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身体练习体验的高中生健康行为素养培育策略

来源 :体育师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youzhang0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健康行为作为体育学科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中最容易忽视。培育主要路径:体育课教会学生专项运动技能,健康教育课教会学生健康知识,通过课内外自主体育锻炼养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设置教学情境提高学生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能力。用概念控制学生健康行为素养的生成、关注学生获得积极身体练习体验是基于身体练习体验培育高中生健康行为素养最显著的两个特征,要立足于一个中心、二个转化、把握三个原则、抓好四个结合、落实五个统筹的高中生健康行为素养培育策略。
   关键词:身体练习体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健康行为;培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21.05.025
   基金项目: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17年度课题“应用身体练习体验理论培育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课题编号:1201771481)
   收稿日期:2021-10-11
  作者简介:屈冬林(1978-),男,湖南衡山人,硕士研究生,中学高级教师
   研究方向:中小学体育教学,学校体育管理
   201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要求要加快“研究制定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并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学科教学”,“核心素养的研究将成为未来学校体育改革的风向标”[1],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伴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已经在中国大地落地生根,健康行为作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三个方面之一,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中最容易被忽视,在体育教学中,一线教师经常提及运动能力的提升和体育品德的培养,对于健康行为素养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也不了解健康行为的内涵,不能充分重视自我健康行为素养的培育[2]。
  为了全面培育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以身体练习体验理论为指导,探索培育学生健康行为素养有效路径,以供广大中小学体育教育工作者借鉴。
  1 高中生健康行为素养培育内涵与路径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正式提出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是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体育学科育人的集中体现。健康行为作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是提高学生健康意识、改善健康状况并逐渐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关键,是培育学生形成终身健康意识和行为最核心的素养。
  1.1 高中生健康行为素养内涵
  健康行为素养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情绪调控与运用、环境适应[3]。通過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校内外体育锻炼,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形成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教会学生基本的健康知识,形成健康教育信念和态度,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学会自我健康管理;培养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调控情绪,促使个体通过运动产生积极情绪;学会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提高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能力。
  1.2 高中生健康行为素养培育路径
  1.2.1 体育课教会学生运动技能
  体育课教会学生运动技能,是培育学生健康行为的物质保障。 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在健康行为素养的表现中与运动项目最紧密[4],只有学生乐意去参加专项体育运动,才能知道怎样去锻炼身体,才能在专项体育项目或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是形成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的基础。
  1.2.2 健康教育课教会学生健康知识
  健康教育课教会学生8大板块的健康知识与健身技能[5],同时在体育实践课中渗透健康知识,使学生理解到健康身心的重要价值,在此基础上形成健康信念和态度,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学生通过所学的知识能发现健康问题、分析健康问题背后存在的原因、对存在的健康问题对症下药,最终学会自我健康管理,是形成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的理论基础。
  1.2.3 通过课内外自主体育锻炼养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体育课不但教会学生运动技能,还有不良情绪的危害、了解自己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情绪变化特征,掌握调控情绪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内外自主体育锻炼,促使个体通过运动产生积极情绪,同时引导学生感受体育锻炼给身体、精神带来的变化,积极身体练习体验能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将得到进一步巩固。
  1.2.4 设置教学情境培养学生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能力
  在学校体育活动中,体育教师要善于创新和预设教学情境,教会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对健康的影响,提高学生适应特殊自然环境的能力;教会学生理解人际交往中环境适应的基本知识,处理好运动中遇到的矛盾与冲突,处理好运动中的合作与竞争,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6]。
  2 身体练习体验理论培育高中生健康行为素养框架
  “身体练习体验理论探索与实践”作为来源于教学实践,根植于教学实践,服务于教学实践的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7],在长达20年的体育教学实践中,沿着“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再到理论”不断发展的过程,对培育高中生健康行为素养有着学科独特的教学思维。
  2.1 用概念控制学生健康行为素养的生成
  身体练习体验理论强调用概念控制教学活动,体育教师要形成“适合学生身体发展的体育教学思维”,要充分了解体育核心素养的内涵,用正确的概念控制教学行为,才能准确发展学生健康行为素养。
  2.2 关注学生获得积极身体练习体验
  身体练习体验理论非常强调在体育锻炼中形成积极身体练习体验,通过教学情境设计、改变体育学习方式,通过发展身体、通过身体、利用身体的教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想学、乐学、会学”,提高学生健康行为素养培育效果。   3 基本身体练习体验理论的高中生健康行为素养培育策略
