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野下语文课程改革研究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hlgh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市“2 3 2”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以下简称贯通培养项目),把“做人”放在教育的首位,强调学生应对职业活动普适性的、可迁移的“软技能”,注重学生学习满意度的提升,注重学生人格的养成,注重培养适应工业 4.0 时代的全面发展的人[1]。在贯通培养项目中实施课程思政改革,将思政教育内容潜移默化地融入其他课程教育,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和文化观,是践行立德树人、达成贯通培养项目的育人目标的有效途径。
  语文与思政课程具有天然的联系,二者皆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及价值观方面的培养和塑造。对贯通培养项目而言,加强语文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语文课程教学中不仅能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提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实效,同时也能够有效利用现有基础课程教育资源,节省教育成本,是一种创新性与应用性兼具的教学改革路径。
  贯通培养项目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
  贯通培养项目学生群体具有不同于本科学生的特点,由于生源等原因,贯通培养项目部分学生存在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主动性较低、学习习惯不佳、学习方法不当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动力不足,缺乏理性认知,学习兴趣和接受度较低。此外,贯通培养项目目的是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与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相比,无论是教育目标还是教育模式都有较大区别。针对贯通培养项目思政课程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思政课本身的点与面上,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体系构建。而其他各专业与课程都应该践行“大思政”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延展性。贯通培养项目院校的全体教师都应培养育德意识,充分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促使思政教育由“思政课程”转变为“课程思政”,由专人教育转化为人人教育。
  因此,无论是从增强贯通培养项目思政教育实效性的角度,还是从提高贯通培养项目学生道德修养的角度,贯通培养项目课程都应该以课程思政理论为载体,让所有课程都上出思政味道,突出高校育人价值,重视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理想人格的塑造,真正做到立德树人。
  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性
  首先,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都具有人文性。语文是学习语言的学科,语文教材中的篇目大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经典作品,蕴含了人类的智慧结晶,包含了古今中外灿烂的历史及文化,闪烁着思想和道德的光辉。思政教育亦是对人类优秀思想和道德的传承,思政教育注重提升受教育者的理论水平,注重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其本质亦是人文教育,体现了人文精神和情怀。
  其次,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都具有思想性。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本质上是不可分割的。学生通过对经典文本的阅读和赏析,能够汲取其中精神方面的养料,这正是理想与信念的形成过程,也是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通过语文和思政课程的学习,都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真、善、美,辨别假、恶、丑,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再次,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都具有工具性。语文是学习语言和文字,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学科,具有实用性的特点,是其他学科的基础,亦是思想交流的工具。思政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认识世界和感知世界的基础,二者均具有实用性与工具性,能够促成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语文课程思政改革的路径与方法
  1.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
  许多课文本身就是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师应精心挖掘教材篇目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因素,利用名人、名言、名篇的事迹和资料,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人格品质,使语文课程与思政课程相互为用。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领悟中华民族经典作品的文字之美,提升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激发爱国热情,另一方面也可以宣扬我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营造主旋律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形成和完善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除了我国古代传统文章,还有现当代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这些篇目都是经过了时间检验的经典之作,其中蕴含的思想都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教师应树立语文思政课程改革理念,重视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以经典篇目的人文精神塑造学生的道德理念和理想人格,将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语文教学,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落细、落小、落实在每一节语文课堂中。
  2.重视第二课堂实践
  要提高课程思政改革的实效性,离不开第二课堂实践和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做到知行合一,实现语文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完美融合。就语文课程而言,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文本教学的补充,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重要实施渠道,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将文章中蕴含的价值观内化为个人道德品质修养。如开展古典诗词诵读活动和举办以爱国、法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辩论比赛等。
  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将教育的场所由教室转向户外,进行多种多样的研學活动。走入名山大川,让学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之美,激发爱国情怀;走入人文景观,感受中华五千年历史画卷的璀璨与辉煌;走进红色基地,使学生重温革命历史,缅怀先烈敢于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进入博物馆、科技园,让学生切身感受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彰显国家实力。如此,既解决了学校教育教学中社会实践活动薄弱、学生主体性缺失的问题,又为语文教学融入思政教育提供了途径和方法,使学生不拘泥于课堂教学,在亲身体验中内化理论知识,获得情感启迪,实现教育的全方位覆盖。
  3.在写作训练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写作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写作的过程本身即是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水平,写作训练可如实体现学生的所思所想,实时反映学生的思想动态,便于教师对其进行价值观的引导。在进行写作训练时,可在作文题目的布置上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设计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写作主题,激发学生真、善、美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道德准则。另外,贯通培养项目语文课程应重视应用文写作,如公文、调研报告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关注政治形势,聚焦社会热点,增强其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将写作能力训练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相互为用。
  4.充分发挥教师的模范作用
  立德树人,教师是关键。首先,贯通培养项目语文教师既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教育教学能力,又要具备扎实的政治理论素养和良好的品德素质,这样才能深刻体会作品的深层情感,挖掘出选文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育人策略。其次,教学活动建立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上,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示范性作用。教师应给学生以模范的作用,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积极影响,使学生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形成优秀品格。这要求高校应将教师思政工作和队伍建设紧密结合,重视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提升,完善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系统,加大对教师队伍思政建设的投入,多形式、多渠道、多方位地培养教师思政教育工作水平。如定期采用新时代思想学习会、读书心得交流会、实地考察、公益实践等多种形式,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效果,坚定教师的政治立场和思想信念。
  思政教育是一项任重道远的教育工程,贯通培养项目思政教育更具有其特殊性。贯通培养项目院校应当高度重视课程思政改革,利用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特征,结合贯通培养项目学生特点对语文进行思政课程改革,发挥语文的德育作用和教师的榜样作用,使语文教育成为提高贯通培养项目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有效途径,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目标,在高校加强思想阵地建设,落实思想政治引领,使教育事业凝聚更多正能量、激发更大创造力,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注:本文为2018年北京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北京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基础教育阶段课程建设提升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18-038)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梁家峰.“2 3 2”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 北京教育·高教版,2015(9):21-23.
