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惠阳皆歌的传承与发展

来源 :神州民俗·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h07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惠阳皆歌(皆歌:大家一起唱的意思,以客家方言演唱的汉族民歌。起源于清代末期,在民国时期开始流传,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最为盛行。)是广东客家民间音乐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这种音乐形式流传至今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在传承与发展中惠阳皆歌逐渐扩大了演唱人群,且到今天被广大的群众所喜爱。本文将立足于这两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探讨。分析了惠阳皆歌的历史发展与其内在的艺术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惠阳皆歌传承与发展的推动及相关传承人员对惠阳皆歌传承与发展的推动。
  [关键词]惠阳皆歌 传承 发展
  当今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的热点话题,很多地区把这项工作看的非常重要。不少地方政府积极推动本地区民间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建设。对于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意识的逐渐深入是一个很好的现象,这一工作可以给这些民间艺术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惠阳皆歌也是这些民间艺术中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对惠阳皆歌传承与发展的探讨应该重点放在其内在的艺术价值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其的推动上,且后一工作很大程度上是由相关的传承人员所推动的。因此本文试从以上几个方向展开研究,从而更好的探讨惠阳皆歌的传承与发展。
  一、惠阳皆歌的历史发展与其内在的艺术价值
  民间音乐在我国是一种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每一个地区的民间音乐都和本地区的历史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惠阳皆歌属于广东地区客家文化,在惠阳地区成为永湖皆歌,是在长期的移民过程中诞生的,因此其内在题材故事必然与这些移民人群的经历紧密相联系。一般来说,唐朝末年,中原战乱频发,不少的中原人南迁,进入广东惠阳地区。他们将中原的各种文化带入到了这个地区,在长期文化的交流中诞生出了惠阳皆歌这一艺术形式 。因此惠阳皆歌流传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惠阳皆歌最早的演唱场合主要是人们的一些庆祝活动,例如结婚、生子以及老人过寿,当然也在一些高寿的人“喜丧”时进行演奏[1]。可以说早期的演唱场合虽然常见,但是并不广泛。随着时间的推移,惠阳皆歌演唱的范围越来越广泛,惠阳皆歌的种类也逐渐扩大,形成了以情感类,生产类、嫁歌类。其实这种艺术形式之所以被广大的群众所喜爱在于其曲调相对简单,并且通俗易懂,因此歌曲的演唱不受文化水平的限制,故而其有了广泛地演唱人群。惠阳皆歌的流行是在清末,而发展到鼎盛时期是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可以说惠阳本地的老人基本上都会唱惠阳皆歌,足见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惠阳皆歌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除了其曲调简单、通俗易懂之外,还因为其有浓厚的内在价值。应该说任何一种艺术之所以能够流传、之所以能够得到传承发展,必然紧紧依托于其内在的价值。另外,惠阳皆歌之所以称为一种民间艺术其内部必然有一些艺术性较强的成分。
