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老之将至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fanyuanhang1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还是个少年的时候,对成为大人之后的情形有两种恐惧。一种是变成一个讲台上秃顶大肚子的中年男子,面对人群侃侃而谈。大学一年级参加讲座的时候经常目睹这样的场景,我站在人群中,看着身边一张张兴奋的年轻面孔,觉得一切都难以置信。我不觉得那是什么讲座,引起狂热的总是那些对年轻人的巧妙恭维和对前景莫名其妙的承诺。总之,在我看来那都是一些言辞上的技巧,和知识、见地、智慧全无关系。



  另一种恐惧来自我对生活的观察。我发现成年人时常会说重复的话,而且年龄越大越容易如此。他们可能在几天前已经和你说过相同的话,用相同的逻辑、相同的表达做过一番表述。但是几天后,他们仿佛浑然忘记了有过这样的谈话,带着和上一次相同的表情和兴致,向你复述一遍,还希望你会有和上一次相同的反应。这时候作为一名年轻人,你不得不保持得体的态度,但是又会忍不住透过对方的眼睛,想看清楚对方的颅骨深处究竟是怎样的结构,是一片混沌的星云,还是一個无限循环的圆周?以及免不了去思考:同样是人类,为什么他会和我有这么大的不同?
  不同的表征之下,隐藏着相同的原因。即便是一个少年,也可能在很早之前就觉察出成人世界里隐藏着的衰朽气息。这两件事情之所以会让我感到恐惧,是因为其下掩饰不住的衰老。当一个人开始老去,并非只是皮相上的改变。在那一天到来的很久之前,他的精神世界早已经开始衰败。一个雄心勃勃的讲演者,不会热衷于征服天真无知的少年;一个勇于思考的写作者,不会沉迷于既有的知识和观念边界。防守方才总是和边界平行着巡逻,进攻方却总是对边界垂直前突。
  每当我环顾和我同时代的人,看到他们安营扎寨,有时候不免心生羡慕,觉得他们得据此土,也算是很好的选择。但是再看他们从此不再前行,又会有更大的恐惧升起,远甚于对身无立锥之地的恐惧。我怀疑人生中并没有什么在小院葡萄藤架下的躺椅上的安然老去,或者说,这样的幸运并非人人都有。有的是不间断的跋涉,不停歇的出发,如果世界是一张不透明的黑色地图,一个人能做的是努力多探亮一小圈面积。虽然和地图的总面积相比,那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个小点,但是,探亮的行为本身是有意义的,它和不断侵蚀自己的衰老相抗衡,努力激发出对生活和人生的兴趣来。临到终了,也许会活出一点点不同的自我。
  《论语》里有一句话:“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我曾经觉得这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无论是读书、看电影还是打游戏,早就已经抵达这样的境界。可我现在觉得,自己能够做到后半句就已经很不错了,更别说什么忘食忘忧。实际上,我认为不知老之将至已经算得上是一种幸福人生。起码一个人有值得继续前行的理由,并且知道自己的惊人无知,像个孩童那样还对世界充满了好奇。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的人生呢?