  3.1 立足一个核心
  让学生获得积极身体练习体验是基于身体练习理论培育高中生健康行为素养最核心的理念,只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积极身体练习体验,学生的学习动力才会被激发,学生才会全身心投入到学习过程中,高效培育学生健康行为素养。
  3.1.1 引导学生的体育学习与生命发展相联系,学生“想学”
  高中生已经对人生充满着美好憧憬,对生命质量有了更高要求,学生非常期望通过体育锻炼完善身体机能,达到体形美,调节积极情绪。体育教师要抓住学生心理需求,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高度关注健康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掌握健身方法,在高度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挤出时间来锻炼身体,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学会自我健康管理,领悟健康行为素养在自身生命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体育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一旦认为学习有意义,能感悟到其与自身生命发展的某种联系,就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习质量和效率就会得到极大提高[8]。
  3.1.2 引导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情绪,学生“乐学”
  高中生的情绪更加复杂,积极的情绪能激发学生无限的潜能,而消极的情绪不但会影响个体的学习状态,还会影响学习态度。在体育教学中要合理设定学生目标,准确评价学习表现,通过目标激励与达成,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激励学生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超越自我;要创设快乐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累并快乐着”,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要善用发展性教学语言,通过激励性、鼓励性语言,让学生对学习充满着希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要教会学生健康知识,当学生有了健康知识,在面对健康问题时才会胸有成竹,才会知道如何进行自我健康管理,甚至去指导身边人的健康管理。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体育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情绪,当人处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就会有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获得幸福感[9],才能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学生成“乐学”状态。
  3.1.3 引导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掌握适宜的认知策略,学生“会学”
  体育学科属于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主要包括概念认知、感觉认知和运动认知三种,而最核心的认知是运动认知。在体育教学中,要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对不同认知采用不同的策略,概念认知主要通过语言表达而形成的认知,可以按照文化科目知识的习得规律进行教学,而感觉认知和运动认知主要通过反复的身体练习,经过初始感觉、身体确认、意义领悟三个过程,最终掌握运动技能。在体育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视学生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精讲多练,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大量反复的身体练习,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3.2 二个转变
  3.2.1 转变体育教师教学思维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正式提出,为体育教师开展体育与健康教学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运动能力是形成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基础,健康行为是发展运动能力和体育品德的核心,体育品德是提高运动能力和改进健康行为的保证[10]。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学校体育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体育教师要与时俱进,转变体育教学思维,理解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达成,用正确的概念控制体育教学,改变过去“体质中心论”、“三基”、“三维健康目标”等片面的体育教学思维,通过体育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适应学生终身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3.2.2 转变体育学习方式
  体育学科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认知主要以感觉认知和运动认知为主,有别于文化科目的学习方式。体验性学习方式是体育学科最基本的學习方式,由体验性学习方式串联接受性、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等学习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成综合的体育学习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3.3 把握三个原则
  3.3.1 身体练习的行为先严后松
  身体练习的行为遵循先严后松原则,学生才会获得积极身体练习体验。课堂常规行为管理先严后松,特别是学生组成新的教学集体开始,要严格落实课堂常规,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技能类项目单个动作技术练习行为先严后松,必须按正确的动作要领反复练习,动作技术才能形成动作技能,但基本技术的练习难度可以从简单到复杂;体能类项目基本动作的身体练习行为先严后松,先不追求练习次数,只有规范的练习动作,才能保证锻炼成效;必备的健康知识必须牢牢识记,才能把握正确的健康方向,才会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习惯。
  3.3.2 身体练习的认知先放后收
  身体练习的认知通过反复的身体练习才能习得,先放后收,只要单个动作技术在正确的动作要领条件下,先降低练习难度,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反复练习,学生才会获得积极身体练习体验,学生反复练习时才敢于去挑战和创新,逐渐提高练习难度,去追求更难的运动技能、更高的技能水平,最终达到或超越相应年龄段的运动能力。
  3.3.3 身体练习的感受先苦后甜身体练习的感受有苦有甜,遵循先苦后甜原则,了解身体练习的心理感受规律,学生才会获得积极身体练习体验。学生在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运动项目时,可能会产生厌恶感,身体练习的感受可能苦,但随着对项目的了解,技能的熟练,身体练习的感受逐渐由苦到甜;课堂常规行为管理先严后松,特别比以前更加严格、更加严厉,学生的感受可能是苦,学生逐步适应了新的环境,并认可该学习环境是课堂教学良好秩序的保障,学生的感受就会慢慢变甜;学生的学习环境安排必须从恶劣到舒适,在恶劣的环境中,学生的感受可能苦,但接下来的学习环境越来越舒适,学生就会感觉到甜;有些项目在身体练习时容易产生疲劳,体育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消除疲劳,如耐久跑的极点出现,学生的感受会特别苦,但只要坚持下来,极点慢慢消退,身体练习的感受慢慢变甜。   3.4 抓好四个结合
