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本文以G县为观照样本,对当前县域义务教育教师的编制问题、老龄化问题、退补比例失调问题、城乡交流问题、教师待遇问题进行分析归因,并从破解问题的视角进行思考,在改革教师编制、配齐配足教师、加强教师队伍管理、提高教师地位待遇等方面,提出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县域义务教育教师问题对策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当前,深入贯彻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在加大教育投入、实现标准化办学条件、提供均等受教育机会的基础上,最关键的问题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本文以G县为观照面,对深层次制约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师资问题进行分析,并试图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G县义务教育学校师资状况调查
目前,G县共有义务教育学校150所,义务教育教师6 998人,其中农村教师5 445人,城区教师1 553人。按照编制标准,教师岗位设编5 825人,扣除不占编制的离岗教师392人,实际超编781人。
现有教师队伍中,正规院校毕业的教师5 109人,占总人数的73%;民转公、民师自费生、招工等教师1 889人,占27%。35岁以下教师1 609人,占23%;36~45岁教师2 432人,占34.75%;46岁以上教师2 957人,占42.25%。
在教师专业职称方面,目前有副高级职称者755人,中级职称者2 674人,中级职称以上者约占49%。令人尴尬的是,2003~2007年,由于实行教师职称评聘分开改革,大批教师虽然取得副高级或中级职称,但是由于5年间一直未聘任,大量教师未获晋职待遇。2008年开始,教师晋职机制改为评聘合一,逐步消化晋职未获聘任的教师,但至今仍有1 184名已经取得中级以上职称资格的教师未获聘任。同时,2008年以后,由于受地级市分配的职称名额所限,达到晋职条件的教师逐年上升,目前有1 389人达到副高职称晋职条件,916人达到中级职称晋职条件,连同原先已经取得晋职资格未聘任的教师,形成了庞大的排队晋职队伍。
2000年开始,随着乡镇行政机构的调整和入学人口变化,G县先后开展了三次大规模学校布局调整,撤并中小学校(主要是农村点校)160多处,实施规模办学,缩小师生比例,扩大优质资源共享,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取得了明显成效。
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新的问题。近几年来,G县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外来人员急速向城区集中,一方面,造成城区适龄入学人口膨胀,城区学校办学压力加大,形成了难以化解的大班额、择校热问题,造成城区师生比严重超标,学生上学难重新成为制约教育公平的热点问题。在这种情况下,G县在5年时间内,新建城区义务教育学校5所,从农村考选教师650名,扩增学位4900个,但仍然不能满足需求。另一方面,农村办学条件落后,职业吸引力不高,教师考选进城政策,进一步造成了农村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性。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教师奇缺,1/4的农村点校没有以上专业教师,难以保证开齐开足课程。
针对以上问题,G县采取了三项举措,希冀化解教师队伍问题。一是加强农村教师补充力度,建立新招考教师农村服务期制度,录用的新教师全部充实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满方可申请参加城区学校教师招考。2009~2012年招聘的教师405人,全部充实到农村教学一线。同时,实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和农村小学每校新进一名大学生计划,先后为农村学校招聘教师122名,解决英语等学科教师不足的矛盾。二是推进城乡教师交流,通过保留人事关系、增加到农村支教人员补贴、后备干部到农村挂职锻炼、农村教师进城顶岗研修等方式,先后组织城乡共同体学校9批700多人次参加交流。三是加强农村教师培养培训,通过远程研修、对口帮扶、联片教研、送课下乡、资源共享等方式,分层次对农村青年教师、班主任教师、音体美教师、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培养农村教师骨干力量,提升农村教师整体素质。
同时,积极落实教师待遇。顺利完成了“民转公”、教师评聘合一、岗位职称竞聘改革、教师工资县级统筹,实现了城乡教师同工同酬、统一工资,特别是从2008年开始,先后5次提高教师工资,到2012年,全县教师工资平均水平达到了3 000元。
通过这些积极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县域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G县义务教育教师问题透视
