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山区农户自愿移民搬迁机制及效应研究

来源 :学术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naz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对河南省巩义市温堂村69户搬迁农户的实证调查,对农户移民搬迁动力机制、居 住空间效用变化等内容进行分析表明:贫困山区农户进行自愿移民搬迁是其家庭理性判断的 结果。迁入村庄出行方便、基础设施完善、经济发展环境好和迁出村庄交通闭塞、居住环境 差、子女上学不方便等因素综合作用与农户搬迁的空间决策,有效的政策保障加快和保证了 农户搬迁过程的实施。搬迁后,农户在迁入村庄获取了更多的居住空间效用,并建立起新的 社会网络关系,其居住需求基本达到相应预期。
  关键词:农户;自愿移民;贫困山区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0)02-00 88-06
  
  农户移民搬迁多指农户由于某些原因,离开原有居住地,重新寻找其他居住地进行生产生 活,近些年得到经济学、政治学、生态学和社会学等学科领域的共同关注。目前,国内相关 研究主要集中在非自愿性移民搬迁和自愿性扶贫搬迁两方面。非自愿性的移民迁居多指由国 家强制力保证的搬迁移民,通常为工程移民(例如大型项目建设,水库工程移民等),农户 在搬迁过程中往往处于一种被动性。自愿性的移民迁居可以是自由的,自发的或政府、个体 或整体性的经济行为。〔1〕目前,国内自愿性移民搬迁研究主要集中在山区农 户扶贫搬迁方面,内容集中在山区移民的安置模式和安置方式、移民的经济生产、移民区的 环境容量等研究方面。①但总体相关研究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①从研究对象看,多数都 是针对农户扶贫搬迁项目的研究,对移民迁居主体农户的研究相对薄弱;②从研究内容 看,现有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对移民安置、移民迁入区环境容量等内容,对移民迁居动机、 参与治理等方面的研究相对缺乏;③从研究层次看,绝大部分研究都注重从总体上分析移 民搬迁带来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应,对搬迁过程中农户居住空间效用变化的细致剖析比较缺 乏;④从研究方法看,大部分研究都是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量化性的分析相对薄弱。 结合山区脱贫和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推进贫困山区农户移民搬迁,鼓励其迁移到条件较 好、有发展空间的区位成为现阶段山区农户居住空间调整的一种主要趋势。基于现有研究中 的不足,本文从村域层面农户角度,对贫困山区农户居住搬迁的空间特征、动力机制、 居住空间效用变化等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并为山区农户居住空间调整以及农村居民点整合提 供一定参考。
  
  


  一、研究村域概况及选取依据
  
  1.研究村庄概况
  温堂村位于河南省巩义市新中镇东北部低山丘陵区,地处巩义市新中镇、米和镇和小关镇三 镇交界处,距新中镇政府3公里,地理位置优越。村域总面积1.94平方公里,耕地1300亩, 有七个村民小组,475户,人口1562人。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00多元,村域 经济发展在新中镇处于相对较高水平。村庄第一和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第二产业较 为发达。在农村经济环境不断改善的背景下,村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加 快,温堂村逐步发展为农户居住规模较大,居住环境相对优越的新型居住小区。
  2.选取依据
  


  当前,一些特殊区域(高海拔、中高丘陵区、山区)农户移民搬迁成为居民点整 合的主要趋势。巩义市山区农户居住分散的特征比较突出,20 03年开始,温堂村凭借较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和相对优越的居住环境,已经吸引来自本镇和其 他乡镇偏远山区的165户、580人搬迁至村内入住。从推进农户集中居住的实际效应看,温堂 村作为中心村庄的带动性凸显,有效引导了山区分散农户向其集中与转移。随着搬 迁农户逐年增加,温堂村现已形成相对稳定的居住小区,居住规模逐步扩大,集聚性进一步 增强。农户向温堂村的移民搬迁较好表现出农户由远离城镇的低级中心地向城镇腹地区次级 中心地集聚的特征。
  
  二、农户实施自愿移民搬迁
  
  


  


