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人、桂人与华夏文明

来源 :躬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p99041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楚辞·远游》云:“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说明羽人是不死之民。《山海经·大荒南经》云:“有不死之国,阿姓,甘木是食。”郭璞注云:“甘木即不死树,食之不老。”甘木当为甘蔗,砍了能再长,古人认为食之不老。《海外西经》记载此特别长寿之国时又称白民,白民长寿的原因还因为“有乘黄……乘之寿二千岁。”《辞源》谓乘黄即飞黄,一种神鸟,成语“飞黄腾达”即源于此。《大荒南经》云:“又有成山,甘水穷焉……有羽民之国,其民皆生毛羽。”这就是岭南铜鼓上常见的手擎蔗杆、头戴羽冠、多人乘驾飞黄的羽民图像。据《姓氏考略》引《元命苞》记载,唐置白州县即白民之国,其地在今广西博白,甘水即北流江,其流域遍布甘木,博白为北流江、南流江交汇处。王力在《汉语语音学》里表述,上古时虞、羽、于、俞、吾俱入匣母鱼部,为同音字,故古书所载虞人、羽人、于人、俞人、吾人为同一族类。
  羽人北上与偰人结合为偰俞氏,即《淮南子·本经篇》里所记载的猰貐。《山海经·海内南经》记载,窫窳“居弱水中,在狌狌(即封豨)之西”。封豨(今广东封开)之西的弱水即今天的桂江,在广西梧州境内。仓颉始造书契,为偰人之祖,《春秋纬·元命苞》云:“仓帝史皇氏,名颉……都于阳武。”颉好偰,阳武即今河南原阳县东南,该族高辛氏时归属高辛之子氏族,尧时为司徒,殷之先也,故殷墟甲骨文特盛。猰貐即周初之仓吾,见于《逸周书·王会解》。
  羽人与干人(赣巨人)结合为余干氏,居今江西余干;与娄人结合为于娄氏(吾融氏),居今河南固始县东南;与阳人结合为杨雩氏,居今湖北竹山与鄂州之间;与扶人结合为夫于氏,居今山东邹平县东南;与瓯人结合为句吴氏,居今江苏无锡;与越人结合为于越氏,居今浙江绍兴县内;与徂人结合为且于氏,居今山东莒县北。
  还有一个最重要氏族有虞氏,名重华,舜是他的谥号,其远古祖先是羽人与重华氏结合而成,重华氏即重人(句芒)与华人(羲人)结合而成的氏族。母系社会时期,羽人北上今山东菏泽县(古称雷泽县)与重华氏结合,并被握登氏吸收为子族,其地因颛顼将握登氏(女娲与女登结合而成)为首领的母系族群女子命名为姚姓赐给其属下子族瞽叟氏(夷鼓氏与蜀人结合而成)为妻,而被称为姚圩。《史记索隐》在《五帝本纪》“虞舜者”条下注云:“舜,东夷之人,生姚丘。”《括地志》又云:“姚圩在濮州雷泽县东十三里。”颛顼时,瞽叟氏是颛顼属下穷蝉、穷蝉属下敬康、敬康属下句望、句望属下桥牛的子族。瞽叟氏将握登氏属下母系族群的女子娶为妻族后,将该母系族群的母系子族改为父系子族,当中就包括虞舜氏和有鼻氏(以象为图腾的氏族)。按照黄帝定下的“同姓不婚”的婚姻制度,虞舜氏不能再娶姚姓女子为妻,故该父系氏族相当数量的男子成年时要迁居其他地方,由族群酋长赐姓。虞舜氏迁到冀州妫姓女子集中的地方,称为妫汭,赐有虞氏妫姓。《史记正义》在《五帝本纪》“舜,冀州之人也”条下注云:“蒲州河东县(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本属冀州,宋永初《山川记》云:蒲州城中有舜庙,城外有舜宅。”