  惠阳皆歌的内在价值更多表现在历史文化和艺术社会方面。历史文化方面表现为惠阳皆歌的发展衍变和客家人的文化传统、社会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在惠阳皆歌的歌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客家人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生活风俗的改变,因此惠阳皆歌可以为客家人发展史与社会史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惠阳皆歌的歌词涉及到了客家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惠阳皆歌集中展示出了客家文化的独特内涵与乡土民情,因此具有较高的文化研究价值。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惠阳皆歌传承与发展的推动
  近年来,虽然面临当前商品社会的变化与外来文化的侵入,惠阳皆歌演唱活动并没有受到剧烈的冲击,仍然保持着皆歌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特征,给当地人民带来任何艺术活动所不能代替的文化享受。惠阳皆歌的这种民间艺术活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在这发展过程中,惠阳皆歌培育了惠阳人的歌唱热情,惠阳人的这种歌唱热情也使得惠阳皆歌一步步走向成熟。惠阳人的这种歌唱热情,不是靠政府文化部门的发动号召而成功的,而是惠阳皆歌自身的魅力激发着人们的热情,人们的这种热情,又使惠阳皆歌自觉不自觉的传承下去。
  闲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于惠阳皆歌传承与发展往往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这一特点符合我国社会长期发展的特点,那就是任何一种艺术或者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官方力量的支持。尤其是这种民间文化,相关部门引导的力量更加巨大。
  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可以为惠阳皆歌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个引导作用,能使得相关的传承人员的成就和身份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认可。这样惠阳皆歌的传承与发展才有现实的支撑。这一影响的表现可以说是多方面的,比方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可以给予惠阳皆歌相关传承人员更多举办演出的机会,这样一方面推广了艺术,也增加了他们的收入,使得传承与发展工作不断注入活力。另外还可以增加惠阳皆歌相关奖项评定以及相关人员成就的评价,这样能够增强他们的内心的成就感与归属感,从而激发他们更加的积极性[2]。
  其实说任何一种艺术的发展,都离不开从事该艺术人员身份的社会认可。这些身份认可不只是一种外在的标签,更多是一种内在价值的体现。传承人员在整个社会的立足不仅仅需要内在的艺术水平,还有要一些社会的认可。
  三、相关传承人员对惠阳皆歌传承与发展的推动
  惠阳皆歌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故而其传承与发展离不开相关的传承人员。在惠阳地区相关的传承人员成千上万,对他们的传承工作进行详细的介绍那显然不是只言片语就能完成的。因此笔者试对较为典型的人员进行一些介绍,从而揭示传承人员对惠阳皆歌传承和发展的推动。
  惠阳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黄红英女士。黄女士对于惠阳皆歌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黄女士传承的被称为永湖皆歌类型的惠阳皆歌,故两种名称可以互用)。她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她本人对惠阳皆歌的学习钻研与演唱,一方面是她培养了大量人才。其实对于任何一种艺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是这样,就是说不仅自己要有较高的造诣,而且还应该将这门艺术传递下去,还要培养出造诣较高的弟子。可以说黄女士在这两方面都做得比较好。   从1982年到2011年黄女士获得各种奖项数十次,其中关于惠阳皆歌的演唱艺术奖就10次左右。黄女士的演唱感情细腻而且声音圆润,在广东乃至东南亚黄女士素有“广东邓丽君”之称,足见其艺术造诣的高深。黄女士较高的艺术造诣来源于其刻苦的努力。父母传承给她的原生态惠阳皆歌黄女士能背唱50多首,现有惠阳原生态皆歌的3个品种均能背唱。这就使得它的演唱具有原生态的特色,演唱艺术更加的正宗。黄女士的演唱音色独特、韵味纯正,而且她善于表现一些辽阔、悠扬的传统歌曲。可以说黄女士的艺术造诣是相当高的,这能从她获得的奖项和其艺术特点上看出。
