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者从生平、爱情、作品呈现的精神、人生最终的选择方式等方面比较不同国度不同种类的作品,以期更全面地解读海子与凡·高的作品。
关键词: 海子 凡·高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向日葵》
一
中国人常将“诗”与“画”对举,如“诗情画意”、“如诗如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等。诗与画的融合,在形式上体现为“题画诗”,足见中国诗画常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而中国诗与西方画也是可以合在一起欣赏的,下面我们就比较欣赏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与凡·高的《向日葵》。
海子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获得了极大的声誉:“亚洲自由抒情王子”、“太阳神之子”、“麦地之子”,“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诗人”、“中国最后一位诗人”等。在这些称呼中,我最认可的是“太阳神之子”这一尊称。海子虽心灵脆弱,性情忧郁,但在他的诗歌里却闪烁着理想的光芒,他在《夜色》中说:“我有三种幸福:诗歌、王位、太阳。”在他的许多诗歌中,以“太阳”为意象的很多,他的代表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更呈现了一种理想的自由的生活方式,“春暖花开”的是温暖的人间,是明丽的温柔之乡。
凡·高的《向日葵》用强烈的色彩,饱满的笔触,以重涂的笔触施色,黄色和棕色调的色彩及技法都表现出充满希望和阳光的美丽世界,为我们展示了生命力旺盛的“太阳之花”,呈现出令人心弦震荡的灿烂辉煌。每朵花都像一团火,细碎的花瓣和葵页则像火苗,整幅画就像是烧遍画布的熊熊火焰。凡·高说:“这是爱的最强光。”
二
海子在农村长大,家庭贫困。在他短暂的生命里,他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生活在童话的国度,天堂的意象扎根于他的心灵。但他又是城市流浪者,脆弱而敏感,性情忧郁,理想与实现不能相交。他的诗处处充满了诸如死亡、黑色、黑夜、悲伤、银红的落日、无限漫长的黄昏等意象,表现了诗人既在极度张扬自我理想,又在对平常生存现实摒弃与蔑视。海子的座右铭式的诗作《夜色》告诉我们“三次受难”和“三种幸福”就是他的一生,而他的一生,都是“在夜色中”。他虽然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从不甘于寂寞,压抑的心灵中奔腾着运行不息的地火,热情着读者的心灵。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开放而温暖的生活。具体而言,“喂马,劈柴”是安宁的生活,“周游世界”是自由的生活,“关心粮食和蔬菜”是平凡的生活,“大海”既陌生,又极有诱惑力。诗人想走向大海,走向广袤的社会,走出封闭,渴望人间的温暖,向往“春暖花开”的温柔之乡。但现实使诗人“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另一面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的失望。没有容身之地,逼得他转过身去背对大陆、背对众人,面朝大海,寻找渺茫的春暖花开的幻景。
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在现实世界与诗的国度里,诗人在挣扎,在为自由挣扎,挣扎的结果就卧轨自杀。