在座谈调查中,G县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领导,还是义务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家长,一致认为,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成果,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最大的困难仍然是师资问题。由于教师超编与结构性缺编矛盾、退补比例不相称、农村教师循环性流失、人员老龄化、教师晋职滞后、人员流动受学校壁垒局限、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等原因,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进入深水期的同时,也步入了更加艰难的高原期。
一是教师实际缺编成为“灯下黑”。从数据来看,G县教师已经超编,但在实际上却缺编教师643人。缺编原因主要有六个方面:①近几年,小学适龄入学人口重新进入高峰,从1.2万人增到1.5万人,相应需要增加教师编制;②为化解城区大班额、择校热问题,扩建新建城区学校,但总编制未因此增加,尽管从农村学校考选了一批教师进城,但是仍然不能满足需要,同时造成了农村学校教师空缺和流失;③为支持民办教育发展,G县鼓励企业参与办学,由企业投资新建3所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政府要求全部派驻公办教师,从公办学校中抽调师资补充民办学校,占用了公办教师编制,并进一步抽取了现有师资力量;④由于年龄、健康、转岗、离职进修等原因,有988人不能担任教学任务,但依然占用教师编制,每年还有150人左右的女教师因生育安排产假,附加编制不够;⑤农村教学点布局分散、学生人数少,不适应按照师生比核算教师编制;⑥小学增加了小学英语、计算机、综合实践活动课、安全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教师并未因课改而增加编制。对此,教育行政部门多次向县政府提出增加新教师请求,但受总体编制所限,问题无法解决。 二是教师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随着青年教师逐年向城区集中,农村教师逐渐走向老龄化。目前,农村教师平均年龄达到43.89岁,有的农村小学,教师平均年龄达到48周岁。全县教师队伍中,由“民办教师”转公办或考取民师自费生参加教育工作的共1 976人(其中62.03%分布在农村小学或教学点),占全县教职工总数的28.24%,平均工作年龄超过29年,这批教师大多数扎根农村,为全县“普九”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这些教师逐渐步入老年教师行列,未来5~10年,他们将全部退休。另外,从教师平均年龄来看,不到17年时间,农村教师队伍将整体更新换代,造成教师巨大亏空,义务教育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三是教师退补比例失调。从2007年至2012年的6年间,教师每年因退休、生病和意外死亡以及其他原因,自然减员1 584人,年均264人。而6年间,实际录用新教师640人,仅占自然减员人数的40.4%,退补比例失调,不符合“退补相当”的政策要求。从一些地方的做法来看,增加新教师,有两条渠道:①教育行政部门按照自然减员情况,向人事、编制部门提出申请招聘新教师补缺。但G县由于人员已经超编,很难获批。②县级政府利用县级财政力量自主招聘不在编新教师,实行聘任合同制管理,从G县情况来看,政府负债率高,财政运行紧张,财力不能支撑自主招聘新教师所需经费,故无法实施。由于教师缺口较大,为保证教学正常开展,G县教育行政部门只好通过招工的方式,违规聘任代课教师,费用从公用经费列支。
四是教师流动浮于表面。近年来,G县为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水平,积极推行城乡干部教师交流。在县级层面,以城乡共同体为平台,组织城区干部教师下乡支教,结对学校每年交流3~5名干部教师,交流的教师身份不变,在原学校保留人事关系、待遇,互相到对方学校交换工作一年,届满各自回归学校建制。在乡镇层面,建立中心学校和薄弱学校对口支援关系,在人事关系不变的前提下,进行干部教师交流。应当说,以上交流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将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农村学校,帮助农村学校培养了一批新的骨干教师,但支教期限太短,总体效益与设计预期差距较大。主要原因是受当前管理体制限制,教师初次配置权在教育行政部门,教师最终支配权在学校,没有将教师身份由“学校人”变成“系统人”,给教师资源重新配置带来很大困难。对城区学校来讲,担心优秀教师长期支教会影响本校教学质量,其骨干教师因生活不便等原因也不愿意扎根在农村。对农村学校来讲,因为教师身份原因,无法有效管理支教教师,一些支教教师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做表面文章、走过场,学校受益甚微。同时,支教政策存在缺陷,城区教师下乡支教享有专项补贴,并可以在晋职时获得加分待遇,而农村学校进城锻炼的教师则没有任何待遇,损伤了农村教师积极性,不愿意进城交流。另外,教师考选进城政策,导致大多数农村青年教师不能安心教学,使农村学校成为教师的“培训基地”,新教师补充成为农村学校的“政策画饼”。这种不健康的教师流动不利于农村学校发展。
