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严相济语境下建立轻罪制度之构想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you4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没有法定分类意义上的轻罪概念和轻罪制度。以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为视角审视我国刑罚总体配置,刑罚总体配置仍有“宽不明”、“宽不足”、“严不足”、“严过度”等缺陷,是无法达到刑罚的预期社会效果的,也必定有违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所要求的注重效果原则。因此,本文旨在分析建立中国轻罪制度的必要性,并对中国轻罪制度的具体内容进行设计。
  关键词:宽严相济;轻罪;前科消灭
  在我国的“宽严相济”语境之下,“轻罪”有几个方面的含义。多数情况下指的是在量刑意义上的概念,指《刑法》分则规定的法定刑较轻的犯罪。而另一种意义上的“轻罪”,则指的是与重罪相对应的属于犯罪分类意义上的轻罪,本文所研究的“轻罪”即指的是这一类犯罪分类意义上的轻罪。
  纵观我国刑法,尚不存在犯罪分类意义上的轻罪制度,《刑法》也没有对轻罪与重罪进行划分。因此建立轻罪制度,对实现刑罚预期社会效果,以及形成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所要求的注重效果原则的违法行为制裁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立我国轻罪制度之必要性
  轻罪制度的建立背景是由我国长久以来存在的法律传统和社会文化决定的,符合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对我国的刑法制度的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改造劳动教养制度
  劳动教养制度在中国实施50多年来,在维护社会治安、预防和减少犯罪等方面都起到过积极作用。但随着中国社会和法治建设的发展进步和社会各方面的深刻变革,劳动教养制度的弊端慢慢凸显出来,并引起了广泛关注。
  劳动教养制度在实体上的缺陷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劳动教养不具备法律上的依据。劳动教养制度的基本依据是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补充规定》以及国务院批准、公安部发布的《劳动教养试行办法》。由此看出,劳动教养制度所依据的是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而不是法律。我国的《立法法》明确规定,对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只能由法律来规定。劳动教养显然属于限制人身自由的处罚,但其依据不是法律。第二,违背了刑法基本原则。劳动教养所依据的相关规范文件缺乏明确的可预测性,尤其是在劳动教养所应适用的范围和性质上的表述,以及适用对象和条件,都不像法律那样具备明确的可预测性。作为实质意义上的刑法,劳动教养缺乏刑法的明确性及可预测性。
  劳动教养在程序上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作为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处罚措施,劳动教养的决定程序是行政程序而非司法程序。行政决定程序的性质使劳动教养无法符合程序正义的要求。在这种程序中,被劳动教养的人无法有效参与,缺乏最基本的程序权利保障,使劳动教养决定的合理性与正义性存在质疑。
  劳动教养所调整的违法行为主要是介于犯罪和行政违法行为之间的行为。如用轻罪来调整这一类型违法行为,必然需适用刑事诉讼程序。轻罪的刑罚是以罚金和短期自由刑为主,较轻微,覆盖面大,可以在社会秩序、法益保护与国民自由之间维持合理的平衡。建立轻罪制度来调整轻微违法行为,既符合犯罪轻重程度存在差异的事实,也有利于维护刑法的罪刑均衡原则。
  (二)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要求是指,对于犯罪行为应当宽则宽、当严则严,区分“宽”与“严”所指的对象,灵活运用这两种手段。宽严相济的基本内容是区分对待或者差别待遇,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基础是区分对待所包含的区分精神。区分犯罪严重程度、划分轻罪、重罪则是真正做到区别对待的前提之一。
  我国目前的刑法结构有着调整范围过小、对社会违法行为的控制不力等亟待改善之处。当前社会犯罪率的攀升,社会治安形势严峻,所以建立更加完善的刑罚网是必然选择。引入轻罪概念、建立我国的轻罪制度将满足上述的基本要求,适当扩大调整对象范围,对部分违法行为纳入轻罪范围,是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直接表现。
  二、轻罪制度的具体设计
  (一)轻罪制度的范围
  1、劳动教养处罚的部分行为
  劳动教养规制的行为中,应纳入轻罪行为范畴的主要是违法情节轻微、不宜刑事处罚的行为,主要有:第一,危害国家安全但情节较轻微的行为。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一般较严重,而对于没有明确包含在《刑法》分则第一章中的其他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可作为轻罪行为。第二,共同犯罪行为中未给予刑事处罚的从犯行为,如杀人、强奸、抢劫、放火、拐卖妇女儿童等的共同犯罪中的从犯行为。第三,危害公共安全但不构成《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第四,扰乱生产秩序而不在《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制范围内的行为。第五,共犯中的教唆犯而又不应刑事处罚的行为。