  罗泌《路史·国名纪》把圭列为有虞氏帝舜之后,云:“圭,郑穆妃。圭,妫国,后为邽。秦武公伐邽,县之者。今华阴有下邽,天水有上邽。”下邽在今陕西渭南东北,上邽在今甘肃天水邽山下,《史记·秦本纪》谓之圭冀戎。其实冀州妫姓女子出自远古母系氏族邽戎氏,帝俊(高辛氏)将邽戎氏为首的族群女子划入妫姓范围,赐给有虞氏为妻。邽戎是圭人与戎人结合而成的氏族,故圭人既是有虞氏帝舜妻族之后,也是帝舜妻族的远祖。圭人即桂人,以种桂出名,商代在今广西桂平建有桂国。圭人以蛙为图腾,蛙原称圭虫,《云仙杂记》云:“桂林风俗,日日食蛙,……名圭虫。”岭南铜鼓上多蛙之像。圭人善卜,名为圭卜,即卦,伏羲八卦当从邽戎处传来。
  帝舜与其妻族之远祖均出自珠江流域之族类。珠江流域的羽人、桂人北上与东夷、西戎结合,吸收了北方文化。帝尧时虞舜把东夷、西戎的中原文化与珠江流域文化融合起来,发展了伏羲文化的雏型,炎帝时渐趋成熟的中华道德文化确立起来。太史公有言:“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帝舜为实现中华大一统,“南抚交际、北发”,把经他发展确立的爱亲尊贤的中华道德文化反聩于岭南。舜卒于苍梧,故帝舜不仅是中华文化始祖之一,也是珠江文化的始祖。
  帝舜命令远祖同为羽人的吴回(原居于河南固始东南)率属下族群沿东海走廊追击伯鲧,至禹时实现了帝舜的遗愿,促成了中华大一统,比秦统一中国早了1900多年。吴回因战功显赫,其属下族群皆得以封土赐姓。《国语·史伯论兴衰》列出了当时的八姓封国,考证为:苏(今河南济源西北)、顾(今山东甄城东北)、温(今河南温县)、董(今山西万荣西南)、彭(今江苏徐州)、曹(今湖北黄冈东南)、邹(今山东邹县)、夔(今湖北秭归)。羽人和娄人结合形成的氏族不仅占据了中原要地,而且雄踞荆楚至东南沿海大片地域。
  夏朝已有了古代国家形态的管治,开始了使显贵氏族能在封地上世代传续的制度安排,即实行昭穆两姓在显贵氏族中的轮换,从而使显贵氏族在下一代成年时在原地域范围内亦可实现“同姓不婚”。族群酋长的字号不再像黄帝至禹时那样是氏族中同辈男子的公名,而是个人名。例如,以季连为开国之君的芈姓吴回氏在荆国世代延续,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楚之先祖鬻熊(亦称粥熊)为周文王御,此粥熊实即祝融,此氏族统治荆楚至战国时楚亡,达1600多年。吴回氏夏初所得的封国二十多个并不是每一个都如荆国那样幸运,其中不是“夏灭之矣”,就是“商灭之矣”或“周灭之矣”。《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由此可见越国芈姓于娄氏(吴回氏)的统治时间只有一百多年,之后便被姒姓(《左传·宣公八年》记载)的夏后氏所取代。从相同的血缘与共同的祖先来看,姒姓的夏后氏勾践既不是于人(羽人)也不是越人,而是越王。
  封建王朝的官服文化
  以服饰图案纹样确定官员品级源于唐代武则天时期,武则天登基后,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扶植自己的亲信,壮大自己的势力,于天授三年(公元692年)命内府制作了一种绣有铭文纹饰的新式绣袍——铭袍。铭袍上绣有山形,绕山周围又绣有“德政惟明、职令思平”和“清慎忠勤、荣进躬亲”十六字。这种铭袍只赐给武则天的宠臣,于是在朝廷上就有了新旧两种官服,穿旧服的官员明显低人一等,他们心领神会,于是转向效忠武则天,以便穿上铭袍。   两年后的延载元年(公元694年),武则天对铭袍又进行革新,文字增加了好几种,绣在衣背上,图案则改为文官绣禽、武官绣兽,均成对绣上,开始赐给三品以上的文武官员。成语“衣冠禽兽”就出于此,当时并无贬义,只是文武官员的标志。从此,以官服绣饰图案来区别官阶的制度在我国开始确立,唐代的这种官服制度一直被后世各朝所承袭。那时还没有补子和补服之说,各种图案是直接绣在官服上的。