  决策的动力机制
  基于经济学观点,农户居住迁移行为是村域居住空间系统变化的主要推动力。村域居住 空间系统结构的变化,包括村庄地域的边界均衡和空间内部均衡,都取决于农户实施迁移过 程中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的比较。经典的推拉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山区农户居住迁移的 动力机制。迁出地各种消极因素形成的推力和迁入地各种积极因素形成的拉力之间的相互作 用是导致不同区域间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
  1.现有居住地对搬迁农户的拉力
  迁入地有利的环境因素是吸引居民迁移的重要因素。迁入地形成“拉力”的积极因素有 较好的生活环境,诸如丰富的水利资源和土地资源、良好的地理区位和交通条件,较多的就 业机会,较好的生活水平,较好的教育及文化设施配置条件等。
  


  通过表1分析发现,首先,有94.2%的被调查农户认为“优越的交通位置和村庄较好的通 达性”是吸引其搬迁至现有居住地的重要因素。温堂村所处地理位置处于新中镇、小关镇和 米河镇三镇区域的中心,距离城镇的通达性高,交通区位十分优越。优越的交通地理位置能 间接产生一系列的时空替代效应,充分提高农户出行、生产、生活的可达性和方便性,扩大 居民经济活动和社会交往的空间,成为农户进行搬迁决策时考虑的重要因素。其次,有53. 6%的被调查农户认为现居住地“周边基础设施完善,生活条件环境好”是吸引其搬迁的主要 因素,包括现居住地便利的购物环境、完善的学校、医疗等公共设施配置等。随着农户居住 需求的不断提高,居住空间满足日常的“生存需求”已是最低层次,其会越来越关注其居所 周围的居住软环境。在区位良好的中心村庄,其空间范围内相对完善的公共资源配置(村庄 文化、医疗卫生、教育等条件)能使农户从中享受到更多的社会公共服务,提高农户在现居 住地潜在的居住空间效用。
  


