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年时间,安徽铜陵完成一个时代性的“转身”:从资源枯竭型城市到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考评优秀城市第一名,再到不久前刚刚入列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
“铜陵市现在是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突出,内外因素叠加,新旧矛盾交织。”铜陵市委书记宋国权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铜陵既面临矿竭城衰、产业转型等多重压力,又面临棚户区改造、环境治理等繁重任务。
近年来,全国一批资源型城市陷入资源枯竭难题。如何转型成了摆在这些城市一把手眼前的大难题。面临的问题多,承受的压力大。
如何转?铜陵的答案是以铜产业为基础,把铜陵打造成山水园林城市。
寻求支点
铜产业是铜陵主导传统工业,和众多资源枯竭型城市一样,以资源为主导的产业经济结构必须摆脱资源化,培育发展接替主导产业,形成有实力、有活力、有潜力的产业经济结构。
现实情况是,不少城市的转型发展,往往原有支柱产业和接替产业两头踩空。
因此,铜陵市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并没有选择完全替代式的经济转型模式,而是从铜陵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改造提升存量,做强传统优势产业,构筑转型发展的“硬脊梁”;另一方面培植壮大增量,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锻造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在这一思路下,铜陵市立足自身优势,提出打造“三个基地、一个中心”的铜产业发展定位,努力构建包括采矿、冶炼、铜材加工、铜装备制造、铜文化等完整的产业链。
数据显示,2014年,铜陵市规模以上铜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00亿元大关,铜产业产值在全市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由2009年的59.7%提高到现在的75.1%。铜陵有色集团已成为居国内第一、全球第二大电解铜生产企业。
不过,铜陵的产业结构在悄然发生变化。宋国权说:“虽然铜产业还是铜陵市的首位产业,但内部的结构其实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2014年,铜陵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583亿元,增长22%。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并不一定要摒弃原有的资源性产业。宋国权表示,铜陵市铜产业将继续以结构调整和优化为主线,以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加强资源控制,强化铜冶炼优势,紧紧抓住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机遇,着力延伸发展铜精深加工产业链,拓展发展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铜产业关联产业,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等铜产业配套产业。
立体式转型
虽然铜陵转型发展已经步入正轨,但宋国权依然忧心忡忡。
在他看来,虽然铜陵先后争取到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市等12个“国字号”平台。其中,国家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双示范市”为中西部地区唯一。依托这些平台,铜陵作出了一些探索,为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积累了有益经验,但面对新常态,宋国权认为,铜陵还需要做更充分的准备。
转型发展必须是立体的、全方位的,推动城市的整体转型,在提升产业、完善功能、优化环境上下功夫,努力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宋国权说,铜陵接下来重点还要抓好三个方面,首先是抓接续替代产业的培育发展;其次是抓城市功能的提升特别是加快棚户区改造进程;最后是抓环境综合整治特别是人居环境、发展环境的持续优化。
其中,产业转型升级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核心任务,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结合铜陵的优势,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定位,支持央企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主导产业进行战略重组,在项目审批、资金补助和信贷、税收等方面重点支持,进一步促进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此外,充分发挥国家产业投资基金作用,鼓励和支持资源枯竭型城市建立产业投资基金、绿色发展与转型基金等,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接续替代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推动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一方面,要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用于支付改制企业职工身份置换和社保费用,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减负。另一方面,要系统跟进和配套投融资体制、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等,促进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改善经营机制,提升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的“第二次改革”,如果没有实质性突破,国有企业可能会再次步入困境。
与此同时,棚户区改造作为资源型城市的共性问题,也有两方面需要引起重视,首先是棚改的起点要高;其次是棚改的机制要活。按照商品房的标准来建设保障房,提高棚户区改造住房的档次和水平,努力让棚改区域的居民更有尊严感、归属感和荣誉感。当前,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去库存压力增大,但房地产市场调整期也正是推进棚户区改造的有利时机。
此外,宋国权表示,铜陵市还会进一步加大力度、搞活机制,采取货币化安置和“房票”安置等多种方式,支持政府购买现有普通商品住房作为棚改安置房源,着力打通存量房与棚改的通道,以棚改来消化存量、激活需求,促进棚户区居民早日“出棚进楼”、安居乐业,推动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越是环境差,越要下决心整治,否则对内会让市民缺乏认同感,对外会让城市缺乏吸引力,使城市发展陷入恶性循环。”宋国权说:“所以,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应该是立体的、全方位的,必须着力推动城市的整体转型。”