  而黄女士在教徒授艺方面也做非常的好,多年来她在惠州、惠阳地区的中、小学校培养学生演唱原生态惠阳皆歌,其中有30多名同学取得了较高的成绩,他们经常参与市、区等节日的文艺展演,获得了一些较好的奖项。应该说黄女士对于学生的学习是非常热心的,现每逢节假日她都尽最大可能安排时间对当地学生演唱惠阳皆歌进行培训。不但如此,由于黄女士较高的名气,即使周边地区的学生也经常向她请教惠阳皆歌的演唱,她总是热心、耐心地为他们进行指导。
  可以说所谓的传承是两个方面,即“传”与“承”,这涉及到对上和对下[3]。黄女士对下教导了大批的学生,黄女士对上也是有着悠久的师承关系的。
  从上面的传承谱仪中我们不难发现,黄女士的师承关系可以追溯到清末,我们上面也说到那个时候恰恰是惠阳皆歌流行的时代。因此,黄女士这一门对于惠阳皆歌的传承是绵延不绝的。另外我们也不难发现,在这一谱系当中前几代可以说是在黄女士以前大都文化水平不是太高,他们之间的传承更多是口口相传,这符合近代艺术的传承的特点,这样更保持其中的韵味。
  最后黄女士在惠阳皆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首先黄女士为惠阳地区的文化部门提供了3种原生态惠阳皆歌曲种,当然其中包括歌词和多种旋律。其次黄女士积极配合当地的文化部门,大力推广和宣传惠阳皆歌。再次黄女士经常配合当地文化部门举办的永湖皆歌培训班教唱原生态惠阳皆歌,从而拓宽惠阳皆歌的推广面。还有就是上面我们已经说到的多年来不断地培养永湖皆歌人才,为传承和发展惠阳皆歌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多次参加全国各级的展演活动,为推广、宣传惠阳皆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结语
  惠阳皆歌从兴起流传至今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到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已经发展到了鼎盛阶段。由原来在红白事演唱发展到了被群众广泛接受喜爱,这样的发展与传承局面主要来源于惠阳皆歌的内在价值。惠阳皆歌的题材大多反映了初春季节农耕劳作的故事,其演唱不局限于地点和时间,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即兴演唱,这样的演唱形式就促使了其被广泛接受。其内在的价值在于其表现了乡土人情世事以及悲伤的情怀。
  惠阳皆歌已经申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工作的开展极大地推动了惠阳皆歌的发展。另外需要关注的是多培养一些代表性的传承人对惠阳皆歌传承与发展的推动。
  参考文献:
  〔1〕邓圣男.惠阳皆歌——粤东客家音乐的一朵奇葩[J].黄河之声,2015(17):90-91;
  〔2〕唐亚玲.浅析惠阳皆歌的艺术特征与重要价值[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3(08):130-131.
  〔3〕杨宏海.现代移民城市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以深圳客家山歌为例[J].龙岩学院学报,2014(04):1-7。
  作者简介:李小惠(1972--),女,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文学、戏剧创作。作品:组诗散见《诗歌月刊》、《作品》、《南方农村报》等,曾出版诗集《米亚》;戏剧作品《老鼠搬家》、《古井的传说》、《撞击》《门锁坏了》曾获第三、四、五届中国戏剧奖和中国少儿曲艺大赛创作奖及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评选、省戏剧花会银奖等,惠州市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现任惠州市惠阳区文化馆创作部部长。
其他文献
在中国的“神鬼世界”中,土地神算是众神中一位末等的“芝麻官”,但它家族庞大。旧时,在中国大地上,几乎到处可见石砌的、木建的小小土地庙,里面供奉着土地公、土地婆,香火还挺旺。  “土地神,土地神,土地原是天上人。”  在江西萍乡一带,农历岁首要举行参拜土地神的庆贺活动。这天黄昏,锣鼓喧腾,爆竹声声,以一人假装成土地神,按上线胡须,翻穿皮马褂,左手持杖,右手执扇,摇头摆尾,自乐自赞说:“土地神,土地神
期刊