  如果说农户对现居住地的社会和环境收益是从外部宏观角度考虑的,那么对其居住迁移行 为有直接影响的还有家庭搬迁后的经济收益。有52.2%的被调查农户认为现村庄“经济发展 环境好,打工就业机会多”是吸引其搬迁的重要经济条件。山区农户自愿性的居住搬迁也可 看作是特定条件下农户主动追求脱贫致富的经济行为过程。如果农户在新居住地的经济预期 收益远高于原居住地,那么搬迁过程中农户所耗费的经济成本和心理成本也就能很快得以补 偿。因此,根据成本收益理论,在没有外在强制搬迁的压力下,当搬迁农户对移民搬迁后经 济发展具有一定的预期时,会加快搬迁决策过程的实施。温堂村现有各类工业企业二十一家 ,工业发展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为搬迁农户提供了较多就业岗位,多数农户通过在本村或就 近的乡镇企业务工(图1),进一步提高了其家庭收入 。同时,搬迁后农户就业空间的扩大和出行成本的降低,进一步提高了其打工的潜在收益 ,农户家庭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2007年被调查农户家庭人均收入约为3097.6元,比搬迁 前有了明显的提高,迁入地经济拉力对农户搬迁后家庭后续发展的推动作用逐步显现。
  此外,现居住地“耕地资源是否相对丰富、农业耕作条件是否便利”对农户家庭搬迁的 影响较为微弱。对于耕地资源整体相对稀缺的山区来讲,很少搬迁农户期望通过完全从事农 业生产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来改变搬迁后的家庭收入水平。从提高未来家庭收入的角度出发 ,农户更看重的是现居住地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和充分的就业环境。 图1 搬迁农户现有打工地分 布情况
  2.原有居住地对搬迁农户的推力
  迁出地不利的环境因素是导致居民迁移的重要推力。迁出地与迁入地两地环境差异越大 ,引起人口迁移活动就越频繁。迁出地形成“推力”的自然环境因素有地理区位偏僻、原居 住地耕地不足、耕地质量较差、水涝干旱自然灾害频繁等。同时,迁出地形成的“推力”还 表现在社会经济因素等方面,如迁出地通达性差,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村劳动力过剩以及 经济收入水平较低等。
  随着现代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发展市场经济、对外开放和交流成为山区经济发 展的前提。通常情况下,山区本身的地貌条件给交通建设带来诸多困难,通常是公路或铁 路建设的难点区、难通达区和高成本区。多数山区村庄都面临着由于交通闭塞而导致的经济 社会发展落后。随着农户对耕地资源的依赖性逐步减弱,其对居住环境的偏好和要求也 逐步改变。农户不再把住宅仅仅看作为生活资料,而是进一步追求居住生活的舒适性,逐步 满 足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需要。因此,原有居住地封闭、恶劣的居住环境成为农户搬迁至居 住环境优越区域的又一主要推力。
  由于山区村庄分散、人口规模小,诸如学校、医院等配置 难度增加,居民人均公共资源享有量也往往较低。山区社会公共资源的稀缺在很大程度上影 响了农户居住空间效用和居住满意度。山区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产品、服务资源的低层次 水平也是导致搬迁农户居住空间偏好发生变化,居住迁移决策产生的主要原因。此外,现阶 段,土地资源的限制和耕作生产水平的低效率使得单纯低层次的农业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山 区农户家庭长远发展的需要。原居住地“耕地面积少”,“生产耕作条件差”对搬迁农户产 生的推力作用相对不明显。
  3.农户居住搬迁过程中的政策引导
  山区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往往成为农户居住空间拓展的 刚性约束,这也意味着农户在搬迁过程中要耗费更多的迁移成本。当农户表现出一定的居住 空间决策偏好,但其居住需求空间拓展带来的支出增加远远大于所能支付的搬迁成本时,这 时农户最终的居住迁移行为并不能实施。基于迁出地农户家庭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 本积累不足的特点,推进山区农户搬迁相关政策的落实和实施,可以为降低农户居住迁移成 本提供有力支持。
  结合调研分析,“政府政策的支持,寻求更好的居住发展环境”是推动农户进行居住搬 迁的重要动因。政策引导在推进农户向温堂村搬迁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①政 府根据搬迁农户家庭人口数量和经济收入状况,给予其一定的建房资金补助,有效降低了农 户在现居住地的安家成本。搬迁农户在温堂村居住小区的建宅用地由政府协调解决,住房宅 基地可以无偿使用。②农户在现居住地的住房结构均统一规划,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明 显改善,建房集中有序,农户间邻里关系和睦,使农户家庭在迁入地的心理成本降 低。 ③村庄现有企业优先照顾搬迁户劳动力进厂务工,并免费给予相应的技术培训,农户就业成 本降低,经济收益明显提高。此外,搬迁农户家庭的子女可以就读于镇内中心小学而不收取 择校费,就学条件明显改善,农户家庭享受到充分的公共服务保障。总之,合理充分的政策 支持和引导有效降低了农户搬迁过程中的安家成本、找工作成本、离开熟悉环境以及在陌生 环境的心理成本等,提高了农户在搬迁过程中的边际收益。
  