“铜陵市现在是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突出,内外因素叠加,新旧矛盾交织。”铜陵市委书记宋国权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铜陵既面临矿竭城衰、产业转型等多重压力,又面临棚户区改造、环境治理等繁重任务。
近年来,全国一批资源型城市陷入资源枯竭难题。如何转型成了摆在这些城市一把手眼前的大难题。面临的问题多,承受的压力大。
如何转?铜陵的答案是以铜产业为基础,把铜陵打造成山水园林城市。
寻求支点
铜产业是铜陵主导传统工业,和众多资源枯竭型城市一样,以资源为主导的产业经济结构必须摆脱资源化,培育发展接替主导产业,形成有实力、有活力、有潜力的产业经济结构。
现实情况是,不少城市的转型发展,往往原有支柱产业和接替产业两头踩空。
因此,铜陵市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并没有选择完全替代式的经济转型模式,而是从铜陵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改造提升存量,做强传统优势产业,构筑转型发展的“硬脊梁”;另一方面培植壮大增量,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锻造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在这一思路下,铜陵市立足自身优势,提出打造“三个基地、一个中心”的铜产业发展定位,努力构建包括采矿、冶炼、铜材加工、铜装备制造、铜文化等完整的产业链。
数据显示,2014年,铜陵市规模以上铜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00亿元大关,铜产业产值在全市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由2009年的59.7%提高到现在的75.1%。铜陵有色集团已成为居国内第一、全球第二大电解铜生产企业。
不过,铜陵的产业结构在悄然发生变化。宋国权说:“虽然铜产业还是铜陵市的首位产业,但内部的结构其实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2014年,铜陵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583亿元,增长22%。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并不一定要摒弃原有的资源性产业。宋国权表示,铜陵市铜产业将继续以结构调整和优化为主线,以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加强资源控制,强化铜冶炼优势,紧紧抓住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机遇,着力延伸发展铜精深加工产业链,拓展发展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铜产业关联产业,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等铜产业配套产业。
立体式转型
虽然铜陵转型发展已经步入正轨,但宋国权依然忧心忡忡。
在他看来,虽然铜陵先后争取到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市等12个“国字号”平台。其中,国家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双示范市”为中西部地区唯一。依托这些平台,铜陵作出了一些探索,为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积累了有益经验,但面对新常态,宋国权认为,铜陵还需要做更充分的准备。
转型发展必须是立体的、全方位的,推动城市的整体转型,在提升产业、完善功能、优化环境上下功夫,努力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宋国权说,铜陵接下来重点还要抓好三个方面,首先是抓接续替代产业的培育发展;其次是抓城市功能的提升特别是加快棚户区改造进程;最后是抓环境综合整治特别是人居环境、发展环境的持续优化。
其中,产业转型升级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核心任务,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结合铜陵的优势,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定位,支持央企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主导产业进行战略重组,在项目审批、资金补助和信贷、税收等方面重点支持,进一步促进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此外,充分发挥国家产业投资基金作用,鼓励和支持资源枯竭型城市建立产业投资基金、绿色发展与转型基金等,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接续替代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推动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一方面,要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用于支付改制企业职工身份置换和社保费用,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减负。另一方面,要系统跟进和配套投融资体制、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等,促进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改善经营机制,提升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的“第二次改革”,如果没有实质性突破,国有企业可能会再次步入困境。
与此同时,棚户区改造作为资源型城市的共性问题,也有两方面需要引起重视,首先是棚改的起点要高;其次是棚改的机制要活。按照商品房的标准来建设保障房,提高棚户区改造住房的档次和水平,努力让棚改区域的居民更有尊严感、归属感和荣誉感。当前,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去库存压力增大,但房地产市场调整期也正是推进棚户区改造的有利时机。
此外,宋国权表示,铜陵市还会进一步加大力度、搞活机制,采取货币化安置和“房票”安置等多种方式,支持政府购买现有普通商品住房作为棚改安置房源,着力打通存量房与棚改的通道,以棚改来消化存量、激活需求,促进棚户区居民早日“出棚进楼”、安居乐业,推动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越是环境差,越要下决心整治,否则对内会让市民缺乏认同感,对外会让城市缺乏吸引力,使城市发展陷入恶性循环。”宋国权说:“所以,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应该是立体的、全方位的,必须着力推动城市的整体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