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产生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过程,但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上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学生越来越少,以致于课堂教学缺乏生气,教学改革缺乏创新精神,本文从教师这个层面来尝试解决学生提问方面的问题,主要从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提问的质量的角度,提高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挖掘学生内心的求知欲,使学生做到“敢问”“能问”“善问”,从而使我们的思想政治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教学;课堂;政治课;问题;提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问”的重要性。然而,一直以来,课堂上的提问是教師的“专利”。教师问,学生答,似乎天经地义。而教师的提问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失去了提问的权利,也失去了质疑和深层次的思考,最终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更说不上创新能力了。因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时,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提问的能力。
在此,本人拟就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主要在教师这个层面上,从以下三个大的方面提出我的个人之见,以待同行斧正。
一、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使学生敢于提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可以说,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波澜。可长期以来,传统课堂上的学生不会随便提问,老师也不鼓励学生提问,究其原因,作为教与学的双方在课堂上都有一种“害怕心理”:学生怕课堂上的提问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教师则怕学生的提问会打乱自己的教学思路:学生怕提出的问题太简单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教师则怕解答不了学生提出的问题而有损老师的形象。久而久之,学生变得不敢问、懒得问以至于不会问了。因此,教师在自己转变观念、转换角色的同时,要努力帮助学生消除“害怕”心理的障碍,让其树立起敢于提问的信心。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树立起敢于提问的信心呢?
首先,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大家都知道蒸汽机的发明历史,其实每天都有无数的人见到水开时壶盖会跳,但没有人能像瓦特那样提问:壶盖为什么会跳呢?正因为瓦特提出了这个问题才由此发明了蒸汽机,直接推动了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通过这些故事,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仅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创新的起点和开端。
其次,创设和谐的、让学生敢于提问的情境。这就要求细心呵护每一个提问的火花,积极转换角色,引入竞争机制,在同等条件下,让学生依据教学内容,结合实际,比试谁提出的问题量多、质高、比比谁提的问题更有价值、有意义,并适时进行合理评价,特别是肯定评价。心理学认为,人的活动是由其结果所调节的。一个人对其活动结果知道与否,效果是极不相同的。学生也是如此,教师对学生的表扬,特别是在全班同学面前的赞美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都会极大地促进学生学习这门功课的积极性,反之亦然。所以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在“问”与“答”之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提高觉悟,从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如在讲授《哲学基础知识》有关人生观、价值观的内容时,我举了网络、电视、等媒体“热”得发烫的“范跑跑”类、谭千秋们的实例,让学生向老师或其他同学提问。只要是跟这个事件有关系的问题都可以提。学生本来就对这件事感兴趣,再加上老师的鼓励,真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堂课果然“问题”不断,一改以前老师问学生答,老师问学生懒得答,甚至老师懒得问学生不必答的现状,课堂气氛顿时变得热闹起来。可见,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有的,只是我们没有给学生足够的信心和勇气,没有给他们搭建展示问题的舞台。所以,教师一定要及时转换角色,把提问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敢于提问的平台。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提问
爱因斯坦说过:“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乐于提问就得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一个人满怀兴致地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时,就会主动自觉地涉猎这方面的知识,而当遇到问题、疑难时,不仅不会失去信心,反而会激发其更大的兴趣,因为他觉得有困难才有挑战性,于是就会以不服输的劲头对问题作更深入的了解与思考,而在了解与思考的过程中,更多的问题会如梭般地跳出来,不懂的自然就会去问身边的人,直到弄懂为止,而就在这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拓展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当然,一个人不可能对每一样事物都感兴趣,这就要求老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更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青年都有“亲师性”的心理特点,如果他们对某个老师有好感之后,就会“爱屋及乌”,慢慢地就会对这位教师的课也感兴趣了,并分外重视。所以作为教师,平时一定要细心观察每一位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如建立班级QQ群和学生一起聊天、与家长建立经常的联系、利用闲暇时间和学生面对面地交流等等)积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理解和尊重学生,主动和学生进行坦诚地交流,进而和学生打成一片,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在融洽的氛围中,学生就会什么都愿意跟你说,自然也包括学习中遇到的难题。
当然,学生仅仅敢于提问、乐于提问是不够的。作为老师,还要使学生知道怎样才能更好地提出问题。
三、传授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善于提问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学生一桶水,不如给学生指引寻找水源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还应教给他们质疑问难的方法。在这个问题上我进行了以下尝试:
1、预习提问法
这种提问法是让学生带着任务预习下一堂课要学习的内容,而预习的任务就是把不懂的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并提示学生问题可以针对概念或概念中的关键词来提,也可以是针对某个观点或原理质疑。总之,通过预习要能提出问题来,否则提不出问题的学生就得接受老师或其他同学的提问,这样不管学生是否愿意,为了在第二天的课上不出状况,也为在大家面前留个好印象,都会提前做好预习工作,并认真思考。有思必有疑,有疑应有问,有问必有思,有思必有所得。这样不仅养成了学生预习的良好习惯,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巩固提问法
这种提问法是在巩固新课的环节,让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内化处理之后,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知识,提出问题,如,解释学习材料中的关键字词;叙述知识的由来和实际意义;把学习材料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等。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知识的本质特征和一般规律的认识。
3、举例提问法
由于政治课内容的理论性、思想性很强,学生难以理解,这时可以通过列举生活中贴近学生的事例来解释,以把抽象、枯燥的理论具体化、生动化,从而轻松地加以接受。举例提问法就是让学生针对生活中的各种社会现象提出与教材内容有关的问题,然后由老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直至达成共识、得出结论。
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一定要从“提问者”向“被提问者”转变,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从敢于提问、乐于提问直至升华到善于提问,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使学生真正做到乐学,从而也真正体会到学习是快乐的源泉,由此造就出有发现力、创造力的创新型人才,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飞跃。
参考文献:
[1]编写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
[2]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J],2009(9)
关键词:教学;课堂;政治课;问题;提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问”的重要性。然而,一直以来,课堂上的提问是教師的“专利”。教师问,学生答,似乎天经地义。而教师的提问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失去了提问的权利,也失去了质疑和深层次的思考,最终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更说不上创新能力了。因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时,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提问的能力。
在此,本人拟就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主要在教师这个层面上,从以下三个大的方面提出我的个人之见,以待同行斧正。
一、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使学生敢于提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可以说,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波澜。可长期以来,传统课堂上的学生不会随便提问,老师也不鼓励学生提问,究其原因,作为教与学的双方在课堂上都有一种“害怕心理”:学生怕课堂上的提问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教师则怕学生的提问会打乱自己的教学思路:学生怕提出的问题太简单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教师则怕解答不了学生提出的问题而有损老师的形象。久而久之,学生变得不敢问、懒得问以至于不会问了。因此,教师在自己转变观念、转换角色的同时,要努力帮助学生消除“害怕”心理的障碍,让其树立起敢于提问的信心。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树立起敢于提问的信心呢?
