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于如何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关注,而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提升学生有效学习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笔者所教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为例,探索如何有效选择教学手段,达到提升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思维能力
1优化问题设计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源头和动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是一种持续不断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活动。历史课的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出课前精心设计好的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正如赵恒烈先生的观点,“把不同观点的争鸣引进教学,教师要善于诱导,要积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的思维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进而掌握知识的脉络。问题是教学的终点,也是教学的起点,这种以问题探究为轴心的循环过程,既提出和解决了问题,增进了知识,也会引发更多的新问题,激发更多有意义的思维。
思维起自问题,通过层层设问推进的教学方案尤为强调思维的创新过程。问题设置的情境展示了各种新奇、疑惑和矛盾,利用这些去引发学生思维,再进行积极的探究,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选出与问题情境相关的信息,通过思维进行分析与加工整合,探索出和问题有关的新知识、新观点,这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课堂提问是师生对话教学里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属于常见的启发要素。通过巧妙而富有针对性地提问,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培养了学生在思辨中学习的习惯。教师要深入了解学情,全面掌握教材的内容,不只是从教材中挖掘问题,更要将历史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挖掘问题。问题要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难度要适中,编排要有梯度,要把学生的思维潜力和知识储备逐漸激活。
2制作思维导图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上世纪六十年代,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东尼·博赞开发了思维导图,这是一种借助文字与图像进行思考的思维工具,又叫脑图或心智图,是运用颜色、文本框、形状、箭头、线条等要素连接关键词表达复杂知识逻辑结构的一种规划与记录的方法,记载了具有作图者本人特质的思维活动过程。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初中学生(尤其是七年级)由于其认知发展阶段的特点,他们的比较、分析、归纳等抽象思维能力并不成熟,相对而言,形象思维依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更易于接受颜色、线条、文本框等因素构成的形象化信息。思维导图实现了抽象思维的具体化、复杂思维的简单化,展现出的线条和图形让学生能够在大量的知识中迅速把握重点、明确层次,这些特点和优点正好适应了初中历史教学培养思维能力尤其是历史发散思维能力的要求。
除了教师出示外,也可以指导学生回忆所学的基本知识及其相互关系制作思维导图。通过学习和制作思维导图,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使他们能够系统地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结构,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概念网络,学生的记忆力、创造力、注意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具体来说:
首先,有助于复习与应试。有些学生和教师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历史是一个“贝多芬”科目,只要多背就能得高分。但是随着中高考不断地改革,很多地市都开始推行中考历史开卷,这种历史题目看起来容易,但高分段的考生却很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历史主观题(尤其是材料解析、活动探究)中有许多材料考生看不懂,他们不会搜集和处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另外,许多题目让考生对历史人物、事件或历史观点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价,探究历史的进程和规律,但当前不少考生复习时只知道死记硬背课本上各孤立的知识点,并没有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历史认知体系,这就导致了他们的答案呈碎片化的特点,缺乏指向性、条理性、
逻辑性,这种剥离思维的零碎知识得分肯定不高。如果在日常学习尤其是复习过程中让学生制作思维导图,学生通过锻炼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就可以掌握一定的历史逻辑关系和历史演进线索,历史思维能力将得到全面提高,也就能更从容地面对考试。
其次,有助于创新与合作。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认知策略,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应试能力,也能推动学生创造性学习与合作学习,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比如在复习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参照某课或某单元的全部知识点绘制思维导图。这时可以引导学生在绘图过程中观察、体会各知识点间的关系,通过对自己以往所学内容不断地组织和整理,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完整了,有的人甚至可以发现一些从未意识到的规律,从而形成具有创新性的理解。
3创设历史情境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情境即情况、环境,是由外界、景物、事件和人物关系等因素构成的某种具体的境地”,在历史教学中情境主要指的是由各种客观历史事实因素组成的具体境地。历史课的教学情境是认知、情感、行为等各种因素的综合,是教学过程中围绕师生的主观心理、客观环境和兴趣意志等因素创设再现的历史典型。初中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学情境的创设,这种构成于心理上的环境,可以促进学生通过具体的材料发挥想象力,引领学生融入特定的历史场景氛围,对掌握历史知识、激发历史情感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意识、情感和思维活动都是客观世界在人头脑中的反映,但历史学科知识有其特殊性,作为已发生的事实,与我们今天的生活是有时间(或空间)距离的,有的甚至年代久远。学生既不能直接感知当时的情景,也很难凭空想象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具体情况,受制于客观条件,历史教学大部分还是在教室内依托课本按部就班地进行,在历史遗址实地研究的机会很少。加上历史课课时有限,初中教材出于义务教育普及的需要,对某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叙述是比较简略的,内容单调乏味。鉴于以上问题,我们教师要有相应的对策。具体来说,就是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教材内容收集选择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相关史料,特别是第一手史料。这些文字、图片、录音、视频等多种类型的材料直观形象,帮助学生进入创设的历史情境,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使他们的身心全面融合到教学过程中,同时也能使他们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和思考历史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和历史表象重新组合,发展出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也是培养其历史思维和认知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朱林林.探寻初中历史课堂的深度韵味[J].才智,2020(5):132.
[2]王艳红.例谈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教育,2019(11):22-26.
