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美术欣赏与评述领域的教学中,课堂会呈现出重欣赏轻评述的现象。初中生有自己的审美观,对于美术作品都能表达出自己的见解,他们需要在平等交流、敞开心扉的平台上畅所欲言。作为掌门人的教师就应当竭尽全力去搭建这样的平台,达到交流切磋的目的。在悉心指导,互动参与,平等切磋的环节中,完成欣赏与评述领域的教学活动。
关键词:美术教学;欣赏与评述;交流平台
美术课程正以一个全新的定位和地位在中小学的基础课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一幅好画,似品佳茗,愈发浓郁。对美术领域的感知,会激发人们深刻的哲学思考,使人不由自主地思考与人的生存有关的问题。但在美术欣赏与评述领域的教学中,很多老师都会呈现出重欣赏轻评述的现象,不是一味地讲解,就是彻头彻尾的播放视频。学生受自身艺术素质的限制,缺乏指导与启发的欣赏,容易停留于表面,很难对作品看出个所以然,更不要说发表内心的想法。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在对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中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也能因此得到有效调动。初中阶段的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认知能力,审美观已初步形成,对于美术作品都能表达出自己的见解,他们需要在平等交流、敞开心扉的平台上畅所欲言。作为掌门人的教师就应当竭尽全力去搭建这样的平臺,达到交流切磋的目的。在悉心指导,互动参与,平等切磋的环节中,完成欣赏与评述领域的教学活动。十多年的教育探索和实践使我深切感受到教师的这个方向可以从这三方面来着手把握:
一、 艺术的赏析——开启新思维的起点
审美教育并不等同于可以用概念和理论讲某个道理进行说明的自然科学,它能够将现实生活通过艺术形象进行再现,实现对人生真理的揭示。在对艺术形象的理解过程中,学生可以采用思考、体验或者感受等方式。人们的艺术兴趣可以通过在感知艺术形象的过程中得到有效培养,人们既能够感受到审美所带来的愉悦,其精神需求也能够因此得到满足,才能在反复回味,咀嚼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艺术的陶冶。例如,在欣赏瑞士画家克利的抽象作品《奔流》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首先让他们在纸上画出各种各样的线条,有细线,粗线,折线,斜线,水平线,垂直线等,然后将这些线蕴含的性格特征记录下来。如直线的强制,流畅;折线的不安定;斜线的向上;水平线的平和……认识了这些线条的性格后,再来看克利的抽象作品《奔流》,学生就能很快的理解作品的意思。通过认识将作品中的线条理解为水流有时欢快流畅;有时遇到石头绕道而行;有时跳跃;有时静止……将难以言传的抽象作品表述得生动有趣。学生在探索认识中掌握了知识。人类进入21世纪,为了能够在实践中实现对学生独创思维的培养,仍需要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环境进行营造,由此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这个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教师需要注重自身独创思维的培养和提高,为其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提供保障。要树立现代教学新观念,推广与时俱进的学法指导,并增强实践活动。
二、 细致地品尝——破教学难点
(一) 解除学生的心理顾虑,营造和谐气氛
首先,老师要改变一贯的形象。努力成为学生的伙伴,良师益友,甚至是对手。要让学生明白,老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发表的也只是自己的观点,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交流,真诚以待。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会相当活跃,并且敢想,敢说。中学生是创造心理的觉醒期,又是情感的封闭期。他们有想法,但不愿在众多的同学面前发言。所以在讨论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就全班分成5-6个小组,在每个思考题独立思考后,同学们再分组交流讨论,互相发表观点和意见。老师也可以深入到各组中去参与讨论,给予必要的肯定。这样一来,学生发表意见的积极性就会逐步提高。最后各小组派一个代表,综合大家的意见后在全班面前发言。老师要认真地听取学生的叙述,投以赞许的目光,用肯定的语气加以总结,用实际行动来感染和鼓励学生。
(二) 注重整个教学的过程,轻结果,保护学生探索的热情