五是教师待遇亟须提高。G县经济发展指标在本地级市内排列虽然并不落后,但是由于底子薄、历史欠账多、可支配财力和教育投入捉襟见肘,教师工资水平与同一地市发达县相比,最大差额达到1 200元,在客观上不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更严重的是,地级市下达的晋职计划太少,造成大量教师不能按时晋职,教师信访上访案件逐年增多,严重影响了教师工作心态,加剧了职业倦怠,难以吸引优秀人才终身从教。
G县的教师问题并非个别,在不少地方的县市区,都不同程度存在上述问题,因而具有一定普遍性,对于研究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构建适应教育发展的教师保障机制,具有典型意义。
三、破解县域义务教育教师问题的建议
县域义务教育师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社会工程。破解这个问题,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政府为主导,进行系统规划设计,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督导等手段。
一是改革编制管理。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的意见》,之后,各省级行政单位分别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县级政府执行省定编制标准,这是我国教师编制管理的基本路线。当前,县域义务教育教师缺编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主要在于管理体制原因,教育部门无法自主增加教师,财政部门按照人事和编制部门核定的教师编制发放工资,人事、编制部门执行省标准和地市有关部门分配的新增编制计划,三方均无自主裁量权,导致负责基层教师编制补充的部门相互推诿、工作机制瘫痪。建议省级进一步改革教师编制设计标准,充分考虑寄宿制学校、农村教学点布局分散、入学人口变化、新课程需要、大龄教师和产假女教师离岗等因素,适当增加教师编制,可以采用师生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办法核编定编,以满足正常教育教学需要。在编制执行方面,进一步理顺关系,建立科学灵活的编制调整机制,县级教育部门根据教育实际提出编制计划,发改、人事、编制部门进行立项调研核查,提出增加编制意见,逐级上报审批,改变单靠上级分配编制计划、不顾基层实际需要的单向执行办法。同时,完善教师退出机制,探索建立严格准入、能进能出的教师管理机制,对前些年离岗下海自主创业经营、身体病弱不能承担教学任务、因各种关系脱离教学岗位的人员、不兼课的管理人员等群体,制定具体管理办法,退出教师编制,分类进行妥善安排,以便于腾出编制。按照退补相当的原则,及时补充新教师,保持教师实际岗位与教育事业发展动态平衡。
二是“以县为主”配齐配足教师。按照在国务院领导下、省级统筹、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县级政府是义务教育的实施主体,义务教育教师配置、管理、使用,是县级政府的重要办学职责。当前存在的义务教育师资问题有政策的原因,有历史的原因,有经济的原因,也有决策和执行的原因,化解问题依然要靠县级政府。当务之急,首先要配齐配足教师。在县域层面,统一城乡教师编制标准,对教师队伍全面摸清底子,综合考虑人口、地理、规模、新增学校等办学因素,查清教师缺编人数、缺编学科、缺编学校,在按规定核编定编的基础上,适当向农村倾斜,通过积极争取补充编制、招聘录用新教师、分流高中学段富裕音体美教师、职员岗位教师回流等方式,多渠道补充合格教师。对寄宿制中小学、乡镇中心学校、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学校、村办小学及教学点、山区湖区海岛牧区学校等实施特殊师资配备政策,按照课程改革要求,补足配齐农村紧缺学科教师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中央政府可设专项资金补助,省级政府要加强统筹力度,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出台相关政策,在编制、培养、经费等方面,支持县级政府配齐教师。要建立专项督导和问责制度,将教师配备情况纳入县级党政干部政绩考核和政府年度工作考核,督促县级政府履行职能。 三是加强教师队伍管理。深入实施“国标、省考、县聘、校用”中小学教师职业准入和管理制度,按照《教师资格条例》,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资格认定,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履行中小学教师招聘录用、职称评聘、培养培训、考核等管理职能。要改革教师初次分配办法,新招聘的大中专师范毕业生和取得教师资格的综合类大学毕业生,优先补充到农村任教。