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新编越剧《二泉映月》的剧目演出内容呈现,到诠释的艺术情感、给观众的共鸣,阐述了在新意识形态下,当代戏曲的艺术表演形式和思想内涵,赞扬这部戏的创新之处,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用艺术学、社会学的手法论述了艺术作品舞台演出的魅力和带给观众的震撼效果。
【关键词】:二泉映月;越剧;震撼;争鸣
一句经典的二胡旋律,一声深切痛苦的叹息,已触动观众的心灵深处。一轮明月,映在故事的开头与结尾,勾勒出一幅令人忧伤的音乐画面,催人泪下……
2016年10月,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开幕,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在陕西广电大剧院出演了郭小男导演的中国经典作品《二泉映月》。这首经典的旋律响彻多年,不论是民族管弦乐、西洋交响乐、戏曲音乐等都出现了大量的“二泉”身影,深入人心。本次演出的是越剧版的“二泉”,从道具、舞美、乐队伴奏到演员的声腔都让人眼前一亮:唯美的唱腔,清新的画面,新配的管弦乐伴奏,一流的音响调控,颇感新意。
这部新编越剧由著名表演艺术家茅威涛领衔,陈辉玲、江瑶等联合主演。该剧以阿炳几十年来的苦难生涯和跌宕命运为支点,刻画阿炳精神世界的转变,突出主人公生命的特质和音乐的灵魂。该剧运用吴越地区广为流传的艺术样式,把经典名曲《二泉映月》搬上越剧的舞台。“身上背着挂着琵琶、二胡等乐器,手里拿着三竹板,累累赘赘在街头行走,这个人便是阿炳”,这是著名音樂史家杨荫刘先生回忆起来的情景。阿炳不仅演奏二胡、琵琶水平高超,而且还能自编小曲、自己演唱,是个多才多艺的能人。该剧就是从阿炳的艺术生涯演起的:命运的跌宕起伏,生活的悲惨转折,塑造着阿炳独特的人生性格,当他一无所有的时候,他还有胡琴陪伴着自己,于是他对琴倾诉;当他失去信心不想再操琴的时候,始终在身边的催弟鼓舞着他,使他拥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当他又一次失去自我的时候,天佑兄的舍身精神,促使他重回雷尊殿;当他看到华道长留给他的曲谱和母亲留给他的遗书时,他完全被唤醒,感悟生命、对琴诉说的音乐旋律逐渐迸发出来......魂在雷尊殿,心在乐曲中!
看完这部戏脑海中多次浮现这样的画面:皓月当空,人琴合一,如月光清辉,如泉水幽咽。阿炳在琴弦上扫出一生的心血,传世之作如皎洁明月挥洒人间。再回味其音乐:
阿炳手中的弓在琴弦间来回穿梭,忧伤融入其中,没有特别的雕饰,但是一种剔骨之寒瞬间袭遍全身,荡气回肠,有寸断之感。那种魂魄的鸣响是对心灵的震撼,沙哑的音色如泣如诉。自古雄才多磨难,也唯有深切的世间冷暖感受才会使艺术家演绎出如此震撼灵魂的音符,由此想到现代攀登上艺术巅峰的艺术家们,他们都是有较好的天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更有深切的触及灵魂的生活感受,才会使作品不同凡响,惊世之作才会有更强的生命力。
阿炳一生坎坷,他的内心深处始终放不下雷尊殿,他的灵魂深处始终响起这样的旋律,他音乐的天赋才华使他不由自主地写下这经典的作品。这部戏在整场音乐设计中,作曲家运用从点到面,从外到内的作曲手法,让观众感受到大量的“二泉”元素出现,并且围绕着“二泉”主题多层次、多重复的凸显。阿炳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的时候,出现了主题音乐,他在倾诉着那个时代所承受的苦难压迫与心灵上一种无法解脱的哀痛的时候,又出现了主题音乐,第四幕阿炳从心灵底层迸发出来的愤怒至极的呼喊声,那是阿炳的灵魂在疾声呼喊,是对命运的挣扎与反抗,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主题音乐再次出现,并且掀起了这部戏的最高潮。在完整的“二泉映月”响起的时候,大家的内心被深深触动,灵魂被震撼了。那一刻,不只是琴在争鸣,而是所有人的灵魂跟着一起鸣喊!