  3.4.1 与体育与健康课相结合
  体育与健康课是学生健康行为素养培育的主阵地,要教会学生基本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体育课实践课要以运动技能为主教材,通过多种辅助练习,提高练习的趣味性和针对性,提高教学效率,不能把体育课上成体能训练课;重点关注学生技能的习得,教师不但要关注身体练习完成的次数,更要关注身体练习完成的质量,通过激励性、鼓励性语言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追求运动技能的习得;要有意识渗透健康知识、培育学生健康行为,通过创新或预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反复身体练习中收获的不只是运动技能的提升,更是一种精神的享受。
  3.4.2 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延伸,是体育教师有计划安排的体育活动,是贯彻落实“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系统性教学思路与方式,对巩固运动技能和培养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有重要的作用。要把课中教的运动技能,在大课间体育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中安排,以巩固和提高学生运动技能,让学生意识到课中要去掌握运动技能,课外体育活动才能与同学融入到运动技能的练习中;要把课中教的运动技能,成为课外体育赛事活动的比赛内容,“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为学生提供运动技能展示的平台,也可以评价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情况。
  3.4.3 与课余体育训练相结合
  课余体育训练是针对有体育特长和体育兴趣学生提供的发展平台,对其他学生能起到榜样、示范作用。积极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学生一般对学校体育热情高,由于具备运动专长,健康知识相对更加全面,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较高,在学生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因此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资源”,与学生“约法三章”。首先要求学生成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标兵”,其次要求学生成为体育教师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的“好助手”,再次要求学生成为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指导教师”。用好了这种“资源”,对学校体育有积极的影响,否则不但浪费了体育教师人力资源,而且对学校体育产生负作用。
  3.4.4 与体育家庭作业相结合
  布置学生体育家庭作业是校内体育活动的延伸,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最重要的环节,学生会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参加体育活动,是调节学生情绪、适应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最重要的途径。体育教师布置体育家庭作业,虽然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但积极的引导能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情,变压力为动力,学生就会合理安排自己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的时间,甚至会利用身边的体育资源来协助自己提高体育锻炼效果,形成良好的学校体育锻炼氛围;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锻炼习惯,知道情绪的调控方法,通过体育锻炼来调节情绪,形成积极的情绪;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更加复杂,甚至会偶遇突发情况,需要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及时作出判断和处理,也促使学生对遇到的新问题进行学习,培养学生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能力。
  3.5 落实五个统筹
  3.5.1 教学内容系统化
  体育教师要形成正确的体育教学思维,把培育学生健康行为素养方面的必备知识与技能形成体系,有计划地安排到课堂教学中。
  3.5.2 “学练赛”一体化
  体育课教会学生基本体育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通过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进行强化练习,在课内和课外比赛(展示)或测试,“以赛促学、以赛促练”,充分调动学生知识与技能习得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3.5.3 校内外体育活动一体化
  由于学校开展的校内体育活动受师资、场地、学习时间等因素限制,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体育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空闲时间、社会力量来弥补学校体育不足,充分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3.5.4 学习评价体系化
  学习评价要引导学生重视基本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的习得,关注学生健康行為素养的培育,形成体系,设置合理的目标,通过任务驱动,有效培育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3.5.5 教学情境系统化
  健康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绪的调控与运用、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能力在正常的体育教学活动中虽有涉及,但不能全面培育,体育教师要善于捕捉切入点,设置适切的教学情境,才能更好地把健康行为素养融入课堂教学中,整体培育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2014-04-08)[2021-10-11].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1404/t20140408_167226.html.
  [2]黄健.健康行为素养视域下足球教学实施的路径与策略[J].体育教学,2021,41(02):74-7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能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
  [4]尹志华.论核心素养下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和健康行为的关系[J].体育教学,2019,39(06):11-14.
  [5]尹志华.论核心素养下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和健康行为的关系[J].体育教学,2019,39(07):24-27.
  [6]尹志华.论核心素养下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和健康行为的关系[J].体育教学,2019,39(07):24-27.
  [7]屈冬林,张友,朱富强.来源于实践根植于实践服务于实践——读《身体练习体验探索》一书有感[J].中国学校体育,2017(03):15-16.
  [8]邓若锋.从关注生命到生命体验——从汶川大地震来反思学校体育教学[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4):41-43.
  [9]朱崇福.浅议积极心理教育在课堂中的运用[J].上海教育科研,2007(8):50-51.
  [10]尹志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解构与阐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159.
