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社会组织培育模式研究

来源 :上海城市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n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区社会组织作为社会治理共同体中的一员,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模式有助于社区社会组织更能针对性和专业性地服务社区。但目前,这种介入模式仍存在社區社会组织难以摆脱对社工机构的依赖性、社工人员专业性和经验不足且流动性大、组织孵化培育缓慢不易成熟的问题,通过完善创新社区社会组织长效发展机制、提高社工机构和社区社会组织的专业化能力、拓宽创新社区社会组织宣传途径并提升组织影响力、采取适当培育手段等方式,能够使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社会组织的孵化培育模式更加完善。
  关键词: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社会组织;培育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新时代,社区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面临着更加复杂多样的社区治理情况。多元主体参与协助社区治理成为一种趋势。社区社会组织以其具有能紧紧扎根社区、更好地整合社区资源、增强社区凝聚力等特点,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为社区治理提供了更多的活力。
  尽管近年来社区社会组织的质和量都在慢慢提高,但其在发展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不少的难题。为此,政府积极鼓励专业的社工机构及社工人员入驻社区、协助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使其能更好地发挥服务社区的作用。[1]本文基于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街道的案例,对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模式所产生的优势及存在问题进行探讨,并以此为基础为该模式提出优化建议。
  2017年12月民政部在《关于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意见》中提出的概念——社区社会组织是指由社区居民发起成立,在城乡社区开展为民服务、公益慈善、邻里互助、文体娱乐和农村生产技术服务等活动的社会组织。本文以此作为社区社会组织的概念。
  在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方面,国内外学者侧重于从宏观层面上对其进行意见和建议的提出、培育机制和发展策略的探讨。[2]但是近年来,随着社区工作及社会组织的发展和管理越来越被重视,国内对社区社会组织开始了更深层次的研究,学者主要侧重于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现状分析、组织的能力建设、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以及社区社会组织发展过程的研究等几个方面,虽然已有一些社会工作运用于社区社会组织的研究,但以往研究更多地从社会工作在培育的不同阶段发挥的作用、社会工作介入培育的发展策略以及社会工作引导社区社会组织规范化发展等方面进行阐述,[3]并站在宏观层面上对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机制和发展路径提出指导性意见,从微观视角上进行的研究较少。
  前述研究多将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社会组织培育模式的困难聚焦在社工机构和社工人员,如社工机构培育资金短缺、管理制度不健全、社工人员专业性不足等,[4]对政府、社工及社区社会组织三者在培育过程中的职责关系未做出明确剖析,本文则在前述研究基础上,更加强调多方主体联动,明确每个主体在社区社会组织培育过程中的职责划分,更加深入具体地分析该模式目前的困境多为社区社会组织对社工机构仍存有较大依赖性、社工人员专业能力较为不足以及社区社会组织本身培育过程缓慢等方面,然后根据政府、社工和社区社会组织三者在培育过程中的角色和关系,见微知著地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建议。
  一、广州市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
  社区社会组织的总体发展持续呈现良好态势,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
  (一)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体系逐步确立与完善
  2014年社区社会组织培育还处在比较初步的阶段,主要由市民政局牵头资助扶持。2016年《广州市民政局关于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意见》和2017年《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实施意见》的出台,[5]明确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要求以及培育过程中的保障措施,为其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引导。到了2019年则开始推进社区共建共治共享中心和社区基金试点,将更多自主权交到社区手中,而不再是单纯地由政府领着走。
  (二)社区社会组织的服务越来越贴近居民的需求
