐侯相,吴立。”取县南三里平乐溪为名。原属零陵,东吴被平定后,改属广州。此后,历两晋、宋、齐、梁、陈,至隋不改。唐高祖时,置乐州。唐太宗贞观年间,因平乐溪西岸有昭潭
2019年6月由商务印書馆出版的《中国古代军事文学研究》一书,汇集了作者陈曦对先秦至晚清一系列军事文学经典作品的解读,全书论文30余篇,每一篇都力求守正出新,颇具个人特色。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细腻与宏大并存  韩兆琦先生在给《〈史记〉与周汉文化探索》(中华书局2007年版)一书的序中写道,作者“读书很细,能发现许多别人不太注意的问题,并由此加深、加广地开发下去”。这种小缺口
“你都退休好几年了,何必还这么辛苦爬格子?图个啥?”认识我却不理解我的人,常常会提出这样的“质疑”。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所有行业、所有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很多工作也都“减量”了,就連在职记者的采访、写作,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问题。虽然如此,我这个离职的“新闻老兵”还是发出了70篇各类稿件,其中有8篇发表在光明日报上,而这8篇“新闻味”不是很浓的稿件,虽然没有“本报记者”的署名,却是
我是72届初中、74届高中毕业生。高中毕业后,我们高22班20名同学满怀“与贫下中农一起过春节”的热情,于1975年3月,先于同届毕业生去插队。在劳动了大约一年半,城里大批招工。我与大多数知青都回城了。  我们那批回城的知青主要分配在服务行业。我被分配到北京电车二场113路车队当售票员。是跟早、晚高峰时增加的小车。跑小车的司机和售票员多为同届或上一届的,清一色小年轻,尽管大家其乐也融融,但填补不了
有些书并非名家名著,装帧设计和纸张以现在流行的眼光看来,也都近乎简陋,满满的都是历史深处物质匮乏时代里的特征;但是从其诞生——出版、印刷、发行到现在,外在的这些“不美”居然一点也没有影响其寿命,相反愈老愈帅,被当年的读者所珍藏之外,甚至还为一代代新读者所认同。  《深山画虎》就是其中的一种。  苦孩子出身的学者朱仲玉先生海外归来后,立足祖国的传统文化,针对广大青少年,做了大量编书著书的工作,这本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