桑·凡·高生活在一个小市镇里,家境也贫困,生活也清苦,秉性也孤僻,还急躁易怒。他其貌不扬,却有一颗仁爱之心。在他的艺术世界里,他的艺术语言既奔放又热烈,他用色彩来揭示人的精神,来表现人的生命。《向日葵》就以饱满而纯净的黄色调,展示了画家内心中永远沸腾着的热情与活力,那一团团如火焰般的向日葵,表现出画家对生活的热烈渴望与顽强追求,那一块块炽热的黄色,宣泄着画家对生命的尽情体验与永久激动。但这一位艺术大师生前却备受社会的冷漠,长期生活在恶劣条件下,得不到一丝人间的温暖。在艺术追求与现实生活中,他生活在两个极端里,之间的距离,使他忧愁和郁闷,因而患了精神病,最后,他终于毅然决然地自己结束了那短促而宝贵的生命。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所传达的情感,凝聚了海子对尘世的最后一丝眷顾。两个月后,天鹅般孤傲的海子于1989年3月26日在河北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了,绝尘而去,年仅25岁。
《向日葵》的世界是凡·高生命想要抓住的世界,而此时,他已经35岁了,他的艺术生命只剩下29个月。
对于海子之死,无论是西川强调在“精神”层面上的意义的“一次刻意的诗歌行动”,还是“精神崩溃”的必然结果,都令我们伤悲。永远平等的两条铁轨,既冰凉,又会灼人。一条是现实,一条是理想,永远没有交叉的时候。在这种绝对的对立下,生命显得很脆弱。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貌似世俗但富有诗意的幸福,来自诗人的虚拟,反衬了生存的不幸与诗人内心的孤独。他生活在贫穷、单调与孤独里,生活在没有电视机、录音机、收音机的世界里,生活在枯燥的世界里,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六七年间只看过一次电影。他生活在写作和读书的世界里,所追求的“诗歌”和“王位”也是虚拟的。他的诗歌生前并没有得到更多的认可,所遭遇的是一次次的退稿。而“爱情”竟成了他生活的死结。据说海子去山海关前不久就见过那个他初恋的女孩“蓝波湾”,他的“爱情”也是虚拟的。
海子以死结束“三次受难”,同时也以死获得“三种幸福”。
谁也没有想到,凡·高竟真的会为了一个当众侮辱和奚落他的妓女割掉自己的一只耳朵,作为圣诞礼物相送。1889年5月9日,凡·高被送进疯人院。在医院附近的田野,凡·高开始对骄阳下金黄色的麦田着迷,那绚丽的金黄色占据了他的整个身心。在寂静的田野里,面对着灿烂的阳光,他用手枪朝自己的胃部开了一枪。对于那致命的一枪,他竟然能那样坦然以对,像往常一样,平静地收拾起画具,慢慢地往回走。他熬了两天,痛楚难忍,但他未喊叫一声。临终前,他不断吸烟,和弟弟提奥谈论着艺术。去世时,他嘴里还叼着点燃的烟斗。
海子的一生爱过四个女孩子,但每一次的结果都是一场灾难,特别是他初恋的女孩,更与他的全部生命有关,海子最初发表的诗歌几乎全是这个初恋的女孩“蓝波湾”。然而她和海子在家庭背景上相差太大,以致“蓝波湾”的“高知”父母否定了他们的爱情。于是海子在精神上彻底流浪了。
16岁的凡·高在伦敦,对房东太太的女儿厄休拉一见钟情,一往情深,神魂颠倒。但凡·高外表丑陋,大脑袋上满头红色短发,大鼻子,高颧骨,紧蹙的浓眉下一双深陷的绿色小眼睛,紧抿的嘴唇显示出一副凶狠的模样,额头上布满了皱纹,走路时佝偻着背,活像一个小老头。这样一副面孔自然不会讨姑娘喜欢。厄休拉用冷言冷语和讪笑回答他的追求,使深情款款的凡·高初恋破灭,精神非常痛苦。后来他又对新寡的表妹吐露了倾慕之情,再次遭到了拒绝。再后来,他竟爱上一个酗酒无度、一张麻子脸、一嘴恶臭、只会偷他的钱去酗酒取乐的妓女。他最后一次被爱神之箭射中了,与一位年长于他的老女人幸福地过了数日,但终因那女子父母的干涉而分手。
三
从两人的出生、爱情、死亡等来看,都很不幸。人生的不幸决定了他们的孤独,也激起了内心的狂热。这种狂热转化到艺术的追求上,既体现出狂热一面,又呈现出悲观的一面。一方面海子积极地唱道:“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另一方面他对自己却是:“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凡·高即使处在生存的边缘,也未扔掉那维系生命与精神的画笔,他以火一般的热情为生活高唱的赞歌。
