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je2004_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已将“美育”正式列入我国的教育方针,这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美育可以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的需要,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势在必行,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呢?
  
  一、引导学生发现美
  
  语文教材被誉为“语言的图画”、“生活的教科书”,教材中反映美的领域无限宽广,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达胸襟(范仲淹《岳阳楼记》);“报君黄金台上意,提出携玉龙为君死”的无谓精神,(李贺《雁门太守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英雄气概(司马迁《陈涉世家》)。同时也有对父亲爱子情深的回忆(朱自清《背影》)。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感知美”。美学认为文学的美不是作家创造的,而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审美经验、审美理想方面的差异,让学生即时发现美。
  
  二、引导学生理解美
  
  语文美育通过教材媒体来接通学生情感渠道,从而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科林伍德:“语言是一种想像活动。它的功能在于表现情感……任何思想的表达都是通过表现伴随它的情感而实现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法过程中要刻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审美对象的来历、背景、意义、题材、典故等,以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感情。例如:“教《背影》一课时,可问”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父亲的背影?“为什么这篇文章四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却从未描写父亲的五官面貌?”问题虽小,但小中见大,可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另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渲染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审美情感的共鸣。
  
  三、培养学生鉴赏美
  
  鉴赏美的能力是一种善于在生活、自然、艺术中发现美的能力。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早就说过“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看得多、听得多才能有比较,有比较才能鉴别优劣、美丑。鉴赏美的能力要在审美实践中锻炼。要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首先应从分析最好的文学作品人手。在语文教材的精读课文中,有许多名人名篇,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一首首清新秀丽的小诗,都是培养审美鉴赏力的好教材。教师要借助这些教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让学生反复诵读。要开设“欣赏”课,将每天的早读作为美文欣赏时间。提倡订报刊、杂志,让学生集中阅读,充分吸取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精髓,重视感悟,强调审美经验的积累,提高个体审美素质。但培养鉴赏美的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这就要求我们要引导学生拓宽阅读面,多接触美的事物,要多读优秀文学作品,提高语言文学的修养,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
  
  四、培养学生创造美
  
  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说话课和写作课是主要途径。首先要从模仿人手。茅盾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例如,学完《背影》、《短文两篇》等几篇课文后,可以让学生仿写一篇写家庭生活的作文,学习课文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观察视角。通过几篇课文的学生,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发现家庭生活中可敬可爱的亲人,理解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呵护,去发现生活的美,从而去歌颂美。其次,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还要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以发展学生的审美理想,丰富其审美经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利用多种美育方法,要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对学生多表扬、多启发、多引导,千方百计让他们发现美、理解美、鉴赏美、创造美,陶冶他们爱美的情趣,培養其审美观,发展其审美联想,丰富其审美经验,提高其审美能力,让他们进一步热爱生活、追求人生的真善美。
其他文献
公开课评教是一件非常常规的工作。多少年来,都是由听课者和指导专家对授课教师在“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的单轨中周而复始地进行着,即使有了许多变化,也没有突破这一单轨的限制。笔者曾在本地区的一次“送教下乡”活动中对所指导的一堂课“一天的生活用水”进行了点评,引起了与会者的高度好评。大家纷纷说道:“这种评课方式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本质,突出了评教的主体,拓宽了评教的思路”。现将评教案例作一个简要介绍。  
期刊
学生上课走神问题在教育教学课堂中是一种普遍现象,也是每位教师比较挠头的事。因此,也是我们教师关注的热点,我通过几十年的教育教学的实际,结合有些教育专家的理论,从学生上课走神问题的成因:学生方面,社会家庭方面,教师方面找出原因。“盘活”课堂教学解决学生上课走神问题,这也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根据我们的教学实践和分析,笔者认为,造成学生上课“走神”固
期刊
语文课堂上有效的师生互动不是简单地以活动的频繁为标志,也不是简单地以课堂气氛活跃为尺度,而是将学生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作为核心参数。师生双方在互动中同等重要、互为主体。构建课堂上的有效师生互动,关键在教师。具体地讲,教师在构建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两个要点。    一、教师要善于设置高质量的问题    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吸引到问题情境之中,使学生精神集中专一,思考问题系统深入
期刊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人们对人才的评价和判断标准发生了很大变化,信息素质作为现代化人才的重要素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语文是一门工具性手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渗透,无论对学生信息素质的提高,还是对语文教学改革的促进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信息素质教育的意义    (一)信息素质教育是实施终身教育的前提  俗话
期刊
不少小学生怕写作文,这是长期以来客观存在的问题。一些小学生作文能力低下、水平不高,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进程中,笔者对如何打破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和神秘感,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新课程作文教学的现状给教师提供了极大的创新空间。在作文教学中尝试各种各样的方法,目的都应该是让学生喜欢作文。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交织共振
期刊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下面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在
期刊
新课程标准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随之配套的新教材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建立了科学合理的识字教学编排体系,把我们带进了识字教学的新天地。    一、拓宽识字渠道,倡导生活识字    學生生活在这个多彩的世界中,汉字随处可见:上街时,路旁的各色广告招牌仿佛在向他们眨眼;看电视时,荧屏上的一个个字幕也在不停的闪烁……生活为孩子们营造了最好的识字环境。我们倡导在生活
期刊
所谓“激活”,就是要求教师能够利用教材和课堂中的有关因素,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思维主动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应该说,这样的因素是很多的,而我们尤其要抓住这样几个方面:    一、发散处——讓学生的思维“辐射”式展开    发散思维是和求同思维完全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发散思维训练的广阔天地,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或者是语文知识的教学都可以进行发散思维的
期刊
不少小学生怕写作文,这是长期以来客观存在的问题。一些小学生作文能力低下、水平不高,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进程中,笔者对如何打破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和神秘感,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新课程作文教学的现状给教师提供了极大的创新空间。在作文教学中尝试各种各样的方法,目的都应该是让学生喜欢作文。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交织共振
期刊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教任何功课,最终的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要达到“自能”,必须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而质疑是主动探究的第一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是一切创造活动的起点,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因此,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善于质疑问难的能力,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之一。同时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新课标的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