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承认,当我走向一个叫做八角村的山旮旯时,完全是因为抵抗不了来自谢晓爱的诱惑。
国庆节前夕,她说:“我种的稻子丰收了,煮饭香喷喷的,你快来拖吧。”又说:“我炒的野板栗粉得直掉末儿,你快来拿吧。”还说:“我打的鱼,味道特纯正,你快来吃吧。”其实稻米、板栗和鱼,在我所居住的城市,与许多商品一起,早已构成了足以淹没我的物质世界,更何况,我乡下的老父老母,还一直在源源不断为我提供它们最原始的美味呢?
但我还是像流水挤开河岸一样,毅然撇下芜杂的日常生活,毫不犹豫地向她奔去。穿过节日的人流、高速路上的拥堵、通向大山深处的九曲十八腸,历时四个时辰,我终于看见了她。当她从屋内迎出来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仿佛时光的穿越者,一下子就变成了纯真的少年。
1986年之前,我们之间隔着许多的高山和流水,隔着许多条乡间分岔的泥巴小路,各读各的书,各放各的牛,谁也不认识谁。是那年七月的小升初考试,让我们相遇并永远彼此惦记上了。当时,全乡十几个村的小学毕业生,全部集中在离她家不算太远的乡中心小学进行大考,为了照顾像我一样的远道者,临近中午,考试才正式开始。
待考试结束,太阳早已西斜,我刚冲出教室,她就迎了上来,说:“我是谢晓爱,到我家去吧。”同时就有一双手扣住了我的胳膊。她是那么理所当然,仿佛我们原本就是无比亲密的小伙伴,仿佛这一场的相遇原本一直就蜇伏在那里。可我真的不知道她是谁,更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到她家里去。我懵头懵脑地看着她,脑袋中一片空白,甚至连“她是否认错人了”诸如此类的念头都没有。我还没来得及做出任何反应,她就猛拽着我向人群外跑去。我一个趔趄,竟差点栽倒了,这才终于清醒了些,就开始了本能的挣扎,但她的手劲很大,我根本挣脱不了。
就这样,我被她拽着出了学校的大门,被她拽着顺着山坡飞奔而下,我们不长的头发被风扯来扯去,像两只紧张而又兴奋的幼兽,不断跳跃着越过丛林。在丛林投下巨大而又不断晃动的阴影中,她的手心源源不断地向我传递着安全和温暖,我不再挣扎,她也放掉了左手,只用右手紧紧扣握住我的右手,我的五个手指头,不知不觉开始迎合她的力,并越来越贪恋,当跑进她家的场院时,我们俨然是手拉手的好朋友了。
谢晓爱的母亲显然十分意外,但高兴之情溢于言表。经过她的一番解释,我才明白,原来她就是住我家后山大名鼎鼎的陈焕然先生的女儿。崇敬之情不禁油然而生!“陈焕然”三个字,在我的家乡,早已不是一个具体的人名,而是一种难以言清道明的精神象征:他既是解放初期被镇杀的国民党县参议员,又是推崇民主自由、维护地方正义的父母官,既是抱持信仰而死的冥顽分子,又是风流倜傥的青年才俊……20世纪上半叶,他以慈悲之怀和非凡之才,护佑着方圆近百公里范围内的黎民百姓,他是我家乡人心尖的痛、心底的神。现在,我不仅见到了他传说中的女儿,还正与他的外孙女手牵着手呢!我一下子就信任了这个七口之家,一口气就在这个家住了七天七夜。
自此,初中三年,每年的寒暑假,我都会到这个家住上十天半月,在这十天半月里,谢晓爱和我,总是同吃同睡同劳动,无论走到哪里,都好像是彼此的影子,而且两个影子白天粘在一起说说笑笑,晚上还要头挨头、脚抵脚地笑闹到半夜。后来,我上了高中,她回家务农,从此再没相见,只是间或偶尔能听到彼此零星的消息。再后来,我毕业分配留在了城里,而她,我只隐约听说是嫁到了一个叫做“八角”的边远山村。
