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朝圣》中哈罗德的心理变化分析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ps881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剧作家、小说家蕾秋·乔伊斯的小说《一个人的朝圣》讲述了主人公哈罗德·弗莱通过朝圣之旅获得救赎的故事。本文分别从朝圣前、朝圣途中、朝圣的省思三个部分,分析主人公哈罗德的心理变化。朝圣前,原生家庭的恶劣影响造成了哈罗德的心理缺陷,这也导致了他婚后生活的不幸,使他的心理产生了孤独与痛苦。朝圣途中,自然的力量给予哈罗德希望,他人的积极影响让哈罗德内心坚定。其次,他人的消极影响和自身的精神枷锁又使他内心挣扎动摇。最后,哈罗德的努力使夫妻二人和解,哈罗德也对过往释怀并理解了父亲。哈罗德在途中通过对自身的反省,实现了对生活的顿悟,找到了生活的意义。
  一、作者及作品介绍
  蕾秋·乔伊斯,1962年生于伦敦,英国畅销书作家、BBC资深剧作家。她获得过的奖项颇为丰硕。2007年获得泰尼斯伍德最佳广播剧奖,2012年出版小说《一个人的朝圣》,入围当年布克奖及英联邦书奖,目前已畅销近40个国家,全球销量近500万册。乔伊斯也凭此书获得当年英国图书奖“年度作家”。
  《一个人的朝圣》讲述的是主人公哈罗德·弗莱的自我寻找与救赎。他是一家啤酒厂的销售代表,无敌无友。由于儿子自杀,哈罗德和他的妻子莫琳过着疏远的生活。奎妮是哈罗德唯一的朋友,但哈罗德和奎妮之间近20年没有任何联系。他收到了奎妮的来信,得知她患上癌症。哈罗德不知道该怎么办,他认为写信告别太生硬。所以他决定徒步去627英里外的贝里克见奎妮。在为期87天的长途跋涉中,他的内心不断变化,最终实现了救赎。
  二、《一个人的朝圣》中哈罗德的心理变化分析
  (一)朝圣前
  1.孤独与痛苦
  哈罗德是一个65岁的退休老头,赋闲在家,本应安享晚年,欢度余生,可他的内心却充满了孤独与痛苦。家庭因素是造成哈罗德产生负面心理的根本原因。
  一方面,原生家庭的不幸造成了他的性格缺陷,给他带来的孤独感贯穿了他的大半个人生。儿时哈罗德的母亲便离开了他,这使他的心灵遭到重创。父亲自甘堕落,喝酒摔瓶子。哈罗德在失去母爱的同时,终日生活在无助与恐惧之中。父爱与母爱的缺失使他变得自卑,拒绝和别人沟通。学校的同学都嘲笑他是没有妈妈的孩子,致使他不愿去上学。这让本就难以融入集体的哈罗德变得更加孤独。成年后,童年时期造成的伤痛并没有削减半分,甚至在他的生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对周围人冷淡,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生活平静得如一潭死水,孤独伴随了他几十年。
  另一方面,原生家庭给哈罗德带来的心理缺陷使他不知如何与妻儿相处,最终致使他婚后的家庭支离破碎,使他痛苦万分。就像他的母亲没有做好为人母的准备一样,对于儿子戴维的出生哈罗德不知所措。儿子溺水,他没有第一时间去救;由于粗心,他又错过了儿子的毕业典礼;儿子酗酒吸毒、抑郁自残,但他毫无办法。最终,戴维上吊自杀,妻子也因此与他产生隔阂。孤独与痛苦成了他的生活常态。
  2.彷徨与醒悟
  然而,持续了几十年的孤独与痛苦,被好友奎妮的一封信彻底打破。经历了短暂的彷徨后,哈罗德的内心第一次醒悟,这个没有生活目标的退休老头开始寻求改变。
  曾经,奎妮是哈罗德的同事,也是他唯一的朋友。在哈罗德犯错时,奎妮为他当了替罪羊,最终被老板解雇。20年过后,哈罗德得知了奎妮得癌症的消息。霎时,他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并由此想到了自己的一生,他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一个负责任的父亲,是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是不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好朋友。他忽然意识到,是他的妻子莫琳承担了家庭的一切事务,他也从未承担起作为父亲的责任。好友奎妮离开时,他甚至没有对她说过再见。他的内心挣扎着,想逃离这个家,去寻找自己。他给奎妮写了回信,但这信却迟迟没有寄出,因为他不知道这封简单的信对奎妮的病情是否有帮助。于是,他在信箱前犹豫不决,彷徨与不安充斥着他的心,让他始终不能做出决定。
  此时,加油站女孩的话让他幡然醒悟。她对哈罗德说:“你一定要有信念,如果有信念,你就一定能把事情做成。去接受一些你不了解的东西,去争取,去相信自己可以改變一些事情。”女孩的话激励了他,多年以来,他碌碌无为、自甘平庸。但此刻,他的内心深处迸发出了强烈的信念,他想做出改变,想以另一种方式与好友奎妮感同身受。他决定启程,徒步千里去贝里克看望奎妮。他坚信只要他坚持走,她就能活下去。
  如果说奎妮的信是哈罗德选择改变的导火索,那么加油站女孩便是燃起他心中火焰的人。他就这样出发了,此后的种种经历使他的内心变得丰富而多彩,不再只有孤独与痛苦。
  (二)朝圣途中
  1.满怀希望、内心坚定
