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教育的飞速发展使得传统的“知识”教学已经过时,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渗透数学建模思想,让小学生学会利用数学模型来分析、解决问题,使其在数学建模思想下完成数学探究任务才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本文将从以生活问题抽象数学问题,使学生感知数学模型;以数学探究代替被动接受,使学生建构数学模型;以拓展学习组织解决问题,使学生应用数学模型三个角度,来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建模;渗透方法
数学模型是以数学结构来表述事物特征与数形关系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有明确的字眼提出,要“讓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可以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十分必要,是让小学生形成数学思维,提高他们应用数学知识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让小学生逐步形成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将数学教学过程看成是让学生进行数学建模的过程,让小学生亲自体验数学模型的建成与应用,从而使其自然而然地形成数学建模思想,学会使用数学模型来分析、解决问题。
一、 以生活问题抽象数学问题,使学生感知数学模型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能力发展水平较低,他们擅长以形象、具体事物来进行直观思考。那么,在数学建模思想教学中,教师也应尝试以生活问题来抛出数学问题,引导小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分析问题,从而初步感知数学建模的形成过程,为使其应用与学习数学建模来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就如在“平均分”一课中,笔者以“分蛋糕”中这一生活情境来让小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数学意识。笔者准备了两个大小不同的蛋糕图片模拟分蛋糕情境,并将每个蛋糕分成五等份,然后向学生提问,这种分法是否公平。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这种分法是公平的,因为每个蛋糕分别对应的是五名同学,可以看成是一组,组内成员所得到的蛋糕分量是一致的;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这种分法不公平,因为蛋糕大小不同,即便每个学生拿到的都是五分之一,但是分量却是不一样的。对此,笔者让学生思考公平的分蛋糕方法,并由此引入“平均分”概念,让学生思考“平均分”的实际价值。
二、 以数学探究代替被动接受,使学生建构数学模型
探究是让小学生形成数学建模思想的最佳方式,所以教师应尽量使用数学探究来让小学生参与数学学习,使其在探究中以积极的思维与动手操作来建构数学模型。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将以主动学习来代替被动接受,他们将会主动思考这个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是如何得出的,又应如何应用在同类问题甚至其他问题之中,从而具备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能力。
就如在“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中,笔者先以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这三类基本图形的面积公式作为本课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他们所学到的面积知识。之后,笔者便以多媒体出示了一个组合图形,这个组合图形是由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共同组成的,以此作为问题导入,鼓励学生思考组合图形的面积求法。由于小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面积求法公式以及面积的实际意义,所以大多数小学生都可提出猜测:将各个几何图形的面积加起来,便可得出组合图形的面积。对此,笔者鼓励小学生亲自绘制、测量组合图形的各个边长,引导小学生通过添加辅助线将组合图形分解成他们熟知的平面图形,然后再来求解图形面积。整个过程是小学生自行总结面积公式的过程,是学生凭借自身原有认知基础来建构新的数学模型的体现,能够有效发挥小学生的数学思维与建模能力。
三、 以拓展学习组织解决问题,使学生应用数学模型
数学知识是从生活中提炼与归纳出来的客观规律与学科知识,也必将会应用到生活之中。以拓展学习来组织解决问题活动,便于让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完善自己的认知,应用数学模型,从而使其形成更加稳固的数学思想方法,形成学习能力与应用能力,进而让小学生在进步中对数学学习产生更加强烈的学习动机。
就如在“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课堂教学结束之后,笔者便鼓励小学生在生活中分解、测量、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小学生可在学校、社区范围内自主选择一个组合图形,在纸上绘制这个组合图形的平面图形,然后添加辅助线,将其分解成单一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等图形,再来进行组合计算。这个过程是让小学生通过自己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是促使小学数学真正走进生活,让小学生在生活中构建数学模型的真实体现,能够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他们应用数学模型的灵活度。
总而言之,数学建模思想是数学核心素养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应以探究、实践、拓展等活动来增设数学建模学习活动,让小学生在大量的建模学习中形成稳固的学习能力,从而使数学知识发挥更大的智慧价值,真正达到以数学学习来开发小学生智力的教学目的,力求每个小学生都能应用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张莉.磨、模、魔——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的思考[J].新课程(小学),2018(01):127.