从生平、爱情、作品呈现的精神、人生最终的选择方式等方面比较不同国度不同种类的作品,我们会更全面地解读他们的作品,无论是对诗歌的理解,还是对绘画的欣赏,都会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海子 凡·高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向日葵》
一
中国人常将“诗”与“画”对举,如“诗情画意”、“如诗如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等。诗与画的融合,在形式上体现为“题画诗”,足见中国诗画常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而中国诗与西方画也是可以合在一起欣赏的,下面我们就比较欣赏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与凡·高的《向日葵》。
海子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获得了极大的声誉:“亚洲自由抒情王子”、“太阳神之子”、“麦地之子”,“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诗人”、“中国最后一位诗人”等。在这些称呼中,我最认可的是“太阳神之子”这一尊称。海子虽心灵脆弱,性情忧郁,但在他的诗歌里却闪烁着理想的光芒,他在《夜色》中说:“我有三种幸福:诗歌、王位、太阳。”在他的许多诗歌中,以“太阳”为意象的很多,他的代表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更呈现了一种理想的自由的生活方式,“春暖花开”的是温暖的人间,是明丽的温柔之乡。
凡·高的《向日葵》用强烈的色彩,饱满的笔触,以重涂的笔触施色,黄色和棕色调的色彩及技法都表现出充满希望和阳光的美丽世界,为我们展示了生命力旺盛的“太阳之花”,呈现出令人心弦震荡的灿烂辉煌。每朵花都像一团火,细碎的花瓣和葵页则像火苗,整幅画就像是烧遍画布的熊熊火焰。凡·高说:“这是爱的最强光。”
二
海子在农村长大,家庭贫困。在他短暂的生命里,他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生活在童话的国度,天堂的意象扎根于他的心灵。但他又是城市流浪者,脆弱而敏感,性情忧郁,理想与实现不能相交。他的诗处处充满了诸如死亡、黑色、黑夜、悲伤、银红的落日、无限漫长的黄昏等意象,表现了诗人既在极度张扬自我理想,又在对平常生存现实摒弃与蔑视。海子的座右铭式的诗作《夜色》告诉我们“三次受难”和“三种幸福”就是他的一生,而他的一生,都是“在夜色中”。他虽然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从不甘于寂寞,压抑的心灵中奔腾着运行不息的地火,热情着读者的心灵。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开放而温暖的生活。具体而言,“喂马,劈柴”是安宁的生活,“周游世界”是自由的生活,“关心粮食和蔬菜”是平凡的生活,“大海”既陌生,又极有诱惑力。诗人想走向大海,走向广袤的社会,走出封闭,渴望人间的温暖,向往“春暖花开”的温柔之乡。但现实使诗人“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另一面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的失望。没有容身之地,逼得他转过身去背对大陆、背对众人,面朝大海,寻找渺茫的春暖花开的幻景。
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在现实世界与诗的国度里,诗人在挣扎,在为自由挣扎,挣扎的结果就卧轨自杀。
