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各种武术教材的调查研究,得到一定的信息发现,学生对这些教材的认可程度及对其评价大体上没有差别。不过,性别的不同还是导致了男女同学之间对武术教材的看法有小小的不同。另外,对武术教学的作用性,是否具有现代特征,是否可以适应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以及其攻击性、娱乐性与教学化等各方面做了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武术教材 教学效果 教材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5-0175-01
引言
武术作为华夏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雨,博大精深,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具有代表性的古老文化之一——武魂文化,也是需要我们继续继承、保护和发展下去的非物质性文化遗产。在现代,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非常重要,要从教育抓起,才能使中华传统文化得到发扬,而且能够促进学生优良道德的形成和民族责任感的增强。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有关部门就有几次正式发布通知,要求各级学校一定要把武术这门课程纳入教学内容中去。基本上学校都将武术教学放到体育这门课程中去实行,所以体育课程能否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关系到武术的发展。经过了改革开放,武术又重新进入中小学学生的视野中,成为学校体育的课程教材之一,并且形成了有独特内容的教材体系,包括了武术的基本功、对打与长拳等。[1]武术教材体系能够把现代武术训练的特征表达出来,并且能够使武术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扬。但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的脚步,就会发现现在实行的武术教材体系有很多缺陷与矛盾。举个例子,进行武术教学是为了让学生们了解到武术的本质属性,武术的攻击与防守特征以及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但是武术教材几乎过于僵硬,无利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就让武术精彩多样的内容和文化精神价值无法得到很好的展示。所以,在新时代新世纪的教育主要内容改革——课程改革之中,必须对中小学武术教材体系进行整顿。本文主要内容就是通过研究在不同小学学校的体育教学中所使用的武术教材的调查,研究他们的教学成果,希望能够为武术教材体系的改革有所帮助。
一、调查研究过程
(一)调查对象
从广州市实验中学随机选择初二年级体育学习水平接近的五个班级214名学生,其中男生112名,女生102名。选择的实验教材有三个:初中武术操(新编)、健身拳(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以及武术健身操(新编)。[2]
(二)调查依据
主要是根据这些年我国专家们所说的,编选体育教材必须确保教材的可行性、教材的实用性、教材的代表性和教材的健身性等四大原则,并且对于教材研究要有创新性。因此,根据这四大原则对调查对象进行分析发现,首先,“武术操”实验教材只是“基本符合”健身性、实用性、代表性,而可行性就是“符合”。第二,“武术健身操”实验教程就比较可观,“符合”了健身性、实用性和可行性三个原则,“基本符合”了代表性这个原则而已。第三,“健身拳”的结果显示也不错,“符合”了健身性、代表性和可行性,仅仅“基本符合”实用性。
(三)调查结论
从上述依据中可以看到,这三种武术教程都有教材编选的代表性原则。武术操的编选是依据小学体育教师们的教学经验,选择武术中的最基本的套路组合,目的在于易于让教师教和让学生能够迅速学会。而健身拳和武术健身操都是搏击操的基础化,是有氧运动健身健美的主要类型之一,也是以武术动作为主,并加入舞蹈因素,配上节奏性强的音乐。
二、调查研究后的建议
要使武术更好地让学生们学习和掌握,必须增强武术教材的娱乐性、趣味性。其中就要对单一枯燥的以套路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武术教材进行改革,这是现在我国中小学武术教材改革研究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3]从这次的调查研究可以看到,性别的差异对武术的态度、兴趣和掌握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教材的改革也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在此针对各种武术教材具体提出几点建议:
(一)改进教材
针对段位制套路的武术教材,要使其教学化程度加深,不能对其照搬照抄,而是要灵活施教,要从教材中就体现武术的多样性,促使学生对学练武术产生兴趣,因而更加积极地学习武术。
(二)推广武术健身操
武术健身操是非常具有现代特色的武术运动种类,受到很多青少年学生的欢迎,如果对其进一步地改造,就能够进入学校成为学生学习武术的教材,并且可以通过节目演出和课间操等形式,来鼓励学生认真学习武术健身操。
武术操的特性让它无法成为教材,但是可以成为一种辅助性内容运用到教学中去。但它有一定的缺陷,健身性、趣味性等都没办法很好地体现出来。
三、总结
武术教材体系的重新建立和改革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积累,必须不断地增加武术教學经验的积累以及基本理论的研究,对武术教材的内容的选择要具有客观性和适用性,并且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发教材,对教材的结构进行改造,使武术教学能够到达新的层次,并使中国武魂精神得以传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工建华,王晓东,高嵘.我国中小学武术教材的建设与改革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92-94.