直到2012年5月,我去参加一个同学的婚礼,突然有同学说到“八角”,我立刻托他帮忙打听。他当即拨打了无数通电话,辗转了许多个亲戚朋友,终于弄清楚了谢晓爱的家庭地址。同样没有任何犹豫,我坐上同学的摩托车,向她飞奔而去。过了县城,山开始一座接一座倾轧过来,风也从不可预测的遥远深处扑向我们,在五月初的下午,山风挟带着金属的生硬和冰冷,吹得人直哆嗦。虽然车速很慢,但七弯八拐和大坑小洼的路面,仍然让我无比眩晕。记不清到底颠簸了多远,车子最终停在了一户溪边人家。谢晓爱拎着一只竹篓,正往场院外走去。我跳下摩托车,僵在原地,盯着她,她回过头,也定在那里。我们对上眼的刹那,她手里的竹篓突然掉在了地上,里面的籽粒也撒了一地。她一边说:“天呐天呐,你怎么找来了?!”一边冲过来,拉着我的手就往屋里走,往火炉边走。手心与手心相握的那一瞬,暖流突然灌注了我的全身,同时也一下子联通了早已消逝的时光。
我们一直牵着手坐在炉子边,不停地跟对方说:“你还是那个样子,一点儿也没有变。”可实际上,我们都变了,经过时间之流的冲刷和淘洗,我们的面貌、身材、举手与投足,都早已不再是二十多年前的样子了。但我们看不见这些,我们看见的,是岁月永远带不走也侵蚀不了的部分。只可惜,那一次,我因有要事必须返回,在她家仅仅坐了不到半小时。我们甚至还没来得及询问彼此的近况,没来得及诉说这些年来各自的爱情、婚姻、生活与梦想,就匆匆告别了。
而这一次,我们有一天一夜的时间,用来追溯这么多年的山长与水阔。趁她做饭的间隙,我将屋里屋外看了个遍。她家是典型的旧居,除了厨房和洗澡间是新做的,其他的房屋,都还是土墙土瓦。由一块块黄土砖夯扣成的外墙,因为天长日久,手摸上去,竟然一丝灰尘也没有,就像被风打磨多年的石头,只剩了干净、坚硬和粗砺。
里墙虽然用石灰粉刷过,但早已斑驳不堪。我爬上吱呀作响的木楼梯,顺时针走完了她家的每一间阁楼。老式的方桌、深褐色的橱柜、木质的骡鞍、熬制鸦片的铜锅、雕刻花纹的瓷筷篓……在一些被闲置的阁楼里,烟熏火燎过的墙壁、蛛网团结着的尘与灰,几乎填满了每一寸泥土与木头的纹理,处处都忠实地记录着祖辈们生活的痕迹。置身这样的房间,我移动的每一步,尽管既轻又缓,但我仍然能够清晰地听见被惊醒的岁月在纷纷起身。
而在现世的生活里,我看见,她的家,除了谷仓、电锯、电风车等必须的农具,几乎再没有什么像样的陈设,连她的衣服,都是简单地用塑料布罩了,挂在竹竿上。站在苔痕上阶绿的天井里,环顾四周,天空是那么湛蓝那么高远,房屋是如此老旧如此空阔……我的朋友谢晓爱,一直是那么地勤劳、善良、仁爱、宽厚、温柔、乐观、坚韧,可为什么只能拥有这样寒陋的生活?但她说:“物质算得了什么?放心吧,我这一生最苦日子早就过去啦。” 她说的最苦的日子,是1996年到2005年。1996年,她嫁进这座老屋时,屋里有她的丈夫汪、一个腰躬背驼的公公和已经瘫痪九年的婆婆,除此以外,则家徒四壁。但汪是她的宝贝。这个宝贝先后放弃了当兵、招工、当司机等各种各样的机会,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安静——安静地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全部奉还给病弱的父母,他像父母当年照顾幼小的他一样,精心照顾着两个老人的吃喝拉撒。为给他们治病,他欠下了一身的债,她嫁给他,等于是嫁给了一个债主两个药罐。但她心意笃定。她说,有孝心的人一定是个好人。抱持着这种朴素的认知,她开始过上了还债和熬药的生活。1997年,婆婆去世,去世前对汪说:“你这辈子要是做了对不起晓爱的事,到哪儿我都饶不了你。”2000年,汪帮同村的亲戚干活时,被倒下的檩子砸坏了左脚,虽然经历了反复住院和求医问药,但善良的一家人却从未想到过索赔,就这样,他们在扛上飞来横祸和病痛的同时,也扛上了更为沉重的债务。由于失去了主要劳动力,在之后的两年里,养活和照顾全家的重担全部压在了谢晓爱一个人的肩上:上有病弱的公公,下有两岁的儿子,中间是伤残的丈夫,还有猪、鸡和六七亩地,全靠她一个人跳进跳出地忙活。