  宋、辽、金时期,辽虽是少数民族政权,但亦仰慕汉文化,沿袭了唐代的官服制度,以山水鸟兽刺绣纹样来区分官品。金也是少数民族政权,它的官服则以花朵的大小定尊卑,品级最低的用小菱纹的芝麻罗,“芝麻官”一词由此而来。
  明代朱元璋平定天下后,首先恢复了汉族礼仪,调整了官服制度,并下诏“衣冠悉如唐代形制”,官服在继承唐代武则天铭袍的特点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去掉了刺绣铭文,把绣在官服上的禽兽图案改为可以补缀在官服上的补子。“补子”由此产生,缝有补子的官服称“补服”,明代也有把补子直接织绣在补服上的,明朝对各品官员的希望和要求不再像唐代用铭袍的铭文来叙述,而是用不同的飞禽走兽来象征,以这种高度概括形象的符号来表现朝廷对官员的品级管理和任职要求,如文官雁的图案是要求官员像大雁一样飞行有序,处事不乱;武官的狮子图案、老虎图案、豹子图案等均是要求武官像这些猛兽一样英勇杀敌,所向披靡。明代《大学衍义补遗》记载:“文武一品至九品,皆有应服花样,文官用飞鸟,象其文采也;武官用走兽,象其猛鸷也。”文官服饰图案为: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用练雀,法官用獬豸。武官服饰图案为:一品、二品狮子,三品虎,四品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明代的补子大小40厘米见方,明代文官官服的飞禽图案仍和唐代一样成双成对,武官则和唐代不同,只绣单只走兽。
  清代又是一个马背民族建立的封建集权王朝,但它没有全盘否定汉民族的传统文化,反而借鉴和集成了历代的经验,再加上自己本民族的服饰特点,制订了最烦琐最复杂的官服制度。清代的官职是历史上最多的,在明代的机构上又增加了军机处、理藩院等新机构,文武官在正九品上又增加了从九品,共计十八品,此外还有十八级文武散官,每一级官员的服饰都有严格规定,极为庞杂。
  清代官职比明代多,补子图案也比明代多。明代武官一品、二品都是用狮子图案,清代则改为一品为麒麟,二品为狮子,增加了麒麟。文武官员补子图案上的飞禽走兽一律改为绣单只。补子大小30厘米见方,比明代小了一些。色彩上,明代补子图案多以红色为主,通常用金线盘成图案,学术上称“盘金绣”,而清代补子图案多用彩色丝线,底色为绀色(黑里透红)、黑色、深红等。补服则使用石青色,四周图案要比明代复杂得多,颜色也亮丽得多。清代也有很多补子是直接绣在补服上。清代补子图案除主要图案禽、兽外,配套图案有五彩云纹、蝙蝠纹、海浪纹、灵芝纹、寿桃纹、日月,还有吉祥八宝纹,缺一不可。每个纹饰都有深刻寓意,有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先说五彩云纹,五彩云纹也称祥云,它即代表祥瑞之兆,又围绕在补子四周,起着装饰和衬托的作用。其二是蝙蝠纹,蝙蝠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吉祥物,蝙蝠是谐音“福” 、“富”之意,蝙蝠纹除了盘金绣和打籽绣的补子是金色、黄色外,其余均绣成红色,即“洪福”之意。其三是海浪纹,海浪纹包括山石宝物,学术上称“水脚” ,它除了绵延不断的吉祥含义之外,还有“一统山河”和“福山寿海”的寓意。其四是灵芝纹、寿桃纹,这两个纹饰都代表“延年益寿”之意。日月则代表前程光明,事业发达。吉祥八宝是来自佛教的吉祥物,由法螺、法轮、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组成,八个宝物分别代表好运、吉祥、圣洁、聚福、园满、福寿延绵、普惠众生之意。