采取有效措施,用政策和制度卡住考选进城关,严格控制教师大规模向城区集中,切实为农村学校保存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力量,稳定农村教师队伍。要建立刚性中小学教师城乡轮岗交流机制,明确教师是公共教育资源,实行教师统筹统调,人事关系随教师岗位变动流转,每年按照一定比例组织城乡教师换岗交流,特别是城区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和校长必须按批次全员参加城乡交流,交流期限不低于3年。为增强执行效力,促进公平交流,建议修改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将城乡教师交流纳入法律保障范围,为开展城乡教师交流提供法源支持。要改革教师考核办法,按照《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对教师进行年度考核,重点突出师德水平、专业能力和业绩贡献,作为教师评优晋职的主要依据,引导教师静心教书、潜心育人、关爱学生、严谨笃学。同时,严禁用升学成绩考核教师,克服应试教育的错误倾向。要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将教师培训经费纳入政府预算,推进国培计划、省级远程研修、县级培训和校本培训,完善培训体系,创新培训方式,坚持五年一周期全员培训,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
四是提高教师地位待遇。按照义务教育保障经费“三个增长”要求,稳步提高教师工资水平,落实义务教育绩效工资,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建立专项津贴制度,使县域内农村教师工资水平高于城区教师,体现工资倾斜政策。从国家战略来讲,教师工资应当调整到高收入社会阶层,实现高工资、高福利,才能真正体现教师地位,吸引一流学生报考师范专业,吸引优秀人才终身从事教育事业。改革教师职称评聘制度,坚持评聘合一,加大中高级职称晋升比例,逐步解决教师高度关注的职称问题。要建立正常、畅通的教师晋职机制,保证教师按期晋职,教师晋职要向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倾斜,借鉴发达国家教师职称管理办法,逐步形成以中高级职称为主体的教师队伍。要完善教师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保障政策,建设农村教师周转房,鼓励政府和社会力量奖励教师。加强媒体宣传监管,依法追究恶意炒作扩大负面宣传、损害教师人格、误导社会舆论的不正当行为,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道德风尚。
(作者单位:高密县教育局,山东高密,261500)
【关键词】县域义务教育教师问题对策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当前,深入贯彻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在加大教育投入、实现标准化办学条件、提供均等受教育机会的基础上,最关键的问题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本文以G县为观照面,对深层次制约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师资问题进行分析,并试图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G县义务教育学校师资状况调查
目前,G县共有义务教育学校150所,义务教育教师6 998人,其中农村教师5 445人,城区教师1 553人。按照编制标准,教师岗位设编5 825人,扣除不占编制的离岗教师392人,实际超编781人。
现有教师队伍中,正规院校毕业的教师5 109人,占总人数的73%;民转公、民师自费生、招工等教师1 889人,占27%。35岁以下教师1 609人,占23%;36~45岁教师2 432人,占34.75%;46岁以上教师2 957人,占42.25%。
在教师专业职称方面,目前有副高级职称者755人,中级职称者2 674人,中级职称以上者约占49%。令人尴尬的是,2003~2007年,由于实行教师职称评聘分开改革,大批教师虽然取得副高级或中级职称,但是由于5年间一直未聘任,大量教师未获晋职待遇。2008年开始,教师晋职机制改为评聘合一,逐步消化晋职未获聘任的教师,但至今仍有1 184名已经取得中级以上职称资格的教师未获聘任。同时,2008年以后,由于受地级市分配的职称名额所限,达到晋职条件的教师逐年上升,目前有1 389人达到副高职称晋职条件,916人达到中级职称晋职条件,连同原先已经取得晋职资格未聘任的教师,形成了庞大的排队晋职队伍。
2000年开始,随着乡镇行政机构的调整和入学人口变化,G县先后开展了三次大规模学校布局调整,撤并中小学校(主要是农村点校)160多处,实施规模办学,缩小师生比例,扩大优质资源共享,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取得了明显成效。