众所周知,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题,教师需要为学生的独立思考提供空间。初中阶段的学生尚处于对知识的学习和探索阶段,不仅社会实践能力以及人生阅历相对比较匮乏,其知识面也不够开阔,倘若教师对探究结果的准确性予以注重,则会对学生独立思维的发展造成束缚。对于初中美术教师而言,教师不仅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画或者以书面进行欣赏,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使学生能够主动对美进行认知,由此对学生的独创性思维进行培养。为了能够实现对学生独创性思维的培养,教师首先要对学生探究事物的积极性进行保护,使学生能够在对事物的探究过程中对其问题研究方法进行学习和掌握,这对于锻炼学生的独创性思维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虽然说学生也有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但是教师应主动发现学生结论中的闪光点,这既是对学生独立思考过程的认可,也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三、 灵动地感悟——体验美术教学优势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带学生走出课堂,带学生去博物馆,美术馆看展览,或者去实地考察。这样不但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在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时,可以带学生去博物馆参观,老师介绍这些工艺品的出生年代,分析工艺品异同。如陶瓷的造型和装饰纹样来讲,可以重点介绍彩陶,并讲解它是如何将实用与美观两者结合起来的。对于黑陶来说,必须要细致地介绍黑陶材质和技术,还可以邀请专家现场讲解。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对中华优秀传统的审美理念进行传承和发展,实现对学生积极创造精神的培养,从而使学生的努力学习信念得到培养,推动中华文明的发扬光大。
总之,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教学尚在积极地摸索之中。所谓的“欣赏画”不是仅仅拿作品给学生观赏,欣赏的过程应当充满挑战,在对作品的不断认识中了解作者的思想意图,并且在面对面与艺术作品进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得更为深入细致,这也能够有助于学生分析和提炼作者的创作意图。当中既包含有感性理解过程,又包含有理性理解过程。艺术学科魅力能够在教师智慧和精力的付出中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课堂效率也能够因此得到提高,推动教学的创新和变革,从而切实落实审美教育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国中小学美术[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2]滕守尧.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M].南京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苏莺,江苏省昆山市,江苏省昆山市新镇中学。
关键词:美术教学;欣赏与评述;交流平台
美术课程正以一个全新的定位和地位在中小学的基础课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一幅好画,似品佳茗,愈发浓郁。对美术领域的感知,会激发人们深刻的哲学思考,使人不由自主地思考与人的生存有关的问题。但在美术欣赏与评述领域的教学中,很多老师都会呈现出重欣赏轻评述的现象,不是一味地讲解,就是彻头彻尾的播放视频。学生受自身艺术素质的限制,缺乏指导与启发的欣赏,容易停留于表面,很难对作品看出个所以然,更不要说发表内心的想法。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在对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中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也能因此得到有效调动。初中阶段的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认知能力,审美观已初步形成,对于美术作品都能表达出自己的见解,他们需要在平等交流、敞开心扉的平台上畅所欲言。作为掌门人的教师就应当竭尽全力去搭建这样的平臺,达到交流切磋的目的。在悉心指导,互动参与,平等切磋的环节中,完成欣赏与评述领域的教学活动。十多年的教育探索和实践使我深切感受到教师的这个方向可以从这三方面来着手把握:
一、 艺术的赏析——开启新思维的起点
审美教育并不等同于可以用概念和理论讲某个道理进行说明的自然科学,它能够将现实生活通过艺术形象进行再现,实现对人生真理的揭示。在对艺术形象的理解过程中,学生可以采用思考、体验或者感受等方式。人们的艺术兴趣可以通过在感知艺术形象的过程中得到有效培养,人们既能够感受到审美所带来的愉悦,其精神需求也能够因此得到满足,才能在反复回味,咀嚼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艺术的陶冶。例如,在欣赏瑞士画家克利的抽象作品《奔流》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首先让他们在纸上画出各种各样的线条,有细线,粗线,折线,斜线,水平线,垂直线等,然后将这些线蕴含的性格特征记录下来。如直线的强制,流畅;折线的不安定;斜线的向上;水平线的平和……认识了这些线条的性格后,再来看克利的抽象作品《奔流》,学生就能很快的理解作品的意思。通过认识将作品中的线条理解为水流有时欢快流畅;有时遇到石头绕道而行;有时跳跃;有时静止……将难以言传的抽象作品表述得生动有趣。学生在探索认识中掌握了知识。人类进入21世纪,为了能够在实践中实现对学生独创思维的培养,仍需要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环境进行营造,由此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这个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教师需要注重自身独创思维的培养和提高,为其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提供保障。要树立现代教学新观念,推广与时俱进的学法指导,并增强实践活动。
