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迷种树贪官:要求“白天不见村庄,晚上不见灯光”

来源 :新传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12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富玉曾被海南民间称为“造市高手”,在海南任职的10余年间,他“造”了三亚和海口两个市;张新起则热衷于种树,几乎到了着魔的地步;苏荣主政江西的时候,提出全省都要做到“白天不见村庄,晚上不见灯光”,把当地的干部都吓到了……
  春节长假刚过没几天,中央纪委连打两“虎”:2月21日,贵州省政协原主席王富玉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2月23日,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张新起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他们的仕途都离不开“城建”二字。
  被海南民间称为“造市高手”
   王富玉是十九大以来贵州被查的首个正部级官员,曾担任过海南三亚市市委书记。他曾被海南民间称为“造市高手”,因其在海南任职的10余年间,“造”了南北两个市——三亚和海口。
   1991年,王富玉调任海口市副市长,参与了海口市第一轮“造市运动”,提出了“打小鬼”战略——要对一切妨碍投资环境的人和部门进行“肃整”,把海口市变成了初步现代化的城市。
   在担任三亚市市委书记期间,王富玉主张“以炸促建”,因为三亚市存在土地稀缺和“烂尾楼”大量积压的矛盾,严重影响度假胜地的城市形象和投资环境。为此,王富玉突破司法理论框架,向“烂尾楼”发出“不建则炸”的通牒。他表示“要让‘烂尾楼’为度假楼让步”。此举大大改善了三亚市的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带领三亚市获得了一系列国家级荣誉称号。
   王富玉曾是有作为的干部,但功不抵过,只要有贪腐的行为,就要受到应有处罚,付出相应代价。
  着魔的“种树市长”
   相比王富玉,张新起被谈论得最多的是种树。
   2012年2月27日,青岛市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在全市开展植树增绿大行动的通告》(简称《通告》),决定自2012至2014年在全市集中开展植树增绿大行动。在当年2月的一次市政府办公会议上,张新起要求各区拿出“种树增绿”方案,并提供1至2亿元的财政投入。青岛五市七区当年投入逾40亿元造林,是历年来财政资金投入绿化建设最多的一年。
   上述《通告》下发不久,张新起就挖开了汇泉广场的草坪准备种树,引起了市民的质疑和反感。不久,这块地挖开后重新回填,铺上了青草。这说明张新起初来时,对青岛人民的意见还是心存顾忌的。
   在看似有所收敛的同时,一场史无前例的运动式“种树大赛”很快在青岛全市展开。多名青岛市民称,当时很多拉着各种树木的车辆从江苏宿迁等地昼夜不停地开往青岛,非常壮观。“大树、小树都有,品种繁多,甚至还有一些根本不适合青岛的热带树木。”
   多名亲历者称,当时,张新起种树到了“疯狂”的程度。甚至在高架桥桥底下种树,树冠直接顶到了桥体;在海边种树,挡住了眺望大海的视线;在人行道上种树,把行人赶到了机动车道。但是,在一些需要种树的山头却不种,全部都种在能看得见的地方。
   因为规划不科学,很多树木迅速死掉,然后拔掉再种。这种违背常识、违背民意的举动很快引发民怨,市民纷纷表达不满。有网友称,没想到青岛走了一个“种草书记”,又来了一个“种树市长”。
   原来,青岛市原市委书记杜世成曾因腐败问题落马,其主政青岛期间热衷于修建大广场、大草坪,全城种草,甚至为此毁掉许多老树。因此,杜世成被称为“广场书记”“种草书记”。
  对腐败绝不姑息
  张新起在青岛种树并非一时兴起,他在主政烟台莱州和潍坊时就热衷此事。公开资料显示,张新起在莱州期间,先后建起7处花园式公园、20多處街头绿地和10公里环城绿化带,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莱州于2000年被环保总局评为全国环保模范城市。自2003年起,潍坊全面启动了生态城市建设,开展了“十大工程百个项目”绿化建设,并于2010年被住建部授予“国家园林城市”。
  多名知情者表示,张新起在烟台、潍坊种树,虽然也受到一定非议,但也为城市收获了一些“国字号”荣誉,成为其为数不多能拿得出手的“政绩”。到青岛后,他想把这种“成功经验”生硬地搬到青岛,目的也是快速出政绩,却忽视了城市的差异性。
   比张新起,级别更高的苏荣也很喜欢种树,而且到了着魔的地步。苏荣主政江西的时候,提出全省都要做到“白天不见村庄,晚上不见灯光”,把当地的干部都吓到了。一把手以这样的决心推进种树,可见当地会出现什么荒唐的景象。
   昆明市委原书记仇和曾经也很喜欢种树,他曾提出要让猴子在树上不落地就能跑遍昆明全城。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反腐败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彭新林表示,张新起盲目种树,搞脱离实际、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不仅造成政府财力和社会资源浪费,而且助长弄虚作假、形式主义的不良风气,污染地方政治生态,最终损害党和人民的利益。
   彭新林认为,究其原因:一是官员政绩观、发展观扭曲,意图凭借这些“闪亮的政绩”作为“进步”的资本;二是“形象工程”往往规模巨大、造价不菲、投入资金和资源多,存在巨大的腐败空间。总而言之,在这些官员看来,搞“形象工程”可以“一举两得”,政治和经济利益双丰收。
   王富玉和张新起都是在退休后被查的,他们可以被看作是腐败存量。在强力反腐下,腐败官员们一定会被揪出,绝不姑息。
  (《中国新闻周刊》等)
其他文献
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去年,班禅先后去往西藏拉萨、那曲、林芝、日喀则的25个县区、33座寺院举行佛事活动及社会调研。一路走来,他亲眼看到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在农牧区脱贫攻坚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黑暗走向光明,从专制走向民主,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他说,这几句话能很好描绘新旧西藏农牧区百姓生活的对比。   一段时间以来,境外反华势力借西藏和藏传佛
