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童年有关的风物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俊,女,有作品发表《人民文学》《散文选刊》《山东文学》《草原》《散文百家》《文艺报》等。多篇文章获得全国征文奖。
  ◎水缸
  掀开黑魆魆的木头盖子,一缸清冽的井水,明亮亮一片,闪烁着乡村的容颜。竹制的勺子扣到缸沿,像用乡音与童年伙伴打招呼,“嗡——嗡”,彼此回应着。
  没有自来水的年代,乡下人离不开水缸。在老家,水缸多半是粗陶制品,有半人高,缸口大到双手怀抱,缸内有一层深褐色的釉,依稀照见人影。水缸由一抔土,一汪水,糅合成形,放置烈火中锻烧而成。它来源于大地,朴实无华,像极了水缸边生活的老百姓;它踏踏实实地进入寻常人家,一点一点梳理民间的烟火。
  井为村庄积攒了一泓水,水缸为家人积攒一汪水。淘米洗菜,煮茶酿酒,不论做哪样事,都得找水缸要去。渴了饿了找水缸要去,清洗洒扫也得找水缸要去。女人是厨房的主角,她们勤俭持家,也谙知“女为悦己者容”的道理。她们在厨房忙前忙后的张罗,却总不忘对着水缸中的“镜子”,探头梳洗妆容或是整理衣冠。
  中国人讲究“藏风聚财,得水为上”,水缸被誉为风水缸。村里每家每户都备有两口缸。一口水缸摆放在屋檐下,接盛屋顶上流下来的天上之水,以作生活用水使用。另一口水缸和灶台为邻,一家老老少少的平常日子就从这里开始。每天早上,身强力壮的男人用结实的肩膀挑回一担担井水,倒入缸内。女人生火点燃灶膛,从水缸里取水烧饭。只要水缸里有水,灶膛里的火就不会熄,日子就不会停止。水缸繁衍生息着一代代人,饱尝人间的酸甜苦辣,年深日久,它的身子慢慢陷入土中,仿佛成了一口小小的井,盛满了清清浅浅的光阴。
  小时候,水缸里的饮用水都是父亲挑来的。晨曦才微露,父亲就从门后拿起扁担,踏着鹅卵石的小径到井边挑水。两只水桶在扁担上颤颤悠悠,年轻的父亲微微弯腰,迈着稳健的步伐,桶里的水一滴都不晃荡出来。我站在一旁,看着水从桶中倒入水缸,旋转着,跳跃着,翻涌起碎玉般白花,心里莫名的欢喜,直到水缸被父亲灌得满满的,方遗憾离去。每隔几日,父亲就挪动水缸,用刷子濯洗缸内,更换一次水。水缸里蓄满活泛的水,生活井然有序。水缸中的水与米相逢于锅里,散发出诱人的香味,让干活的人们有使不完的劲。我们小孩子每次从外面玩累了回家,跑进厨房,抓起勺子,一仰脖子,“咕咚咕咚”喉咙间的水迫不及待地流入到肚子里,疲乏与饥渴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每到夏天,母亲喜欢将地里采摘下的西瓜投入水缸,等到下午,她抱出西瓜,一刀切下去,到处溢出冰凉的气息。
  厨房的水缸滋养着我们身体,屋檐下的水缸却常年映照着日月星辰。幼时的我们时常爱趴在缸沿上朝水中看天,百看不厌。水洁尘去垢。乡村的景物经水一照,都变得澄明,色彩分明。湛蓝的天,雪白的云絮,清晰地显现在水缸之中。而在夏夜,月亮和星星悄没声地溜进水缸中。我们屏息静气,伸出小手去抓它们,它们酥酥地颤,又跑上了天空。有时,我们从水沟里网来几条小鱼,放养于水缸。鱼儿在水中的云絮里穿来穿去,并扑甩出一串微腥的水花,惹得我们拿树枝逗弄它们,玩得不亦乐乎。