  2014年广州市政府的政务公开文件中,对幸福社区建设工作落实情况的总结之一为“组织开展各类服务、活动逾11 093次”,[6]到了2019年则变为“助力解决社区问题1 160件”,[7]说明社区社会组织在不断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衡量其工作的指标也由开展活动次数转变到解决社区问题这个更广泛的层面上。到2017年1月为止,广州市共培育了管理类、服务类以及活动类的社区社会组织7 670家。[8]数量逐渐增多的社区社会组织为社区居民享受到更多样化的社区服务提供了可能性。
  然而,尽管近年来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势头较为良好,仍存在以下问题:队伍成员比较缺乏专业化的服务培训,导致社区社会组织的服务能力较弱。居民对于社区社会组织的了解程度较低,社区社会组织有时难以与社区居民建立有效、持续的联系,组织在社区发挥的影响力十分有限等。[9]
  基于以上问题,从2013年至今,国家出台了多项有关社会工作和社区社会组织的政策,在政府购买服务、分类管理规范登记、促进能力提升和加大扶持力度等方面均有涉及,[10]社工机构在政府监管和专业理念指导下,运用专业化手段引导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有助于社区社会组织的良性孵化和可持续发展。[11]
  二、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社会组织的必要性
  (一)“三社联动”背景下社区社会组织与社工机构之间存在强大的联动机制
  近年来,广州市积极推进“三社联动”,搭建起了多方参与的基层协商议事平台,社区社会组织与社工机构都是构成平台的主体之一。通过建立健全优势主导型“三社联动”工作机制,鼓励社区社会组织、社工机构等主体在不同事项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尤其是发挥专业社工人才的骨干作用,进一步推进“三社”联动。在此工作机制中,社区社会组织可以进行居民服务的需求信息交流,定期沟通协商,并且以各自优势为主导,对社区居民服务工作任务进行合理转让、介绍。   (二)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及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1.培育初期——项目设计、资源筹措、组织协调
  在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初期,社工人员走访调查社区居民的现实需求,并對需求进行有效回应。社工人员通过对居民需求的深入了解和理性分析后,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服务工作技能,设计相应的服务项目,进行初步的社区社会组织内容设计。并在整个项目的筹备和策划过程中为社区社会组织提供资金、人员和场地等支持,协调各方与社工、该项目之间的关系,并协助组织进行宣传推广、队员招募、管理层选举等工作。
  2.培育中期——服务教育、资源链接、支持帮扶
  在社区社会组织培育中期,社工机构发挥其专业优势,为组织的运营发展提供如专业培训、讲座教授等方式的规范化指导,支持帮扶组织开展各项活动,提高组织在服务提供、活动开展、人员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并在组织内培养骨干人才,同时进行社会资源的引入和整合等工作。
  3.培育末期——长期跟踪、继续督导、减少干预
  在社区社会组织培育末期,社工机构逐渐退出组织的核心运营团队,退至边缘地位。但是在减少对组织运作管理干预的同时,社工机构及其社工人员仍要对组织的发展进行长期跟踪,继续承担监督和指导的工作,并提供疑难困惑的咨询服务。[12]
  三、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模式——以新港街为例
  本文以新港街为例,对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社会组织的模式进行探讨,主要研究当前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的具体模式、相比其他模式有何独特优势、该模式下存在的培育困难以及针对研究结果提出可行建议。
  (一)新港街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过程中各主体的关系
  在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模式中,社区社会组织、社工、政府部门及居民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图1)。
  1.政府与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的关系
  新港街社工站依附于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为社区提供服务,社工在政府的支持下会根据社区情况对社区社会组织的孵化进行协助。同时,政府也为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资源供给,积极鼓励、推动其实践。
  2.社区社会组织与居民的关系
  社区社会组织主要由社区居民构成,会根据居民的切实需求为其提供服务。
  3.社工与社区社会组织、居民间的关系
  社工人员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和发掘社区居民的需求以及社区内的可用资源,并以此为基础设计相应的社区服务,在社区内牵头、协助社区居民成立对应的社区社会组织为社区提供服务。对于社区内已初具形态的社区社会组织,社工机构会根据队伍的情况为其提供团队建设及培训服务。在组织运营阶段,社工机构不仅会为组织提供信息、场地等资源,同时还会协助组织联系企业、志愿活动中心,为社区社会组织的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