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新的问题。近几年来,G县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外来人员急速向城区集中,一方面,造成城区适龄入学人口膨胀,城区学校办学压力加大,形成了难以化解的大班额、择校热问题,造成城区师生比严重超标,学生上学难重新成为制约教育公平的热点问题。在这种情况下,G县在5年时间内,新建城区义务教育学校5所,从农村考选教师650名,扩增学位4900个,但仍然不能满足需求。另一方面,农村办学条件落后,职业吸引力不高,教师考选进城政策,进一步造成了农村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性。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教师奇缺,1/4的农村点校没有以上专业教师,难以保证开齐开足课程。
针对以上问题,G县采取了三项举措,希冀化解教师队伍问题。一是加强农村教师补充力度,建立新招考教师农村服务期制度,录用的新教师全部充实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满方可申请参加城区学校教师招考。2009~2012年招聘的教师405人,全部充实到农村教学一线。同时,实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和农村小学每校新进一名大学生计划,先后为农村学校招聘教师122名,解决英语等学科教师不足的矛盾。二是推进城乡教师交流,通过保留人事关系、增加到农村支教人员补贴、后备干部到农村挂职锻炼、农村教师进城顶岗研修等方式,先后组织城乡共同体学校9批700多人次参加交流。三是加强农村教师培养培训,通过远程研修、对口帮扶、联片教研、送课下乡、资源共享等方式,分层次对农村青年教师、班主任教师、音体美教师、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培养农村教师骨干力量,提升农村教师整体素质。
同时,积极落实教师待遇。顺利完成了“民转公”、教师评聘合一、岗位职称竞聘改革、教师工资县级统筹,实现了城乡教师同工同酬、统一工资,特别是从2008年开始,先后5次提高教师工资,到2012年,全县教师工资平均水平达到了3 000元。
通过这些积极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县域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G县义务教育教师问题透视
在座谈调查中,G县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领导,还是义务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家长,一致认为,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成果,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最大的困难仍然是师资问题。由于教师超编与结构性缺编矛盾、退补比例不相称、农村教师循环性流失、人员老龄化、教师晋职滞后、人员流动受学校壁垒局限、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等原因,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进入深水期的同时,也步入了更加艰难的高原期。
一是教师实际缺编成为“灯下黑”。从数据来看,G县教师已经超编,但在实际上却缺编教师643人。缺编原因主要有六个方面:①近几年,小学适龄入学人口重新进入高峰,从1.2万人增到1.5万人,相应需要增加教师编制;②为化解城区大班额、择校热问题,扩建新建城区学校,但总编制未因此增加,尽管从农村学校考选了一批教师进城,但是仍然不能满足需要,同时造成了农村学校教师空缺和流失;③为支持民办教育发展,G县鼓励企业参与办学,由企业投资新建3所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政府要求全部派驻公办教师,从公办学校中抽调师资补充民办学校,占用了公办教师编制,并进一步抽取了现有师资力量;④由于年龄、健康、转岗、离职进修等原因,有988人不能担任教学任务,但依然占用教师编制,每年还有150人左右的女教师因生育安排产假,附加编制不够;⑤农村教学点布局分散、学生人数少,不适应按照师生比核算教师编制;⑥小学增加了小学英语、计算机、综合实践活动课、安全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教师并未因课改而增加编制。对此,教育行政部门多次向县政府提出增加新教师请求,但受总体编制所限,问题无法解决。 二是教师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随着青年教师逐年向城区集中,农村教师逐渐走向老龄化。目前,农村教师平均年龄达到43.89岁,有的农村小学,教师平均年龄达到48周岁。全县教师队伍中,由“民办教师”转公办或考取民师自费生参加教育工作的共1 976人(其中62.03%分布在农村小学或教学点),占全县教职工总数的28.24%,平均工作年龄超过29年,这批教师大多数扎根农村,为全县“普九”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这些教师逐渐步入老年教师行列,未来5~10年,他们将全部退休。