期刊
每当无聊之时、烦恼之际,我便前去逗逗我那聪明可爱的外孙女。   外孙女虽不足周年,但饱鼻子饱眼,一张笑脸,好似一朵美丽的鲜花,且通体散发着一股幼儿独特、纯净的奶香味。她格外有趣,比如,你亲她的脸颊,她会猛然像小狗一样张开嘴巴来“啃”你,由不得你不心痒痒、甜滋滋。她高兴起来,便咿咿呀呀地说话、唱歌。   好吃大概是人的天性,大人给她什么,她也晓得伸手去要。你若从她手里将她喜爱的吃的拿走,她会立马
期刊
在山东济南商河县,有一个爨(cuàn)家村。据村支书爨立贞介绍,全村一共615人,全部姓爨,早先是从云南迁移至此。   公开资料显示,爨字最早见于战国,古字形上部模拟双手拿着甑(蒸食用具),中间是灶口,下部表示用双手将木柴推进灶口,本义指烧火做饭。   据公开资料,爨姓人口達300人以上的聚居地主要有云南省的丽江、大理、保山,四川的宜宾,湖北省的石首、荆门、枣阳,河南省的南阳、洛阳,山西省的运
期刊
2020年9月22日,北京西城法院召开涉“醉行”交通事故纠纷典型案例新闻通报会,该院两年多以来审理了8起涉“醉行”交通事故纠纷,醉行者或死或伤,却都承担了同等责任以上的事故责任。   一起通报案例显示,陈先生醉酒后从高架桥爬上桥梁栏后翻身坠落,郑先生驾驶的小轿车與陈先生相撞,陈先生当场死亡。事发时,陈先生血液中酒精含量251.7mg/100ml。法院审理后认为,陈先生醉酒后违规在主路机动车道行走
期刊
何载很早就进入了毛泽东的视野,并对其十分赏识,新中国成立后调其到身边工作。何载说:“我做扶贫工作的动力:一是毛主席的嘱托;二是在还人民的账。在我有生之年,我将一如既往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努力拉车,直到‘棺材底之止’!”  2018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隆重授予何载“改革先锋”称号,并颁发“改革先锋”奖章。以表彰其先后在胡耀邦和宋任穷同志领导下,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历史责任感,
期刊
朱光潜,著名美学家、教育家、文艺理论家和翻译家。他学贯中西,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享有崇高的国际声誉。朱光潜读书治学从不贪懒取巧,而是奉行“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的治学理念。仔细体味其在读书治学方面所蕴含的真知灼见,对我们今天的读书治学大有裨益。  “要有大成就,必定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朱光潜主张做学问要有超强的意志、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他在《谈修养》一书中谈到,“在
期刊
一天中午,我们一家人坐在餐桌前准备吃饭时,儿子和我说:“刚刚,爸爸引经据典地教育了我一通,说我最近不好好吃饭。”我问:“怎么引经据典了?”儿子说,他背不下来,要爸爸背。孩子他爸笑着背诵了一段《孟子》。   接着,儿子问道:“这是不是你编的?你再背诵一遍,证明不是你编的。”他爸爸就又背了一遍,儿子这才心服口服。   这件事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家长该逞强的时候要逞强,尤其是跟叛逆期、青春期的孩子
期刊
“只要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潮流最前列、站在攻坚克难最前沿、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就必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一定要警示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牢记自己永远是人民的公仆”。无论是在2021年春节团拜会上,还是在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与人民关系的重要论述,都昭示了共产党人的人民观、发展观,给予我们深刻启迪。    怎样才是“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对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应当把根扎在群众中,同呼吸、
期刊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脱贫攻坚战胜利后,被“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的共同富裕有了“路线图”。观察共同富裕“路线图”,“提低”“扩中”“限高”有一些大招、硬招,民众期待的共同富裕正从梦想照进现实。  脱贫攻坚战胜利后,被“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的共同富裕有了“路线图”。  据了解,“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简称规划纲要草案)专章谈到优化收入分配结构,要求“更加积极有为地促进共同富裕”
期刊
当听说后世造的大火箭“长征”号可以把月球车载到月亮上,“奋斗者”号深潜器可潜入大海万米之深,尤其是在袁隆平的稻田里看到他心心念念的“乃粒”,“宋应星”既惊讶又欣慰地连呼了不起:“太好了,天下人衣食富足,我无憾了!”  近日,央视文化类创新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讲述了明朝著名科学家宋应星的故事。节目末尾借助场景转换实现了时空跨越的景象,宋应星不仅见到了今天中国“上天入地”的科技成果,还和当代“水稻之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