结尾部分,乐队音量渐渐变弱,似乎又想回顾主题旋律,进行了一个小起伏,最终又慢慢静止。随着一轮明月挂在舞台中央,最后的叹息短暂而漫长,全曲结束。那一刻,全场寂静,观众是用心在鼓掌,心在思索,其实心中那一丝弦已经被拨动。这部新编戏演出获得了圆满成功,观众久久不愿离去......其实观众不愿离去的不仅仅是源于越剧团演员们的精湛表演,更重要的是被这经典的音乐旋律、主人公的坎坷的生活经历所打动,“戏”和“音”带给我们的是心灵的共鸣,观众愿意接受这样的精神洗礼,愿意享受这样高层次的艺术高峰体验。
目前我国专业院校学琴的青少年数量很多,不乏有天赋高、技术棒的“小天才”,他们演奏的大多曲目难度不小,在外行看来,水平很高。但是,有些专业琴手只注重音准、节奏和技巧了,忽视了音乐的感染力,他们的曲目选择偏现代派作品,太过注重技术了。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人,他们应该多接触曲牌、民间小调、民间戏曲等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多解读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文艺作品,才能演奏出打动观众内心深处的作品,才能使作品更具有“魂”,才能在舞台演出的时候彻底把音乐传到观众心里去,让观众感到震撼。
这部戏很多地方值得称赞: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带有江南一带浓郁的民间小曲风格,配上清新典雅的乐队伴奏,具有很高的观赏性;主演茅威涛、陈辉玲娴熟的表演,成熟的舞台驾驭能力,很强的艺术表达力都让观众拍手叫好;在演出中,舞台道具换景很快,这体现了该团完善的艺术管理和成熟的舞台队伍;在此剧中,剧情过渡中对白运用的较少,比其他一些新编戏要好一些,表现出越剧唱腔的连贯性;男女主人公对唱运用了和声、复调等手法,听起来更圆润、更和谐;伴奏乐队中融入了小提琴,使伴奏音乐的音色更唯美。
当然,这部戏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剧本创新上,在这样一个严肃的题材上,使用变相的才子佳人形象、“小姐与嫖客”的俗套,觉得似曾相识;剧情方面,要把人物艺术性的呈现在舞台上,对人物的塑造与刻画需要巧妙的设计并经得起推敲,如开始部分阿炳突然沦落显得没有表达充分;风格方面,第一章节出现在茶馆,各色人物谈天说地,夹杂着风土人情世故,人物刻画和对白有些“话剧化”,应该更突出戏曲唱腔韵白的特点,多向传统戏曲的味道靠拢;唱腔设计上,阿炳醒悟后所演唱的最后部分,时长偏多,有些拖沓;伴奏乐队方面,缺少了唢呐、笙等乐器,整体感觉比较平,没有大的起伏,乐曲高潮部分显得不够震撼。
总之,新编越剧《二泉映月》是一场成功之作,宣扬的是人类的真善美,传达给我们的是感动和震撼,这首经典的旋律会长久印人脑海。“二泉”讲的是阿炳一生的悲凉,演的是主人公的胡琴之鸣,实际上道出的是世人的灵魂争鸣,留给观众的是无限感慨和柔美、恬静的精神抚慰。
【关键词】:二泉映月;越剧;震撼;争鸣
一句经典的二胡旋律,一声深切痛苦的叹息,已触动观众的心灵深处。一轮明月,映在故事的开头与结尾,勾勒出一幅令人忧伤的音乐画面,催人泪下……
2016年10月,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开幕,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在陕西广电大剧院出演了郭小男导演的中国经典作品《二泉映月》。这首经典的旋律响彻多年,不论是民族管弦乐、西洋交响乐、戏曲音乐等都出现了大量的“二泉”身影,深入人心。本次演出的是越剧版的“二泉”,从道具、舞美、乐队伴奏到演员的声腔都让人眼前一亮:唯美的唱腔,清新的画面,新配的管弦乐伴奏,一流的音响调控,颇感新意。
这部新编越剧由著名表演艺术家茅威涛领衔,陈辉玲、江瑶等联合主演。该剧以阿炳几十年来的苦难生涯和跌宕命运为支点,刻画阿炳精神世界的转变,突出主人公生命的特质和音乐的灵魂。该剧运用吴越地区广为流传的艺术样式,把经典名曲《二泉映月》搬上越剧的舞台。“身上背着挂着琵琶、二胡等乐器,手里拿着三竹板,累累赘赘在街头行走,这个人便是阿炳”,这是著名音樂史家杨荫刘先生回忆起来的情景。阿炳不仅演奏二胡、琵琶水平高超,而且还能自编小曲、自己演唱,是个多才多艺的能人。该剧就是从阿炳的艺术生涯演起的:命运的跌宕起伏,生活的悲惨转折,塑造着阿炳独特的人生性格,当他一无所有的时候,他还有胡琴陪伴着自己,于是他对琴倾诉;当他失去信心不想再操琴的时候,始终在身边的催弟鼓舞着他,使他拥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当他又一次失去自我的时候,天佑兄的舍身精神,促使他重回雷尊殿;当他看到华道长留给他的曲谱和母亲留给他的遗书时,他完全被唤醒,感悟生命、对琴诉说的音乐旋律逐渐迸发出来......魂在雷尊殿,心在乐曲中!