  起初,在决定徒步之后,哈罗德满怀希望,心情愉悦。他敞开心扉,融入自然,主动发现自然的美,而大自然也逐渐唤醒了他沉睡多年的心。从高楼林立的城市逃离,没有嘈杂的人群,没有拥堵的马路,走在尘土飞扬的田间小路,他发自内心地感到喜悦。他走进自然,享受大自然的馈赠,找到了以前忽略的自然之美,找到了生命内在的意义。此外,奎妮的信带给他出走的冲动,更让他拥有了坚定的决心。凭借内心的力量,他克服了身体上的伤痛、战胜了物资紧缺时的困难、熬过了体力不支,强大的内心支撑着他跨过重重阻碍。途中一些好心人的帮助也坚定了他要继续徒步的决心。最值得一提的是女医生玛蒂娜,一个生活得并不顺利的女人,却依然性格开朗、积极乐观。是她帮助哈罗德战胜病痛,也让哈罗德感受到来自陌生人的温暖。
  2.内心挣扎、动摇
  然而对于哈罗德来说,看似容易的徒步之旅,实则充满了考验。在这一阶段,他的内心变得挣扎,坚定的信念开始动摇。造成哈罗德如此心理的莫过于两种原因:一是,外界对他的阻碍;二是,来自哈罗德自身的精神枷锁。
  随着时间的推移,哈罗德的徒步引起了社会关注。包括维尔夫、凯特、里奇在内的很多人都加入了进来,为了拯救奎妮,众人聚集在一起。但最终所有人都不能摆脱世俗的束缚,选择离开他。众人的离开使哈罗德再次陷入孤独之中,也让他想起了父母的抛弃、儿子的自杀、妻子的怨恨。但尽管哈罗德再次孤身一人,他还是选择继续走下去。然而就在距离目的地16英里的地方,哈罗德开始动摇。他不知道在达成目的之后自己该何去何从,他害怕再次回到那个让自己内心封闭的世界里去。这始终是哈罗德难以逃脱的精神枷锁。原本支撑他走下去的精神力量已经随着日渐疲乏的身体消耗殆尽。   3.和解与释怀
  这次旅途之所以被称作朝圣之旅,是因为通过徒步不但给予了奎妮活下去的信念,更让在旅途中的哈罗德实现了自我救赎。哈罗德在途中经历的种种使他慢慢理解了父亲的苦心,懂得了妻子的不易。最终与妻子和解,与自己和解,对过往释怀。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在哈罗德受伤时,玛蒂娜救了他。她的温柔让哈罗德忆起了妻子莫琳。曾经她是那样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但他却让妻子失望至极。因此,幡然醒悟后,哈罗德想尽力弥补作为丈夫没有承担的责任。在途中,哈罗德每到一个景点都会与她分享自己的经历,试图与妻子和解。最终,哈罗德的坚持让妻子重新认识了他。妻子的态度由最初的反对,转变为支持与鼓励。在小说最后一幕:哈罗德与莫琳牵起了手走向海岸,给予了读者一丝慰藉。
  在朝圣旅途的后期,哈罗德路遇一对怀抱婴儿的夫妇。从他们身上哈罗德仿佛看见了一家人过去的影子。他不由自主地说了一句:“我想要我的儿子!”对普通人来说最简单平凡的幸福,在活了60多年的哈罗德这里却是最奢侈的追求。他第一次学会表达自己的爱与思念。他喊出这句话时,好像过去几十年的压抑都被释放出来。他开始原谅自己的父母,原谅他们不教他怎么去爱,不教他表达爱,因为自己也是如今才学会。他明白了父亲当初逼他离家是为了使他变得独立。从此,哈罗德的精神枷锁被打破。他与自己和解,对过往释怀。
  (三)朝圣途中的省思
  他人的帮助对于最终解开哈罗德心灵桎梏的功劳无可厚非,但究其根本,哈罗德的自我反省和思考才是他成长的重要因素,也是达到自我救赎的关键。
  通过自省,哈罗德实现了对生活的顿悟,懂得了生活的意义。在成长的过程中,哈罗德重新审视了以前被他忽略的生活,他意识到自己十几年来待人冷漠,遇事逃避。起初,他拒绝和别人谈论自己的朝圣之旅,羞于启齿。但后来,他不再拒绝向别人敞开心扉,开始接受以前逃避的东西。此外,在哈罗德遇到的每个人中都有他们各自的苦難。虽然他们陷入两难境地,但从未有人放弃,他们依然直面生活。这让哈罗德学会了直面奎妮的死亡,更重要的是,也让他改变了对生活的看法。他懂得了要对生活充满信心,直面困难;要学会与他人分享,不怕被拒绝。通过不断经历、反省,如此循环往复,哈罗德正视自己身上的问题并努力寻求改变,最终实现了对生活的顿悟。
  三、结语
  哈罗德的朝圣之旅也是他的心灵之旅。在为期87天的长途跋涉中,往事种种历历在目,内心也随之跌宕起伏。首先,由孤独与痛苦到彷徨与迷茫,最终实现觉醒与顿悟,是奎妮的信给了他出走的契机,也给了他重塑人生的机会。其次,由满怀希望、内心坚定,到内心挣扎、动摇,再到和解与释怀,途中遇到的陌生人无论对他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还是起到消极的阻碍作用,最终都直接或间接地使他打破精神枷锁,找回自我。同时,这次朝圣也让他不再埋怨父亲、有勇气直面儿子的离开、缓和与妻子的关系。此外,哈罗德在朝圣途中的省思一直贯穿始终,最终使他从沉默寡言变得开朗乐观。相信他在朝圣后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能迎面而上,无所畏惧。
其他文献