  风翻过院墙,刮起水缸里的水花,水花溅落在地上,化作冰屑,严冬来了。这个时节,家里需要水缸的地方太多了。母亲和父亲一起倒掉缸里的水,把收割回来的白菜、萝卜洗净,一层层叠入缸里,用鹅卵石压上,腌制咸菜。一缸白菜萝卜还未来得及吃完,年货又得备下。趁着晴天,母亲将缸里的白菜萝卜腾出来。年糕装进了水缸。当家里燃起红红的火炉时,我们跑到水缸边,取出几条年糕,搁在火炉上烘烤。火苗雀跃,年糕“滋滋”作响,满屋子荡漾着浓浓的香味。年糕烘烤到白色的米浆上飞出油菜花的金黄色,就着辣酱,嚼在嘴里香脆可口,顿时将门外的寒冷驱赶了三分。我们坐在火炉旁,吃饱了眯眯眼,只觉得这样的日子温暖而舒服,美得不像是真的。
  到了年底,家里杀年猪。肥硕的猪肉堆放在案板上,母亲眉頭微蹙,发起愁。父亲端起茶缸,呷下一口酽茶,说道,多大的事,犯得着愁吗?家里再添置一口水缸就是了。
  父亲的语气中透着兴奋,好像不是花钱买水缸,倒像是欢迎家里又添了一口新丁。
  ◎门板床
  夏天,云霞有如火焰,团团围住村庄。村口的梧桐树上趴着几只蝉,作出喘息的鸣叫。晚风中飘荡着各种黏糊糊的汗液味,还有母亲扯着嗓门高唤我们回家吃饭的声音。
  我们从草丛里钻出来,拍了拍沾在身上的青草,飞一样跑回村子。夏天的晚上,各家各户门前的晒谷场连成了一个露天的大食堂。人们将小方桌搬到晒谷场,坐在小板凳上,吹吹清风,享受一顿简单的晚餐。
  母亲边盛饭,边气咻咻地说:“你们这些野孩子,天黑了不叫你们也不晓得回家吃饭。”
  吃罢饭,天色渐沉。母亲收拾碗筷,我们纠缠父亲搁门板床。
  家里有一张竹床,夏天躺上去,沁凉一片。但那是外公纳凉的专属工具。我们贪凉,就只能睡门板床。旧时乡村的夏天是搁置门板床的夏天。不论午后或是傍晚,人们把门板卸下当做床搁置在树荫下、晒谷场上。他们四仰八叉地躺在门板床上,与夏天的炎热作斗争。
  父亲靠墙坐着,并不理会我们。他点燃一根香烟,慢慢抽着,待过足了烟瘾,才扔掉烟头,走进屋里去卸门板。
  我们立马跑进厅堂,端来长凳。父亲卸下房间的门板,扛到晒谷场,架在长凳上。门板床搁上之后,我们拿着抹布擦洗。父亲提着镰刀到池塘边,割回来一把水蓼。母亲端来破脸盆,摆放在门板床的两端。脸盆里的一蓬干树枝被母亲点火引着,父亲将水蓼铺放在火上。丝丝缕缕的青烟袅袅升起,它们与村里的青烟一起相遇在空中,手牵着手,身子缠绕在一起,像同一战壕里的战友,齐心协力驱赶夏夜的蚊子。
  月亮挂上树梢,村庄里的树木、植物和房屋都镀上白银般的颜色。草丛里的蛐蛐声由稀到稠,仿若潮水涌来,待我们想捕捉声音的来源之处,那声音又飘向了远处。池塘边响起蛙鸣,叫成了一片。呱——叫声清脆,透着水波纹的凉意,村庄一下子被灌满了湿漉漉的凉爽。   母亲从水缸里取出西瓜。我和弟弟妹妹坐在門板上,举着西瓜朝一棵桂花树吐瓜籽。我们运气,“噗”的一声,瓜籽有如弦上的箭蹿过桂花的枝叶。再鼓劲,第二拨的瓜籽又射向了桂花的另一根枝桠。大人们坐在门板的另一边,手中摇着蒲扇,开始低声聊田里地头庄稼的长势。风从村头吹向村尾,又从村尾吹向村头。月色中的村庄在暗影里摇晃,像是要飞起来似的。我们躺在门板床上,眨巴着眼睛,跟外公认识夜空中的星星。外公说:“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那颗亮闪闪星星下的人,一定是当大官的。而那微弱星星下的人,长大呀,准是让父母操碎心的人。”
  夜空中的星星穿透黑暗,觑着眼望我们。我们竭力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星星。可是,那些星星就俨然是调皮的孩子,满天空乱跑,凡胎肉眼根本追不上。
  我们急了,腾地坐起来。我们要找到自己的星星,向外公证明自己长大以后一定是个孝顺的孩子。
  “别找了。”外公坐起身,笑道。他抽了一口黄烟,烟斗里的烟火,明明灭灭的,仿佛后山红狐的尾巴。顿了顿,外公问我们:“头天晚上的故事讲到哪里?”