[3]徐嵘嵘.借助思维导图提升历史教学有效性[J].名师在线,2019(27):65-66.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思维能力
1优化问题设计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源头和动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是一种持续不断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活动。历史课的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出课前精心设计好的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正如赵恒烈先生的观点,“把不同观点的争鸣引进教学,教师要善于诱导,要积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的思维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进而掌握知识的脉络。问题是教学的终点,也是教学的起点,这种以问题探究为轴心的循环过程,既提出和解决了问题,增进了知识,也会引发更多的新问题,激发更多有意义的思维。
思维起自问题,通过层层设问推进的教学方案尤为强调思维的创新过程。问题设置的情境展示了各种新奇、疑惑和矛盾,利用这些去引发学生思维,再进行积极的探究,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选出与问题情境相关的信息,通过思维进行分析与加工整合,探索出和问题有关的新知识、新观点,这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课堂提问是师生对话教学里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属于常见的启发要素。通过巧妙而富有针对性地提问,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培养了学生在思辨中学习的习惯。教师要深入了解学情,全面掌握教材的内容,不只是从教材中挖掘问题,更要将历史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挖掘问题。问题要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难度要适中,编排要有梯度,要把学生的思维潜力和知识储备逐漸激活。
2制作思维导图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上世纪六十年代,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东尼·博赞开发了思维导图,这是一种借助文字与图像进行思考的思维工具,又叫脑图或心智图,是运用颜色、文本框、形状、箭头、线条等要素连接关键词表达复杂知识逻辑结构的一种规划与记录的方法,记载了具有作图者本人特质的思维活动过程。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初中学生(尤其是七年级)由于其认知发展阶段的特点,他们的比较、分析、归纳等抽象思维能力并不成熟,相对而言,形象思维依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更易于接受颜色、线条、文本框等因素构成的形象化信息。思维导图实现了抽象思维的具体化、复杂思维的简单化,展现出的线条和图形让学生能够在大量的知识中迅速把握重点、明确层次,这些特点和优点正好适应了初中历史教学培养思维能力尤其是历史发散思维能力的要求。
除了教师出示外,也可以指导学生回忆所学的基本知识及其相互关系制作思维导图。通过学习和制作思维导图,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使他们能够系统地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结构,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概念网络,学生的记忆力、创造力、注意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具体来说:
首先,有助于复习与应试。有些学生和教师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历史是一个“贝多芬”科目,只要多背就能得高分。但是随着中高考不断地改革,很多地市都开始推行中考历史开卷,这种历史题目看起来容易,但高分段的考生却很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历史主观题(尤其是材料解析、活动探究)中有许多材料考生看不懂,他们不会搜集和处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另外,许多题目让考生对历史人物、事件或历史观点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价,探究历史的进程和规律,但当前不少考生复习时只知道死记硬背课本上各孤立的知识点,并没有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历史认知体系,这就导致了他们的答案呈碎片化的特点,缺乏指向性、条理性、
逻辑性,这种剥离思维的零碎知识得分肯定不高。如果在日常学习尤其是复习过程中让学生制作思维导图,学生通过锻炼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就可以掌握一定的历史逻辑关系和历史演进线索,历史思维能力将得到全面提高,也就能更从容地面对考试。
其次,有助于创新与合作。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认知策略,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应试能力,也能推动学生创造性学习与合作学习,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比如在复习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参照某课或某单元的全部知识点绘制思维导图。这时可以引导学生在绘图过程中观察、体会各知识点间的关系,通过对自己以往所学内容不断地组织和整理,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完整了,有的人甚至可以发现一些从未意识到的规律,从而形成具有创新性的理解。
3创设历史情境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情境即情况、环境,是由外界、景物、事件和人物关系等因素构成的某种具体的境地”,在历史教学中情境主要指的是由各种客观历史事实因素组成的具体境地。历史课的教学情境是认知、情感、行为等各种因素的综合,是教学过程中围绕师生的主观心理、客观环境和兴趣意志等因素创设再现的历史典型。初中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学情境的创设,这种构成于心理上的环境,可以促进学生通过具体的材料发挥想象力,引领学生融入特定的历史场景氛围,对掌握历史知识、激发历史情感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意识、情感和思维活动都是客观世界在人头脑中的反映,但历史学科知识有其特殊性,作为已发生的事实,与我们今天的生活是有时间(或空间)距离的,有的甚至年代久远。学生既不能直接感知当时的情景,也很难凭空想象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具体情况,受制于客观条件,历史教学大部分还是在教室内依托课本按部就班地进行,在历史遗址实地研究的机会很少。加上历史课课时有限,初中教材出于义务教育普及的需要,对某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叙述是比较简略的,内容单调乏味。鉴于以上问题,我们教师要有相应的对策。具体来说,就是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教材内容收集选择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相关史料,特别是第一手史料。这些文字、图片、录音、视频等多种类型的材料直观形象,帮助学生进入创设的历史情境,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使他们的身心全面融合到教学过程中,同时也能使他们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和思考历史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和历史表象重新组合,发展出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也是培养其历史思维和认知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朱林林.探寻初中历史课堂的深度韵味[J].才智,2020(5):132.
[2]王艳红.例谈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教育,2019(11):22-26.
[3]徐嵘嵘.借助思维导图提升历史教学有效性[J].名师在线,2019(27):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