  (河 广摘自微信公众号“槽边往事”,喻 梁图)
其他文献
假设你正在坠落的飞机上,或者在一场可怕的火灾现场,你会看到什么景象?  你会想象人们正在歇斯底里地尖叫、互相踩踏,一个个陷入伤害和死亡。简单地说,这景象就和你看过的每一部灾难片一样。如果足够幸运,一个头脑冷静、镇定的人——这人或许是由连恩·尼逊扮演的——将挺身而出,控制事态进展,指挥大家逃离危险境地。  但这只是电影大片的戏剧场面,与现实情况相去甚远。如果真的有什么糟糕的事情发生,你不必担心被踩踏
期刊
托尼·坎波罗博士是一个有天赋的讲故事高手,他不断地用故事来鼓励我们迎接生活的挑战。  有一个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一座城市。当时,该市举办了一个急救技能培训班,对志愿者进行培训。这是因为人们担心如果这座城市被轰炸,将无法为受伤的人提供足够的医疗服务。  培训班上有一位女士,她似乎对所教的一切都感到厌倦和冷漠。她出现在那里只是出于责任感,但对学习没有热情。  有一天,这个特别的女人带着热
期刊
移居加拿大的师兄,说起在温哥华的华人新移民见面会时问:“什么时候回去?”他们回到国内,见面时也问:“什么时候回去?”不知道哪里才是家。  (留痕摘自作家出版社《流水箋》一书)
期刊
“出丑效应”是指才能平庸者固然不会受人倾慕,而全无缺点的人,也未必讨人喜欢。最讨人喜欢的人物是精明而带有小缺点的人,此种现象亦称为仰巴脚效应。  心理学家艾略特·阿伦森通过实验发现:当同学们分成小组来解决某个问题时,内部最有本事的人往往并不是最受欢迎的人。  也就是说,一些微小的失误不仅不会影响人们对优秀人士的印象,相反还會让人们从心里感觉到他很真诚,值得信任。如果一个人表现得完美无缺,我们从外面
期刊
古埃及人的护肤品里混合了多种动物的脂肪,包括鳄鱼、河马,甚至猫。这配方看起来不像护肤品,倒像住在世界尽头的女巫秘密熬制的魔法药。  近世科学家对埃及木乃伊进行检测,发现古埃及第二十一王朝的女性木乃伊与其他王朝的明显不同,她们都拥有一对厚实的耳垂,耳垂肌肉很是发达。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她们不一般的耳垂?答案是时尚。第二十一王朝的埃及女性流行佩戴大且重的耳环,以此为美,久而久之她们耳垂的肌肉被锻炼得非常发
期刊
在我小时候,一旦有合适的时机,我的母亲就会反复向我讲述村里那些人的事:至少在我听来,并非故事本身,而是那些短小的叙述,听起来就像“独一无二的事件”——用歌德的话来说。我母亲很可能和我的兄弟姐妹也描述过这些故事。但在我的记忆中,我永远是她唯一的听众。  母亲向我描述的事件,大多数都涉及她的直系或旁系亲属,而且主要人物几乎总是她两个兄弟中的一个,他们都在“二战”中“为光荣的土地而牺牲了”。让我试着重述
期刊
夏目漱石本名夏目金之助,漱石是笔名,取自中国故事。  晋代有个叫孙楚的人想要隐居山林,便将此意告诉了友人王济,却将“枕石漱流”误说成了“漱石枕流”。“枕石漱流”是指以石为枕,以清流漱口。“漱石枕流”则变成以石头漱口,以流水当枕头了。王济指正了这个口误。然而孙楚不愿认错,说:“以石漱口是为了磨利牙齿,以水流为枕是为了清洗耳朵。”  自此,“漱石枕流”便被用来形容不服输的倔强脾气。金之助非常喜欢这个典
期刊
2013年,《纽约客》刊登了约翰·威廉斯的小说《斯通纳》的书评,名为“你未曾听说过的最伟大的美国小说”。开篇即说“艺术也有迟来的正义”,气势汹汹,像是要写一个开膛破肚惨死的文学冤案。  《斯通纳》出版于1965年,当时大概卖了2000本。约翰·威廉斯于1994年去世,《斯通纳》在那时早已绝版,且从未被翻译成其他语言,以我的阅读范围看,也从未被任何当代美国文学史提及。到了2013年,这本书连荷兰语版
期刊
你们因爱而发光。但是,你们在相遇之前也曾爱过别人。你们也都曾结过婚,像我們一样。甚至在这之前,你们可能还爱过其他的人……如果我们中有谁出了什么事——请原谅我这么说——但假如明天我们俩有谁出了事,我想另一个人会伤心一会儿,但很快,活着的一个就会跑出去,再次恋爱,用不了多久就会另有新欢。所有这些,所有这些我们谈论的爱情,只不过是一种记忆罢了,甚至可能连记忆都不是。  我们被生活罚出了场,正在为从头再来
期刊
1  李子柒火了。这个家住四川绵阳山间的小女子让一众男男女女看花了眼:《白发魔女传》中女侠练霓裳所戴式样的面纱,《大鸿米店》中民国式样的作坊,《神雕侠侣》中绝情谷里那般鲜花烂漫的场景,硕果累累、迤逦绵长的瓜果长廊……一切,似乎都那么遥远;一切,又似乎都那么亲切。  李子柒用视频征服了亿万粉丝。巨大的人气带来了巨大的回报。有人统计说,“李子柒首次公开后院食材”等视频的访问量已经破亿。  这种火爆,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