  我们忘记了找星星的事,溜下门板床,围着外公坐下。
  闻声而来的村里孩子,挤在我们的门板床上,把外公围成了一圈。他们殷勤地帮外公摇扇子、点烟。
  月亮用饱满的光晕雕塑着村庄,村庄里的景物愈来愈清晰。耐不住困意的人们躺在门板床上,张大嘴巴打起呼噜,手里摇着的蒲扇落在了床下。这时候,有母亲对着我家晒谷场喊孩子回家睡觉。叫声悠远深长,拖着月色的沁凉传到我们的耳中。孩子却蹲在外公的身旁,假装没听见。直到旁边的孩子提醒说,快回家吧,你妈妈叫你了。他才不情愿地打着哈欠,循着一只萤火虫的光,一脚高一脚低地走回去。
  接着,又有母亲陆续呼叫孩子回家。外公磕掉烟灰,挥手道:“走吧走吧,明晚继续讲。”
  人散尽,我们躺回门板床上。对着星空,我们睁大眼睛寻找属于自己的那颗星星,找呀找呀,渐渐地睡着了。
  半夜,父母被清凉的露水打湿,惊醒过来。他们把熟睡的我们抱进屋里,放在我们的睡床上。
  月亮和星星在黑夜的深处凝望,门板床湿漉漉的。夜色中,万物潜滋暗长。
  ◎樟木箱
  没有樟树的乡村,不足以代表江南。樟树是女儿树。家里喜添女孩时,父亲就会在自家的门前栽一棵樟树。待到女孩长大成人,父亲砍下樟树,请来木匠,打成樟木箱子作为嫁妆馈赠于女儿。
  樟木箱,不仅饱含了父母对女儿的浓浓爱意,还收藏着新娘少女时期的春梦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许。毫无悬念的,樟木箱与新娘子一起步入新生活,新天地。樟木箱掌管着四季的色彩,人间的冷暖。它们把春夏秋冬化作羽衣,披于人们的身上,使其感知四季的美丽;它们用自己的体温,去抚慰人们的身体,使其暖意融融。樟木箱与人们相濡以沫,那些织布的时光,裁剪的时光,换衣的时光,统统都盛放在箱底。走着走着,人与樟木箱一同由鲜艳变得斑驳;走着走着,一同牙齿松动,日趋式微,徒留樟木香气飘散在风中,若有若无。
  樟木箱子自知根底浅,比不上那些镶金戴玉的嫁妆,它们安守自己的本分,默然隐于墙角的一隅。樟木箱俨然就是一个淡出江湖的隐逸者,守着粗茶淡饭过着最简单、朴实的生活。老百姓背靠着樟木箱,腰杆子挺得直,说话中气足,才不会惧怕严寒和苦难。
  母亲有一对樟木箱。箱子搁置在房间的窗下,窗户上有密集的木格子。木格子有如蔑匠手中的薄刀,将折射进屋的阳光切割得零碎而黯淡。明的暗的光映射出樟木箱上的纹理,像是来路分明的光阴。
  天气晴好的日子,母亲喜欢搬出樟木箱子,把箱里的旧衣物翻腾出来,拿到阳光下晾晒。春天来了,母亲把我们脱下的棉衣浣洗干净,一一折叠,放入樟木箱。薄薄的春衫被母亲取出,穿在了我们的身上。而我们小时候穿的衣服就被母亲压在了箱底,仿佛那些过往的时光都被母亲一层一层包好,折叠放入身体深处。打开了箱子,我们站在时光之处,检阅着记忆。月白色的盘扣小衫,青底绣花的连衣裙,小碎花的棉衣,无一不散发着我们的体温和樟树香的气息。这些衣服紧紧交叠在一处,互相交换彼此的体温和体香,摇曳着最旖旎的年华。母亲擅长女红。记得在我们小时候,母亲白天忙完田里地里的活儿,晚上就会坐在缝纫机前车衣服。有一次,我嫌弃母亲车的青色连衣裙土气,便把衣服扔在地上。母亲捡起衣服,并未生气,取来手绷、绣花线,坐在门前,对着院子里将开未开的月季花,细针密线地绣啊绣啊,不一会儿,图案就重现在衣服上。如今,青底绣花的连衣裙,我是穿不起了。但那月季依然将开未开,带着母亲的温度,却永远镌刻在记忆里。
  我结婚时,乡间已流行轻巧的皮箱陪嫁给女儿,樟木箱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母亲却说,皮箱哪有不惹虫子的?她执意让父亲砍掉门前的樟树,打制成两只箱子。箱子装上婚车,吸引了围观的邻人,一妇人高声说:“瞧,樟木箱子。”我心里得意,享受着父母对我的宠爱。
  有时,我会把樟木箱搬到阳台上,像我母亲一样,将箱里的衣物,一件件晾晒。阳台上莳弄的月季花幽幽开着,衣服也如花朵般盛开,每件衣服上都弥漫着樟木的香气。闻着熟悉的味道,心里安静得如一座秋天里的园子,没有一点喧嚣,只有那植物的气息和阳光的温暖流过一寸一寸的光阴。
  阳光正好,俗世的生活安放于樟木箱里。
  责任编辑 袁 方
其他文献
