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之教材问题与对策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tr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小衔接历来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但依然难以阻挡“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洪流。通过对N市5所小学的调研发现,小学一年级教材难度较大,而且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课程之间缺乏自然过渡。这是造成一年级新生学业负担重且倒逼“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主要原因。建议政府从组建专业的幼小衔接研究团队、设计幼小衔接课程、建立幼小教师教育的互通机制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从根本上解决“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化 教材难 顶层设计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16-02
  幼小衔接历来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特别是近十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杜绝“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但依然难以阻挡“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洪流,是什么原因呢?笔者所能见到的期刊文献、研究报告多数是集中于探讨幼儿园的原因,阐述幼儿园该怎么做,而对于幼小衔接的另一方“小学”则鲜有关注。鉴于此,笔者对N市5所学校(三所名校,一所城乡接合部的还建房学校,一所县城普通小学)的小学一级语文、数学教师共26人,分5次进行焦点团体访谈及3次电话访谈,并对访谈转录文本进行初步的归类、编码、分析之后,发现小学教材难度较大,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课程之间缺乏自然过渡,是造成一年级新生学业负担重,倒逼“幼儿园教育小学化”,进而我们借鉴发达国家(日本、法国)的经验,建议政府从组建专业的幼小衔接研究团队、设计幼小衔接课程、建立幼小教师教育的互通机制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从根本上解决“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问题。
  一、教材难度大致使家长要求孩子提前学
  一年级的家长多抱怨他们与孩子不堪重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奉劝即将入学的大班儿童家长为孩子早做知识上的准备,也倒致许多不明情况的家长陷入无知的焦虑进而盲目推高“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那么焦虑和担心从何而来?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教材容量大,增加教与学的负担
  访谈的5所小学中,4所学校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简称人教版,这也是该市通用的教材),一所使用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小学教材(简称北师大版)。就教学内容和学校课时安排而言,语文的负担重于数学。下面分别谈谈两门学科的教学内容。
  1.语文课程
  一年级上学期语文的教学内容涵盖了汉语拼音(韵母、声母、连读)、识字、看图说话,阅读绘本、偏旁部首等。内容较多,每一项内容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1)集中快速学习汉语拼音。一个半月时间学完声母、韵母、掌握整体认读方法,并能根据教师的读音准确写出该汉字的拼音。
  (2)识字量大。一年级教材有两个生字表,生字表1要求认识的字约200,生字表2要求会写100个字。
  (3)阅读量大。学习28篇课文。阅读与识字是绑定在一起的,如果流利阅读教材中的28篇课文,仅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还远不够,至少需认识近300个字这样。
  (4)看图说话。在测验中要求儿童用汉字或拼音完整地描述图片内容,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5)偏旁部首。主要认识提手旁和足字旁,了解这两个偏旁部首及与之相关文字的关系。
  2.数学课程
  数学课程在一年上学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20以内的加减、数的分解和组成、序数、认识时钟、几何图形(平面和立体)、会做简单地应用题。相比而言,数学较语文的教学内容少,而且这些内容也是在幼儿园阶段提倡的教学内容,只不过在教学方法上主要是蕴于生活和游戏中。所以,幼小衔接的焦点更多是集中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上,又重点表现在拼音和汉字的学习。据调研,6位城区名校语文教师认为在规定的课时内能基本完成教材任务,3位名校教师觉得难以完成,而城乡接合部和县城小学的4位语文教师则表示很难。难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识字量大,二是后两所非名校的孩子和部分名校学生在课后缺乏家长的监督和辅导。照此推理,农村的大量留守儿童若是零起点入学,恐怕是难上加难。认为能够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师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家长其实在课后花了大量时间帮助孩子,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家长的焦虑和紧张。