其他文献
摘 要:为厘清日本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标准的特征为中国中小学健康教育改革找到启示,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日本最新颁布的中小学体育科《学习指导要领》中保健领域部分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要求的主要特征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出对我国中小学健康教育改革的建议:(1)细化健康课程目标,提高不同学段的学习针对性;(2)明确健康教育内容,构建本土特色的健康教育体系;(3)拓展健康教育渠道,建立全方
期刊
摘 要:“教会、勤练、常赛”是新时期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指出:“教会”是学校体育的目标,体育教师是“教会”的前提条件,场地器材是“教会”的物质基础,时间是“教会”的重要保障,教材是“教会”的重要载体;“勤练”是“教会”的重要途径,体育课是“勤练”的主阵地,要多法提高学生的学练时间和学练积极性,课外的“勤练”和校外的“勤练”是重要的补充;“常赛”是“勤练”的催化剂,也是评
期刊
摘 要:篮球作为我国传统特色体育项目之一,其发展在我国体育业占据重要地位。而中小学体育是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关键节点,是构建体育强国的重要步骤。激励理论在中小学篮球训练的运用,具有提高兴趣,增加训练热情,挖掘潜能,创新训练方式等作用。探索激励理论在中小学篮球训练中的运用策略,为提高中小学篮球训练质量水平,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供参考。   关键词:激励理论;中小学;篮球训练  中图分类号:G808.12
期刊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描述性研究法对我国体育教学幼小衔接阶段的实际现状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发现,大部分幼儿园在体育活动课中的教学质量不佳,且家庭、幼儿园、小学三方对幼儿衔接小学阶段体育锻炼不重视,从而导致了孩子在小学体育中缺乏兴趣,随即带来课堂教学效果不如意,最终难以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研究认为家、园、校三方共同积极配合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能促进学龄前儿童尽快适应小学体育生活。
期刊
摘 要:为促进五邑地区校园足球的发展,开展五邑侨乡校园足球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对五邑地区13所中学的校园足球开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出如下困境:1)教育部门和学校各级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足球课时设置不足;2)缺乏足球专修教师,导致教学内容过于简单;3)校园足球队训练非常规化,仅为应付比赛而临时组建;4)足球训练队训练内容单一,仅对技战术进行训练
期刊
汉籍英译大热,吸引着国内学者涉足该领域。不可否认,汉籍英译促进了中国文化在英语国家的传播与交流。《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长期以来,大量的海内外学者和译者分别从文学及文化等角度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与对比。在本次研究中,作者将以许渊冲先生1993年《诗经》英译本为例,重点研究在关联顺应模式在该版本隐喻翻译中的表现,以求获得诗词隐喻翻译中的几点启示。
  关联—顺应模式由中国学者杨平在2001年提出。该理论建立在斯伯博和威尔逊的关联理论和维索尔伦所提出的顺应论的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梳理功能性训练的概念释义、历史发展、应用研究,旨在探讨功能性训练的概念本质、应用转向、研究与应用局限、未来展望。研究认为:1)功能性训练经历了从物理治疗领域到运动训练领域的应用转变;2)功能性训练尚存在研究对象不足、实证研究不足、专项整合不足以及盲目推崇等问题;3)未来功能性训练在物理治疗、运动训练两大领域的应用将由上升期过渡至平稳期,但在体医融合、军民融合等领域的发展将进入
期刊
摘 要:从推拉理论的视角深入分析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动机与需求规律,基于文献综述编制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推-拉-阻量表;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对福州大学城5所高校的908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并对其进行实证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动机的推力包含“健身健美”“社交与学习”;拉力包含“舒压放松”“锻炼特质与服务”和“外部效应”;阻力包含“个人阻碍”和“设施与能力阻碍”。(
期刊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结合体育教学实践,提出并界定了“朋辈压力”“雏鸟首飞期”概念,建构了“朋辈压力”架构。针对小学游泳教学中出现的非技能缺失学习停滞现象,从促进学习真实发生、干预的准备、干预的实施、干预后的評价四个方面探讨“朋辈压力”的合理性和增益效果,指出游泳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从心理层面,科学、合理地指导学生,引领学生尽快走出技能学习停滞期,平稳过渡到进阶难度的练习阶段。
期刊
摘 要:应急安全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生命安全也是一个公民最基本的需求(马斯洛需求理论),借助学校教育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防能力,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定向运动教学与应急安全教育的关联性及融合的适切性,从单元目标、单元内容、学练流程、评价体系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度融合,既创新了体育课堂形式,又探索了应急安全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技能,总结出了定向运动教学融合应急安全教育的学练成效,
期刊