我有一个比酒还烈的故事。今天盛满,端给你喝。  这个故事刀子般滑过嗓咙,让人的五脏六腑都有着辛辣的感慨。轻轻地晃动,便能泛起波波涟漪,晶莹而澄澈的水中,里面人影绰绰的不仅是你我的影子,更有那无数人的远方。  这个故事里的远方是那可望不可及,却又溯游从之的蟾宫桂殿,它伴随着汨汨的水声,一梦千年。  红尘匹马,苏子的远方,是那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滴滴,都是凄凉意。那滔滔
期刊
目的:观察萌出前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口腔粘膜中的表达,探讨TGF-β1在牙齿萌出时软组织通道形成中可能发挥的作用。   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牙齿萌出过程中,转化
大伯走时,天空飘着鹅毛大雪,弟弟给我打电话说大伯走了,我脑子顿时短了路,大伯怎么走了?“十一”刚回去看了他,那时虽然生病还没有完全康复,但精神很好。我给大伯说:“过年我再回来看您!”这却成我见大伯的最后一面。  大伯出生于建国前,这个时期多灾多难,大都过着食不裹腹的日子。出生于这样一个物质匮乏、信仰缺失的年代,仿佛也预示着大伯的一生就如同那时的岁月一般,充满着艰辛与困苦。  大伯没有太多嗜好,不抽
期刊
在我的心灵深处,珍藏着一个小小的伊甸园,那就是我儿时拦驴放牛的寸草湾。  陕北多沟壑,有沟必有寸草湾。寸草湾一般地处沟掌间,其地块大小因沟壑的长短、宽窄而有所不同。沟壑长而宽的,寸草湾就会大一些;反之,则会小一些。印象中,寸草湾非常潮湿,赤脚踩上去湿漉漉、软绵绵的,十分舒适惬意。草高不过半尺,有的只有两三寸高,只能称其为“寸草”了。寸草品种混杂,青翠碧绿,绽放着五颜六色的小花,蜂飞蝶舞,清香袭人,
期刊
目的:不锈钢方丝在冷加工形成过程和弓丝在被弯制过程中,会积累内应力,而内应力又会导致弓丝的变形,影响矫治疗效。经热处理,可以消除内应力,减少器械在使用过程中的断裂倾向。本实
对法国人来说,面包就像中国人碗里的米饭,像意大利人餐桌上的通心粉,腋下夹一根棍子面包手中拿一份报纸匆匆赶路的巴黎人,是十足的法国形象。  长条“法棍”面包,朴实而优雅,扑鼻一股动人食欲的麦香。在巴黎的大街小巷,清晨时分,来去匆匆的行人,确实大多怀抱着一根长条面包穿梭走过,构成独有的法国风景。早餐简单,涂上黄油和果酱,吃掉就行了。午餐时很多人食用法棍做成的三明治。晚餐呢,吃过面包并且用它来揩净菜盘子
期刊
一、引言本文介绍从1973年起5年间,日本资源与公害研究所和菲律宾矿山局冶金实验室等国际间共同协作的研究成果。国际间研究协作是伴随着1973年工业技术院国际研究协作所的
房子的作用,我不说大家也明白。是为人遮风挡雨的,供人休息的。住的房子瞎好,是人的脸面,标志着人的身份档次。所以,每到一个地方,看人的成功与失败,贪穷与富裕,首先看的是他们的房子。  我是1970年参加工作的。那时厂里宿舍很少,三十多间机瓦房除了办公室、生产科、供应科、销售科、财务科等办公室外,厂领导是两人住一间房,中层干部三人挤在一起,寝办合一。有了孩子的女工两家住一间房,没有结婚的女工四个人住一
期刊
春油 1号是吉林省长春市农科院以春 10 8为母本 ,12 3为父本杂交组配的高油玉米单交种。 1998年 1月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 该品种幼苗深绿色 ,苗势
娜也,原名张娜,河南滑县人,中专讲师。爱文字,好文学,喜散文,习散文诗。现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散文诗学会理事,鲁迅文学院河南研修班学员。著有散文集《风信子》、散文诗集《八面晞风》(合集)。  一  老家的老房子与我同岁。母亲说,我出生的时候檐头的椽木上还带着一撮叶芽。  窗子不过二尺见方,钉着方形的花格,无法开合。我常躲在暗处,看正午的阳光透过窗棂被切成十来个光柱,一粒粒微尘在其中悬浮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