  (二)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社会组织培育模式的优势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后,为其发展注入了不少的活力。
  1.有效调动社区资源
  社工的专业优势能更好地弥补普通居民在社区资源发掘和整合上的短板。在新港街道内有一个大型的布匹市场,市场内的不少布匹商家有利用一些达不到出售标准的布匹来做公益的想法,但碍于没有途径,这些布料就成了商家眼里的“鸡肋”。社工人员在社区调研中了解到该需求后,积极找寻社区内的缝纫能手,力求将社区内的能人和物资有效地进行结合,并牵头、协助孵化了“布约而同”项目团队。现在,团队主要的服务形式就是通过裁缝能手将边角布料制作成工艺品,以义卖的方式来筹集资金,再购买油粮发放给社区内的贫困家庭,实现社区资源的合理流动。
  在这个过程中,社工作为社区内各主体间的一个重要中介,不仅能有效地调动社区内的资源来解决居民的需求,同时还为组织建立了一个社区资源的交互平台,为其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2.助推社区社会组织的内生发展
  社工人员会定期为街道内的社区社会组织提供知识传授、服务理念养成等培训服务,还会协助成员在活动后进行反馈。这不仅能更好地提升成员的专业服务水平、强化其服务理念,还能使成员更加熟悉组织运营过程,并为其建立起一种问题意识:如何更好地扎根于居民需求进行社区服务。这种意识的培养能促使社区社会组织逐渐向更专业化地承接服务、自主运作的方向靠拢。
  3.增强社区社会组织的内部忠诚度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街道内社区社会组织的成员流失率都比较低,这与社工介入的培育模式是密不可分的。由于社工人员长期与居民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使得居民(组织成员)对社工人员产生信赖感,这种信赖感能促使双方进行一种良性互动并互相产生影响。在队伍成员本身就具备较高服务社区意识的情况下,社工人员的“志愿精神”更能潜移默化地激发起其服务社区的使命感。同时,社工人员为组织提供的专业化建议和培训,使得组织成员更能感受到队伍成长的可能性和发展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组织内部的凝聚力。
  (三)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的主要困难
  尽管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过程后产生了不少优势,但在这种模式下,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也遇到了不少问题。
  1.组织难以摆脱对社工的依赖性
  通过对社区社会组织成员的访谈发现,社工并不仅仅被当作整合各界资源和发现潜在需求的桥梁,更多情况下是被视为一个领导者,组织运作仍比较依赖于社工机构。
  首先是宣传途径多依赖于社工人员帮忙宣传,有些由社工人员举办活动时进行周边宣传、在义工群里宣传吸引义工加入组织,有些则是像“关爱大使”项目一样,由社工人员去召集原先属于被关爱对象的人和社区居委会成员参加。
  其次是社区社会组织成员主要由社工招募,社工平时面对的服务群体以老年人居多,社工介入模式下建立起来的较多社区社会组织成员年龄性别结构也相对较为单一,多为50~70岁低龄老人,且基本为女性,这种单一的性别年龄结构会造成诸多行动能力上的限制。   最后是目前社区社会组织面临着较为严峻的资源匮乏问题,同时还缺乏寻求资源的自主性。孵化资金上,面临“政府拨款慢,社会捐助少”的困境,而社会捐助也主要是由社工牵头寻找企业进行资助;场地资源上,在社工介入模式下,组织成员较为依赖于社工提供的场地资源。新港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的室内活动场地基本只有社工站20平方米的活动室,难以满足各个组织的需求,且组织成员也没有尽自己的努力寻找其他场地;活动设备资源上,以新港街道对瑕疵布进行利用的“布约而同”项目团队为例,目前仅拥有两台老旧缝纫机,导致很多新布艺品不能制作,项目活动开展也因此受到了限制,偶尔开展活动所用到的资源,也主要是社工所争取获得。
  2.社工人员专业能力与经验不足,且流动性较大
  社工行业往往由于政策、性质、资金等因素,比较容易出现缺乏专业社工人才、社工队伍流动性大的问题。[13]社工人员专业素养和培育指导经验不足的情况会导致难以对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做出科学有效的指导和专业化水平的培训,而在社区社会组织培育过程中,社工人员队伍流动性较大,容易导致社区社会组织对应的社工人员发生变动,也会对正在进行的培育工作造成一定障碍。
  3.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缓慢,不易成熟
  目前社区社会组织的社工介入培育模式仍在探究实验阶段,缺少具体的实施指导性案例,且组织之间情况不同,培育经验较难复制,需要根据情况进行培育。较为缺乏案例指导与经验参考的情况下,社区社会组织难以迅速成长。新港街道“垃圾分類”项目从2014年成立到目前已经将近六年时间,期间经历过波折,但至今也没有建立起成熟的内部架构体系,常驻成员只有三名,活动开展主要由环监局与社工人员通知,成员缺乏自主开展活动的想法与能力,组织难以成熟壮大。另外,组织成员也较为缺乏自主性与主人公意识。
  四、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社会组织培育模式的优化建议
  (一)完善和创新社区社会组织长效发展机制
  社区社会组织要想长期稳定发展,完善的培育发展机制是必不可少的。首先,社会工作在培育过程中扮演着对社区社会组织提供直接帮助的角色,且作为社区社会组织与各界联系整合资源的桥梁,需要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因此可以通过政府购买社工服务、设立专项资金等政策手段,给予社工更多资源,使其能够更加全面有力地支持和培育各种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同时,社区社会组织可以承接一部分政府转移出来的职能,这就需要基层政府及社区更多地让权给社区社会组织,减少不必要的干预,创造更加适宜组织孵化发展的环境条件,给予社区社会组织更加充分的自主空间,由此明确政府、社工和社区社会组织在培育社区社会组织长效发展机制中的不同职责定位,全方位完善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机制并适当创新,推进三者更加有效协调地分工合作。