  清代补服是圆领,对襟,前后两个补子。因是对襟,前胸的补子分成左右两半,扣好衣襟就合二而一了。补子有方形也有圆形,贝子以上的宗亲者均用圆补,不仅前后有补,两肩之上也有补。男性用团龙图案,女性用团鹤图案,团鹤图案中的鹤嘴里衔的吉祥物有两种,一是寿桃,二是灵芝。受过诰封的命妇(政绩显著官员的母亲或妻子)也备有补服,但补子尺寸很小,大都是圆补,只绣禽纹,寓意娴雅为美,不必尚武。
  清代补子的绣法分为织锦、刺绣、缂丝、平绣、盘金绣、打籽绣。织锦补子和刺绣补子以苏绣为贵;缂丝补子工艺精湛,它的最大特点是正反两面一样,现代工艺很难仿造;平绣补子线外包了金银的叫平金绣,不包金银的叫彩绣,清后期国库空虚,金银线很少用于补子上了;盘金绣补子是用金丝线盘织而成,其珍贵在其材料,上乘的盘金绣用的金线均是黄金制成,价值可想而知;打籽绣补子是每绣一针就把丝线打个结,像植物的籽一样,立体感强,有彩色、单色两种。还有一种纳纱绣补子,很少见,纳纱绣是我国传统刺绣工艺之一,它以素纱做绣底,有规律地按纱眼用各色丝线行针刺绣,或垂直或斜向,有强烈的织纹感和装饰效果,酷似织锦。如今纳纱传世艺术作品已极为少见了。
  历代朝廷的补子补服均由南京、苏州、杭州江南三大织局负责制作,任何人不得随意仿造。清代后期朝廷腐败,买官卖官成风,官员冗繁,难得由朝廷统一颁发补子补服,于是出现了私自制作补子补服的现象,但制作质量要逊色得多。清代官员等级森严,尤其表现在服饰上,任何人不得逾越。雍正期间,年羹尧的儿子因穿了四团龙补服,成了年羹尧被杀的重要罪状。乾隆年间,八旗都统金简是武二品兼文二品户部侍郎,他认为两个品级是一样的,便别出心裁地在武二品的补子上加绣了一只小锦鸡,后被皇上看到,革去了官职交刑部处理。
  补子补服见证了中国长达千年的服饰文化,是很有收藏价值的珍贵文物,但毕竟是丝织品,质地柔软,易掉丝、脱丝,不易保存。加之官员过世时官服大多随葬入土,流传下来的极少。如今古玩市场上依稀可见的多是清后期的,明代的已基本上看不到了。明清时代的补子补服以武官的补子较为贵重,因为他们驰骋疆场,补子容易受损,保存下来的极为稀少。无论文官武官,前胸的补子易损,后背的补子相对多一些。
其他文献
最近相对平静的文艺界起些“微澜”,几个偶发事件吸引人们对文人的伦理秩序添些关注。  其一是琼瑶诉于正案的胜诉,名噪一时的《宫锁连城》抄袭已成定论,判于正赔款500万元。另一个是畅销书作家《货币战争》作者宋鸿兵被打。还有一个不大不小的轰动消息是,张家界为景区一座玻璃桥征名,每字一万元……以上这些有些纷扰的事件共同的背景,看上去似乎都与钱有关,而实际却让我们看到文艺界或文人的伦理秩序问题。于正赔款是因
期刊
手头有一套《鲁迅全集》,吉林摄影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草绿色封面,杂志样开本,装帧素净,薄薄四册,丝毫没有“全集”的样子,字数却高达163万字。除了“鲁迅日记”和“两地书”,他的文章都在这里了。何况,我始终认为,全集,就该是“文学作品的全集”,私人日记和情书,不该算作创作和收录进来。因此,这就是我心目中的“鲁迅全集”。  说来不好意思,这套书是我从地摊儿上买的,就是郑州街头很常见,像农村赶集
期刊
青春年少,有酒盈樽,贪杯贪玩,哪会留意那一抹春色和家乡的风花雪月;今知天命,文顿才乏,少了疏狂,多了乡愁,才袅袅然,满是怀旧和乡恋的目光。经南阳生态文明促进会王清选会长点题,就忆起南阳“风、花、雪、月”这几个特殊的地方。今特记之,不为失约,只为纪念。  ——题记  方城风  这是远古的风,从《诗经》和楚风汉韵的天空一路刮来,风吹汉宛,万里飘香。秦岭挡不住,干脆在这里驻足,桐柏山挡不住,也在这里横断