  2、《刑法》规定的部分犯罪
  考虑到我国的特殊国情,应采取双重标准区分轻罪与重罪:既要考虑某一罪名法定刑的轻重,也要考虑某一犯罪行为的性质上的严重程度。明确轻罪范围要注意两点:第一,我国《刑法》分则第6章中规定的危害社会管理秩序的犯罪中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轻微犯罪应属于轻罪范围。同时,还要将《刑法》分则第4、第5章中规定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的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轻微犯罪也纳入轻罪范围。第二,《刑法》与《治安管理处罚法》都对某一违法行为予以处罚,发生竞合的部分应属于轻罪;《治安管理处罚法》调整的行政违法行为,而《刑法》并不调整和涉及的行为,仍由《治安管理处罚法》调整。
  (二)轻罪程序
  1、 构建我国的轻罪程序
  《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简易程序尽管没有明确规定轻罪案件适用简易程序,但可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大部分都可以纳入本文所指的轻罪范畴。所以,轻罪案件的诉讼程序可以参考简易程序。
  (1)我国的刑事简易程序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基层人民法院管辖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简单、轻微案件。按法律规定,可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有:第一,依法可能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单处罚金公诉案件。第二,告诉才处理的案件。第三,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以下情形则不应当适用简易程序:公诉案件的被告人对于起诉指控的犯罪事实予以否认的;比较复杂的共同犯罪案件;被告人是盲、聋、哑人的;辩护人作无罪辩护的。   (2)构建轻罪案件的简易程序
  根据上文的分析,我国的轻罪案件可以适用《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简易程序。可在基层人民法院设立专门审理轻罪案件的轻罪法庭。
  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 “辩诉交易”制度可以引入我国的轻罪制度。辩诉交易制度,因其内在的价值和合理性和存在的实践依据,已被世界各国逐渐接受。我国的“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立功”、“自首”等制度正是我国特有的辩诉交易。因此,我国应进一步规范和制度化类似的辩诉交易制度,同时注意对辩诉交易划定必要限度,在提高刑事诉讼的效率同时,保证辩诉交易不过分冲击刑事司法程序和结果的公正性。
  对轻罪案件的侦查和审查起诉程序也应有相应的规定。对于案件事实无争议或者证据确实、充分的案件,公安机关可直接将案件移送法院,由法院根据公安机关移动的材料直接做出裁判。
  因轻罪案件犯罪嫌疑人人身危险性较小,对于轻罪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时,应大多采用取保候审这一强制措施,逮捕只在必要的情况下严格适用,如在犯罪嫌疑人没有固定住所或有有可能逃避追责可能的情况下才能对轻罪犯罪嫌疑人采取逮捕措施。
  2、轻罪与前科消灭制度
  前科消灭制度是指对已被判处刑罚的犯罪分子的犯罪记录予以消灭的制度。建立轻罪制度后,对符合轻罪条件的并决定适用轻罪制度的人,应当适用特定的轻罪前科消灭制度,从而消除轻罪犯罪人的负面影响。给有犯罪前科的轻罪犯罪人适用前科消灭制度,可以使轻罪犯罪人更好的回归社会。
  建立轻罪前科消灭制度的具体内容应当包括:
  (1)适用条件。前科消灭制度的适用条件是只要轻罪犯罪人在刑罚执行完毕前没有犯新罪,就可以消灭前科;如重新犯罪,数罪并罚执行完毕后根据所犯新罪是轻罪还是重罪分别采取不同的前科消灭制度。
  (2)适用时间。应当是在刑罚执行完毕之日消灭前科。
  (2)适用程序。由轻罪犯罪人在刑罚执行完毕之前向原审法院提出书面申请,经原审人民法院审查是否符合适用前科消灭制度的条件,作出是否同意前科消灭的书面决定。
  目前,我国的刑事政策主要是重罪刑事政策,我国的刑法也属于“厉而不严”的重型刑法,在这样的“重压”下,“良法善治”的法治局面难以有所突破。因此,只有大力宣扬“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构建轻罪制度,严密我国刑事犯罪网,完善我国的刑罚结构,法治国家法律和政策良性互动关系才能得到最终确立。
  (作者通讯地址:厦门市集美区人民法院,福建 厦门 361021)
其他文献
摘 要:  审查逮捕是对侦查活动的一种介入,其设立的目的是通过对侦查机关提请逮捕的案件的审查,避免错捕、滥捕、漏捕和违法羁押,对侦查活动起到监督制约作用,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利。对逮捕制度进行改革最直接的动因在于改善逮捕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包括逮捕适用率高、超期羁押现象严重、审查批准逮捕程序行政化倾向严重等。本文通过对实践中审查逮捕“必要性”的案件范围、意义等进行探讨,结合刑诉法对逮
期刊
【基本案情】  原告:梅某。  被告:卢某。  2011年2月被告卢某向原告借款50万元出,具了借条给原告并约定2012年2月底归还。后卢某未能按约支付上述借款,2012年4月10日,卢某就该笔借款向原告梅某出具承诺“因我欠梅某现金50万元,至今尚未归还,故现承诺用我所有的车牌号为苏MF****的路虎轿车一辆作为偿还,承诺人卢某,2012年4月30日”,后卢某既未能支付50万元借款也未将上述车辆交