[2]俞妙.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模型思想的融入方法[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14):59.
作者简介:
陈碧芬,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教师进修学校。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建模;渗透方法
数学模型是以数学结构来表述事物特征与数形关系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有明确的字眼提出,要“讓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可以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十分必要,是让小学生形成数学思维,提高他们应用数学知识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让小学生逐步形成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将数学教学过程看成是让学生进行数学建模的过程,让小学生亲自体验数学模型的建成与应用,从而使其自然而然地形成数学建模思想,学会使用数学模型来分析、解决问题。
一、 以生活问题抽象数学问题,使学生感知数学模型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能力发展水平较低,他们擅长以形象、具体事物来进行直观思考。那么,在数学建模思想教学中,教师也应尝试以生活问题来抛出数学问题,引导小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分析问题,从而初步感知数学建模的形成过程,为使其应用与学习数学建模来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就如在“平均分”一课中,笔者以“分蛋糕”中这一生活情境来让小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数学意识。笔者准备了两个大小不同的蛋糕图片模拟分蛋糕情境,并将每个蛋糕分成五等份,然后向学生提问,这种分法是否公平。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这种分法是公平的,因为每个蛋糕分别对应的是五名同学,可以看成是一组,组内成员所得到的蛋糕分量是一致的;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这种分法不公平,因为蛋糕大小不同,即便每个学生拿到的都是五分之一,但是分量却是不一样的。对此,笔者让学生思考公平的分蛋糕方法,并由此引入“平均分”概念,让学生思考“平均分”的实际价值。
二、 以数学探究代替被动接受,使学生建构数学模型
探究是让小学生形成数学建模思想的最佳方式,所以教师应尽量使用数学探究来让小学生参与数学学习,使其在探究中以积极的思维与动手操作来建构数学模型。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将以主动学习来代替被动接受,他们将会主动思考这个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是如何得出的,又应如何应用在同类问题甚至其他问题之中,从而具备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能力。
就如在“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中,笔者先以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这三类基本图形的面积公式作为本课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他们所学到的面积知识。之后,笔者便以多媒体出示了一个组合图形,这个组合图形是由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共同组成的,以此作为问题导入,鼓励学生思考组合图形的面积求法。由于小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面积求法公式以及面积的实际意义,所以大多数小学生都可提出猜测:将各个几何图形的面积加起来,便可得出组合图形的面积。对此,笔者鼓励小学生亲自绘制、测量组合图形的各个边长,引导小学生通过添加辅助线将组合图形分解成他们熟知的平面图形,然后再来求解图形面积。整个过程是小学生自行总结面积公式的过程,是学生凭借自身原有认知基础来建构新的数学模型的体现,能够有效发挥小学生的数学思维与建模能力。
三、 以拓展学习组织解决问题,使学生应用数学模型
数学知识是从生活中提炼与归纳出来的客观规律与学科知识,也必将会应用到生活之中。以拓展学习来组织解决问题活动,便于让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完善自己的认知,应用数学模型,从而使其形成更加稳固的数学思想方法,形成学习能力与应用能力,进而让小学生在进步中对数学学习产生更加强烈的学习动机。
就如在“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课堂教学结束之后,笔者便鼓励小学生在生活中分解、测量、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小学生可在学校、社区范围内自主选择一个组合图形,在纸上绘制这个组合图形的平面图形,然后添加辅助线,将其分解成单一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等图形,再来进行组合计算。这个过程是让小学生通过自己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是促使小学数学真正走进生活,让小学生在生活中构建数学模型的真实体现,能够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他们应用数学模型的灵活度。
总而言之,数学建模思想是数学核心素养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应以探究、实践、拓展等活动来增设数学建模学习活动,让小学生在大量的建模学习中形成稳固的学习能力,从而使数学知识发挥更大的智慧价值,真正达到以数学学习来开发小学生智力的教学目的,力求每个小学生都能应用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张莉.磨、模、魔——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的思考[J].新课程(小学),2018(01):127.
[2]俞妙.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模型思想的融入方法[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14):59.
作者简介:
陈碧芬,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