期刊
从“梅花坞”归来已是多日,我还在想念那一树树梅花。  我更愿意带着一种经年的想念,沿着杨柳青青、逶迤的公路,一路向北,向北,在金黄与碧绿的畦间穿行,而后蓦然,大片的云霞,惊了我的眼。  那个清晨,原本是去看湖的。春雨绵绵的天,山路弯弯,岗坡起伏连绵,初春时节,大地刚刚从沉睡中苏醒,春叶初生,嫩芽初露,露珠依然明亮,原野仿佛水洗一般洁静安宁。  这个时节,湖水依然清浅,湖边儿机器轰鸣,随觉扫了兴,转
期刊
南阳乡贤冯友兰先生常常强调“读书得间”,就是读书时要在字里行间看出深意来。读李远的散文,我看到的不仅仅是别开生面的叙说、深入浅出的论理、恬淡自然的哲思、其乐融融的雅趣,更重要的是那朴素、淡然的文字里所蕴含着的人生关怀。  李远散文的语言是朴素的,它不雕饰,不浮华,不世俗,没有激越的调子、浓烈的宣泄,有的只是一种与朴素相辅相成的淡然。在淡然中谈亲情,在淡然中说体悟,在淡然中明事理。在某种程度上说,语
期刊
白鹿原上的小鹿精灵,携着与病魔搏斗了许久的坚强老人,一起走了,绝尘而去。陈忠实,这个名字平实无华却鼎鼎煊赫的人,赢得无穷尊敬和崇拜的人,永远走了,走得这么急,这么慌,这么快,简直快得让人猝不及防难以置信不愿接受。悲恸中,我心中油然升起一句话:文坛常留《白鹿原》,人间永去陈忠实。  一部奇书《白鹿原》,持久、丰沛又深邃,让世人为之沉醉、迷恋、畅想和感慨。那个轻盈的白鹿精灵,如此深入人心,白、鹿家族的
期刊
1、我长大了  2016年2月10日的一场血崩  瘫软了妈妈,也瘫软了我  妈妈倒下了,变成了一个  六十八岁的婴儿;我倒下了  变成了一个四十六岁的大人  所有亲人都说,你们兄妹仨人的福掉了  所有朋友都说,每个人的老年大都这样  所有医生都说,这样的病情现在很普遍  所有护士都说,监护室四号的家属请过来  所有病人看见病人,都沉默  不语,所有家属看着家属  都低低地放出沉闷已久的雷声  2、
期刊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真美丽……”耳畔每每响起这熟悉而温暖的歌声时,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过年”的种种乐趣,禁不住对中国农历年的“味道”浮想联翩。  是呀,中国的农历大年,似乎从旧年的腊月二十三这个“小年”起,一直延续到新年的正月十八元宵灯节结束,历时近一个月。若再加上有的人家“趁热打铁”地进行家族聚会、婚嫁迎娶等,中国传统的农历年真真可以延续一月有余
期刊
学会透视 看清内心  最自私的部分 镰刀  还挂在肋骨上  刀锋上锯齿似的豁口  距离那个酗酒的汉子  散乱的心跳越来越近  打了四十多年埋伏的铁口  上下牙之间的豁口  越来越狰狞 除了几根  软绵绵的蛛网 什么也没咬住  被我包围的敌人 轻松地溃围  镰刀尚能收割衰草 在它猜疑我  是不是合格的主人时 西北风  所追加的动荡  烟尘滚滚而来 稻草人  依旧腰杆笔挺  扼守着 我的三分地自留田 
期刊
半旧的身体 没注意到自己  哪天突然失去的 原本的土色  日落之后 霓虹亮起之前  还有很长一段路 才能到  梦游的起点  “幸福”这个词语 已被异乡逼仄成  有着石头形状的 在感官之外沉默着的  独立的场景 我一直搂在心口的  被石头压住的土坷垃 终于捣碎  石头的心脏 捣出火  不想再跟着梦游者 在夜里  盲目地走动那样是多余的  多余的事情做得太多  会浪费掉所剩不多的气力  白发的滋生敢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