  (二)教材缺乏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自然过渡
  幼儿园的教育注重兴趣、习惯的培养,在学习要求上没有明确的量化标准,也没有考核要求,学习是相对轻松和快乐的。而小学则有量化的学习任务,明确的考核,特别是语文课程,学习内容多。孩子们在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环境等方面还没有来得及适应小学生活时,就要背负着如此沉重的学习任务,如果没有正确的认识和科学而理性的准备,会造成家长和孩子的紧张和焦虑,进而助长了家长“提前学”的意识。
  二、教材难度大带来的教育误区
  每一位家长都希望孩子能较好地适应小学一年级的学习与生活,为其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由于大多数家长对教育缺乏科学、理性的认识,加之人云亦云,造成了对“提前教育”的推波助澜。
  (一)教学内容超量
  由于多数家长不明白从幼儿园入小学时在知识方面衔接的具体要求,致使一些民办幼儿园和培训机构以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作为竞争筹码而逐步加大学习内容,透支幼儿的早期学习。
  (二)教学方法不当
  访谈中教师抱怨最多的是幼儿园阶段教师教学方法不当,对孩子造成难以纠正和逆转的影响。特别是幼儿园阶段数学学习中的珠心算、手指关节计算方法。这两种方法与小学一年级所教的“破十法”、“凑十法”相冲突,老师很难纠正先前算法,进而影响到后期的心算及儿童数概念的形成、加减运算能力。
  调查发现,幼儿园在幼小衔接工作中的主动性更强一些,而小学虽有所涉及,但很快就进入了小学生的知识学习模式,这就造成了当孩子表现不好时,小学教师习惯性地归因于幼儿园。通俗而言“幼儿园做的事,小学不满意”。而幼儿园教师并不明确幼小衔接有哪些具体的要求,特別是课程内容应该达到怎样的程度,于是造成了“互不相通”的尴尬局面,其根本原因是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交流、沟通的机制不够,而建立机制则需要政府的顶层设计。   三、政府应架起幼儿园与小学互通的桥梁
  从访谈来看,小学教育中也会有幼小衔接的安排,如一年级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不会急着去上课,先把规矩立好,比如听铃声,进教室,各种排队(集训、离校、午餐、课间操)。但会不自觉把幼小衔接之事归为幼儿园应该做好什么,家长应该做好哪些工作。但访谈转录稿中7位教师11处出现“幼儿园应该……”之类的表达。而幼儿园虽然有“幼小衔接”的自觉意识,但由于缺乏交流、沟通机制及相应的标准,多是按自己的理解进行相关工作。若要连接两头,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联动,进行顶层设计,搭建互通、交流的机制与平台。在此方面,日本、法国的幼小衔接举措给了我们启示。
  (一)成立专门的研究组织
  幼小衔接涉及到幼儿园、小学、家庭、社会等方方面面的联系,非一校、一园所能解决。需要建立一支稳定而高质量的专家团队来研究幼小衔接的现状、提出改善的策略。
  (二)实现幼小课程的衔接
  访谈中,发现小学一年级教师面临的困难主要有两点:一是教材容量大,二是幼儿起点不同,所以普遍提出一个设想,如果我们不能阻止家长和幼教机构“提前学”的势头,不如引导她们有计划、有目标、有质量地开展学习,告诉家长和幼儿园“幼小衔接”具体要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如在法国,实行“教学阶段”制度,即将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分成三个学习阶段,第一阶段为初始学习阶段(2-5岁),包括幼儿园的小班和中班;第二阶段为基础学习阶段(5-8岁),包括幼儿园大班、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第三阶段为加深能力学习阶段(8-11岁),包括小学三年级、四年级和五年级,从而使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合为一体。该制度强化了幼小一体化,对我国建立幼小衔接教育制度建设具有借鉴价值。
  (三)建立幼儿园与小学教师教育的互通机制
  在我国,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分属两个不同的专业,除通识课基本相同外,专业课程独立开设,使得两类教师在专业知识与能力上形成了较大的差别,这种差别对低年级儿童的影响较为明显。尽管已是小学生了,但心理特征的变化远不如学习与生活的变化得那样快,还需要小学教师在各个方面给予一年级儿童自然过渡。法国的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都由省立初等师范学校培养,法国的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同出于一个专业,其聘用考试科目也一样,因而可以互调互换。这些发达国家的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了小学一年级的教育内容、目标和要求,为科学的幼小衔接找到了方向。在我国,幼儿园和小学都几乎处于独自探索状态,缺乏联系,进而造成“幼小不衔接”,致使儿童在入学适应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也致使家长陷入了焦虑和紧张,这是导致“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重要原因。政府应借鉴、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建立幼儿园与小学在课程、教师培养培训等方面的互通机制,以求从根本决幼小衔接的困难。
  参考文献:
  [1]王小英,邓宏,曹书楷.日本幼小衔接的新举措[J].比较教育研究,2013(2).