還要拼命攒钱。七万多元的债,她一分一厘地攒了还,至于自家人,不冻着饿着就行,其他的,能省就省。这样的节省,让汪心疼了。 2002年,过年前一天,他没有跟她打招呼,一个人瘸着腿,踅摸到了大路上。眼前是连绵起伏的山,不见起点,更不见终点,只有通向镇中心的乡村公路沿山势而去,隐向不可知的远方。他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去哪里,更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干什么,他茫然地攥了攥空空如也的裤兜,慢慢蹲下来,蹲在路边的荒草上。风呼呼地刮着,公路上卷起一团团灰白的尘土,呛得他眼泪直流。也不知蹲了多久,一个熟人骑着摩托车经过,汪突然就鼓足了勇气,拦住他,向他借了100元,还搭上了他的车,一起去了镇上。最终,他用这100元,给父亲买了一双10元的布鞋,给儿子买了一双5元的袜子,剩下的85元,给她买了一双浅棕色的皮鞋。回家后,他喜滋滋地把这些新年礼物一件件亮给她看,她丢下锅铲,扑进他的怀里,失声痛哭。
2003年,麦芒掉进她的前胸,因为奇痒,她很自然就抓挠了,结果破了皮,导致疤痕不停地蔓延、生长,自此,她与这种不死的癌症杠上了,与可恶的放疗杠上了,每年,她都不得不赶往省城,去接受近二十天的治疗,尽管如此,忍受疤痕之痒仍然是她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的存在。2005年,她精心侍候了九年的公公,勤苦了一辈子的公公,撇下他们,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她伤心难耐!一日三餐,她添的第一碗饭,盛的第一碗汤,从此再没有了那个欢天喜地接过去的人。“你是不知道啊,家里有个老人该多幸福!他虽然不能干活,但会管事儿,他天天守着这个家,不管什么时候我们从外面回来,屋里都有个应声的人。”
已经凌晨一点了,我握着她粗糙的手,流着泪听她讲述。她刮我的鼻子,笑我还是那么善感。她说生活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不经过苦哪懂得什么叫甜。“不管什么时候,人是最重要的,我有那么善良的公婆,有对我那么好的老公,有那么健康活泼的儿子,你说我有什么不幸福的?”为了让眼泪不再漫溢,我问她:“当初,你为什么一眼就认出了我,为什么一定要拉我到你家?”她咯咯直笑:“小时候我在外婆家见过你一次嘛,就记住了,那天考试结束都那么晚了,你回去又那么远,多怕呀。”我突然就明白了,她的幸福,全部起源于她的善,因为善,她具有更高更强的幸福感受力,即便是别人眼中的不幸,也因为她习惯了一切从善根出发,所以她总是一眼就能看见举在枝头的幸福花朵。
所以,她并没有虚言。我一下子就放心了。第二天离开前,我把她的菜园子、稻田、香菇大棚全部走了一遍。她的菜园子好不热闹,挤满了红萝卜紫茄子青辣椒,稻田里,一个挨一个站着草垛子,是一片收割后开阔的景象,大棚中,二万四千筒袋料香菇正在生长菌丝,它们整整齐齐,像排列有序的军阵。而她和汪,正忙进忙出,她忙着为我装好米、蔬菜、菜籽油、板栗、地瓜,他忙着捆扎和搬运,两个还要忙着商量这个怎么绑那个怎么放。
阳光倾洒下来,将大地染镀成了无边无际的金黄色布匹,老旧的房子、庞杂的农具、晾晒的衣物、满场的稻谷……全都被托举在这一片锦帛之上,他们俩在它们中间来来往往,自在从容地铺排着细碎日常的动作和语言,仿佛是被簇拥的磁力中心,吸附着这秋天柔暖的光和光照的一切。
责任编辑:晓月
国庆节前夕,她说:“我种的稻子丰收了,煮饭香喷喷的,你快来拖吧。”又说:“我炒的野板栗粉得直掉末儿,你快来拿吧。”还说:“我打的鱼,味道特纯正,你快来吃吧。”其实稻米、板栗和鱼,在我所居住的城市,与许多商品一起,早已构成了足以淹没我的物质世界,更何况,我乡下的老父老母,还一直在源源不断为我提供它们最原始的美味呢?