我貌不自识,李放写我真。  静观神与骨,合是山中人。  蒲柳质易朽,麋鹿心难驯。  何事赤墀上,五年为侍臣。  况多刚狷性,难与世同尘。  不惟非贵相,但恐生祸因。  宜当早罢去,收取云泉身。  —白居易《自题写真》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且死后葬于洛阳香山。白居易大多数的诗歌通俗易懂,刻画了较为真实的生活,是杜甫之后唐代偉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对当时、后世以及日本的诗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白
期刊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明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以博学誉名。不管是他的创作、诗歌批评,还是考据,成就均不菲。《明史·杨慎传》记载:“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目前学界研究杨慎多在探究其尊崇六朝之论,并将其置于明正德嘉靖时期的复古文学思潮背景下,与前七子一味推举盛唐、尊杜甫的文学主张相比较,从而将杨慎的文学理论个性化。本文只关注杨慎诗歌批评本身,从他的诗论中去发掘其深刻的辨体意识。  辨体
期刊
自20世纪初以来,关于曹操的研究不断增多,并且逐渐从开始时期的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在关于曹操政治思想和评价上,发展到关于曹操与建安文学的关系的研究、曹操诗歌研究和曹操散文研究的角度上。可以看出,研究曹操的领域在不断地拓宽,研究深度也在不断地加深。对于曹操文学上的研究,更多地倾向于解析思想及诗歌风格方面,而其诗歌论著多散见于硕博士论文与各级刊物之中。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对曹操诗歌的综合性研究,二是对曹
期刊
《双城记》创作于1859年,是狄更斯的晚期作品。从狄氏创作的系列作品看,带有明显的“晚期风格”特征(参看萨义德《晚期风格》一书《前言》的具体论述)。与早期、中期的创作相比,这部作品更多地浸透了作者在现实主义基础上的批判精神,而且从对立面视角更为清醒、明确地阐述了法国社会现状,同时比较了英国社会营建的环境给芸芸众生造成的影响,以及当时的社会所塑造出来的各类人物等。具体分析如下。  一、创作风格解析 
期刊
《左传》中曾记载:“邾文公卜迁于绎。史曰:‘利于民而不利于君’。邾子曰:‘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与焉。’”邾文公为了迁都而占卜,在百姓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中选择国家大义,为了国家的利益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这是关于义利之辩的最早记载,也是个人利益与百姓大义之间的一次斗争。而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义”与“利”的矛盾也变得更加突出。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剧烈,
期刊
唐传奇小说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的真正成熟.唐传奇小说的创作从描写鬼神灵异、奇闻异事走向现实生活,深入百姓市井,使小说表现的题材得到极大拓展,标志着小说创作自觉
期刊
亲爱的自己:  你好!  30年后的自己,你好吗?现在的城市是不是非常干净?城市里有没有什么新奇的东西?那时有没有时光机器?如果有,能不能帮我送过来一些我这里没有的东西,我想看看现在的科技。  你还记得你小时候的梦想吗?你当上米其林厨师了吗?如果没当上,也没关系,就算你的工作不怎么样,那也要成为一位有童真童趣的大人。不要像爸妈一样死板,要宽宏大量。  你是否已成为一位有趣的爸爸?是否会抽出时间陪陪
期刊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信息获取渠道与传播渠道也不断被开辟。发声渠道的增加不仅体现了技术发展为人们生活提供的便利,也带来了一系列信息传播的伦理问题。2020年发生的齐鲁晚报被造谣事件,对我们思考和破解移动社交环境下的信息真实和媒体伦理困境提供了启示。
母题及母题研究法是20世纪30年代兴起于民间文学领域中的一种常见的叙事学理论及方法,不同于主题学的分析研究,母题更为关注的是情节结构及最小的故事情节单元。母题研究对我们了解故事情节及主题等稳定、共通的要素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母题研究中又以“变形”母题最为常见。有关这一母题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古老的神话及传说,诸如炎帝之女变成精卫鸟,夸父之杖化为邓林等,大约可以看到这种异类形体之间的异化、变形
期刊
月亮作为浪漫主义文学中重要的意象,在不同的中西文化背景下也代表着大相径庭的意象和情感.通过对比李白和歌德这两位中西浪漫主义代表人物的生平经历,并从他们各自的写作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