  [2]胡春光,陈洪,法国幼小衔接教育制度的内涵与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1(9).
  [3]李娅菲.法国幼小衔接教育制度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
  作者简介:
  陈里霞(1981—),女,江西庐山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幼儿园课程研究。
  滕琴(1980—),女,江西南昌人,講师,学士,主要从事学前教育信息教育与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创新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指向标,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时代要求,而高校教师的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的创新型建设。因此,本文从分析高校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现状入手,阐述了目前高校教师创新能力较低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高效教师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关键词】高校教师 创新能力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
期刊
【摘要】本文源于2015年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青年基金项目立项项目《南铁院视频公开课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通过这一年对视频公开课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发现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师已不再是单纯的进行知识的讲授了,本文通过对一节微课的制作流程中教师所要做的工作进行列举与分析,指出教师角色已经从一个学习的引路人,生活的指导者,人生的方向标变成了优秀的导演,出色的编剧,成功
期刊
【摘要】随着国民综合素养不断提高,各方对高校通识课程教学模式优化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音乐欣赏作为非艺术类高校艺术类通识教育常见课程之一,亦备各方青睐。通过对南京林业大学音乐欣赏课程建设现状的调研,在获取选修学生对于课程的反馈与笔者作为该课程任课教师的基础上,本文从高校、教师以及学生三个维度,给出了课程优化模式的具体建议,同时为课程的建设提供可行思路。  【关键词】非艺术类高校 音乐欣赏 优化模式
期刊
【摘要】笔者尝试探索把音乐素养和幼儿教学技能融进以舞蹈,钢琴、唱歌、地方本土资源为主线的四大模块教学,从授课模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课外实践多层次多方位进行整合重构,以最优化的教学模式授予学生的全面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学生知识的可持续发展为本,解决误把学前教育当成“降级版”的高师音乐学专业人才来培养的问题,摆脱套用高师音乐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學手段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学前教育 音乐课 重构 
期刊
【摘要】為模拟法庭实训教学制定一套规范的操作指引,可以有效地解决模拟法庭流于形式而忽视对法科学生应有的思维训练的问题。本套方案设计是以邹碧华法官的“要件审判九步法”为基础,并做出了适合与学生进行模拟法庭的调整,具体包括选择适当的案例、充分的庭前准备、庭审过程求细、庭审程序规范,但适当从简、充实评价环节。经过一个周期的实施,这一方案的效果比较理想,笔者也将继续完善。  【关键词】模拟法庭 方案设计
期刊
【摘要】实践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实践育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2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获得了广泛的认可。高校鼓励、支持大学生力所能及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并为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提供支持,从而推动高校的实践育人工作。本文基于实践育人的视角,在厘清实践育人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基本内涵、现状的前提下,以河海大学理学院为例,阐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特点多元化、大
期刊
【摘要】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的陪伴、缺乏获取音乐审美经验的机会、缺乏深度思考的思维习惯等多种原因,最终导致了他们的音乐零基础的现状,对音乐的审美意识严重缺失。笔者尝试用多种感官参与、体验音乐,用美妙的音乐叫醒每一个留守儿童的“耳朵”!  【关键词】留守儿童 音乐教学 审美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
期刊
【摘要】诚信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伦理价值,也是医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从党建的视角探讨和分析医学生党员的诚信教育现状和困境,将医学生诚信教育与学生党建工作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探索医学生党员诚信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通过发挥其辐射、示范作用,在全社会形成敬业诚信的浓厚氛围。  【关键词】党建 医学生 诚
期刊
【摘要】本文基于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假借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我之境”,构建学生生命发展的生命课堂途径,以期转变目前在高考指挥棒影响下语文教育过度注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而忽视对学生生命呵护和人性完善教育的局面,从而真正发挥语文课堂教学的本真意义。  【关键词】有我之境 生命课堂 时空转换 对比思辨 整合联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
期刊
【摘要】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认为“民族音乐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将民族音乐元素融入钢琴教学是数年来学界一直关心的问题。边境民族地区作为国家的特殊区域对于民族音乐融入钢琴教育有着特殊区域意义。本文以崇左地区的山歌艺术融入边境民族地区钢琴教育为例,进而探讨崇左山歌音乐元素的融入对边境民族地区钢琴教育的促进作用,最后通过展示民族音乐元素融入钢琴教学的一系列实践举措来实现和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