但我还是像流水挤开河岸一样,毅然撇下芜杂的日常生活,毫不犹豫地向她奔去。穿过节日的人流、高速路上的拥堵、通向大山深处的九曲十八腸,历时四个时辰,我终于看见了她。当她从屋内迎出来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仿佛时光的穿越者,一下子就变成了纯真的少年。
1986年之前,我们之间隔着许多的高山和流水,隔着许多条乡间分岔的泥巴小路,各读各的书,各放各的牛,谁也不认识谁。是那年七月的小升初考试,让我们相遇并永远彼此惦记上了。当时,全乡十几个村的小学毕业生,全部集中在离她家不算太远的乡中心小学进行大考,为了照顾像我一样的远道者,临近中午,考试才正式开始。
待考试结束,太阳早已西斜,我刚冲出教室,她就迎了上来,说:“我是谢晓爱,到我家去吧。”同时就有一双手扣住了我的胳膊。她是那么理所当然,仿佛我们原本就是无比亲密的小伙伴,仿佛这一场的相遇原本一直就蜇伏在那里。可我真的不知道她是谁,更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到她家里去。我懵头懵脑地看着她,脑袋中一片空白,甚至连“她是否认错人了”诸如此类的念头都没有。我还没来得及做出任何反应,她就猛拽着我向人群外跑去。我一个趔趄,竟差点栽倒了,这才终于清醒了些,就开始了本能的挣扎,但她的手劲很大,我根本挣脱不了。
就这样,我被她拽着出了学校的大门,被她拽着顺着山坡飞奔而下,我们不长的头发被风扯来扯去,像两只紧张而又兴奋的幼兽,不断跳跃着越过丛林。在丛林投下巨大而又不断晃动的阴影中,她的手心源源不断地向我传递着安全和温暖,我不再挣扎,她也放掉了左手,只用右手紧紧扣握住我的右手,我的五个手指头,不知不觉开始迎合她的力,并越来越贪恋,当跑进她家的场院时,我们俨然是手拉手的好朋友了。
谢晓爱的母亲显然十分意外,但高兴之情溢于言表。经过她的一番解释,我才明白,原来她就是住我家后山大名鼎鼎的陈焕然先生的女儿。崇敬之情不禁油然而生!“陈焕然”三个字,在我的家乡,早已不是一个具体的人名,而是一种难以言清道明的精神象征:他既是解放初期被镇杀的国民党县参议员,又是推崇民主自由、维护地方正义的父母官,既是抱持信仰而死的冥顽分子,又是风流倜傥的青年才俊……20世纪上半叶,他以慈悲之怀和非凡之才,护佑着方圆近百公里范围内的黎民百姓,他是我家乡人心尖的痛、心底的神。现在,我不仅见到了他传说中的女儿,还正与他的外孙女手牵着手呢!我一下子就信任了这个七口之家,一口气就在这个家住了七天七夜。
自此,初中三年,每年的寒暑假,我都会到这个家住上十天半月,在这十天半月里,谢晓爱和我,总是同吃同睡同劳动,无论走到哪里,都好像是彼此的影子,而且两个影子白天粘在一起说说笑笑,晚上还要头挨头、脚抵脚地笑闹到半夜。后来,我上了高中,她回家务农,从此再没相见,只是间或偶尔能听到彼此零星的消息。再后来,我毕业分配留在了城里,而她,我只隐约听说是嫁到了一个叫做“八角”的边远山村。
直到2012年5月,我去参加一个同学的婚礼,突然有同学说到“八角”,我立刻托他帮忙打听。他当即拨打了无数通电话,辗转了许多个亲戚朋友,终于弄清楚了谢晓爱的家庭地址。同样没有任何犹豫,我坐上同学的摩托车,向她飞奔而去。过了县城,山开始一座接一座倾轧过来,风也从不可预测的遥远深处扑向我们,在五月初的下午,山风挟带着金属的生硬和冰冷,吹得人直哆嗦。虽然车速很慢,但七弯八拐和大坑小洼的路面,仍然让我无比眩晕。记不清到底颠簸了多远,车子最终停在了一户溪边人家。谢晓爱拎着一只竹篓,正往场院外走去。我跳下摩托车,僵在原地,盯着她,她回过头,也定在那里。我们对上眼的刹那,她手里的竹篓突然掉在了地上,里面的籽粒也撒了一地。她一边说:“天呐天呐,你怎么找来了?!”一边冲过来,拉着我的手就往屋里走,往火炉边走。手心与手心相握的那一瞬,暖流突然灌注了我的全身,同时也一下子联通了早已消逝的时光。