二、 细致地品尝——破教学难点
(一) 解除学生的心理顾虑,营造和谐气氛
首先,老师要改变一贯的形象。努力成为学生的伙伴,良师益友,甚至是对手。要让学生明白,老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发表的也只是自己的观点,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交流,真诚以待。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会相当活跃,并且敢想,敢说。中学生是创造心理的觉醒期,又是情感的封闭期。他们有想法,但不愿在众多的同学面前发言。所以在讨论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就全班分成5-6个小组,在每个思考题独立思考后,同学们再分组交流讨论,互相发表观点和意见。老师也可以深入到各组中去参与讨论,给予必要的肯定。这样一来,学生发表意见的积极性就会逐步提高。最后各小组派一个代表,综合大家的意见后在全班面前发言。老师要认真地听取学生的叙述,投以赞许的目光,用肯定的语气加以总结,用实际行动来感染和鼓励学生。
(二) 注重整个教学的过程,轻结果,保护学生探索的热情
众所周知,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题,教师需要为学生的独立思考提供空间。初中阶段的学生尚处于对知识的学习和探索阶段,不仅社会实践能力以及人生阅历相对比较匮乏,其知识面也不够开阔,倘若教师对探究结果的准确性予以注重,则会对学生独立思维的发展造成束缚。对于初中美术教师而言,教师不仅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画或者以书面进行欣赏,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使学生能够主动对美进行认知,由此对学生的独创性思维进行培养。为了能够实现对学生独创性思维的培养,教师首先要对学生探究事物的积极性进行保护,使学生能够在对事物的探究过程中对其问题研究方法进行学习和掌握,这对于锻炼学生的独创性思维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虽然说学生也有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但是教师应主动发现学生结论中的闪光点,这既是对学生独立思考过程的认可,也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三、 灵动地感悟——体验美术教学优势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带学生走出课堂,带学生去博物馆,美术馆看展览,或者去实地考察。这样不但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在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时,可以带学生去博物馆参观,老师介绍这些工艺品的出生年代,分析工艺品异同。如陶瓷的造型和装饰纹样来讲,可以重点介绍彩陶,并讲解它是如何将实用与美观两者结合起来的。对于黑陶来说,必须要细致地介绍黑陶材质和技术,还可以邀请专家现场讲解。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对中华优秀传统的审美理念进行传承和发展,实现对学生积极创造精神的培养,从而使学生的努力学习信念得到培养,推动中华文明的发扬光大。
总之,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教学尚在积极地摸索之中。所谓的“欣赏画”不是仅仅拿作品给学生观赏,欣赏的过程应当充满挑战,在对作品的不断认识中了解作者的思想意图,并且在面对面与艺术作品进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得更为深入细致,这也能够有助于学生分析和提炼作者的创作意图。当中既包含有感性理解过程,又包含有理性理解过程。艺术学科魅力能够在教师智慧和精力的付出中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课堂效率也能够因此得到提高,推动教学的创新和变革,从而切实落实审美教育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国中小学美术[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2]滕守尧.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M].南京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苏莺,江苏省昆山市,江苏省昆山市新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