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避免的误差 有心演绎的精彩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ssjh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我有幸观摩了特级教师仲广群执教的《三角形内角和》一课,可谓收获匪浅。课堂上,时而看到孩子们专注的眼神,时而听到孩子们会意的笑声,时而想到孩子们思考的快乐……课前,仲老师虽精心预设过,但课上却没有丝毫斧凿的痕迹。尤其在“量角”这一验证环节中,仲老师直面学生量角时出现的误差,不抛弃,不放弃,而是积极地利用这一误差资源,使整节课自然流畅,一气呵成,质朴无华。
  【片断描述】
  师:三角形内角和可能是多少度?
  生(异口同声地说):180度。
  (师生共同计算一副直角三角尺的内角和。板书:90° 60° 30°=180°、90° 45° 45°=180°)
  师(指着两块三角尺):是不是因为这两个三角形是180度,你就能肯定地说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生:不是。
  师:看来,虽然有了这两个特殊的例子,但我们并不能下结论说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是吗?(生点头同意)。
  师:如果要验证我们刚才的那个猜想,你觉得还要做一个什么工作呀?
  生(兴奋地说):我们随手画一个三角形,再量出它的各个内角的度数,最后把这些度数相加。
  师:课前我们剪了各种各样的三角形,如果我们量得的结果都像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那我们的结论就能得出来吗?
  生(肯定的说):是的。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个三角形量一量每个角的度数,做好记录,再算一算。
  (生量角并汇报结果:180度、179度、190度、178度……)
  师:告诉我,现在你还能肯定三角形的内角和还是180度?
  生(面露难色沮丧地说):不能。
  师:你一定肯定三角形的内角和不是180度?
  生(肯定地说):不能。
  师:怎么又不能了?
  生:可能量得不准。
  师:看来,要想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猜想,摆在我们面前的难关还不小呢?
  ……
  【片断反思】
  以往的教学,特别是公开课,老师们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引导学生通过量各个角的度数,然后把它们相加,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是教学这节内容常用的教学形式。教学中,学生因为测量的误差导致求到的内角和不是180度。很多教师往往简单地归结为,学生测量时方法不正确,进而回避这个问题。而在这节课中,仲老师却能主动接纳误差、积极展示误差、深入反思误差,从而让课堂显得真实、自然、朴实。
  1.接纳误差,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由心而发的对学生在测量中误差的接纳,是学生愿意展示误差的基础。课始,当仲老师问三角形的内角和可能是多少度时,学生都异口同声地答道:180度。看来学生对于这一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仲老师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一句提问,“如果要验证我们刚才的那个猜想,你觉得还要做一个什么工作呀?”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量角的过程中,老师提醒学生及时记录每个角的度数。避免了学生在量角后,不计算就凭刚才的猜想,直接说出三个角的和是180度,这样的教学不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既不真实,也不利于后面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操作时,由于操作工具及学习材料之间的差异,出现了“误差”, 学生计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不是180度,有的比180度大,有的比180度小。此时,大多数学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量角的方法没有错,三个角相加的和也没有错,但为什么求出的结果不是180度呢?面对学生的各种计算结果,仲老师没有及时肯定正确的答案,也没有指出错误的结果。正如特级教师华应龙说的,“正确的答案,思考过程可能是错的,错误的结果,思考过程也许是对的。”仲老师用一颗宽容的心,接纳了学生的错误结果,体现了一种大气的教学风格。
  2.展示误差,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经过计算,学生们求出的三个角内角和可谓各不相同,有179度、180度、190度……面对不同的结果,仲老师没有立即认定结果,而是继续追问,“现在你还能肯定三角形的内角和还是180度?”“你一定肯定三角形的内角和不是180度?”。简单的两句话,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学习欲望。以上案例中,通过展示不同的计算结果,因为测量“误差”,学生处于“想求明白而不得,想说出来却不能”的“愤”“悱”状态。探索始于疑,当学生有疑问时,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有效时机。学生惊讶地发现“可能是量得不准”。有测量就会产生误差,误差不等于差错。任何误差的存在都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正是在老师追问中,学生理解了度量的本质,进而产生寻求更合理的、科学的方法来验证这一猜想的强烈愿望。
  3.反思误差,深化学生的学习思维
  弗雷登塔尔说:“泄露一个可以由学生自己发现的秘密,那是‘坏的’教学法,甚至是罪恶。”量角时出现误差,这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无法回避的。这时,是教师通过亲手操作加以修正,还是告诉学生这是操作产生的误差呢?如果直接告诉学生这是量角时产生误差,不能说明操作实验的成功与否,这就是“坏的”教学法。那么,作为一次操作验证活动,我们又该赋予量角以怎样的内涵呢?量角作为探究三角形内角和引入环节的操作验证活动,其价值内涵应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量角顺应了学生的原有经验,因为学生在研究角的度数问题时,用量角器量角是最先想到的方法;第二,量角可以帮助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的内角和大约是180度;第三,因为量角有误差,可以引导学生对原有的认知产生质疑,促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为引出更科学、更严谨的验证方法提供平台。