首先,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大家都知道蒸汽机的发明历史,其实每天都有无数的人见到水开时壶盖会跳,但没有人能像瓦特那样提问:壶盖为什么会跳呢?正因为瓦特提出了这个问题才由此发明了蒸汽机,直接推动了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通过这些故事,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仅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创新的起点和开端。
其次,创设和谐的、让学生敢于提问的情境。这就要求细心呵护每一个提问的火花,积极转换角色,引入竞争机制,在同等条件下,让学生依据教学内容,结合实际,比试谁提出的问题量多、质高、比比谁提的问题更有价值、有意义,并适时进行合理评价,特别是肯定评价。心理学认为,人的活动是由其结果所调节的。一个人对其活动结果知道与否,效果是极不相同的。学生也是如此,教师对学生的表扬,特别是在全班同学面前的赞美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都会极大地促进学生学习这门功课的积极性,反之亦然。所以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在“问”与“答”之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提高觉悟,从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如在讲授《哲学基础知识》有关人生观、价值观的内容时,我举了网络、电视、等媒体“热”得发烫的“范跑跑”类、谭千秋们的实例,让学生向老师或其他同学提问。只要是跟这个事件有关系的问题都可以提。学生本来就对这件事感兴趣,再加上老师的鼓励,真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堂课果然“问题”不断,一改以前老师问学生答,老师问学生懒得答,甚至老师懒得问学生不必答的现状,课堂气氛顿时变得热闹起来。可见,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有的,只是我们没有给学生足够的信心和勇气,没有给他们搭建展示问题的舞台。所以,教师一定要及时转换角色,把提问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敢于提问的平台。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提问
爱因斯坦说过:“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乐于提问就得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一个人满怀兴致地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时,就会主动自觉地涉猎这方面的知识,而当遇到问题、疑难时,不仅不会失去信心,反而会激发其更大的兴趣,因为他觉得有困难才有挑战性,于是就会以不服输的劲头对问题作更深入的了解与思考,而在了解与思考的过程中,更多的问题会如梭般地跳出来,不懂的自然就会去问身边的人,直到弄懂为止,而就在这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拓展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当然,一个人不可能对每一样事物都感兴趣,这就要求老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更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青年都有“亲师性”的心理特点,如果他们对某个老师有好感之后,就会“爱屋及乌”,慢慢地就会对这位教师的课也感兴趣了,并分外重视。所以作为教师,平时一定要细心观察每一位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如建立班级QQ群和学生一起聊天、与家长建立经常的联系、利用闲暇时间和学生面对面地交流等等)积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理解和尊重学生,主动和学生进行坦诚地交流,进而和学生打成一片,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在融洽的氛围中,学生就会什么都愿意跟你说,自然也包括学习中遇到的难题。
当然,学生仅仅敢于提问、乐于提问是不够的。作为老师,还要使学生知道怎样才能更好地提出问题。
三、传授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善于提问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学生一桶水,不如给学生指引寻找水源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还应教给他们质疑问难的方法。在这个问题上我进行了以下尝试:
1、预习提问法
这种提问法是让学生带着任务预习下一堂课要学习的内容,而预习的任务就是把不懂的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并提示学生问题可以针对概念或概念中的关键词来提,也可以是针对某个观点或原理质疑。总之,通过预习要能提出问题来,否则提不出问题的学生就得接受老师或其他同学的提问,这样不管学生是否愿意,为了在第二天的课上不出状况,也为在大家面前留个好印象,都会提前做好预习工作,并认真思考。有思必有疑,有疑应有问,有问必有思,有思必有所得。这样不仅养成了学生预习的良好习惯,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巩固提问法
这种提问法是在巩固新课的环节,让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内化处理之后,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知识,提出问题,如,解释学习材料中的关键字词;叙述知识的由来和实际意义;把学习材料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等。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知识的本质特征和一般规律的认识。
3、举例提问法
由于政治课内容的理论性、思想性很强,学生难以理解,这时可以通过列举生活中贴近学生的事例来解释,以把抽象、枯燥的理论具体化、生动化,从而轻松地加以接受。举例提问法就是让学生针对生活中的各种社会现象提出与教材内容有关的问题,然后由老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直至达成共识、得出结论。
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一定要从“提问者”向“被提问者”转变,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从敢于提问、乐于提问直至升华到善于提问,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使学生真正做到乐学,从而也真正体会到学习是快乐的源泉,由此造就出有发现力、创造力的创新型人才,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飞跃。
参考文献:
[1]编写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
[2]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J],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