  (二)提高社工机构和社区社会组织的专业化能力
  社工机构中,专业程度较高的社工人才往往比较稀缺,很多一线社工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也在起步阶段,可借鉴的经验较少,所以各社工机构及社工人员应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和专业化程度,从而更加专业有效地指导社区社会组织建立和完善各种组织规范制度,并定期对社区社会组织进行专业化培训,系统培训社会工作理论与技巧,促进其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则应重视与社区专业人才的合作,如掌握一定社会资源和人际关系的居委会、街道办的人员以及具有广泛社会经验并从事与社会工作相关的人员,不断吸收专业人才发挥骨干作用,除此之外,还应在日常管理中注重专业化理念和方法的使用,规范管理制度和章程,提升组织成员的专业化能力。
  (三)拓宽并创新社区社会组织的宣传途径,提升组织影响力
  首先,社区社会组织之间可以合作进行技术和管理上的沟通交流,互相借鉴学习经验,也可以由多个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举办一些比较大型的社区活动,吸引社区居民关注,借势宣传扩大组织知名度,提升公信力。其次,应当充分与社工机构合作,通过调研或走访等方式,深入了解和挖掘居民需求,提供更精准更贴近居民生活的服务,同时要主动扩大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等市场主体的交往,积极承接政府转移出来的职能,充分利用社会工作平台的资源整合作用,多方面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寻求更多的社会捐赠或基金会的支持,提升组织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与公信力,从而吸引更多社区居民自愿参与到社区治理的过程中,为组织的长久发展增添活力。
  (四)采取适当培育手段和理念
  社会工作介入培育时可以首先选出一批重点培养的社区社会组织,对其中较为出色的组织给予激励并总结其培育发展经验,将其树立为模范典型,从而激励其余各社区社会组织注重自我发展与管理,同时,要把握正确的培育理念,社会工作在介入培育过程中的职责只是引导社区社会组织起步发展而非做其领头人,培育初期社区社会组织刚起步时可以由社工人员引领开展活动,但到了培育中后期,社工机构要及时将角色转变过来,从领导者变为幕后指导协助的角色,将培育重点放在培养组织成员独立运作组织的能力和意识上,防止社区社会组织对社工产生依赖心理,从社工全程介入开始逐步放手,培养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积极性和独立性,引导组织成员自我意识的觉醒,逐步带领组织走上正轨。
  参考文献:
  [1]郭爽.社区社会组织培育: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策略及过程研究——以中关村街道6支社区社会组织为例[D].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8.
  [2]邓梦龄.社区社会工作运用于社区自组织培育的研究——以珠海市S社区“糖文化保护队”的培育为例[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19.
  [3]杨晓刚.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H社区“8·16”急救先锋队为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4][11][13]张祥.社工机构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的困境及对策研究——以M社会工作服务社为例[D].合肥:安徽大学,2018.
  [5]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实施意见》[Z].2017-04-26.
  [6]广州市民政局.2014年广州市民政工作总结[EB/OL].(2015-04-20)[2019-12-20].
  http://www.gz.gov.cn/zfjgzy/gzsmzj/xxgk/bmgzzj/content/post_5531421.html
  [7]广东省民政厅. 广州市番禺区创新“五社联动”模式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水平[EB/OL].(2019-02-19)[2019-12-22] .
  http://zwgk.gd.gov.cn/006940175/201902/t20190219_799243.html
  [8]民政部.广东省广州市坚持专业引领 强化优势主导 实现“三社”联动 推进社区治理创新发展[EB/OL].(2017-01-09)[2019-12-29] .http://www.mca.gov.cn/
  [9]万玲.广州市社区社会组织持续发展的路径探析[J].探求,2016(3):82-87.
  [10]民政部. 民政部关于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意见[Z]. 2017-12-27.
  [12]叶词润.社工机构介入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及发展研究——以天山区H片区为例[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8.