  总之,误差是课堂教学中的资源。我们要向仲老师一样,以“不抛弃、不放弃、要扬弃”的态度积极面对。教师完全不必因为量角出现了误差,而急于帮助学生去修正,从而得出正确的结果。量角应该把“量”作为引子,变误差为资源,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享受数学思考的快乐,品尝成功的喜悦。
  (责任编辑:李雪虹)
其他文献
转眼间,新课改跨入了第五年,我们的小学语文经历了两个学段的实践,已走进第三学段。笔者认为课改成功的前提是我们广大的一线教师能不折不扣、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真正把课改精神落实在教学实践中。  教学设计是介于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是教师落实课改精神和教学思想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实践的前奏。可见,教师能否进行有效的、新颖的教学设计,直接影响到新课程的落实和成效。因此,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必须慎之又慎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理解与应用的过程。”只有教活、学活生活的数学,才能真正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一、巧设趣味情境,课题引入生活化    所谓情境,就是把不知与已知、浅
随着课改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用新课标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始得到体现,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被日益广泛地采用。但是,在新课改实践过程中,一些教师还没有完全吃透新课程理念,对自主、合作学习,评价方式等产生歧义,影响了新课标的全面贯彻落实。依据平时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语文课堂下列“不等式”值得关注。    一、学习过程—
同现代文教学相比,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个“死角”。从初一到初三3个年级,几十篇文言文,用同一种方法,套用一个模式,教师讲得唇干舌燥,学生头脑里却依然是一片空白。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适应新形式下文言文教学的需要,笔者欲借《口技》一课的教学谈一谈文言文教学的体会。    一、准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准  《口技》一文的教学目标之一,是积累识记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和常用文言句式。本文
从目前英语写作实际来看,一方面学生写作训练方式普遍单调,重结果,轻过程,学生苦,教师累;另一方面,高考英语作文试题多为指导性写作,对写作的目的、内容、体裁、字数等都作了规定,学生不需要过多发挥,只要根据所给的文字、图画或图表等材料,用明白通顺、恰当得体的语言表达出来即可。  鉴于此,笔者提出了“词句积累,范文引导,典型训练”的英语写作教学法,旨在把写作融合于学生学习英语的全过程,从基础入手,规范指
新课程改革倡导动态生成理念。生成的语文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思维旁逸斜出是常见的一种现象。即使课前预设再充分也不能完全避免。当意外不期而至时,有视而不见,或抑制学生“脱轨”言行的;也有视之为宝贵的课程资源,加以有效利用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善于捕捉教学中的意外信息,抓住稍纵即逝的教学机遇,并运用教学睿智,采取有效策略,让课堂因生成而变得精彩。  策略一:顺水推舟  【案例
笔者近期研读了国内四个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字实验教材,现仅将不同版本教材各自特点归纳介绍如下,与数学同行交流。    ◆人教B版    (1)突出通性、通法,揭示数学本质  把基础数学中普遍实用的最基础部分、有普遍意义的通性、通法列为学习的重点。抓住这些重点内容,尽量为它们提供实际背景,反映其应用价值,努力揭示其发展过程和本质,使学生在经历数学概念、结论逐步形成过程的同时,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数学思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探究教学已经成了教学的热点话题,让人欣喜,更让人担忧。由于对案例探究教学本身概念的不清,异化出了许多形形色色的表面上的所谓探究课。在此笔者谈谈对探究课的理解和做法,与大家共同商榷。  案例教学法(Casemethodsofteaching ) 最先运用于法学界和医学界,其后运用于管理学界,在教育学界特别是师资培训中得到运用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情。从广义上讲,案例教学法可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中特别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中课堂生成性资源作为课堂教学资源中的一个亮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动态生成”正引领着我们对课程的实质进行深入的思考。如何正确对待和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从而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是我们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课堂资源;生成;预设;开发    课堂生成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的新的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其特有的成长土壤。近年来,东营市技师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积极探索,不断为人才成长环境“松松土”,分别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学生设定了相应的成才标准,施好“定量肥”,“复合肥”,铺就技能大赛、高考升学、创业创新等多条成人成才成事道路,开创了人才培养的“宽领域”,尤其是今年,在如何迎接毕业生数量多和疫情双重影响的挑战中,全力打赢这场保卫战中展示了“东师特色”,传递了“东师力量”,向社会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