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熬过了寒冬,活下来的共享经济迫不及待磨刀霍霍。共享单车1小时4元、共享充电宝1小时最高达8元、共享雨伞1小时3元……苦苦煎熬4年后,一些共享经济纷纷跨入“涨价时代”。
“一元”时代已去
财经圈都忘不了被大家称为“共享经济元年”的2015年。
那一年,共享单车、共享医疗、共享充电宝、共享厨房、共享衣橱、共享雨伞蜂拥而出,随后资本圈竞相下注,最终引发了共享单车行业的烧钱大战。
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失去资本支持的共享单车进入寒冬,赤橙黄绿青蓝紫等各色单车相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经营困难,先前本刊也报道过一些企业押金退还难的问题,后来更有企业索性撒手,头也不回地离场而去。
不可否认,如火如荼的共享经济确实给广大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消费实惠,先前,骑共享单车1小时0.3元,一天10个小时也不过3元钱,比坐公共汽车划算得多;开共享汽车1小时不过6元,一天24小时也不过140多元钱,若在大城市打的,可能只够一趟的士费用。
正是在这种低价格的驱使下,刺激了巨大消费欲望,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共享经济消费之中,推动着共享经济快速扩张。
但是最近使用哈啰单车的济南用户发现,哈啰单车开始施行新的计费规则,由之前的每小时2元涨至了3元,涨幅达到50%。在短暂的时间内,价格从当初的“白菜价”“豆腐价”涨到现在的“肉食价”,价格出现跳跃式波动,既令人感到眼花缭乱,也让不少消费者深深感触到现在消费共享经济有点力不从心,对共享经济这种涨价行为议论纷纷,共享经济陷入了舆论漩涡,让其身份处于尴尬边缘。
9月18日,記者走访了济南的恒隆广场、印象城、宽厚里商业街等多个商场以及一些连锁餐饮店、网吧。在这些地方,共享产品几乎是标配。从当天调查的共享充电宝情况来看,和去年每小时1元的亲民价格相比,目前济南地区的共享充电宝价格普遍变成了每小时2-3元不等,一些地方甚至达到每小时4元,市面上已经难觅1元/小时的共享充电宝。可见共享产品“一元时代”已经结束。
让人弄不明白的是,既然中国共享经济发展速度如此之快,为何还要大幅涨价,难道不能以它的薄利多销来继续支撑高速发展?
涨价动因是什么
进入2019年之后,市场变得相对稳定,共享产品本质上是产品的租赁,因而收取费用是必然的,但是这个费用的高低,需要市场去检验。
面对这种显著的变化,受到直接影响的用户不禁要问:为什么?而这个问题,实质上又可以分解成两个问题:第一,在过去,共享经济为何能够如此的廉价?第二,如今,共享经济又为何会变得昂贵起来?
很多用户之所以对最近的这轮涨价感到猝不及防,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将共享经济在一段时间里的“低价”当成了天经地义,而从来没有意识到,这种“低价”是有特定理由的。
把共享经济曾经的低价,等同于这些服务的合理市场价格,那无疑是错误的。在共享单车出现之前,曾在租车行租借过自行车的人,会很清楚共享单车一开始的定价到底有多便宜。而支撑这种低廉定价的根本原因,既不是共享单车的运营者找到了节省成本的独门妙招,也不是共享单车的老板大发慈悲,而是因为他们在运营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补贴,以鼓励用户购买这种新型服务,同时与竞争对手争抢客源。简单来说,是共享经济运营者的“烧钱”行为,造就了共享经济的“低价”。用户在这个过程里一方面占了补贴的便宜,另一方面也为运营者提供了稳定的客源。
一旦洞察了共享经济低价属性的本质,便不难明白:共享经济为何会涨价。归根结底,“烧钱”的运营模式,在任何行业领域都不可能得到长期的维系。当市场从激烈而混乱的原始竞争期,走向数家大型企业各自占据“山头”的稳定盈利期之时,这种通过补贴拉拢用户的做法便完成了它的使命,自然会被企业摒弃。毕竟,企业推出这些服务,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赚钱,在用户已经养成了使用习惯,对产品形成了一定黏性的情况下,涨价对企业来说,可谓是不言自明的选择。
共享经济回归生意本质
拿共享单车举例,它历经了从野蛮生长到有序繁荣的变化。经过一轮洗牌,活下来的单车企业骑向更规整的赛道。
今年3月,交通运输部发布的《交通运输新业态用户资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运营企业原则上不收取用户押金,押金退款周期不得超过两个工作日。2018年7月,摩拜单车已率先宣布全国免押。
在烟台,许多区域实行“入栏结算”试点,共享助力车放在指定区域内按照普通价格计费结算。否则,用户第一次会在锁车后收到APP发出的警告,第二次就要额外支付2元到5元不等的管理费。
“规范停放在很大程度上倒逼了公众习惯的养成,也让单车企业在运营中找到了盈利点。”业内人士说。
在资本狂欢过后,共享单车的“下半场”将渐趋理性,最终将回归到最朴素的商业逻辑。哈啰单车盘算道,单车骑行一次,折旧0.6元,运营成本0.3元,如果单次骑行收入能超过1元,原则上就有利润。
据测算,到2020年,将有至少1000万辆共享单车面临报废,至少产生16万吨的城市垃圾。摩拜单车可持续发展高级专家介绍,摩拜已将废旧单车100%回收再用,实现全生命周期节能环保。
在“后共享单车时代”,“下半场”如何骑行才能真正“惠及”用户?消费者、企业经营者、管理部门和行业专家似乎正达成一个共识:共建共享新格局。
近年来,上海、杭州、福州、广州、南京等多个城市陆续出台“限投令”,暂停新增共享单车投放。摩拜相关负责人表示,已经在饱和城市只置换、不新增车辆。“摩拜单车积极与政府部门配合,推动共享单车的可持续发展和与城市的共赢发展。”
目前一些城市共享单车的供给量已十分充足,应尽快告别“野蛮生长”,向精细化运营转型。另一方面,政府应对管理理念和体系进行科学设计,避免政策“落不了地”或执行难。
在许多人看来,共享单车正在解决发展痛点的路上一步步走向成熟,实现良性发展,未来虽然不会像之前那样场面火爆,但步子会走得更加稳健。
对于共享产品而言,通过涨价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这只是运营手段之一,也符合商业逻辑。但想要实现全面盈利,使企业良性发展,关键还要花更多心思去优化服务,取信于用户,衍生出自己的生态闭环。
未来无论科技如何发展,共享经济的商业机会一定大于风险,但最终投票权是在消费者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