  三、农户实施自愿移民搬迁的效用分析
  
  1.农户搬迁前后的居住空间效用变化
  为了能够更加细致的对农户搬迁前后的居住空间效用进行比较评价,下文对反映居住地生产 空间、生活空间的各个评价因子进行了细化,如表3所示。
  农户搬迁前后居住空间效用变化的评价结果如表4所示。通过评价值来看,评价因子N 1和N10的结果为负值,表明:①搬迁农户的农业收入比原居住地有一定降低, 原因是因为农户在新居住地生产环境发生了明显改变,由于 自然环境的限制,迁入村庄耕地资源也相对不丰富,农户在新居住地只能分得少量耕地(调 查统计平均每户有0.3亩)多数农户用来种植一些蔬菜和应季作物以满足家庭内部消费,大 部分搬迁农户没有发展大规模的畜牧业生产和庭院经济;②搬迁后农户与原居住地的邻里联 系程度有一定降低。人际关系的亲疏取决于农户在生产经营中相互之间的有效合作和日常生 活中互惠的维持。当农户脱离原有居住空间范围时,旧有人际关系自然也会逐步减弱。
  除评价因子N1和N10的结果为负值外,其他因子评价值均为正值。具体表现为以下 五方面。①农户 在迁入地的“出行便利性”明显提高。优越的交通区位带给居民最直接的收益就是缩短居民 的出行时间,提高其与外界联系的通达性。因此,当农户迁至地理区位优越的现居住地后, 出行便利程度的提高成为其居住空间变化带来的最直接而明显的收益。②农户居住地变化带 来的购物环境、子女就学便利性、就医便利性等社会公共设施与服务的空间收益也明显增加 。③农户搬迁后总收入水平和非农业收入显著增加。由于迁入地经济发展环境好,距离城镇 较近,搬迁农户在现居住地打工就业更加方便。同时,当地政府积极为搬迁家庭提供就业信 息,帮助农户寻找打工机会。非农活动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搬迁农户的总收入水平。 ④农户搬迁至现居住地后,其住房结构和住房面积也有明显改善。 经过统一规划设计后的住房减少了农户单家独院建设所必需投入的基础设施的投资, 减轻了其搬迁过程中的经济负担,提高了其居住品质。 ⑤农户搬迁集中居住后,其在新居住地“与新邻里的交流联系”表现良好。农户从 原居住村庄搬迁到新居住村庄后,接受当地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的过程是他们自身再社会化的 过程。在一个新建的村庄里,农户为了获得满足自身多种的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自行组 织参与社会活动,获得了一致行动的动力。随着农户由分散居住变为集中居住,农 户家庭与 家庭之间的联系也逐步加强,农户之间的社会网络关系通过他们在新的村庄生产和生活的互 助中得以建立和延续。
  2.农户对现住宅的居住满意度评价
  农户对现住宅的居住满意度可以反映其搬迁至新居住地后,个体对现有居住环境的主观 评价以及农户对现有居住空间的适应性。农户对现住宅的居住满意度越高,则表明现住 宅居住效用和其预期居住需求之间的差异越小,农户在现居住地的居住状态也越稳定。影响 农户对现住宅满意度的因素可划分为外部影响因子和内部影响因子两个方面,其中外部因素 用出行交通、排水、朝向、邻居关系四项评价因子来反映,内部因素用住房面积、住房结构 和宅基地大小三项评价因子来反映。用满意度进行主观效能评价,对各因子的满意度评价进 行相应的赋值。具体为:很满意为5,满意为4,一般为3,不满意为2,很不满意为1。总体 满意度则为各评价值的加权平均之和,即评价值乘以各评价值所占相应的权重。总评价值越 高,则表明农户具有较高的满意度。评价结果如表5。 在外部影响因子评价值中,农户对“出行交通”的满意度最高,说明现居住小区的 规划及道路布局比较合理。温堂村搬迁农户居住小区位于现有村庄主要交通干道附近,被调 研农户现住宅距离交通干道的平均距离为158.8米,农户出行十分方便。临近小区设有通往 邻近乡镇的公交车站,农户进行生产生活的出行成本也很低。
  农户对“现有邻居关系”的满意度评价也相对较高,表明其在现居住地正逐步形成稳定 良好的社会网络关系。稳定的社会网络是维持其家庭生产和发展的重要社会资本。农户在新 居住地定居后,其在接受当地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同时,也需重构现居住地的社会关系。调 研分析,搬迁农户虽然来自不同村庄,但现有居住地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为农户家庭之 间的社会整合提供了基础。例如,多数农户在同一个工厂内打工,增加了相互间的联系交流 。村内的文化广场提供给农户更多的生活参与空间,增强了相互之间的感情交流和联络。因 此,在农户生产经营和日常生活互惠的维持下,搬迁农户家庭之间也能够和睦相处。
  在内部影响因子评价值中,农户对现住宅“住房结构”的满意度相对最高。农户的住房 条件与特定的经济收入条件密切相关。对于绝大多数搬迁农户来讲,原有居住地住房以土瓦 房和窑洞为主,住房结构差, 居住质量低,住房功能也只是满足基本的生活物质需求。农 户搬入现居住地后,经济生产环境有了较大改观,现住宅结构主要以楼房为主。合理的住房 结构有效提高了住宅容积率,集约利用了土地,住房功能更加完善,居住更加舒适。
  此外,农户搬迁后的居住条件基本达到了其相应的预期。通过对农户期望的居住条件分析表 明:在69户被调查农户中,23.2%的农户认为“完全达到”,69.6%的农户认为“基本达到 ” ,仅有7.2%的农户认为“没有达到”。在69户被调查农户中,有46.4%的农户希望 在今后 住房条件改善中提高现住房的内部性能,有13.0%的农户希望进一步提高住房的住房面积, 有11.6%的农户希望进一步改善住房结构,有11.6%的农户希望进一步完善现有住 房周边环 境(提高排污,基础设施的完备性等)(图2)。农户对未来家庭居住空间优化的方向主要 体现在更新住房内部设备、提高住房居住性能。
  