[2]吕韶钧,彭芳.学校武术课程的改革与建议[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7,12(4):54-58.
[3]张茂.关于中小学武术教学的调查与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9(4):85-86.
[关键词]武术教材 教学效果 教材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5-0175-01
引言
武术作为华夏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雨,博大精深,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具有代表性的古老文化之一——武魂文化,也是需要我们继续继承、保护和发展下去的非物质性文化遗产。在现代,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非常重要,要从教育抓起,才能使中华传统文化得到发扬,而且能够促进学生优良道德的形成和民族责任感的增强。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有关部门就有几次正式发布通知,要求各级学校一定要把武术这门课程纳入教学内容中去。基本上学校都将武术教学放到体育这门课程中去实行,所以体育课程能否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关系到武术的发展。经过了改革开放,武术又重新进入中小学学生的视野中,成为学校体育的课程教材之一,并且形成了有独特内容的教材体系,包括了武术的基本功、对打与长拳等。[1]武术教材体系能够把现代武术训练的特征表达出来,并且能够使武术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扬。但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的脚步,就会发现现在实行的武术教材体系有很多缺陷与矛盾。举个例子,进行武术教学是为了让学生们了解到武术的本质属性,武术的攻击与防守特征以及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但是武术教材几乎过于僵硬,无利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就让武术精彩多样的内容和文化精神价值无法得到很好的展示。所以,在新时代新世纪的教育主要内容改革——课程改革之中,必须对中小学武术教材体系进行整顿。本文主要内容就是通过研究在不同小学学校的体育教学中所使用的武术教材的调查,研究他们的教学成果,希望能够为武术教材体系的改革有所帮助。
一、调查研究过程
(一)调查对象
从广州市实验中学随机选择初二年级体育学习水平接近的五个班级214名学生,其中男生112名,女生102名。选择的实验教材有三个:初中武术操(新编)、健身拳(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以及武术健身操(新编)。[2]
(二)调查依据
主要是根据这些年我国专家们所说的,编选体育教材必须确保教材的可行性、教材的实用性、教材的代表性和教材的健身性等四大原则,并且对于教材研究要有创新性。因此,根据这四大原则对调查对象进行分析发现,首先,“武术操”实验教材只是“基本符合”健身性、实用性、代表性,而可行性就是“符合”。第二,“武术健身操”实验教程就比较可观,“符合”了健身性、实用性和可行性三个原则,“基本符合”了代表性这个原则而已。第三,“健身拳”的结果显示也不错,“符合”了健身性、代表性和可行性,仅仅“基本符合”实用性。
(三)调查结论
从上述依据中可以看到,这三种武术教程都有教材编选的代表性原则。武术操的编选是依据小学体育教师们的教学经验,选择武术中的最基本的套路组合,目的在于易于让教师教和让学生能够迅速学会。而健身拳和武术健身操都是搏击操的基础化,是有氧运动健身健美的主要类型之一,也是以武术动作为主,并加入舞蹈因素,配上节奏性强的音乐。
二、调查研究后的建议
要使武术更好地让学生们学习和掌握,必须增强武术教材的娱乐性、趣味性。其中就要对单一枯燥的以套路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武术教材进行改革,这是现在我国中小学武术教材改革研究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3]从这次的调查研究可以看到,性别的差异对武术的态度、兴趣和掌握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教材的改革也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在此针对各种武术教材具体提出几点建议:
(一)改进教材
针对段位制套路的武术教材,要使其教学化程度加深,不能对其照搬照抄,而是要灵活施教,要从教材中就体现武术的多样性,促使学生对学练武术产生兴趣,因而更加积极地学习武术。
(二)推广武术健身操
武术健身操是非常具有现代特色的武术运动种类,受到很多青少年学生的欢迎,如果对其进一步地改造,就能够进入学校成为学生学习武术的教材,并且可以通过节目演出和课间操等形式,来鼓励学生认真学习武术健身操。
武术操的特性让它无法成为教材,但是可以成为一种辅助性内容运用到教学中去。但它有一定的缺陷,健身性、趣味性等都没办法很好地体现出来。
三、总结
武术教材体系的重新建立和改革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积累,必须不断地增加武术教學经验的积累以及基本理论的研究,对武术教材的内容的选择要具有客观性和适用性,并且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发教材,对教材的结构进行改造,使武术教学能够到达新的层次,并使中国武魂精神得以传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工建华,王晓东,高嵘.我国中小学武术教材的建设与改革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92-94.
[2]吕韶钧,彭芳.学校武术课程的改革与建议[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7,12(4):54-58.
[3]张茂.关于中小学武术教学的调查与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9(4):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