  作者单位: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其他文献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少年模拟法庭,把“法庭”搬到了课室  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把法制教育与依法治校、德育工作、教学工作、社区教育相结合,
日前,上海市教委出台了《义务教育项目化学习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以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为导向,以项目化学习的实践和研究为着力点,以活动项目、学科项目、跨学科项目为载体,促进义务教育学校教与学方式变革,进一步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2015年上海成立儿童学习基础素养项目组,启动“指向终身发展的儿童学习基础素养的课程与教學培育研究”项目,其中的一项重点研究内容就是项目
【摘 要】立体几何是中职生学习数学的难点,善于运用数学软件教学,能够化难为易,提升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兴趣并增强其实效。本文通过立体几何的具体课例,详细说明运用玲珑画板设计数学实验,使教学内容理性而直观,有效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  【关键词】立体几何;玲珑画板;数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8)09-094-03  立体几何在中
【摘 要】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几何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地融合,使数学课堂充满激情和乐趣;简化复杂抽象的知识,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乐学的乐园。本文简述几何画板在初中几何教学中的应用、对几何课堂教学带来的变化,目的在于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现代化。数学知识本身非常重要,但数学知识所承载的思维方法更重要,让学生从内心喜欢思考、学会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具有逻辑性。通过信息技术使我们教师更好的引导学生通过知识的学
【摘 要】这次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在线教学,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互联网 教育”试验,教育信息化在这中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越城区为例,介绍后疫情时代如何基于区域信息化的融合创新应用支持教学从线上有序过渡回归到正常教学,为实施教育信息化2.0计划探索实践路径。  【关键词】线上线下教学;教育信息化;教学变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
什么是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PBL)?美国巴克研究所这样描述:项目式学习是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它是对复杂、真实问题的探究过程,也是精心设计项目作品、规划和实施项目任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项目式学习自1897年被首次提出以来,其理论不断被教育专家丰富和完善,全世界的教师和学生也在不断实践和探索,依然被证实有其独特的优势。  AltS
在江苏省,小学科学课是考查科目。2016年秋,苏州市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对苏州市全市的小学生学科素养进行大数据监测,小学科学赫然在列。共有157所学校32913名小学毕业生参加,太仓市实验小学的参评人数为83人,以卷面测试数据为依据,横向与本区域及苏州大市来比较学生科学素养分析,其信息反馈弥足珍贵。  实践的意义  首先,大数据监测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应用评价的指导案例。测评工具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
【摘 要】电子游戏在信息技术时代得到了高速发展,人机交互、VR虚拟现实等新技术也在游戏产业中盛行。游戏的沉浸感、交互性、可拓展性,玩游戏过程中给玩家的心理冲击、成就感等使得电子游戏广受玩家的欢迎。“Mnecraft(我的世界)”就是一款广受中小学生喜爱的3D游戏,本文旨在以一个教学案例为出发点,介绍如何将Minecraft这款游戏融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并整合基础学科知识来进行游戏化学习实践。  【
“双师服务”项目背景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于教育而言,正如北京师范大学陈丽教授所言,“新时代中国教育的主要矛盾则是学生日益增长的个性化的、高品质的、灵活的、终身的教育需求和基于学校的、标准化的、班级的、单一渠道的服务供给方式之间的矛盾”。当今互联网正在影响着社会的各行各业,信息化社会、人工智能已经扑面而来,对教育影响深远。因此
【摘 要】本文以课例研究为依托,结合课堂观察和课后思考,从明确教学资源的功能定位,运用粗中取精、糅合创造的资源使用方式,加强有效的问题设计,关注教学目标达成度四个方面阐述了有效使用教学资源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教学资源;有效使用;视频资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5)04-0050-04  视频,仅是教学资源中的一种,然而就是这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