  四、小结与讨论
  
  过度分散、零乱的农户居住模式是与现代社会发展极不协调的,山区经济社会的 全面发展尤其需要合理的农户居住空间布局相互适应。在迁入地(中心村庄)优越地理区位 条件、生活条件和生产条件的吸引下,农户自愿性移民搬迁才能有效推进。农户居住搬迁要 与中心村庄建设相结合,通过以村庄布局调整为核心,合理规划农户住区的空间布局。农户 在迁入地的住房建设要进行统一施工指导,对道路、供电供水设施等功能区域进行长远规划 ,对房屋建造面积、外观特征等进行适当限定,促进建房规范化,避免未来一定时期内住房 的大拆大建,为其今后生产、生活发展提供保障。
  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是推动农户居住搬迁必要而且重要的措施。迁出地农户家庭通常面临物 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积累不足等特点,而合理有效的优惠政策可以为降低农户居住 迁移成本提供有力支持。客观上说,农户居住搬迁变迁过程需要的政府 扶持和帮 助主要表现在资金的支持、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社会服务设施的配套等方面。 没有政府必要 的资金、技术指导与支持,农户脱离原有居住地在迁入地内会面临很多困难,有效政策的支 持和保障可以加快农户居住迁移过程的实施。
  加强搬迁农户的劳动技能培训,帮助提高其就业谋生手段。搬迁农户在新居住地 拥有广泛的就业空间和一定的从业技能是保障其家庭在新居住地持续发展的关键。应充分结 合村庄和周围乡镇的经济发展条件,为搬迁农户积极创造就业环境。积极协调镇域内的企业 优先照顾和鼓励搬迁农户进厂务工,并给予相应的技术培训。利用中心村庄 距离城镇近、外部市场条件较好的优势,鼓励农户积极从事相应的商业活动。同时,也应充 分评价当地的农业资源优势和开发潜力,发展生态农业或特色农业,提高农户农业生产的规 模化和边际收益。
  创造良好的社区文化环境,重构搬迁农户在新居住地稳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也是维 持其家庭生产和发展的重要社会资本。为巩固来自不同村庄农户间的各种联系,可积极尝试 组织村内的社区文化活动,通过新社区建设各种活动,增加村民之间的相互沟通,增强居民 联系,减弱村庄重组农户社会关系融合过程中相互之间的排斥性,增加村庄发展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覃明兴.扶贫自愿性移民研究[J].求索,2004,(9).
  