桑·凡·高生活在一个小市镇里,家境也贫困,生活也清苦,秉性也孤僻,还急躁易怒。他其貌不扬,却有一颗仁爱之心。在他的艺术世界里,他的艺术语言既奔放又热烈,他用色彩来揭示人的精神,来表现人的生命。《向日葵》就以饱满而纯净的黄色调,展示了画家内心中永远沸腾着的热情与活力,那一团团如火焰般的向日葵,表现出画家对生活的热烈渴望与顽强追求,那一块块炽热的黄色,宣泄着画家对生命的尽情体验与永久激动。但这一位艺术大师生前却备受社会的冷漠,长期生活在恶劣条件下,得不到一丝人间的温暖。在艺术追求与现实生活中,他生活在两个极端里,之间的距离,使他忧愁和郁闷,因而患了精神病,最后,他终于毅然决然地自己结束了那短促而宝贵的生命。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所传达的情感,凝聚了海子对尘世的最后一丝眷顾。两个月后,天鹅般孤傲的海子于1989年3月26日在河北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了,绝尘而去,年仅25岁。
《向日葵》的世界是凡·高生命想要抓住的世界,而此时,他已经35岁了,他的艺术生命只剩下29个月。
对于海子之死,无论是西川强调在“精神”层面上的意义的“一次刻意的诗歌行动”,还是“精神崩溃”的必然结果,都令我们伤悲。永远平等的两条铁轨,既冰凉,又会灼人。一条是现实,一条是理想,永远没有交叉的时候。在这种绝对的对立下,生命显得很脆弱。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貌似世俗但富有诗意的幸福,来自诗人的虚拟,反衬了生存的不幸与诗人内心的孤独。他生活在贫穷、单调与孤独里,生活在没有电视机、录音机、收音机的世界里,生活在枯燥的世界里,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六七年间只看过一次电影。他生活在写作和读书的世界里,所追求的“诗歌”和“王位”也是虚拟的。他的诗歌生前并没有得到更多的认可,所遭遇的是一次次的退稿。而“爱情”竟成了他生活的死结。据说海子去山海关前不久就见过那个他初恋的女孩“蓝波湾”,他的“爱情”也是虚拟的。
海子以死结束“三次受难”,同时也以死获得“三种幸福”。
谁也没有想到,凡·高竟真的会为了一个当众侮辱和奚落他的妓女割掉自己的一只耳朵,作为圣诞礼物相送。1889年5月9日,凡·高被送进疯人院。在医院附近的田野,凡·高开始对骄阳下金黄色的麦田着迷,那绚丽的金黄色占据了他的整个身心。在寂静的田野里,面对着灿烂的阳光,他用手枪朝自己的胃部开了一枪。对于那致命的一枪,他竟然能那样坦然以对,像往常一样,平静地收拾起画具,慢慢地往回走。他熬了两天,痛楚难忍,但他未喊叫一声。临终前,他不断吸烟,和弟弟提奥谈论着艺术。去世时,他嘴里还叼着点燃的烟斗。
海子的一生爱过四个女孩子,但每一次的结果都是一场灾难,特别是他初恋的女孩,更与他的全部生命有关,海子最初发表的诗歌几乎全是这个初恋的女孩“蓝波湾”。然而她和海子在家庭背景上相差太大,以致“蓝波湾”的“高知”父母否定了他们的爱情。于是海子在精神上彻底流浪了。
16岁的凡·高在伦敦,对房东太太的女儿厄休拉一见钟情,一往情深,神魂颠倒。但凡·高外表丑陋,大脑袋上满头红色短发,大鼻子,高颧骨,紧蹙的浓眉下一双深陷的绿色小眼睛,紧抿的嘴唇显示出一副凶狠的模样,额头上布满了皱纹,走路时佝偻着背,活像一个小老头。这样一副面孔自然不会讨姑娘喜欢。厄休拉用冷言冷语和讪笑回答他的追求,使深情款款的凡·高初恋破灭,精神非常痛苦。后来他又对新寡的表妹吐露了倾慕之情,再次遭到了拒绝。再后来,他竟爱上一个酗酒无度、一张麻子脸、一嘴恶臭、只会偷他的钱去酗酒取乐的妓女。他最后一次被爱神之箭射中了,与一位年长于他的老女人幸福地过了数日,但终因那女子父母的干涉而分手。
三
从两人的出生、爱情、死亡等来看,都很不幸。人生的不幸决定了他们的孤独,也激起了内心的狂热。这种狂热转化到艺术的追求上,既体现出狂热一面,又呈现出悲观的一面。一方面海子积极地唱道:“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另一方面他对自己却是:“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凡·高即使处在生存的边缘,也未扔掉那维系生命与精神的画笔,他以火一般的热情为生活高唱的赞歌。
从生平、爱情、作品呈现的精神、人生最终的选择方式等方面比较不同国度不同种类的作品,我们会更全面地解读他们的作品,无论是对诗歌的理解,还是对绘画的欣赏,都会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