另外,从教师平均年龄来看,不到17年时间,农村教师队伍将整体更新换代,造成教师巨大亏空,义务教育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三是教师退补比例失调。从2007年至2012年的6年间,教师每年因退休、生病和意外死亡以及其他原因,自然减员1 584人,年均264人。而6年间,实际录用新教师640人,仅占自然减员人数的40.4%,退补比例失调,不符合“退补相当”的政策要求。从一些地方的做法来看,增加新教师,有两条渠道:①教育行政部门按照自然减员情况,向人事、编制部门提出申请招聘新教师补缺。但G县由于人员已经超编,很难获批。②县级政府利用县级财政力量自主招聘不在编新教师,实行聘任合同制管理,从G县情况来看,政府负债率高,财政运行紧张,财力不能支撑自主招聘新教师所需经费,故无法实施。由于教师缺口较大,为保证教学正常开展,G县教育行政部门只好通过招工的方式,违规聘任代课教师,费用从公用经费列支。
四是教师流动浮于表面。近年来,G县为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水平,积极推行城乡干部教师交流。在县级层面,以城乡共同体为平台,组织城区干部教师下乡支教,结对学校每年交流3~5名干部教师,交流的教师身份不变,在原学校保留人事关系、待遇,互相到对方学校交换工作一年,届满各自回归学校建制。在乡镇层面,建立中心学校和薄弱学校对口支援关系,在人事关系不变的前提下,进行干部教师交流。应当说,以上交流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将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农村学校,帮助农村学校培养了一批新的骨干教师,但支教期限太短,总体效益与设计预期差距较大。主要原因是受当前管理体制限制,教师初次配置权在教育行政部门,教师最终支配权在学校,没有将教师身份由“学校人”变成“系统人”,给教师资源重新配置带来很大困难。对城区学校来讲,担心优秀教师长期支教会影响本校教学质量,其骨干教师因生活不便等原因也不愿意扎根在农村。对农村学校来讲,因为教师身份原因,无法有效管理支教教师,一些支教教师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做表面文章、走过场,学校受益甚微。同时,支教政策存在缺陷,城区教师下乡支教享有专项补贴,并可以在晋职时获得加分待遇,而农村学校进城锻炼的教师则没有任何待遇,损伤了农村教师积极性,不愿意进城交流。另外,教师考选进城政策,导致大多数农村青年教师不能安心教学,使农村学校成为教师的“培训基地”,新教师补充成为农村学校的“政策画饼”。这种不健康的教师流动不利于农村学校发展。
五是教师待遇亟须提高。G县经济发展指标在本地级市内排列虽然并不落后,但是由于底子薄、历史欠账多、可支配财力和教育投入捉襟见肘,教师工资水平与同一地市发达县相比,最大差额达到1 200元,在客观上不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更严重的是,地级市下达的晋职计划太少,造成大量教师不能按时晋职,教师信访上访案件逐年增多,严重影响了教师工作心态,加剧了职业倦怠,难以吸引优秀人才终身从教。
G县的教师问题并非个别,在不少地方的县市区,都不同程度存在上述问题,因而具有一定普遍性,对于研究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构建适应教育发展的教师保障机制,具有典型意义。
三、破解县域义务教育教师问题的建议
县域义务教育师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社会工程。破解这个问题,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政府为主导,进行系统规划设计,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督导等手段。
一是改革编制管理。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的意见》,之后,各省级行政单位分别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县级政府执行省定编制标准,这是我国教师编制管理的基本路线。当前,县域义务教育教师缺编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主要在于管理体制原因,教育部门无法自主增加教师,财政部门按照人事和编制部门核定的教师编制发放工资,人事、编制部门执行省标准和地市有关部门分配的新增编制计划,三方均无自主裁量权,导致负责基层教师编制补充的部门相互推诿、工作机制瘫痪。建议省级进一步改革教师编制设计标准,充分考虑寄宿制学校、农村教学点布局分散、入学人口变化、新课程需要、大龄教师和产假女教师离岗等因素,适当增加教师编制,可以采用师生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办法核编定编,以满足正常教育教学需要。在编制执行方面,进一步理顺关系,建立科学灵活的编制调整机制,县级教育部门根据教育实际提出编制计划,发改、人事、编制部门进行立项调研核查,提出增加编制意见,逐级上报审批,改变单靠上级分配编制计划、不顾基层实际需要的单向执行办法。同时,完善教师退出机制,探索建立严格准入、能进能出的教师管理机制,对前些年离岗下海自主创业经营、身体病弱不能承担教学任务、因各种关系脱离教学岗位的人员、不兼课的管理人员等群体,制定具体管理办法,退出教师编制,分类进行妥善安排,以便于腾出编制。按照退补相当的原则,及时补充新教师,保持教师实际岗位与教育事业发展动态平衡。