看完这部戏脑海中多次浮现这样的画面:皓月当空,人琴合一,如月光清辉,如泉水幽咽。阿炳在琴弦上扫出一生的心血,传世之作如皎洁明月挥洒人间。再回味其音乐:
阿炳手中的弓在琴弦间来回穿梭,忧伤融入其中,没有特别的雕饰,但是一种剔骨之寒瞬间袭遍全身,荡气回肠,有寸断之感。那种魂魄的鸣响是对心灵的震撼,沙哑的音色如泣如诉。自古雄才多磨难,也唯有深切的世间冷暖感受才会使艺术家演绎出如此震撼灵魂的音符,由此想到现代攀登上艺术巅峰的艺术家们,他们都是有较好的天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更有深切的触及灵魂的生活感受,才会使作品不同凡响,惊世之作才会有更强的生命力。
阿炳一生坎坷,他的内心深处始终放不下雷尊殿,他的灵魂深处始终响起这样的旋律,他音乐的天赋才华使他不由自主地写下这经典的作品。这部戏在整场音乐设计中,作曲家运用从点到面,从外到内的作曲手法,让观众感受到大量的“二泉”元素出现,并且围绕着“二泉”主题多层次、多重复的凸显。阿炳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的时候,出现了主题音乐,他在倾诉着那个时代所承受的苦难压迫与心灵上一种无法解脱的哀痛的时候,又出现了主题音乐,第四幕阿炳从心灵底层迸发出来的愤怒至极的呼喊声,那是阿炳的灵魂在疾声呼喊,是对命运的挣扎与反抗,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主题音乐再次出现,并且掀起了这部戏的最高潮。在完整的“二泉映月”响起的时候,大家的内心被深深触动,灵魂被震撼了。那一刻,不只是琴在争鸣,而是所有人的灵魂跟着一起鸣喊!
结尾部分,乐队音量渐渐变弱,似乎又想回顾主题旋律,进行了一个小起伏,最终又慢慢静止。随着一轮明月挂在舞台中央,最后的叹息短暂而漫长,全曲结束。那一刻,全场寂静,观众是用心在鼓掌,心在思索,其实心中那一丝弦已经被拨动。这部新编戏演出获得了圆满成功,观众久久不愿离去......其实观众不愿离去的不仅仅是源于越剧团演员们的精湛表演,更重要的是被这经典的音乐旋律、主人公的坎坷的生活经历所打动,“戏”和“音”带给我们的是心灵的共鸣,观众愿意接受这样的精神洗礼,愿意享受这样高层次的艺术高峰体验。
目前我国专业院校学琴的青少年数量很多,不乏有天赋高、技术棒的“小天才”,他们演奏的大多曲目难度不小,在外行看来,水平很高。但是,有些专业琴手只注重音准、节奏和技巧了,忽视了音乐的感染力,他们的曲目选择偏现代派作品,太过注重技术了。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人,他们应该多接触曲牌、民间小调、民间戏曲等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多解读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文艺作品,才能演奏出打动观众内心深处的作品,才能使作品更具有“魂”,才能在舞台演出的时候彻底把音乐传到观众心里去,让观众感到震撼。
这部戏很多地方值得称赞: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带有江南一带浓郁的民间小曲风格,配上清新典雅的乐队伴奏,具有很高的观赏性;主演茅威涛、陈辉玲娴熟的表演,成熟的舞台驾驭能力,很强的艺术表达力都让观众拍手叫好;在演出中,舞台道具换景很快,这体现了该团完善的艺术管理和成熟的舞台队伍;在此剧中,剧情过渡中对白运用的较少,比其他一些新编戏要好一些,表现出越剧唱腔的连贯性;男女主人公对唱运用了和声、复调等手法,听起来更圆润、更和谐;伴奏乐队中融入了小提琴,使伴奏音乐的音色更唯美。
当然,这部戏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剧本创新上,在这样一个严肃的题材上,使用变相的才子佳人形象、“小姐与嫖客”的俗套,觉得似曾相识;剧情方面,要把人物艺术性的呈现在舞台上,对人物的塑造与刻画需要巧妙的设计并经得起推敲,如开始部分阿炳突然沦落显得没有表达充分;风格方面,第一章节出现在茶馆,各色人物谈天说地,夹杂着风土人情世故,人物刻画和对白有些“话剧化”,应该更突出戏曲唱腔韵白的特点,多向传统戏曲的味道靠拢;唱腔设计上,阿炳醒悟后所演唱的最后部分,时长偏多,有些拖沓;伴奏乐队方面,缺少了唢呐、笙等乐器,整体感觉比较平,没有大的起伏,乐曲高潮部分显得不够震撼。
总之,新编越剧《二泉映月》是一场成功之作,宣扬的是人类的真善美,传达给我们的是感动和震撼,这首经典的旋律会长久印人脑海。“二泉”讲的是阿炳一生的悲凉,演的是主人公的胡琴之鸣,实际上道出的是世人的灵魂争鸣,留给观众的是无限感慨和柔美、恬静的精神抚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