  The Mechanisms and Effects of Voluntary Rural Household
  Relocation in Poor Mountainous Areas
  ——A Practical Analysis of Rural Household Relocation
  in Wentang Village, Gongyi Municipality, Henan Province
  LI Jun1,CHEN Chang-yao2
  (1.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65 0092, Yunnan, China;
  2. 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Administration,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 ming, 650092, Yunnan, China)
  Abstract:Investigations have been made on 69 resettled rural households in Went ang Village, Gongyi Municipality, Henan Province, with consideration to the moti vations and variations in the effectiveness of dwelling space on the part of the peasants involved. It is found that voluntariness in relocation owes to the rat ional judgment of these rural households. Considering the convenience of traffic , the completed infrastructure, and a promising situation for economic developme nt in the new village in contrast with the seclusion, poor traffic and bad livin g conditions in the old village, they immediately made the decision of relocatio n, which, together with effective policies, has promoted and guaranteed the rese ttlement. The resettled rural households enjoy a more effective dwelling space a nd they have established new social relationships. The new dwelling has met with their previous expectations.
  Key words: rural household; voluntary relocation; poor mountaino us area
  〔责任编辑: 燕 妮〕
其他文献
摘要:1898~1910年,法国在晚清帝国的边陲云南,修筑作为他们殖民权力话语表征的滇越铁路,西方“他者”的进入打破了边民社会的秩序。在面临着家园土地的流失情境中,边民社会从其“地方性知识”系统中,寻找西方“他者”行为的不合法性。“土地”作为边民社会的最重要的资源,成为了边民话语表述的媒介与抵抗斗争的标的,而法国殖民者最终的路线选择则完成了边民社会历史叙事,边民社会与法国殖民者围绕滇越铁路的修建书
期刊
摘要: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教育活动,促进个体的审美发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进而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完美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从根本上改变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审美教育活动,以多样性的实践形式,实现对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现实而紧迫的课题。  关键词:审美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的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B83-05 文献
期刊
摘要:英语听说课重点培养学生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沟通交际的能力。本文基于能力本位理论,安排不同梯度的听说项目,以对话教学为改革突破口,尝试在在大班听说教学中开展能力本位的听说教学对话实践。  关键词:工作过程;综合英语;听说教学;CBVT模式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6-0000-00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期刊
摘要:外交保护是一项具有几百年历史的国际法律制度。它在当代正在经历一次意义非凡的嬗变,从而适应新的历史环境。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的海外利益将与日俱增。因此,我国应当正确地认识到:外交保护在现代仍然是国家保护海外公民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手段,并加强对外交保护的理论研究,做好必要的实践准备。  关键词:外交保护;新时期;价值;中国  中图分类号:D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期刊
摘要:从辛亥“重九起义”到反袁护国战争,二者把云南从一个中国政治地理的边缘省份推向了历史前沿,引领时代风骚。这至少从地缘政治上来看是与云南在当时国内的地位是不相符合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差呢?深入思考这个问题会发现,这与云南自中法战争后特殊的社会变化,以及云南在应对这些变化时所形成的辛亥革命精神是密切相关的。  关键词:云南;重九起义;护国运动;革命精神  中图分类号:K2579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通过对普通高校大学生公共艺术课程设置——“数码钢琴集体课进课堂的构想”进行分析、研究,阐述了大学生相关心理品质的不足和数码钢琴集体课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培养的积极作用,提出了实施策略。  关键词: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数码钢琴集体课; 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6-0183-03    2002年,教育部印发《学
期刊
摘要:“苏黄米蔡”之“蔡”究属蔡襄还是蔡京,解决这一问题的关捩是还原“宋四家”的形成过程。南宋时期形成了“苏黄米”并举、“米蔡”对举以及推尊蔡襄的批评传统,这是元人提出“宋四家”说的基础。“宋四家”排列次序在元代并不固定,明代始确定为“苏黄米蔡”并引出争议。有宋一代,蔡京从未进入过“宋四家”,也不存在所谓以“襄”代“京”的事实。  关键词:宋四家;苏黄米蔡;形成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
期刊
摘要:从生态批评理论的角度出发,将后现代小说《玻璃山》中现代人攀爬玻璃山的故事情节解读为现代社会生态意识建立的过程,不仅丰富了对该篇小说的多元化理解,而且对启发人类构建生态和谐的生活环境也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生态批评;生态危机;人类中心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0)06-0141-04    唐纳德巴塞尔姆(1931-1
期刊
摘要:仕宦于梅尧臣而言,既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又是最重要的经济生活方式,不仅为其提供物质与心理的双重保障,又限制其经历与视野,从而促成了梅尧臣诗风中的题材日常化与风格平淡化之特点。由于梅尧臣的境遇在宋人中具有代表性,故此可以认为,宋人普遍的仕宦经历对于造就宋诗的整体风貌也产生了类似影响。而梅尧臣开宋诗风气之先这一意义,则可理解为对特定生活方式的一种早期演示。  关键词:梅尧臣;仕宦;生存方式;经
期刊
摘要:罗尔斯和诺奇克分别提出了公平正义论与权利正义论。这两种不同的正义模式既有分歧,又有相通性。作为当代新自由主义者的罗尔斯和古典自由主义者的诺奇克都旨在为现代社会提供一种更为公平合理的社会发展方案。重视和研究当代这两种不同的正义模式,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正义观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罗尔斯;诺齐克;正义论;公平;权利  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