期刊
摘 要:  刑事诉讼法修改后,检察机关的监督职能更明确,这无疑对具有内部监督职责的案件管理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拟从检察机关案件管理部门的职能出发,深刻解读新刑诉法涉及案件管理部门的相关规定及对案件管理提出的新要求。  关键词:检察机关;案件;管理  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在今年经历了重大的修改,检察机关的案件管理部门作为刑事诉讼法的重要执行机关,面临着巨大的考验。那么新刑诉法中与案件管理有关的
期刊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指国家审判机关吸收非法律职业者参加法庭审判,与职业法官共同行使审判权的司法民主制度,是公民直接参与司法活动的民主形式和公民权利的保障机制。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出台和实施,从制度层面上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人民陪审员制度。但在实践中,“任而不陪”、“陪而不审”、“审而不议”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存在。近期,笔者对所在法院2006年以来人民陪审员制度
期刊
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肩负着对侦查、审判、刑罚执行和劳教场所的监督职能,担负着依法惩治犯罪、维护公平正义、化解矛盾纠纷、维护法律统一正确实施、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使命。监管场所作为国家依法设立的羁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劳教人员和罪犯的特殊场所,执法涉及面广、利益关系人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对监管场所实施法律监督职责的检察机关在履行监督职责中,保证被监管人员的合法权益
期刊
一、主要案情  吴某编造一个事实,说要转账但没有银行卡,所以把朋友林某的银行卡借来用,林某把密码告诉了吴某,之后吴某利用骗取的卡和密码从银行取得5000元。吴某的行为应如何定性。  二、定性上的分歧与争议  一种观点认为吴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一种观点认为吴某的行为构成信用卡诈骗罪,另一种观点认为吴某的行为构成诈骗罪。  三、法理解析  (一)吴某的行为不构成诈骗罪。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期刊
近年来,随着我国民主法治进程步伐的加快,公众参与司法的需求不断增强,对司法公开的呼声日益强烈。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司法公开的六项规定》,随后发布了《司法公开示范法院标准》,将司法公开列为法院工作的重要日程。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司法公开,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更是将司法公开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回眸司法公开变革进程,聚焦党代会报告可以看
期刊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将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修改后的刑诉法为检察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对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检察机关执法理念、执法机制、执法能力等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考验,尤其对检察机关反渎职侵权部门原有侦查模式、侦查理念的影响更为深远。  修改后的刑诉法涉及反渎工作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概括为以下两项:  一是侦查行为的实施。强制措施方面,我国的刑事诉
期刊
摘 要:对检察文化属性的研究,是正确界定检察文化内涵和外延的基础。通行的理论研究认为,检察文化从属于文化的大范畴,是法律文化的一个分支。它具有文化的三个基本要素,即: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本文针对通行研究,提出检察文化是一种政治文化,是法治文化的一个分支,和检察文化具有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政治属性的观点;指出检察文化政治属性的四个基本特征。  关键词:检察文化;政治属性  随着检察文化的兴起和
期刊
摘 要:所谓道德的法律强制即使用法律手段强制推行道德。道德的法律强制本身具有效果上的双重性,一方面以法律手段推行道德可以加强道德、弘扬道德,推动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但同时若适用不恰当反而会产生将所有道德问题“泛法律化”的副作用。“见死不救”是一个广受社会关注的问题。其社会危害性有目共睹。有人认为如果对这种社会现象的处罚只停留在道德谴责的层面上,就无法遏制“见死不救”的发生,因此主张将“见死不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