我们一直牵着手坐在炉子边,不停地跟对方说:“你还是那个样子,一点儿也没有变。”可实际上,我们都变了,经过时间之流的冲刷和淘洗,我们的面貌、身材、举手与投足,都早已不再是二十多年前的样子了。但我们看不见这些,我们看见的,是岁月永远带不走也侵蚀不了的部分。只可惜,那一次,我因有要事必须返回,在她家仅仅坐了不到半小时。我们甚至还没来得及询问彼此的近况,没来得及诉说这些年来各自的爱情、婚姻、生活与梦想,就匆匆告别了。
而这一次,我们有一天一夜的时间,用来追溯这么多年的山长与水阔。趁她做饭的间隙,我将屋里屋外看了个遍。她家是典型的旧居,除了厨房和洗澡间是新做的,其他的房屋,都还是土墙土瓦。由一块块黄土砖夯扣成的外墙,因为天长日久,手摸上去,竟然一丝灰尘也没有,就像被风打磨多年的石头,只剩了干净、坚硬和粗砺。
里墙虽然用石灰粉刷过,但早已斑驳不堪。我爬上吱呀作响的木楼梯,顺时针走完了她家的每一间阁楼。老式的方桌、深褐色的橱柜、木质的骡鞍、熬制鸦片的铜锅、雕刻花纹的瓷筷篓……在一些被闲置的阁楼里,烟熏火燎过的墙壁、蛛网团结着的尘与灰,几乎填满了每一寸泥土与木头的纹理,处处都忠实地记录着祖辈们生活的痕迹。置身这样的房间,我移动的每一步,尽管既轻又缓,但我仍然能够清晰地听见被惊醒的岁月在纷纷起身。
而在现世的生活里,我看见,她的家,除了谷仓、电锯、电风车等必须的农具,几乎再没有什么像样的陈设,连她的衣服,都是简单地用塑料布罩了,挂在竹竿上。站在苔痕上阶绿的天井里,环顾四周,天空是那么湛蓝那么高远,房屋是如此老旧如此空阔……我的朋友谢晓爱,一直是那么地勤劳、善良、仁爱、宽厚、温柔、乐观、坚韧,可为什么只能拥有这样寒陋的生活?但她说:“物质算得了什么?放心吧,我这一生最苦日子早就过去啦。” 她说的最苦的日子,是1996年到2005年。1996年,她嫁进这座老屋时,屋里有她的丈夫汪、一个腰躬背驼的公公和已经瘫痪九年的婆婆,除此以外,则家徒四壁。但汪是她的宝贝。这个宝贝先后放弃了当兵、招工、当司机等各种各样的机会,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安静——安静地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全部奉还给病弱的父母,他像父母当年照顾幼小的他一样,精心照顾着两个老人的吃喝拉撒。为给他们治病,他欠下了一身的债,她嫁给他,等于是嫁给了一个债主两个药罐。但她心意笃定。她说,有孝心的人一定是个好人。抱持着这种朴素的认知,她开始过上了还债和熬药的生活。1997年,婆婆去世,去世前对汪说:“你这辈子要是做了对不起晓爱的事,到哪儿我都饶不了你。”2000年,汪帮同村的亲戚干活时,被倒下的檩子砸坏了左脚,虽然经历了反复住院和求医问药,但善良的一家人却从未想到过索赔,就这样,他们在扛上飞来横祸和病痛的同时,也扛上了更为沉重的债务。由于失去了主要劳动力,在之后的两年里,养活和照顾全家的重担全部压在了谢晓爱一个人的肩上:上有病弱的公公,下有两岁的儿子,中间是伤残的丈夫,还有猪、鸡和六七亩地,全靠她一个人跳进跳出地忙活。