福建东山岛四面环海,有好几个绵长逶迤、风光旖旎的海湾,当地海边有原始的“钓”鱼法——拉山网,“和大海拔河”就是东山岛人民对拉山网的风趣说法。在使用铁壳渔轮驰骋“蓝色牧场”的当今,我国许多沿海地区早已不知何谓“拉山网”,而在东山岛,拉山网这种在海上撒网、在海滩收鱼的古老作业形式,如同每天的日出日落,年复一年传承下来。  拉山网,俗称“搬网”,缘起古代贫苦渔家造不起渔船,他们几户或十几户采取“合作制”
期刊
河北省井径县长岗村位于太行八陉井陉故道之旁,因村西有一座蜿蜒起伏长约5公里形似突兀巨龙的土岗而得名。长岗村被称为龙母故里,千百年来这里每年都要隆重举行一系列祭祀活动,以此表达对民间信奉的五龙圣母的尊重和朝拜。尤其是每年七月十五,村民们都要点金灯、转金灯、抢金灯,用这种独特的形式感念五龙圣母。  捏金灯 摆金灯 点点金灯寄心愿  来到长岗村,老远就听到鼓声雷动,寻声而去,一座高大宏伟的仿古牌楼竖立在
期刊
伴着铿锵有力的鼓乐声和悠扬的潮剧唱腔,小小的木偶被铁枝扯着上场了,它们时而甩袖,时而拂面,时而下腰,举手投足俨然真人,角色形象栩栩如生。木偶戏的精彩表演,引得台下观众赞叹不绝,小朋友更是跑到戏台后方一探究竟,对木偶的喜爱溢于言表。  以上的情景,在逢年过节的时分,会出现在广东省东部潮汕、揭阳、饶平一带,台上表演的,不是普通的提线木偶又或者手擎木偶,而是在这一带流传数百年,操纵技巧相当独特的铁枝木偶
期刊
以前听家人或朋友说“去打打牙祭”,整个人就会非常兴奋,因为这代表可以吃上一顿丰盛的饭菜!当然随着物质的丰富,这个词的出镜率已经越来越低了。不过,为何称吃上一顿精美的饭菜是“打牙祭”?“牙祭”又是什么意思?和牙齿真有关系吗?  “牙祭”真与“牙”有关  其实,“牙祭”这个词一般指旧时工商业主对店员、匠师、徒工等在农历每月初二、十六各给一次肉食,因为旧时肉价贵,低收入者吃不上肉,所以有此风俗,当然这个
期刊
“有乌梅筷子无喉痛,有紫檀筷子无头痛”  这是广州自古流传的关于红木筷子的俗语,从中可见粤人对红木筷子的信赖和喜爱。老广对红木制品一向情有独钟,在传统粤式老宅内,广作红木家具、红木雕刻、红木宫灯等等,或实用或点缀,历久弥新,到了吃饭时间,餐桌上的一双双红木筷子自然也少不了!  红木筷子的起源,其实也与红木家具有关。广州濠畔街在清乾隆时期得地利之便,成为广作红木家具的集散之地,运载原木与家具的船都要
期刊
植物是家中常见的装饰之一,除了美化空间、净化空气以外,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带动运势的发展,但前提条件是要选对品质,摆对位置。  如何利用植物改善风水  选材  家居中的绿色植物在挑选品种上有个基本原则,就是要尽量选阔叶类的为佳,尽量不要用带刺的植物,除非是用来化煞的,化煞可以用带刺的仙人掌来调理风水。  如何摆放  绿色植物的摆放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些风水上的问题可以通过摆放绿色植物去做调理。  
期刊
“O’zapft is(开箱啦)!”  中午12时,在12响礼炮声和音乐声中,一个临时搭起的大帐篷里,慕尼黑市长Dieter Reiter大喊着用一柄木槌敲开了第一桶啤酒,把啤酒放了出来。当市长饮下这第一杯,著名的十月慕尼黑啤酒节便正式开始了!全场举杯畅饮!  在这里,你可以从北喝到南,从街头喝到……呃,找不到路……  在这里,“Theresienwiese(特蕾莎草坪)”,巴伐利亚方言简称为“W
期刊
“从墨烟张上空飞过的麻雀都是黑的”——这是我家乡广东兴宁新联村墨烟张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制墨鼎盛时期的写照。那时墨烟张几乎家家户户都做着与制墨产业相关的事情,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烟窑、墨厂(制墨作坊)。  相传在200多年前有一位制墨工匠经过大社下时,因身体抱恙,栖息在社亭内,由于缺医缺食,病情加重,附近的张姓群众见状便把他接到家里,为他治病,精心照料,数月后这位“工匠”身体康复,他被张姓群众的善良所感
期刊
“吾乃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这句话相信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耳熟能详,正是这个“中山靖王之后”的身份替刘备打开了一条建立一番事业的通道。而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这个祖先,也就是西汉景帝的第八子、汉武帝的庶兄刘胜。他在公元前154年被立为西汉中山王,五十三岁时去世,谥号为“靖”,故后世称中山靖王。  汉代中山国位于今华北平原中部,战国时期即为中山国所在,汉高祖末年因设中山郡。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平定吴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