二是“以县为主”配齐配足教师。按照在国务院领导下、省级统筹、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县级政府是义务教育的实施主体,义务教育教师配置、管理、使用,是县级政府的重要办学职责。当前存在的义务教育师资问题有政策的原因,有历史的原因,有经济的原因,也有决策和执行的原因,化解问题依然要靠县级政府。当务之急,首先要配齐配足教师。在县域层面,统一城乡教师编制标准,对教师队伍全面摸清底子,综合考虑人口、地理、规模、新增学校等办学因素,查清教师缺编人数、缺编学科、缺编学校,在按规定核编定编的基础上,适当向农村倾斜,通过积极争取补充编制、招聘录用新教师、分流高中学段富裕音体美教师、职员岗位教师回流等方式,多渠道补充合格教师。对寄宿制中小学、乡镇中心学校、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学校、村办小学及教学点、山区湖区海岛牧区学校等实施特殊师资配备政策,按照课程改革要求,补足配齐农村紧缺学科教师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中央政府可设专项资金补助,省级政府要加强统筹力度,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出台相关政策,在编制、培养、经费等方面,支持县级政府配齐教师。要建立专项督导和问责制度,将教师配备情况纳入县级党政干部政绩考核和政府年度工作考核,督促县级政府履行职能。 三是加强教师队伍管理。深入实施“国标、省考、县聘、校用”中小学教师职业准入和管理制度,按照《教师资格条例》,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资格认定,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履行中小学教师招聘录用、职称评聘、培养培训、考核等管理职能。要改革教师初次分配办法,新招聘的大中专师范毕业生和取得教师资格的综合类大学毕业生,优先补充到农村任教。采取有效措施,用政策和制度卡住考选进城关,严格控制教师大规模向城区集中,切实为农村学校保存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力量,稳定农村教师队伍。要建立刚性中小学教师城乡轮岗交流机制,明确教师是公共教育资源,实行教师统筹统调,人事关系随教师岗位变动流转,每年按照一定比例组织城乡教师换岗交流,特别是城区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和校长必须按批次全员参加城乡交流,交流期限不低于3年。为增强执行效力,促进公平交流,建议修改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将城乡教师交流纳入法律保障范围,为开展城乡教师交流提供法源支持。要改革教师考核办法,按照《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对教师进行年度考核,重点突出师德水平、专业能力和业绩贡献,作为教师评优晋职的主要依据,引导教师静心教书、潜心育人、关爱学生、严谨笃学。同时,严禁用升学成绩考核教师,克服应试教育的错误倾向。要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将教师培训经费纳入政府预算,推进国培计划、省级远程研修、县级培训和校本培训,完善培训体系,创新培训方式,坚持五年一周期全员培训,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
四是提高教师地位待遇。按照义务教育保障经费“三个增长”要求,稳步提高教师工资水平,落实义务教育绩效工资,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建立专项津贴制度,使县域内农村教师工资水平高于城区教师,体现工资倾斜政策。从国家战略来讲,教师工资应当调整到高收入社会阶层,实现高工资、高福利,才能真正体现教师地位,吸引一流学生报考师范专业,吸引优秀人才终身从事教育事业。改革教师职称评聘制度,坚持评聘合一,加大中高级职称晋升比例,逐步解决教师高度关注的职称问题。要建立正常、畅通的教师晋职机制,保证教师按期晋职,教师晋职要向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倾斜,借鉴发达国家教师职称管理办法,逐步形成以中高级职称为主体的教师队伍。要完善教师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保障政策,建设农村教师周转房,鼓励政府和社会力量奖励教师。加强媒体宣传监管,依法追究恶意炒作扩大负面宣传、损害教师人格、误导社会舆论的不正当行为,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道德风尚。
(作者单位:高密县教育局,山东高密,26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