還要拼命攒钱。七万多元的债,她一分一厘地攒了还,至于自家人,不冻着饿着就行,其他的,能省就省。这样的节省,让汪心疼了。 2002年,过年前一天,他没有跟她打招呼,一个人瘸着腿,踅摸到了大路上。眼前是连绵起伏的山,不见起点,更不见终点,只有通向镇中心的乡村公路沿山势而去,隐向不可知的远方。他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去哪里,更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干什么,他茫然地攥了攥空空如也的裤兜,慢慢蹲下来,蹲在路边的荒草上。风呼呼地刮着,公路上卷起一团团灰白的尘土,呛得他眼泪直流。也不知蹲了多久,一个熟人骑着摩托车经过,汪突然就鼓足了勇气,拦住他,向他借了100元,还搭上了他的车,一起去了镇上。最终,他用这100元,给父亲买了一双10元的布鞋,给儿子买了一双5元的袜子,剩下的85元,给她买了一双浅棕色的皮鞋。回家后,他喜滋滋地把这些新年礼物一件件亮给她看,她丢下锅铲,扑进他的怀里,失声痛哭。
2003年,麦芒掉进她的前胸,因为奇痒,她很自然就抓挠了,结果破了皮,导致疤痕不停地蔓延、生长,自此,她与这种不死的癌症杠上了,与可恶的放疗杠上了,每年,她都不得不赶往省城,去接受近二十天的治疗,尽管如此,忍受疤痕之痒仍然是她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的存在。2005年,她精心侍候了九年的公公,勤苦了一辈子的公公,撇下他们,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她伤心难耐!一日三餐,她添的第一碗饭,盛的第一碗汤,从此再没有了那个欢天喜地接过去的人。“你是不知道啊,家里有个老人该多幸福!他虽然不能干活,但会管事儿,他天天守着这个家,不管什么时候我们从外面回来,屋里都有个应声的人。”
已经凌晨一点了,我握着她粗糙的手,流着泪听她讲述。她刮我的鼻子,笑我还是那么善感。她说生活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不经过苦哪懂得什么叫甜。“不管什么时候,人是最重要的,我有那么善良的公婆,有对我那么好的老公,有那么健康活泼的儿子,你说我有什么不幸福的?”为了让眼泪不再漫溢,我问她:“当初,你为什么一眼就认出了我,为什么一定要拉我到你家?”她咯咯直笑:“小时候我在外婆家见过你一次嘛,就记住了,那天考试结束都那么晚了,你回去又那么远,多怕呀。”我突然就明白了,她的幸福,全部起源于她的善,因为善,她具有更高更强的幸福感受力,即便是别人眼中的不幸,也因为她习惯了一切从善根出发,所以她总是一眼就能看见举在枝头的幸福花朵。
所以,她并没有虚言。我一下子就放心了。第二天离开前,我把她的菜园子、稻田、香菇大棚全部走了一遍。她的菜园子好不热闹,挤满了红萝卜紫茄子青辣椒,稻田里,一个挨一个站着草垛子,是一片收割后开阔的景象,大棚中,二万四千筒袋料香菇正在生长菌丝,它们整整齐齐,像排列有序的军阵。而她和汪,正忙进忙出,她忙着为我装好米、蔬菜、菜籽油、板栗、地瓜,他忙着捆扎和搬运,两个还要忙着商量这个怎么绑那个怎么放。
阳光倾洒下来,将大地染镀成了无边无际的金黄色布匹,老旧的房子、庞杂的农具、晾晒的衣物、满场的稻谷……全都被托举在这一片锦帛之上,他们俩在它们中间来来往往,自在从容地铺排着细碎日常的动作和语言,仿佛是被簇拥的磁力中心,吸附着这秋天柔暖的光和光照的一切。
责任编辑:晓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