其他文献
摘要:大数据技术为城市治理发展的改进提供了现实需求,立足中国当下城乡发展的基本国情,在马克思主义把自然科学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理论视角下,明确大数据时代下城市治理转型在价值观念上面临的全新挑战,从而初步探索在城市治理的过程中,实现大数据技术在城市治理中的价值升华,最终让大数据技术内化融合到城市治理之中,使大数据技术可以真正在城市治理中为人自身的发展服务,达到智慧城市与人文城市建设的完美融合。  DO
期刊
导读: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正在进入关键时期,绿色生态城区已经成为各地城市转型发展的模式,其中绿色建筑集中发展是重中之重。基于对绿色建筑规划现存问题的分析,我国已提出了一种绿色建筑星级因子规划法,该规划法包括绿色建筑星级目标制定、星级潜力影响因子分析、星级潜力影响因子评估、区域绿色建筑星级规划,并在实际项目中进行应用,为我国绿色生态城区之绿色建筑规划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绿色生态;星级目标;潜力布
期刊
摘要:日本的城市发展过程带有较强的东亚特色,在短短的40年里即经历了极其快速的“城市化-郊区化-再城市化”的过程,呈现出人的“流入—流出—回流”特征。这种过程的发生都是在短短不到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内完成的,其“快速”转变使得传统城市理论难以解释。这其中东方社会的国家主导发展后的国家“离场”以及经济发展型“富裕”的个体化效应都对“回归都心”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即城市的空间圈层结构变化实际上受到社会生活
期刊
摘要:城市自然灾害和冲突已经成为当前城市社会关注的重要领域之一,城市防灾应急体系成为当前学界和政府关注的重要内容。因此,提高城市对于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应急防范应对能力就成为提升城市安全能级、保障城市治理水平的重要路径。我国当前的城市应急综合管理能力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如城市常态化防灾应急管理重视不够,城市防灾应急法制、执行方案缺失,领导组织、信息资源处理整合较差,应急队伍、防灾装备设施亟待提升。
期刊
编者按:  本期专题论坛的主题是“统筹兼顾的城市规划管理与跨越式发展”,共有11位专家学者分别从大城市撤县设区的经济绩效、城市管理数据化的内容体系、城市公共安全的风险评估、未来都市圈发展的布局设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模式路径、建设兼具文化魅力的山水城市等角度,论证了城市管理过程中统筹兼顾、分类施策的重要意义,并提供了助推未来城市管理如何提质增效的跨越式路径。  摘要:我国各地具有明显的行政经济区特征
期刊
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秘书长,北京减灾协会副会长,  住建部防灾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防灾委员会副主任,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导读:2015年7月28日,已是唐山大地震39周年祭日。如何在灾难祭日之际有理性地思考,如何使防灾减灾之策有效指导城市建设,从而使“十三五”城市防灾规划的顶层设计与布局更有针对性,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此,很有必要重
期刊
导读:2015年8月19日至21日,本刊记者在2015米兰世博会进行了为期3天的特别采访,期间向上海后世博研究中心常务副理事长、米兰世博会中国企业馆副主任黄耀诚深入探询了中国和中国企业在本届世博会的参展情况。2015年世博会所选择的主题不仅有助于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对于人力资本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同时也促进人民、领土、社团以及国家之间的理解与合作。此外,推动中国企业组团前往欧洲参与米兰世博会,
期刊
导读:近年来,镇江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山水花园城市建设,城建投资逐渐加大,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完善了城市功能,优化了城市布局,彰显了城市特色。城市管理站在这一全新的起点上,全面贯彻镇江市委六届十次全会精神,抢抓长三角城市一体化、宁镇扬“同城化”的战略机遇,高效能管理,高水平服务,以优美和谐的城市坏境、文明有序的城市秩序,为镇江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DOI:10.3969/j.
期刊
导读:专业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是高等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和办学实力的综合体现,是高职院校整体改革发展的基石,而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又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因此专业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通常是以质量计划为主线。从逻辑起点、定位关键、工程核心三大角度,有助于实践性阐释高职院校专业质量保障体系质量计划设计要素及其保障措施。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
期刊
导读:目前国内城市主要从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两个角度出发治理交通拥堵问题。供给管理包括增加新的道路资源和改善已有道路运行效率两种途径;需求管理包括限制机动车保有量、限制机动车使用量以及鼓励公众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三种措施。通过梳理和评价各种治堵模式,我们可以看到,城市治堵重在“疏”而非“限”,限购、限行等措施宜作为短期之策。从长远来看,应通过优化城市规划布局、加强公众素质教育、发展城市公交系统来解决城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